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及路径研究——以甘肃酒泉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占鳌 《生产力研究》 2014年第8期75-77,112,共4页
文章论述了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从政策环境、电网建设、产业配套、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推动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能源 发展趋势 对策研究
下载PDF
唐代酒泉边塞文化兴盛的原因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占鳌 《发展》 2014年第12期50-52,共3页
唐代的酒泉,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同时,酒泉独特的大漠风光、风情民俗、边塞军事,为爱国志士搭建了建功立业的舞台,也为文人墨客驰骋诗意灵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一大批文人志士,或亲历酒泉大地,或与酒泉遇合神交,他们... 唐代的酒泉,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同时,酒泉独特的大漠风光、风情民俗、边塞军事,为爱国志士搭建了建功立业的舞台,也为文人墨客驰骋诗意灵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一大批文人志士,或亲历酒泉大地,或与酒泉遇合神交,他们与本土文人一起赋阳关、玉门关之雄壮,写边地景物之苍凉,发边塞将士之情怀,吟内地思妇之幽怨,生动地展现了酒泉边塞的壮丽景色,深切地抒发了边塞生活的真实情怀,造就了独具魅力的边塞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边塞 酒泉 唐代 原因 兴盛 政治安定 风情民俗
下载PDF
论河西魏晋墓画所反映的经济社会生活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占鳌 《丝绸之路》 2015年第8期25-30,共6页
河西魏晋墓画生动地展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耕业、畜牧业、蚕桑业、酿造业场景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关键词 河西 魏晋墓画 经济社会生活
下载PDF
酒泉酒文化的历史渊源
4
作者 孙占鳌 《发展》 2015年第1期66-68,共3页
酒泉,是丝绸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民俗,孕育了特色鲜明的酒泉酒文化。 一、因酒得名的丝路古郡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进兵河西走廊,大败匈奴,收千里河西地区为... 酒泉,是丝绸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民俗,孕育了特色鲜明的酒泉酒文化。 一、因酒得名的丝路古郡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进兵河西走廊,大败匈奴,收千里河西地区为汉王朝的统辖范围,并正式设立了河西走廊最早的行政机构——酒泉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骠骑将军 乡风民俗 元狩 古丝绸之路 汉王朝 泉酒 河西地区 行政机构 文化遗址 敦煌文书
下载PDF
酒泉古代三次人口发展高峰及成因
5
作者 孙占鳌 《发展》 2015年第2期62-64,69,共4页
酒泉古代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三次人口发展高峰。第一次是西汉中后期,第二次是唐代前期,第三次是清代中期。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依据,论证了酒泉人口三次发展高峰的形成及主要原因。 一、西汉中后期酒泉人口发展的第一次高峰 公元前121年,... 酒泉古代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三次人口发展高峰。第一次是西汉中后期,第二次是唐代前期,第三次是清代中期。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依据,论证了酒泉人口三次发展高峰的形成及主要原因。 一、西汉中后期酒泉人口发展的第一次高峰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攻占河西走廊,酒泉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西汉统辖酒泉以后,当时境内居住的汉人、羌人、戎人、乌孙余部、月氏余部及零散匈奴残部,数量非常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发展 唐代前期 清代中期 羌人 中央王朝 乌孙 摊丁入亩 西汉王朝 唐政府 河西地区
下载PDF
酒泉长城与长城文化
6
作者 孙占鳌 《丝绸之路》 2015年第6期5-14,共10页
酒泉长城,是西北边疆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是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屏障,也是中国长城文化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 酒泉长城 长城文化 丝绸之路
下载PDF
酒泉早期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7
作者 刘生平 《丝绸之路》 2015年第6期15-18,共4页
酒泉早期铜器冶炼遗迹较多,出土的早期铜器数量多、器型独特、铸造工艺先进,呈现较高的青铜冶铸水平,对研究中国早期铜器的特点和铸造技术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酒泉 青铜器 铸造技术
下载PDF
从出土简牍看汉代河西饮食 被引量:4
8
作者 孙占鳌 刘生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94,共5页
河西出土的汉简中有大量有关居民饮食生活的记载,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河西居民的饮食文化,对研究汉代经济社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河西 简牍 汉代 饮食
下载PDF
论春秋战国时期河西农业转型的成因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占鳌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101-104,共4页
春秋战国时期河西地区由于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和年积温等条件均已不能满足粟类作物生长的需要,种植业开始逐步萎缩。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羌、氐、周人等人口大规模地向气候相对温暖的中原或东南部地区迁移。月氏... 春秋战国时期河西地区由于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和年积温等条件均已不能满足粟类作物生长的需要,种植业开始逐步萎缩。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羌、氐、周人等人口大规模地向气候相对温暖的中原或东南部地区迁移。月氏、乌孙等大量游牧民族乘机大量迁入河西,完成了河西人口主体的历史性转变,河西地区经济形态也由农业为主转型为以畜牧业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农业 畜牧业 月氏 乌孙 春秋战国
下载PDF
嘉峪关与明代丝绸之路贸易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占鳌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1-5,共5页
嘉峪关是明代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枢纽。明代前期,明王朝采取了修筑嘉峪关关城、长城边墙,设置"关西七卫",发展屯田等措施,加强了对嘉峪关边境地区的经营力度,丝绸之路贸易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明代中期,在西域蒙古势力的侵扰下... 嘉峪关是明代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枢纽。明代前期,明王朝采取了修筑嘉峪关关城、长城边墙,设置"关西七卫",发展屯田等措施,加强了对嘉峪关边境地区的经营力度,丝绸之路贸易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明代中期,在西域蒙古势力的侵扰下被迫闭关,正常的丝绸之路贸易基本中断,只保留了少量的贡使贸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峪关 明代 丝绸之路 贸易
下载PDF
五凉文化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占鳌 《发展》 2015年第3期56-58,共3页
十六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包括今青海的河湟一带)为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1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五个割据政权所统治,史称"五凉时期"。在五凉政权统治的长达100多年中,河西地... 十六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包括今青海的河湟一带)为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1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五个割据政权所统治,史称"五凉时期"。在五凉政权统治的长达100多年中,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空前繁荣。本文试从文化史的角度,对五凉文化的历史地位做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地区 南凉 割据政权 经济发展 十六国时期 甘肃河西 秃发乌孤 李暠 张轨 沮渠
下载PDF
敦煌壁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瑛 《发展》 2014年第6期28-30,共3页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敦煌壁画从内容上划分,大体为以下九类:(一)佛像画。即作为供奉对象的佛陀像、菩萨像。主要是释迦牟尼像和以释迦牟尼虚构出来的...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敦煌壁画从内容上划分,大体为以下九类:(一)佛像画。即作为供奉对象的佛陀像、菩萨像。主要是释迦牟尼像和以释迦牟尼虚构出来的诸多佛像,如三世像、三身佛、七世佛、十方诸佛、千佛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经变画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的佛像12208身。作为佛教艺术来说,佛像画当然是壁画的主要部分。佛像出现较多的画面有“弥勒三会图”。此图据《弥勒下生成佛经》绘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 艺术特色 内容 释迦牟尼 敦煌艺术 天龙八部 佛教艺术 佛像
下载PDF
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尚延龄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占鳌 张军山 《丝绸之路》 2015年第24期43-49,共7页
尚延龄先生毕生致力于马列主义文艺思想和胡风文艺思想研究,成果丰硕,贡献卓著。本文主要对其学术成就和文艺理论研究作了述评。
关键词 尚延龄 文艺理论 学术研究
下载PDF
河西简牍学百年发展述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占鳌 《丝绸之路》 2015年第4期15-20,共6页
河西简牍发端百年来,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整理刊布缓慢、综合研究不够等诸多问题。在河西简牍研究的开山之作——《流沙坠简》发表百年之际,本文拟对河西简牍学的发展情况作一简要论述,提出了一些... 河西简牍发端百年来,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整理刊布缓慢、综合研究不够等诸多问题。在河西简牍研究的开山之作——《流沙坠简》发表百年之际,本文拟对河西简牍学的发展情况作一简要论述,提出了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活跃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简牍 汉晋简牍 《流沙坠简》 丝绸之路
下载PDF
河西归汉相关问题考辩
15
作者 孙占鳌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1-12,共12页
元狩二年(前121)春,汉武帝派霍去病第一次征战河西的胜利为河西归汉奠定了基础;元狩二年夏,汉武帝派霍去病第二次征战河西的胜利彻底摧毁了匈奴在河西的有生力量,是河西归汉的先决条件。浑邪王、休屠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意欲降汉,但休... 元狩二年(前121)春,汉武帝派霍去病第一次征战河西的胜利为河西归汉奠定了基础;元狩二年夏,汉武帝派霍去病第二次征战河西的胜利彻底摧毁了匈奴在河西的有生力量,是河西归汉的先决条件。浑邪王、休屠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意欲降汉,但休屠王中途反悔,匈奴部众多欲逃散。关键时刻霍去病果断地制止叛乱,将河西地区完全收复。两汉时期,匈奴斗争一直是西北民族关系的焦点;河西归汉后,汉匈斗争并没有停止,汉王朝的河西经略很大程度上是围绕汉匈斗争来展开的。汉王朝通过一系列河西开发措施,坚决反击匈奴,有效地保障了河西安全、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河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归汉 霍去病 汉匈斗争
下载PDF
论河西地区饮食文化的形成(下)
16
作者 孙占鳌 刘生平 《发展》 2014年第10期44-45,共2页
二、进食方式 (一)主食的烹调方式先秦时期,主食的烹调方式有三种,即煮、蒸和炒。煮是煮粥,蒸是蒸饭,炒是将米炒熟。煮粥,即将淘洗好的黍、稷、稻、粱、麦、豆、菽等放入鬲中,加水后燃火烧煮,米熟即可。水多米少的稀粥,称粥;米多水... 二、进食方式 (一)主食的烹调方式先秦时期,主食的烹调方式有三种,即煮、蒸和炒。煮是煮粥,蒸是蒸饭,炒是将米炒熟。煮粥,即将淘洗好的黍、稷、稻、粱、麦、豆、菽等放入鬲中,加水后燃火烧煮,米熟即可。水多米少的稀粥,称粥;米多水少的稠粥,称饘。《左传·昭公七年》鲁国的孟僖子曾述及孔子的祖先在自铸的鼎铭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就谈到了饘和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饭 饮食文化 河西地区 三命 循墙而走 孟僖子 昭公 栈车牝马 散盐 跋扈将军
下载PDF
论河西地区饮食文化的形成(上)
17
作者 孙占鳌 刘生平 《发展》 2014年第9期36-37,共2页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直接反映。本文从对河西地区的饮食文化形成进行了探讨,力求从新的视野认识先秦时期河西地区的经济社...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直接反映。本文从对河西地区的饮食文化形成进行了探讨,力求从新的视野认识先秦时期河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河西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文明进步 经济发展状况 人类生存 先秦时期
下载PDF
敦煌遗书书法艺术研究
18
作者 孙占鳌 《丝绸之路》 2015年第20期5-10,共6页
敦煌遗书书法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最丰富、最系统的珍贵资料。本文从书写者、书体、分期、艺术特征、价值等方面对敦煌遗书书法艺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敦煌遗书 书法艺术 中国文字
下载PDF
秦时期婚姻制度的形成与发
19
作者 张瑛 《发展》 2015年第2期96-97,共2页
先秦时期,是我国婚姻制度的形成时期,从血缘婚到对偶婚,再到个体婚的形成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历程。
关键词 先秦 婚姻制度 形成特征
下载PDF
民国时期婚俗特征概述
20
作者 张瑛 《丝绸之路》 2015年第8期17-18,共2页
民国时期,在民主、科学、平等思想影响下,婚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传统婚姻在偏远地区、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但总体呈现出自由婚姻逐步兴起、一夫一妻制广泛推行、新旧婚俗并存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 民国 自由婚姻 一夫一妻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