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草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汪连海 蔺海明 +3 位作者 张汉平 王升元 闫立本 赵贵亮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6-28,共3页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以甘草无菌苗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6-BA对甘草无菌苗腋芽的诱导和快速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甘草无菌苗腋芽生长发育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培养基,最合适的茎段长度为0.7 cm,培养甘草无菌苗腋芽最佳的...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以甘草无菌苗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6-BA对甘草无菌苗腋芽的诱导和快速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甘草无菌苗腋芽生长发育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培养基,最合适的茎段长度为0.7 cm,培养甘草无菌苗腋芽最佳的浓度为1 mg/L 6-BA;诱导甘草无菌苗腋芽快速繁殖最适宜的培养条件为MS+1 mg/L 6-BA+0.1 mg/LNAA,甘草无菌苗带腋芽茎段长度为0.7 cm,培养1代需要20 d,增殖7倍。经过半年培养,1粒甘草种子可繁殖117 649株无菌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腋芽 快速繁殖 增殖倍数
下载PDF
甘草无菌苗茎尖快繁技术研究
2
作者 汪连海 蔺海明 +5 位作者 张汉平 王升元 邱黛玉 柳福智 闫立本 赵贵亮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45,共6页
以甘草无菌苗茎尖为材料,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以诱导率、不定芽数、叶片数、株高和鲜重为指标,研究6-BA、KT、NAA、蔗糖和不同培养基对甘草无菌苗茎尖诱导的影响,并采取排队评分与公式评分法对几个指标打分后进行分析,优化出最佳的... 以甘草无菌苗茎尖为材料,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以诱导率、不定芽数、叶片数、株高和鲜重为指标,研究6-BA、KT、NAA、蔗糖和不同培养基对甘草无菌苗茎尖诱导的影响,并采取排队评分与公式评分法对几个指标打分后进行分析,优化出最佳的激素配比,建立甘草茎尖快繁体系。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甘草茎尖诱导苗的影响最大,6-BA对甘草茎尖诱导苗的生长发育影响次之,蔗糖对甘草茎尖诱导苗生长发育影响最小,甘草茎尖诱导苗最佳激素配比为:MS+6-BA 0.3mg/L+NAA 1.0mg/L+KT 0.3mg/L+蔗糖30g/L;增殖培养基MS+6-BA1.0mg/L+NAA0.1mg/L+蔗糖30g/L,增殖倍数为7倍,平均株高为5.4cm;生根培养基MS+KH2PO413.5mg/L+蔗糖30g/L,生根率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无菌苗 快繁 茎尖
下载PDF
几种甘草(Glycyrrhiza)光合特性、形态特征及生物量比较 被引量:16
3
作者 叶菊 蔺海明 +4 位作者 邱黛玉 张汉平 王升元 闫立本 赵贵亮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56-463,共8页
采用TPS-2型光合测定仪对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胀果甘草(G.inflata)、刺果甘草(G.pallidiflora)、光果甘草(G.glabra)和黄甘草(G.eurycarpa)栽培植株上部叶片光合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对光合色素、形态和生物量进行测定... 采用TPS-2型光合测定仪对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胀果甘草(G.inflata)、刺果甘草(G.pallidiflora)、光果甘草(G.glabra)和黄甘草(G.eurycarpa)栽培植株上部叶片光合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对光合色素、形态和生物量进行测定和分析,并比较上述指标的种间差异,为甘草栽培技术和综合利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各种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于12:00和16:00,14:00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叶片细胞间隙CO2浓度日变化均呈"W"型,峰值分别出现于08:00、14:00和18:00,低谷出现于12:00和16:00;叶片温度日变化均呈"倒V"型,峰值出现于14:00,低值出现于08:00和18:00;且各种上述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2)各种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大小各不相同,其中叶绿素a含量存在种间显著差异。(3)各种的主茎分枝数、叶片数、主茎高、主根长、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及总生物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4)净光合速率日均值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面温度日均值和叶绿素a含量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977、0.927、0.909和0.933,与胞间CO2浓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72。乌拉尔甘草具有较高的光合性能和经济产量,适于在该区大规模推广栽培;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和刺果甘草总生物量较大,除地下部分药用外,应加强对其地上部分的开发利用;黄甘草光合性能、经济产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其他种,但地上部分鲜嫩,建议对其加强畜牧业方面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Glycyrrhiza) 栽培 光合作用 光合色素 生物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