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瑞思 《陕西教育(教学)》 2011年第10期58-58,共1页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等JL条途任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 新课程体系 创造潜能 素质教育
下载PDF
浅谈翻转课堂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被引量:3
2
作者 曹剑 《学周刊》 2018年第7期82-83,共2页
在提倡新教育改革的同时,我国各大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善于通过翻转课堂去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另外,初中化学教师也要把翻转课堂引入到化学实验当中,从而促进教师在化学课程中扮演指导者的身份。初中化学翻转课堂能培养、提高... 在提倡新教育改革的同时,我国各大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善于通过翻转课堂去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另外,初中化学教师也要把翻转课堂引入到化学实验当中,从而促进教师在化学课程中扮演指导者的身份。初中化学翻转课堂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课程学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化学实验 教育改革
下载PDF
“阅读+写作”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雷建红 《新课程研究》 2022年第32期123-125,共3页
阅读与写作如同语文教学的双生花,在推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在阅读引导下提升写作能力,更加需要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正确阅读方法的习得、浓厚写... 阅读与写作如同语文教学的双生花,在推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在阅读引导下提升写作能力,更加需要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正确阅读方法的习得、浓厚写作兴趣的形成,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语文之美,并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 写作
下载PDF
混合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包鹏程 《当代教研论丛》 2019年第9期47-47,共1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初中语文传统的课堂教学也需要进行积极的变革,有效对接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发展。混合式学习强调互联网线上学习与...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初中语文传统的课堂教学也需要进行积极的变革,有效对接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发展。混合式学习强调互联网线上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融合,将其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初中 语文 多媒体
下载PDF
注重合作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
5
作者 王战军 《新课程》 2016年第5期90-90,共1页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过程 基础课程改革 教学效果 机械训练 合作小组 生生互动 学习小组 课堂教学 组内异质 自主学习
下载PDF
对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新知教学环节开展的初步探析
6
作者 刘慧琴 《新课程》 2019年第9期85-85,共1页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改革,这就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教学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和学习学习活动的结合体,而新知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关键阶段和基础点。通过有效开展新知教学活动,不仅仅能让学生有更好的环境学...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改革,这就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教学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和学习学习活动的结合体,而新知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关键阶段和基础点。通过有效开展新知教学活动,不仅仅能让学生有更好的环境学习和认知新知,还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更加重视数学知识的内容,更好地运用好教学策略,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数学 新知教学 教学环境 探析
下载PDF
浅谈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7
作者 陈强 《新课程》 2019年第9期194-194,共1页
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教育手段及育人思想不断优化创新,通过改革拓宽教学途径,给予教学事业无尽发展动力。教师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更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分层教学法作为创新型教学模式之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分层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教育手段及育人思想不断优化创新,通过改革拓宽教学途径,给予教学事业无尽发展动力。教师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更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分层教学法作为创新型教学模式之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分层教学法是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围绕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打造多层次、多维度教学体系,继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落实课堂教学目标。通过对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方略进行分析,以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年级数学 课堂教学 分层教学 运用
下载PDF
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培养核心素养能力
8
作者 朱文凯 《视周刊》 2024年第1期57-58,共2页
美术鉴赏课堂是初中生欣赏绘画作品、获得艺术启迪、集聚审美体验的能动空间,能够有效培养初中生的生活情趣、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加速初中生的课程发展。为了推动美术鉴赏课堂走向资源优化、高效实施,教师以核心素养理念为育人指导,全... 美术鉴赏课堂是初中生欣赏绘画作品、获得艺术启迪、集聚审美体验的能动空间,能够有效培养初中生的生活情趣、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加速初中生的课程发展。为了推动美术鉴赏课堂走向资源优化、高效实施,教师以核心素养理念为育人指导,全面考量美术鉴赏课堂的优化基点与改善路径,科学打造智慧设计、能动激发的艺术教育空间。所以,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大力优化美术鉴赏课堂的设计品质、智慧含量与体验强度,科学推进艺术教育与美育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鉴赏 课堂走向 有效培养 美育实践 高效实施 智慧设计 设计品质 改善路径
原文传递
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曹剑 《数理化学习》 2015年第4期38-39,共2页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几乎每年的中考中,都会出现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考题.所以熟练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不但能够使初中化学学习变得简单,同时对于学生的中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质量守恒定律 初中化学 应用 解题 化学学习 知识点 中考
原文传递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的教案设计——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
10
作者 王战军 刘慧琴 《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5年第8X期9-11,共3页
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捆绑式评价"旨在用评价去激发学生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集体荣誉感的推动下互帮互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案设计 导学 学案 机械训练 捆绑式 集体荣誉感 单一教学模式 课堂导入 新型课堂
原文传递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
11
作者 张祥麟 《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5年第6X期14-16,共3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经过教师课堂上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下面以"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经过教师课堂上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下面以"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定理的教学设计为例,与大家交流探讨,共同提高.问题1如何利用所学的几何知识,结合拼接法的操作过程,寻找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知识 思维能力 操作过程 证明方法 证法 课本内容 数学研究 证明过程 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