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新形势下驻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支撑环境管理的若干思考
1
作者 李利聪 赵越 +2 位作者 周呈亚 曹倩 晏婕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4期49-51,共3页
本文在省级以下生态环境监测垂直管理改革的背景下,通过结合环境管理的新需求,分析驻市环境监测机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驻市环境监测机构强化支撑环境管理的若干路径,以期更好地释放监测工作的“顶梁柱”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增添强... 本文在省级以下生态环境监测垂直管理改革的背景下,通过结合环境管理的新需求,分析驻市环境监测机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驻市环境监测机构强化支撑环境管理的若干路径,以期更好地释放监测工作的“顶梁柱”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增添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 环境管理 新形势 机遇 挑战
下载PDF
陆海统筹背景下的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管实践 助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1
2
作者 霍传林 倪刚 +2 位作者 尤建军 邵晓静 刘鹏霞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2年第3期12-15,共4页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将“海”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正是对系统治理内在逻辑的深入拓展与完善。坚持整体系统观,把“海”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将“海”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正是对系统治理内在逻辑的深入拓展与完善。坚持整体系统观,把“海”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抓手,协同推进流域海域保护与治理是推动实现河清海晏的关键。坚持联防联控的“大环保”治理体系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机制,要充分贯彻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和各部门分工协作的责任机制,共同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河海共治的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管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助力,通过构建陆海联动、统筹规划的治理格局,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系统治理 陆海统筹
下载PDF
长江口-东海陆架黏土中高活性铁的富集效应及环境控制机制
3
作者 徐飘飘 苏妮 +2 位作者 连尔刚 王锐 杨守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4,共11页
铁元素的化学相态分析是深入理解沉积物的来源、环境演化以及铁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手段,但不同粒级沉积物中铁化学相态研究薄弱,制约了表生铁循环的研究认知。本文选择长江口-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通过六步提取法分析沉积物全... 铁元素的化学相态分析是深入理解沉积物的来源、环境演化以及铁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手段,但不同粒级沉积物中铁化学相态研究薄弱,制约了表生铁循环的研究认知。本文选择长江口-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通过六步提取法分析沉积物全样及其黏土组分中总铁(FeT)、高活性铁(FeHR)、弱活性铁(Fe_(PR))和不活性铁(Fe_(U))的含量,含量均遵循Fe_(HR)>Fe_(PR)>Fe_(U)。全样中Fe_(T)和Fe_(HR)的含量与平均粒径、黏土、有机碳和铝含量密切相关,表明富含有机质的黏土矿物易于富集高活性铁;相较于全样,黏土组分中Fe_(HR)/Fe_(T)比值升高10%,而Fe_(PR)/Fe_(T)比值则降低10%,反映黏土组分对高活性铁的富集效应。河口动力环境基本控制沉积物中Fe的相态分布,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沉积物全样中Fe_(T)和Fe_(HR)含量较高,且受粒度的影响显著;黏土组分可以显著消除粒度效应的影响,Fe_(T)和Fe_(HR)被大量截留在最大浑浊带前缘的河口低盐度区域;而在中高盐度的口外区域,Fe的来源相对稳定,主要为富Fe_(HR)的长江源和贫Fe_(HR)的陆架源沉积物混合。本研究揭示黏土组分在流域-河口-陆架的迁移可能主导了高活性Fe在陆海界面的分布和循环过程,这对深入理解入海颗粒态Fe的源汇过程、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相态 黏土组分 富集效应 长江口 东海
下载PDF
长江口—杭州湾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治理途径——以上海市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鹏霞 邵晓静 +2 位作者 时俊 刘星 徐超 《环境保护》 CAS CSSCI 2022年第19期45-51,共7页
长江口—杭州湾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是维护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的关键区、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交汇区,同时承载着跨省流域和海岸带人为活动等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上海市全域位于长江口—杭州... 长江口—杭州湾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是维护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的关键区、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交汇区,同时承载着跨省流域和海岸带人为活动等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上海市全域位于长江口—杭州湾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核心区。本文从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入海径流量及通量、入海排污口状况、生态监控区状况、重要滨海湿地及指示物种状况、渔业资源状况6个方面对上海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近岸海域存在水质污染严重、海洋生态功能受损、突发环境事故风险高、公众临海亲海感受度低等问题。为加强上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出强化入海污染物管控、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生态修复、防范海洋生态环境风险、推进美丽海湾示范建设等综合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杭州湾 上海市 生态环境 综合治理
下载PDF
水生态监测点位设置方法研究及建议
5
作者 李辈辈 蔡杰 +3 位作者 丁页 李翔宇 孙冰皎 李曌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随着水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从单一的污染治理转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统筹管理,水生态监测点位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深入分析了当前水生态监测点位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水生态监测工作的实... 随着水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从单一的污染治理转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统筹管理,水生态监测点位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深入分析了当前水生态监测点位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水生态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水生态监测点位设置的具体方法和建议,旨在为构建高效、精准的水生态监测网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监测 监测点位 监测网络 设置方法 设置建议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太湖流域治理实践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翟淑华 《长江技术经济》 2020年第4期31-34,共4页
梳理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太湖流域的水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过程,分析太湖流域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污染治理情况,结合长三角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和太湖流域治理实践,提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结构调整和... 梳理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太湖流域的水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过程,分析太湖流域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污染治理情况,结合长三角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和太湖流域治理实践,提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应关注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水环境综合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悬浮重矿物组成与颗粒特征
7
作者 刘梦佳 黄湘通 +4 位作者 连尔刚 胡忠亚 岳伟 王中波 杨守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1-445,共15页
沉积物重矿物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对揭示沉积物源和水动力分选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然而,受研究手段的制约,对于长江细粒沉积的重矿物组成和物源、水动力分选之间关系的探究还尚属空白。本研究利用自动定量矿物分析系统(TIMA)对长江口... 沉积物重矿物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对揭示沉积物源和水动力分选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然而,受研究手段的制约,对于长江细粒沉积的重矿物组成和物源、水动力分选之间关系的探究还尚属空白。本研究利用自动定量矿物分析系统(TIMA)对长江口—东海内陆架不同水层悬浮物的重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电子探针分析对细粒级重矿物自动识别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长江口悬浮物中特征重矿物组合为角闪石—绿帘石—铁质金属矿物,与长江下游沉积物特征重矿物组合一致。长江口悬浮物与长江下游沉积物的重矿物组成具有极好的相关性,指示其来源与长江有关。而长江口外悬浮物中赤/磁铁矿相对富集,可能是强潮作用导致的中等密度重矿物再搬运和扩散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在舟山群岛附近站位悬浮物样品中发现了铬铁矿的异常富集,推测与海区人类生产活动有关。长江口悬浮重矿物颗粒绝大部分为粗粉砂—极细砂,富集在悬浮物中的较粗粒级(Φ<D_(0.5))中,主要由径流携带搬运。不同水层悬浮物中不同类型重矿物的粒径无明显差异,受沉降差异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东海内陆架 细粒沉积物 重矿物 TIMA技术
下载PDF
潮-径相互作用下甬江总氮污染的降解、扩散及分布模拟
8
作者 陈勤思 胡松 +3 位作者 王晓华 刘鹏霞 刘星 高照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351,共8页
基于非结构有限体积法海洋模式(FVCOM)建立了宁波—舟山海域的水动力模型,结合海域海水监测数据分析了区域内总氮浓度的分布情况及影响污染物输运的动力因素,进而采用表观降解系数方法在示踪物(DYE)模块中补充了浓度衰减机制,从而对甬... 基于非结构有限体积法海洋模式(FVCOM)建立了宁波—舟山海域的水动力模型,结合海域海水监测数据分析了区域内总氮浓度的分布情况及影响污染物输运的动力因素,进而采用表观降解系数方法在示踪物(DYE)模块中补充了浓度衰减机制,从而对甬江入海总氮污染物在2021年丰水期条件下的降解、扩散及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甬江输入到宁波—舟山海域的总氮污染物是造成2021年夏季宁波市镇海区、北仑区近岸海域海水总氮浓度出现高值的重要因素.在潮汐和甬江径流的共同作用下,甬江输入到宁波—舟山海域的总氮污染物将在短期内显著影响到宁波市镇海区东部和北部海域海水质量.以2021年夏季为例,考虑降解过程后,模拟结果显示甬江输入的总氮污染物在90d内使宁波市近岸站位海水总氮浓度增加约0.7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有限体积法海洋模式(FVCOM) 示踪物(DYE) 甬江 总氮 表观降解系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多种混合格式CAD水深数据的智能识别提取
9
作者 刘小喜 何易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2期157-160,170,共5页
在CAD水深测量成果图中,水深往往以分离的文本方式标注,其整数、小数、小数点、负号等各部分相互分离且形式多样,这给水深信息提取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基于空间数据关联规则挖掘思想,建立空间布局拓扑表,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学习和... 在CAD水深测量成果图中,水深往往以分离的文本方式标注,其整数、小数、小数点、负号等各部分相互分离且形式多样,这给水深信息提取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基于空间数据关联规则挖掘思想,建立空间布局拓扑表,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学习和分类识别方法,智能识别和提取水深数据。此方法无需预先指定格式及其他参数,创新性实现了多种混合格式水深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化识别提取,且准确率高、速度快,在工程领域具有一定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深数据识别 模式识别 BP神经网络 CAD水深测图 海图水深
下载PDF
水下地形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实践应用
10
作者 袁一 董聪慧 董亚萍 《智能城市应用》 2024年第5期20-23,共4页
随着我国高新经济的全面发展,水下地形测量在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由于我国水下地形测量的发展起点相对较低,因此需要依托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结合与创新来解决该领域面临的种种挑战。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水下地... 随着我国高新经济的全面发展,水下地形测量在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由于我国水下地形测量的发展起点相对较低,因此需要依托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结合与创新来解决该领域面临的种种挑战。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对于我国深入了解海洋、湖泊和河流水下地形,以及推动相关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主要对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深入探讨了该课题的实际意义。这将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水下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地形测量 数字化测绘技术 技术应用 实践应用
下载PDF
基于拉依达检验法的场地环境调查土壤重金属异常值识别的研究
11
作者 董聪慧 袁一 +1 位作者 刘小喜 梅祖明 《实验室检测》 2024年第3期18-22,共5页
目的研究一种场地环境调查土壤重金属异常值识别的方法。方法首先对土壤重金属样本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其次采用拉依达检验法识别出重金属的异常值,最后频率直方图验证异常值识别结果。结果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拉依达检验法能够有效的... 目的研究一种场地环境调查土壤重金属异常值识别的方法。方法首先对土壤重金属样本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其次采用拉依达检验法识别出重金属的异常值,最后频率直方图验证异常值识别结果。结果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拉依达检验法能够有效的识别出场地环境调查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异常值。结论采用拉依达检验法识别场地环境调查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异常值,有助于识别低于筛选值但是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土壤,能够大大降低土壤累积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依达检验法 正态分布 频率直方图 土壤重金属 异常值
下载PDF
无锡锡山区宛山湖底泥污染及生态清淤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清福 邵晓静 +1 位作者 蔡杰 董亚萍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80,共8页
底泥生态疏浚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解决区域的水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开展了锡山区宛山湖底泥污染和生态清淤研究。以宛山湖九里河口以北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宛山湖基本情... 底泥生态疏浚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解决区域的水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开展了锡山区宛山湖底泥污染和生态清淤研究。以宛山湖九里河口以北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宛山湖基本情况及底泥污染现状调研分析,充分考虑通航和引水需求以及施工深度限制等因素,确定生态清淤范围和工程量。本次疏浚面积为0.75 km^(2),疏浚深度为0.3~1.3 m,疏浚总量为56.82万m^(3),其中底泥清淤34.82万m^(3),航道疏槽22.00万m^(3)。从清淤要求、清淤深度、清淤设备选择、清淤工艺等关键技术点着手制定宛山湖北部湖区底泥清淤方案。通过对先导区污染底泥的生态清淤,有效削减底泥内源污染,促进宛山湖水体水质改善,并为宛山湖水生态修复奠定基础,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修复 宛山湖 底泥疏浚 生态清淤 水环境治理
原文传递
推进江河湖库协同治理 助力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13
作者 霍传林 《中国环境监察》 2022年第11期30-32,共3页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1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有关部门和沿江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落实,长江水生态环境呈现持续向好的态势。2021年11月2日,中共中央...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1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有关部门和沿江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落实,长江水生态环境呈现持续向好的态势。2021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防治 江河湖库 国家发展改革委 保护修复 水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攻坚战 行动计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