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玉米蚜-龟纹瓢虫载体植物系统的构建初探 被引量:9
1
作者 邓从双 李姝 +2 位作者 王甦 张帆 庞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7-873,共7页
载体植物系统(Banker plant system,BPS)通过建立自然天敌的自我维持机制以持续控制田间及保护地害虫。本研究分别以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替代猎物和载体植物,构建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 载体植物系统(Banker plant system,BPS)通过建立自然天敌的自我维持机制以持续控制田间及保护地害虫。本研究分别以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替代猎物和载体植物,构建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载体植物系统防控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该载体植物系统中各因子的组合,并对该系统繁殖的龟纹瓢虫对玉米蚜和目标害虫桃蚜的取食选择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龟纹瓢虫成虫获得量最大的组合是小麦播种后第四天接蚜720头,待蚜虫扩繁5天后,投入龟纹瓢虫初孵幼虫30头。取食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麦载体植物扩繁的龟纹瓢虫对靶标害虫桃蚜具有良好的捕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蓄植物 龟纹瓢虫 玉米蚜 桃蚜 正交试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东寨港红树林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和孢子密度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胡文武 吴勇 +3 位作者 郭健桦 彭雪 辛国荣 钟才荣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丛枝菌根(AM)结构存在于多种红树植物根内,但目前对于红树林中AM真菌的研究还未能完全揭示其存在的原因和状况。研究通过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中不同潮位16种红树植物根内AM侵染情况、AM真菌孢子密度以及土壤理化因子开展调查,以了解东寨... 丛枝菌根(AM)结构存在于多种红树植物根内,但目前对于红树林中AM真菌的研究还未能完全揭示其存在的原因和状况。研究通过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中不同潮位16种红树植物根内AM侵染情况、AM真菌孢子密度以及土壤理化因子开展调查,以了解东寨港红树林中AM真菌的存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种红树植物与AM真菌存在共生关系,其中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许树(Clerodendrum inerme)、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和黄槿(Hibiscus tiliaceus)侵染率较高,均高于55%;16种植物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到AM真菌孢子,每25 g土壤的平均孢子密度为(25.7±2.7)个。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宿主植物根内AM侵染情况差异显著;潮位对AM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高潮位显著高于中、低潮位,而中低潮位间无显著差异。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有效磷含量可能是影响东寨港红树林生境中AM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主要土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寨港 红树林 丛枝菌根 侵染率 孢子密度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广州地区7种菊科入侵植物丛枝菌根侵染和根际土壤孢子密度的生境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胡文武 辛国荣 +1 位作者 郭健桦 彭雪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3-190,共8页
为了解广州地区7种菊科(Compositae)入侵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互作共生关系,调查了这7种菊科入侵植物在4种生境中的AMF侵染和根际土壤孢子密度,并分析土壤因子对AMF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入侵植物根... 为了解广州地区7种菊科(Compositae)入侵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互作共生关系,调查了这7种菊科入侵植物在4种生境中的AMF侵染和根际土壤孢子密度,并分析土壤因子对AMF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入侵植物根内均受到AMF侵染,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到AMF孢子;AMF侵染在宿主间差异显著,生境间的差异不显著;孢子密度在生境和宿主间的差异均显著,人工绿地、农田果园的AMF孢子密度均显著高于森林周边和滨海地带。相关性分析表明,农田果园生境的根际土壤孢子密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森林周边生境的AMF总侵染率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人工绿地的AMF总侵染率与土壤速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滨海地带的AMF总侵染率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些对理解菊科植物入侵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侵染率 孢子密度 菊科 入侵植物 生境
下载PDF
“中生代的蝴蝶”--脉翅目丽蛉类昆虫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强 王永杰 +1 位作者 师超凡 任东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5-283,共9页
丽蛉类昆虫是脉翅目昆虫在中生代特有的一类绝灭昆虫,被誉为"中生代的蝴蝶",其体型巨大、脉序复杂,部分身体特征高度特化,与现代脉翅目昆虫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其在脉翅目演化中的地位也是一直难以确定。同时,由于化石保存的... 丽蛉类昆虫是脉翅目昆虫在中生代特有的一类绝灭昆虫,被誉为"中生代的蝴蝶",其体型巨大、脉序复杂,部分身体特征高度特化,与现代脉翅目昆虫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其在脉翅目演化中的地位也是一直难以确定。同时,由于化石保存的局限性,该类昆虫多是依靠不完整的结构进行分类,缺少系统的总结和修订,也为该类群的深入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对中生代丽蛉类昆虫进行了总结,统计了至今全世界所发现的所有丽蛉类昆虫名录,概述了其研究历史,地质年代及地理分布,系统发育研究进展,功能形态学研究及生态学特性等问题,并提出了研究该类群有待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蛉科 异丽蛉科 脉翅目 分类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孟氏隐唇瓢虫气味结合蛋白ComOBP1基因的克隆和时空表达 被引量:4
5
作者 潘畅 张宇宏 +2 位作者 谢佳沁 李浩森 庞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9-260,共12页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中成功克隆出气味结合蛋白(Com OBP1)基因的全序列(Genbank登陆号:KU170686)。Com OBP1基因全长922 bp,包括5'端长为40 bp的非编码区域(UTR),及3'端长为4...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中成功克隆出气味结合蛋白(Com OBP1)基因的全序列(Genbank登陆号:KU170686)。Com OBP1基因全长922 bp,包括5'端长为40 bp的非编码区域(UTR),及3'端长为462 bp的UTR,开放阅读框ORF长为420 bp,编码139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为15.516 k Da,等电点p I为6.57,存在AATAAA加尾信号。N-末端疏水区包含由20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无跨膜结构,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属于Minus-C OBP,也是在孟氏隐唇瓢虫中发现的第一个Minus-C OBP。氨基酸序列中有且仅有一个N-糖基化位点为62 NLSA,并存在2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与其它昆虫的Minus-C OBPs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与同为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的同源性较高。利用Real-time PCR、RT-PCR技术对Cmon OBP1基因在孟氏隐唇瓢虫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不同营养条件及不同食性下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Cmon OBP1基因在整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雄性成虫期具有最高表达量,且多在成虫的头部及翅部表达。当营养条件发生变化时,表达丰度不会发生变化,当猎物由天然猎物柑橘粉蚧Planococcus citri Risso变成碗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 Matsumura时,表达量会明显下降。该结果表明,孟氏隐唇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及猎物种类会影响Cmon OBP1基因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嗅觉行为。同时,Cmon OBP1基因可能在雄虫相关的信息素感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隐唇瓢虫 气味结合蛋白 CmonOBP1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时空表达
下载PDF
大黑毛肩长蝽(半翅目:异翅亚目:地长蝽科)线粒体基因组及地长蝽科系统发育地位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郭鹏磊 吴燕卓 +5 位作者 王艳会 吴昊阳 李腾 李俊兰 卜文俊 谢强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4-331,共18页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地长蝽科的基因组水平特征,测序并分析了大黑毛肩长蝽Neolethaeus assamensis(半翅目:异翅亚目:地长蝽科:毛肩族)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大黑毛肩长蝽线粒体基因组是双链共价环状DNA分子,长度为17097 bp,编码13个蛋白...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地长蝽科的基因组水平特征,测序并分析了大黑毛肩长蝽Neolethaeus assamensis(半翅目:异翅亚目:地长蝽科:毛肩族)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大黑毛肩长蝽线粒体基因组是双链共价环状DNA分子,长度为17097 bp,编码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 RNA基因和2个r RNA基因,基因排列方式同果蝇Drosophila yakuba一致。大黑毛肩长蝽线粒体基因组内存在2个大的非编码区。一个是控制区,另一个是位于ND6和Cyt B之间的串联重复区域,TRR4.4。控制区内包含7类共9个结构显著的区域,如一个茎环结构,3个非串联的重复序列以及其他5个结构区域。TRR4.4长802 bp,包括4个184 bp的重复单元和1个66 bp的部分重复单元。TRR4.4的重复单元与控制区中TRR2.7的重复单元在长度、方向以及核苷酸组成等方面几乎完全一致。22个t RNA全部能够折叠为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16S r RNA二级结构包含6个结构域(结构域III在节肢动物中缺失)和44个茎环结构,12S r RNA二级结构包含3个结构域和28个茎环结构。基于蝽次目15个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分析得到的系统发育结果,支持地长蝽科位于长蝽总科基部分支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基因组 大黑毛肩长蝽 串联重复序列 重组 系统发育
下载PDF
脉翅目细蛉科昆虫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师超凡 杨强 任东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3-274,共12页
本文综述了脉翅目细蛉科化石与现生昆虫的分类学与系统发育学研究历史及进展。介绍了细蛉科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分别回顾了现生与化石细蛉科昆虫的研究历史;分述了各地质历史时期细蛉科昆虫的属种及生物地理学分布;并介... 本文综述了脉翅目细蛉科化石与现生昆虫的分类学与系统发育学研究历史及进展。介绍了细蛉科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分别回顾了现生与化石细蛉科昆虫的研究历史;分述了各地质历史时期细蛉科昆虫的属种及生物地理学分布;并介绍了近年细蛉科包括化石与现生属种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从细蛉科在脉翅目中的系统位置及细蛉科内亚科、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展开了讨论;并附世界化石与现生细蛉科昆虫的属种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蛉 化石 现生 分类学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中国早白垩世脉翅目草蛉科原草蛉属新种记述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天薇 师超凡 +1 位作者 庞虹 任东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06-510,共5页
本文记述了采集自我国辽宁省北票市中生界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的草蛉科篱草蛉亚科原草蛉属一新种,短脉原草蛉。该属此前仅在丹麦和加拿大的新生界地层中发现2种,新种与该属的其它种具有显著差异,如前翅基部第一支r1-rs横脉位于Rs起始处... 本文记述了采集自我国辽宁省北票市中生界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的草蛉科篱草蛉亚科原草蛉属一新种,短脉原草蛉。该属此前仅在丹麦和加拿大的新生界地层中发现2种,新种与该属的其它种具有显著差异,如前翅基部第一支r1-rs横脉位于Rs起始处与Rs第一支脉分出处之间,R1在翅端前结束。本文简要对比了原草蛉属与篱草蛉亚科其它属的特征差异,并对新种的归属及其与该属其它种的特征差异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草蛉 篱草蛉亚科 化石 中生代 义县组
下载PDF
中生代鞘翅目扁甲总科化石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刘振华 任东 +1 位作者 金建华 庞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1-862,共12页
扁甲总科隶属于鞘翅目多食亚目扁甲系,目前包含25个现生科和3个化石科,其中10个科仅分布于南半球,特别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美。当前的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显示扁甲总科的起源时间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而冈瓦纳古陆与劳亚古陆的分离... 扁甲总科隶属于鞘翅目多食亚目扁甲系,目前包含25个现生科和3个化石科,其中10个科仅分布于南半球,特别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美。当前的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显示扁甲总科的起源时间为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而冈瓦纳古陆与劳亚古陆的分离也发生在早侏罗世约1.8亿年前。因此对中生代扁甲总科化石的研究是解释扁甲总科如今分布格局的重要基础,也有助于研究扁甲总科的演化历史。本文简要回顾了现生扁甲总科的研究历史,并对其中生代的化石研究进行了概述,迄今在中生代地层发现有12科54种扁甲总科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甲总科 化石 中生代 琥珀 甲虫
下载PDF
中国目二新种(笛科:长角枝亚科,短角棒亚科)
10
作者 何维俊 张兵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97,共2页
记述中国目2新种,井冈山无齿股Parasipyloidea jinggangshanensis Ho,sp.nov.及七州瘦Macellina qizhouense Ho,sp.nov.。新种模式标本存放于广州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关键词 [虫脩]目 无齿股[虫脩]属 瘦[虫脩]属 中国 新种
下载PDF
吉丁科昆虫化石研究概述
11
作者 俞雅丽 任东 +1 位作者 金建华 庞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1-301,共11页
吉丁科昆虫是鞘翅目中化石记录相当丰富的类群之一。本文回顾了世界吉丁科昆虫化石的研究进展,整理了已发表的化石物种名录、地层分布及地质年代,并简要推测了其与植物的协同演化关系,提出了现今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吉丁科 化石 昆虫 系统分类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国及越南突臀虫脩属二新种(虫脩目:笛虫脩科:长角枝虫脩亚科)
12
作者 何维俊 张兵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8-699,共2页
本文记述中国及越南突臀虫脩属Scionecra二新种,华氏突臀虫脩Scionecra huai Ho,sp.nov.及斑突臀虫脩Scionecra maculata Ho,sp.nov.。新种模式标本存放于广州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关键词 (虫脩)目 突臀(虫脩)属 新种 中国 越南
下载PDF
沟背甲科(鞘翅目:牙甲总科)昆虫研究历史及中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芮娟 贾凤龙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2-306,共5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沟背甲科Helophoridae的研究进展,回顾了沟背甲科沟背甲属的研究历史,以及沟背甲科在染色体方面的分类研究;总结了中国沟背甲科的研究历史,给出了中国已发现沟背甲科的昆虫名录;提出了沟背甲科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对未...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沟背甲科Helophoridae的研究进展,回顾了沟背甲科沟背甲属的研究历史,以及沟背甲科在染色体方面的分类研究;总结了中国沟背甲科的研究历史,给出了中国已发现沟背甲科的昆虫名录;提出了沟背甲科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背甲科 沟背甲属 分类历史 中国
下载PDF
皮蠹科昆虫化石研究进展
14
作者 邓从双 任东 庞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4-290,共7页
皮蠹科化石主要发现于新生代波罗的海和多米尼加琥珀,以及中生代和新生代欧洲、北美等地的湖相遗迹化石中,近期在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了大量皮蠹科化石。本文回顾了世界皮蠹科昆虫化石研究进展,统计了已发表的化石属种,探讨了皮蠹科昆... 皮蠹科化石主要发现于新生代波罗的海和多米尼加琥珀,以及中生代和新生代欧洲、北美等地的湖相遗迹化石中,近期在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了大量皮蠹科化石。本文回顾了世界皮蠹科昆虫化石研究进展,统计了已发表的化石属种,探讨了皮蠹科昆虫化石分布的地质年代及地层,简要介绍了皮蠹科昆虫的分类系统,并提出了目前皮蠹科化石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翅目 皮蠹科 化石 分类
下载PDF
螟蛾总科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丹丹 陈凯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4-262,共9页
螟蛾是常见的中、小型蛾类,其分子系统学研究在近十年发展迅速。本文总结了利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在螟蛾进化与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物种鉴定、近缘种的鉴别和隐存种的发现以及谱系动物地理学、种群遗传变异和分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螟蛾 分子系统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鞭蝽次目分类学研究进展
16
作者 骆久阳 谢强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7-313,共7页
鞭蝽次目是异翅亚目(蝽类昆虫)的7个次目之一,由于其体型微小、颜色暗淡、生活习性隐秘等特点,导致其成为蝽类昆虫中目前研究最少、资料最不详尽的类群。该类群在异翅亚目中处在近基部的位置,对于研究异翅亚目的系统发育关系具有重要作... 鞭蝽次目是异翅亚目(蝽类昆虫)的7个次目之一,由于其体型微小、颜色暗淡、生活习性隐秘等特点,导致其成为蝽类昆虫中目前研究最少、资料最不详尽的类群。该类群在异翅亚目中处在近基部的位置,对于研究异翅亚目的系统发育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鞭蝽次目的分类学研究历史,回顾了世界及中国的研究概况,并且从经典分类学、比较形态学以及分子系统学等方面对鞭蝽次目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简要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鞭蝽次目 分类学 蝽类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拟尖须野螟属Pseudopagyda Slamka,2013修订(鳞翅目:草螟科:野螟亚科)及雌性的首次记录(英文)
17
作者 陈凯 张丹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0-587,共8页
对拟尖须野螟属进行了修订,Microstega acutangulata(Swinhoe,1901)和Pionea ingentalis Caradja,1925被移入该属,并首次描述了该属两种雌性。提供了基于雄性特征的分种检索表和属、种的鉴定特征,进行了种的重新描述,并提供了成虫及外... 对拟尖须野螟属进行了修订,Microstega acutangulata(Swinhoe,1901)和Pionea ingentalis Caradja,1925被移入该属,并首次描述了该属两种雌性。提供了基于雄性特征的分种检索表和属、种的鉴定特征,进行了种的重新描述,并提供了成虫及外生殖器图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螟亚科 拟尖须野螟 雌性
下载PDF
中国海南省短角枝属分类研究(■目,■科,克■亚科)
18
作者 何维俊 张兵兰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25-527,共3页
对海南省短角枝属Ramulus Saussure进行分类整理,共计9种,含1新种,吊罗山短角枝Ramulus diaoluoshanense Ho,sp.nov.;及1新组合,尖峰岭短角枝Ramulus jianfenglingense(Chen et He,2008)comb.nov.,新种模式标本存放于广州中山大... 对海南省短角枝属Ramulus Saussure进行分类整理,共计9种,含1新种,吊罗山短角枝Ramulus diaoluoshanense Ho,sp.nov.;及1新组合,尖峰岭短角枝Ramulus jianfenglingense(Chen et He,2008)comb.nov.,新种模式标本存放于广州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 ■科 短角枝■属 新种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