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挑战与机遇
1
作者 兰晓莉 宋祥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共4页
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为实现精准诊断与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与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提供了个体化方案,既带来巨大机遇,也在开发新靶点、研发新型放射性药物、辐射剂量学与安全性评估等方面带来挑战。本文就放射性核素诊疗... 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为实现精准诊断与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与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提供了个体化方案,既带来巨大机遇,也在开发新靶点、研发新型放射性药物、辐射剂量学与安全性评估等方面带来挑战。本文就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放射性核素显像
下载PDF
ATN诊断框架下阿尔茨海默病的PET/MR研究进展
2
作者 周妍 周琦东 +4 位作者 尹晨茹 毋若琳 盖永康 苏颖 夏晓天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9-165,共7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为导致痴呆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早期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减缓疾病进展至关重要。2018年美国国家衰老研究院-阿尔茨海默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Aging and Alzheimer's Association,NIA-...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为导致痴呆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早期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减缓疾病进展至关重要。2018年美国国家衰老研究院-阿尔茨海默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Aging and Alzheimer's Association,NIA-AA)提出了AD的ATN(amyloid/tau/neurodegeneration)诊断标准,获得了临床普遍认可并广泛使用。本文综述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以及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ET/MR)在ATN诊断框架下的应用,并探讨多探针多模态PET/MR在AD诊断中的显著优势。以期为学者提供研究和参考的新思路,推动AD患者的PET/MR临床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标志物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成像
下载PDF
基于PET的影像组学在阿尔茨海默病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唐诚 阮伟伟 +1 位作者 兰晓莉 孙逊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4-509,共6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PET作为一种无创的分子影像技术,对揭示AD特征性病理变化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影像组学技术可以提取海量肉眼难以识别的信息,进而为分析AD患者PET影像特征提供客观、定量的方法。本文...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PET作为一种无创的分子影像技术,对揭示AD特征性病理变化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影像组学技术可以提取海量肉眼难以识别的信息,进而为分析AD患者PET影像特征提供客观、定量的方法。本文介绍将PET影像组学应用于AD评估的步骤及常用工具,综述脑淀粉样蛋白、tau蛋白和脑葡萄糖代谢的PET影像组学分析在AD诊断和转归预测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探讨该领域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生物标志物 影像组学 综述
下载PDF
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创新与转化 被引量:31
4
作者 廖玉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20-121,共2页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类异质性心肌病,是心力衰竭和猝死的常见疾病之一。以往对DCM局限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治疗,2018年发表的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指南)提出病因诊断及其检测方法,针对免疫学病因早期治疗,将基础研...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类异质性心肌病,是心力衰竭和猝死的常见疾病之一。以往对DCM局限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治疗,2018年发表的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指南)提出病因诊断及其检测方法,针对免疫学病因早期治疗,将基础研究转化到临床研究,对DCM诊断与治疗展现出新的理念与方法[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神经激素拮抗剂 心力衰竭 免疫治疗
下载PDF
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临床研究进展
5
作者 宋祥铭 吕小迎 兰晓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0,共5页
利用放射性药物紧密结合分子影像与靶向核素治疗的优势,核医学逐步实现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疾病,有力促进了诊疗一体化的发展。本文就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肿瘤 放射性核素显像
下载PDF
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柳宇 丁颖 +3 位作者 张立 邓银倩 兰晓莉 曹卫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2年第8期1421-1426,共6页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或其他器官的高度侵袭性肿瘤,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晚期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近年来,免疫疗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显著改善了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但不同个体免疫治疗反应...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或其他器官的高度侵袭性肿瘤,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晚期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近年来,免疫疗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显著改善了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但不同个体免疫治疗反应模式复杂多样,这对临床疗效评价和治疗决策带来了挑战。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是一种将解剖形态成像与功能代谢成像完美融合的分子影像检查技术,在评价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疗效及治疗反应模式中显示出潜在的优势,有望指导临床治疗。本文综述了PET/CT成像在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评估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免疫治疗 PET/CT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下载PDF
关于甲状腺癌靶向药物治疗启动时机的思考
7
作者 丁颖 张立 +4 位作者 柳宇 邓银倩 陈环宇 兰晓莉 曹卫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4-507,共4页
近年来靶向药物在持续/复发转移性甲状腺癌及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治疗中的应用取得很大进展,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然而,靶向治疗药物给患者带来的获益与相关不良事件并存。如何用好靶向药物、增加患者获益并减少不良反应... 近年来靶向药物在持续/复发转移性甲状腺癌及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治疗中的应用取得很大进展,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然而,靶向治疗药物给患者带来的获益与相关不良事件并存。如何用好靶向药物、增加患者获益并减少不良反应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该文讨论靶向药物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应用,思考晚期甲状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启动时机,以期为用好靶向药物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药物疗法 蛋白激酶抑制剂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多模态多探针PET/MRI鉴别诊断帕金森病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8
作者 徐晓君 阮伟伟 +4 位作者 刘芳 盖永康 柳轻瑶 裘凯铄 孙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55-1460,共6页
目的观察多巴胺转运体和葡萄糖代谢PET/MRI鉴别诊断帕金森病(P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Richardson综合征(PSP-RS)及PSP-帕金森综合征(PSP-P)的价值。方法纳入34例PD(PD组)、19例PSP-RS(PSP-RS组)及15例PSP-P(PSP-P组)患者,采集各组^(1... 目的观察多巴胺转运体和葡萄糖代谢PET/MRI鉴别诊断帕金森病(P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Richardson综合征(PSP-RS)及PSP-帕金森综合征(PSP-P)的价值。方法纳入34例PD(PD组)、19例PSP-RS(PSP-RS组)及15例PSP-P(PSP-P组)患者,采集各组^(11)C-CFT和^(18)F-FDG PET/MRI,基于体素水平分析组间结构MRI差异;基于图谱分割各脑区并获得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尾状核及壳核不对称指数(AI)及尾状核-壳核比(CPR),比较组间PET参数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参数鉴别诊断PD与PSP的价值。结果PSP-RS组、PSP-P组双侧尾状核及右侧壳核皮质、中脑及右侧额叶白质均显著萎缩(P均<0.05),PD组双侧颞叶及右侧顶枕区白质显著萎缩(P均<0.05)。^(11)C-CFT PET示PD组双侧尾状核SUVR及CPR均高于PSP-RS组及PSP-P组(P均<0.05)。^(18)F-FDG PET示PD组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下回及双侧尾状核SUVR均高于PSP-RS组及PSP-P组(P均<0.05);PSP-RS组右侧丘脑、右侧小脑皮质、中脑及脑桥SUVR低于、而左侧颞横回SUVR高于PSP-P组(P均<0.05)。以结构MRI表现、^(11)C-CFT PET参数、^(18)F-FDG PET参数及上述三者联合临床特征鉴别PD与PS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8、0.853、0.978及0.973。结论多模态多探针PET/MRI可有效鉴别PD与PSP,^(18)F-FDG PET更可为鉴别PSP亚型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核上性麻痹 进行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核素标记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显像剂研究进展
9
作者 邓银倩 丁颖 +4 位作者 张立 柳宇 陈环宇 兰晓莉 曹卫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1期1964-1971,共8页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是一种DNA修复酶,参与基因转录、炎症、凋亡、细胞死亡和代谢等生命过程。在增殖活跃的细胞中PARP表达和活性增加,特别是在多种癌细胞中过度表达。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ARPi)可以治疗卵巢癌、乳...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是一种DNA修复酶,参与基因转录、炎症、凋亡、细胞死亡和代谢等生命过程。在增殖活跃的细胞中PARP表达和活性增加,特别是在多种癌细胞中过度表达。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ARPi)可以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输卵管癌、腹膜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通过放射性核素对PARPi类似物进行标记,靶向结合PARP-1,构建放射性显像剂进行肿瘤显像,可用于治疗决策和疗效评估等。本文将总结核素标记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修复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显像剂
下载PDF
框架核酸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及其在核医学影像引导下的生物特性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昊 龙星如 +1 位作者 江大卫 兰晓莉 《药学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178-185,共8页
框架核酸是一类具有独特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纳米组装寡核苷酸。根据沃森-克里克碱基配对规则,可以利用DNA配对杂交制备出各种形状和大小的DNA框架,这些框架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和稳定性。通过将寡核苷酸编程组装成框架核酸,可以为研究... 框架核酸是一类具有独特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纳米组装寡核苷酸。根据沃森-克里克碱基配对规则,可以利用DNA配对杂交制备出各种形状和大小的DNA框架,这些框架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和稳定性。通过将寡核苷酸编程组装成框架核酸,可以为研究纳米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高度可控的模型。概述了框架核酸在生物医学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DNA纳米技术的深入探索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核酸 纳米结构 核医学 生物医学应用
原文传递
新型核素报告基因系统hERL/核素标记雌二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兰晓莉 覃春霞 +4 位作者 田月丽 夏晓天 何勇 袁辉 张永学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在体外细胞摄取实验及在体显像基础上,评价新型核素报告基因系统人ER配体结合域(hERL)/核素标记雌二醇(E2)应用的可行性,为其用于基因治疗的监测提供依据。方法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IRES)方式构建携带hERL和治疗VEGF... 目的在体外细胞摄取实验及在体显像基础上,评价新型核素报告基因系统人ER配体结合域(hERL)/核素标记雌二醇(E2)应用的可行性,为其用于基因治疗的监测提供依据。方法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IRES)方式构建携带hERL和治疗VEGF165的重组质粒pDC316-hERL-IRES.VEGF165(简写为EIV),将其用腺病毒包装构建重组腺病毒复合体(Ad-EIV)。采用悬浮贴壁法从sD大鼠股骨和胫骨原代提取骨髓MSCs并培养。将Ad-EIV和脂质体2000包裹重组质粒(Lipo-EIV)分别转染MSCs,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对hERL和VEGF165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分别进行检测。测定Ad.EIV组、Lipo.EIV组和未转染组MSCs对125I-E在不同时间(1、3,6、9、12和24h)的摄取率。将转染Ad-EIV的MSCs注射至大鼠左前肢、未转染MSCs注射至右前肢后1d,注射16a-^18TMF-17a-E2(^18F-FES)进行micro PET/CT活体显像。2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Ad—EIV转染MSCs后RT—PCR检测示hERL和VEGFl65mRNA的表达随着感染滴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呈正相关(r2分别为0.953和0.966,P均〈0.05);感染复数(MOI)=25、50、75和100时,其mRNA表达高于Lipo-EIV组。Westernblot检测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也得到同样的结果。Ad-EIV组和Lipo-EIV组MSCs对^125I-E2的摄取率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24h最高,分别达到(10.94±0.30)%和(8.934-0.18)%;各个时间点2种载体转染组均明显高于未转染对照组(3.54%-5.52%;t值分别为15.489-26.560、10.523-24.204,P均〈0.05),而Ad-EIV组摄取率高于Lipo-EIV组(t=g.132—16.168,P均〈0.05)。MicroPET/CT大鼠活体显像显示注射Ad-EIV转染的MSCs之左前肢放射性浓聚明显高于对侧。结论报告基因hERL可以通过腺病毒转染、脂质体包裹等多种形式转染细胞并成功表达,应用核素标记E2可以对其进行探测和显像。应用腺病毒转染报告基因的方式转染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报告 雌激素受体配体结合域 放射性核素显像 雌二醇 同位素标记 大鼠
原文传递
分子影像探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靶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纯宝 兰晓莉 张永学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0-564,共5页
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重要原因,易损斑块的早期检出和准确评价对血管粥样硬化的临床预防和及时干预有重要意义。分子影像能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规律.在易损斑块的早期发现和评估方面优... 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重要原因,易损斑块的早期检出和准确评价对血管粥样硬化的临床预防和及时干预有重要意义。分子影像能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规律.在易损斑块的早期发现和评估方面优势明显。合适的靶点是进行分子探针开发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已有不同显像模式的探针应用于易损斑块的探测,其靶点涉及低密度脂蛋白、巨噬细胞、黏附分子、微小钙化、活化酶类、细胞凋亡、增殖基因、整合素、血栓等各个方面。不同靶点的分子探针对易损斑块的探测机制不同。探测效果也各有差异。笔者就分子影像探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靶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 分子成像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创新与转化 被引量:27
13
作者 廖玉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5-436,共2页
《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依据创新与转化的研究成果,提出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病因诊断,临床研究证实抗心肌抗体可以预测DCM猝死和死亡。该指南提出针对DCM病因的免疫学治疗,临床试验证实通过药物阻止抗体、免疫吸附抗体和免... 《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依据创新与转化的研究成果,提出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病因诊断,临床研究证实抗心肌抗体可以预测DCM猝死和死亡。该指南提出针对DCM病因的免疫学治疗,临床试验证实通过药物阻止抗体、免疫吸附抗体和免疫调节治疗可以改善DCM患者心功能和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抗心肌抗体 免疫学治疗
原文传递
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被引量:514
14
作者 杨杰孚 廖玉华 +3 位作者 袁璟 汪朝晖 程翔 赵德超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1-434,共14页
前言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引起心力衰竭(心衰)、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常见疾病之一。1985年美国Olmsted县的流行病学调查DCM患病率为36.5/10万。2002年中国分层整群抽样调查9个地区8080例正常人群,DCM患病率为1... 前言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引起心力衰竭(心衰)、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常见疾病之一。1985年美国Olmsted县的流行病学调查DCM患病率为36.5/10万。2002年中国分层整群抽样调查9个地区8080例正常人群,DCM患病率为19/10万。1990年欧洲报道DCM的5年病死率为15%-50%。2014年中国一项报道显示,767例DCM随访52个月病死率为42.24%,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治疗指南 中国 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 整群抽样调查 年病死率 DCM
原文传递
影像组学介绍 被引量:8
15
作者 冯源(译) 兰晓莉(审校)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0,共6页
影像组学是1个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涉及医学影像中的定量指标,即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影像组学的特点是捕获组织和病变的特征,如异质性、形状等,并可单独或与人口统计学、组织学、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等数据相结合用于解决临床问题。... 影像组学是1个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涉及医学影像中的定量指标,即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影像组学的特点是捕获组织和病变的特征,如异质性、形状等,并可单独或与人口统计学、组织学、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等数据相结合用于解决临床问题。该文旨在提供该领域的介绍,内容涵盖基本的影像组学工作流程,包括特征的计算与选择、降维及数据处理;并讨论核医学的潜在临床应用,包括对基于PET影像组学的治疗反应和生存预测;还介绍当前影像组学的局限性,如对于所采集参数变化的灵敏度,以及其他常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PET 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17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夏霓 唐婷婷 +9 位作者 刘英 周素峰 严欣欣 朱争凤 聂少芳 刘娟 张文才 杨艳 廖玉华 程翔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的:通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分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IRI中的作用。方法:用阻断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作IRI模型。Realtime-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动态观察IRI后不同时间点心肌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 目的:通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分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IRI中的作用。方法:用阻断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作IRI模型。Realtime-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动态观察IRI后不同时间点心肌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进一步检测IL-17的来源。应用抗IL-17抗体体内干预,观察其对IRI的作用。结果:IRI后1h就有IL-17的表达,并且在24h的观察期内持续存在,未有峰值出现。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心肌组织中IL-17的主要来源是CD4+T细胞。用抗IL-17的抗体体内干预后,血清肌钙蛋白T的水平降低,心肌梗死面积也明显减小。结论:IL-17参与大鼠IRI过程,中和IL-17能明显减轻心肌I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17 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缺血心肌自分泌细胞因子和心室重构的新观点
17
作者 余娴 廖玉华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03-705,共3页
缺血性心脏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干预能减少梗死面积从而增加病人存活率,然而AMI后心力衰竭仍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心室重构是缺血后心衰发生的重要发病机制,
关键词 心室重构 细胞因子 自分泌 心肌细胞 缺血性心脏病 僵硬度 急性心肌梗死 梗死面积 缺血心肌 室壁
原文传递
核医学分子影像探针研发与转化
18
作者 江大卫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22年第4期F0002-F0002,I0001,共2页
疾病的精准诊治一直是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努力方向,其目的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个人痛苦和家人的精神、经济负担.以肿瘤为例,我国每年新增恶性肿瘤患者约200万人,临床统计表明,多数早期肿瘤患者(如甲状腺癌、乳腺癌... 疾病的精准诊治一直是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努力方向,其目的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个人痛苦和家人的精神、经济负担.以肿瘤为例,我国每年新增恶性肿瘤患者约200万人,临床统计表明,多数早期肿瘤患者(如甲状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的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此外,肾脏、肝脏等器官的急性疾病如未能实现早期干预,有很大比例发展成为重症和器官衰竭.因此,疾病的早期诊断是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健康水平 器官衰竭 临床统计 早期肿瘤 急性疾病 前列腺癌 临床实践 核医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