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及效果探讨 被引量:27
1
作者 关心 罗英华 邓忠勇 《当代医学》 2011年第6期111-112,共2页
目的了解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效果,总结临床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经验。方法对9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其意识情况、出血位置及出血量等基本情况分别使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显微手术血... 目的了解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效果,总结临床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经验。方法对9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其意识情况、出血位置及出血量等基本情况分别使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和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然后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手术治疗,93例患者中,死亡19例,死亡率为20.4%。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与非超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的良好率及死亡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行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患者的良好率明显好于其他两种治疗方法,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治疗方法,其与另外两者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依据出血位置的不同及出血量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把握好手术时机,对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外科治疗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 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区神经血管复合体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柳浩然 彭志强 +3 位作者 吴海权 徐利民 辛续伟 韩冬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5期130-131,共2页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观察桥小脑角区的三叉神经血管复合体的内镜解剖学特征,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15具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按三叉血管神经复合体观察神经内镜下所显露的解剖结构...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观察桥小脑角区的三叉神经血管复合体的内镜解剖学特征,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15具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按三叉血管神经复合体观察神经内镜下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小脑上动脉和岩上静脉经常压迫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调整内镜角度,可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和和小脑上动脉、岩上静脉的关系。结论结合神经内镜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桥小脑角区三叉神经血管复合体的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能最大程度减低损伤,更好的保护正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 锁孔 内镜 解剖学
下载PDF
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术的简易立体定位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邓忠勇 姜洪 +4 位作者 关心 梁斗 杨志忠 章万容 潘锋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3-314,共2页
关键词 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术 立体定位方法 立体定向技术 1999年 立体定向仪 科学技术 微创清除 定位准确 无框架
下载PDF
内镜下远外侧髁后锁孔手术入路至岩下斜区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
4
作者 彭志强 田广永 +1 位作者 徐达传 付万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为内镜下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治疗岩下斜区及周围疾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 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 cm处,下界至C2水平。做直径约2 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内镜下... 目的为内镜下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治疗岩下斜区及周围疾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 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 cm处,下界至C2水平。做直径约2 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内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内镜下可以观察到后组脑神经的出颅部位,包括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内口,此外,还可以显露脑干腹侧面的结构及椎动脉的末端。神经与血管间复杂毗邻关系亦可得以显示;骨窗外缘至颈静脉内口的距离为(1.75±0.29)cm。结论内镜的使用,可缩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的骨窗;副神经的脊髓根及颈静脉孔内口均可以作为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内镜下岩下斜区结构的定位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岩斜区 锁孔 远外侧入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前颞叶切除、天幕切开术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彭志强 梁志榕 梁尚富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5期980-981,共2页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前颞叶切除、天幕切开术对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作者在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中切除前颞叶,切开天幕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前颞叶切除、天幕切开术对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作者在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中切除前颞叶,切开天幕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GOS评分,本组患者中良好6例(16.67%),中残8例(22.22%),重残10例(27.78%),植物生存3例(8.33%),死亡9例(25%),总有效率达66.67%。【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前颞叶切除、天幕切开术是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外科学 颞叶/外科学
下载PDF
两点两面立体定向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邓忠勇 姜洪 +3 位作者 关心 梁斗 章万容 潘锋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1-253,共3页
目的:探讨两点两面立体定向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两点两面定位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对70例高血压脑出血进行微创脑内血肿清除(微创组),分别与50例常规钻孔置管引流脑内血肿术(钻孔组)和52例开颅血肿清除术... 目的:探讨两点两面立体定向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两点两面定位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对70例高血压脑出血进行微创脑内血肿清除(微创组),分别与50例常规钻孔置管引流脑内血肿术(钻孔组)和52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进行穿刺准确性、并发症、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作对比分析。结果:微创组在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均明显优于钻孔组和开颅组(P<0.05)。结论:采用两点两面定位技术进行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方法简单、准确、直观、疗效好、安全性高,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 两点两面立体定向 血肿清除术
下载PDF
远外侧入路中寰椎的显微解剖研究
7
作者 付万新 彭志强 康春华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678-2680,共3页
目的通过对寰椎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学特征的观察,探讨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充分暴露病变同时保护椎动脉的方法。方法观察10例成人寰椎标本及其毗邻结构并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枕下远外侧入... 目的通过对寰椎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学特征的观察,探讨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充分暴露病变同时保护椎动脉的方法。方法观察10例成人寰椎标本及其毗邻结构并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开颅,显露寰椎和椎动脉,观察两者的形态和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寰椎由前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后弓上面有椎动脉沟或骨管,内有椎动脉。本组2侧(10%)完全形成骨管,6侧(30%)部分形成骨管,12侧(60%)为浅沟;椎动脉沟沟内缘到达寰椎后弓中点的距离为7.39~17.25mm,差异较大,寰椎横突可于活体体表触及,是重要的手术解剖学标志。横突孔内恒定地走行椎动脉。结论熟悉椎动脉沟或骨管的变异及其内侧到后弓中点的距离有助于椎动脉的保护,切除寰椎横突可增加颈静脉孔的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颈静脉孔区 解剖入路
下载PDF
星形细胞瘤中HMSH2蛋白表达改变的临床意义
8
作者 彭志强 陆永建 孙卫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87-1389,共3页
目的:探讨HMSH2与星形细胞瘤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例星形细胞瘤组织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HMSH2蛋白的表达情况。全部病例术后5年进行随访。结果:星形细胞瘤中复发组的HMSH2蛋白缺失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星形细胞瘤... 目的:探讨HMSH2与星形细胞瘤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例星形细胞瘤组织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HMSH2蛋白的表达情况。全部病例术后5年进行随访。结果:星形细胞瘤中复发组的HMSH2蛋白缺失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星形细胞瘤中死亡组的HMSH2蛋白缺失率明显高于生存组;星形细胞瘤中HMSH2蛋白阳性组GOS评分明显好于阴性组。结论:HMSH2与星形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HMSH2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家居随访对提高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罗秀琼 《当代医学》 2010年第13期30-30,162,共2页
目的探讨出院后家居随访对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43例)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和定期家居随访。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出院后家居随访能提... 目的探讨出院后家居随访对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43例)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和定期家居随访。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出院后家居随访能提高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居随访 颅脑外伤 偏瘫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内镜下颞下锁孔入路至上岩斜区和鞍上区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柳浩然 彭志强 +3 位作者 吴海权 徐利民 辛续伟 韩冬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5-479,共5页
目的观察经内镜下颞下锁孔入路至上岩斜区和鞍上区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运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个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尸头,模拟颞下锁孔人路,分别在显微镜下和内镜下观察鞍上区和上岩斜区的显露结构和范围。结果(1)在不磨... 目的观察经内镜下颞下锁孔入路至上岩斜区和鞍上区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运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个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尸头,模拟颞下锁孔人路,分别在显微镜下和内镜下观察鞍上区和上岩斜区的显露结构和范围。结果(1)在不磨除颧弓上缘的情况下,内镜的引入使得颞下锁孔人路对该区域的暴露更为完全,可同时显露对侧的解剖结构,清晰显示深部穿支动脉。(2)动眼神经和后交通动脉间隙、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间隙是非常重要的解剖间隙。(3)后床突和岩尖的磨除有利于术野的暴露。(4)内镜下定位应采用多种定位标识联合使用。包括骨性结构,例如内耳道口等。结论内镜下颞下锁孔入路至上岩斜区和鞍上区的视野暴露更完全,创伤更小,实用价值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锁孔入路 内镜 上岩斜区和鞍上区 解剖
原文传递
远外侧入路手术中椎动脉颅内段的显微解剖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万新 康春华 +1 位作者 彭志强 李少鹏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94-798,共5页
目的 对椎动脉颅内段进行观察和测量,探讨远外侧人路手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颅内段和小脑后下动脉. 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远外侧人路开颅,到达颈静脉孔区,显露椎动脉颅内段及其主要分支,观察其走形特点和形态,并... 目的 对椎动脉颅内段进行观察和测量,探讨远外侧人路手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颅内段和小脑后下动脉. 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远外侧人路开颅,到达颈静脉孔区,显露椎动脉颅内段及其主要分支,观察其走形特点和形态,并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椎动脉颅内段穿寰枕筋膜后在基底动脉沟与对侧椎动脉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与舌下神经关系密切,本组30侧椎动脉穿经舌下神经根的腹侧达桥脑延髓沟,8侧椎动脉穿舌下神经根丝之间,2侧椎动脉经舌下神经根丝的背侧.70%的椎动脉与舌下神经有接触,其中30%的椎动脉对舌下神经造成压迫.椎动脉颅内段主要分支有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前动脉、脑膜后动脉和一些穿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本组全部发自椎动脉颅内段,行程多为袢状并同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点因人而异,同一标本左右也不一致,大多起自椎动脉颅内段的中上1/3.本组未见小脑前下动脉起源于椎动脉.脊髓前动脉均起于双侧椎动脉的末段,在中线吻合成一单干,沿脊髓前正中裂迂曲下降供应脊髓. 结论 熟悉椎动脉颅内段及其分支的走形特点和解剖变异有助于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手术中识别和保护椎动脉颅内段的主要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远外侧入路 颈静脉孔区 显微解剖学
原文传递
颈静脉球内侧壁的临床解剖研究
12
作者 田广永 段永畅 +4 位作者 石小田 于巧莲 彭志强 黄美贤 徐达传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01-804,共4页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为颈静脉球部位的外科手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显微镜下解剖1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乳胶灌注的成人头颅标本颈静脉球部位.观察颈静脉球内侧壁部位的结构特点及神经走行关系;在5具干颅骨标本上观察颈...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为颈静脉球部位的外科手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显微镜下解剖1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乳胶灌注的成人头颅标本颈静脉球部位.观察颈静脉球内侧壁部位的结构特点及神经走行关系;在5具干颅骨标本上观察颈静脉球内侧壁的骨性标志。结果颈静脉孔内口、颞骨颈静脉突、枕骨颈静脉突、硬脑膜及经该部位穿行的Ⅸ、Ⅹ、Ⅺ颅神经共同构成了颈静脉球内侧壁;在颈静脉球内侧壁白前上往后下做一弧形斜线,斜线的前下位置为神经部,为神经纤维束穿行部位;后上部位为静脉部位,颈静脉球壁与颞骨岩部及硬脑膜紧贴;舌咽神经走行在前上位置,多数有岩下窦的开口将之与迷走神经分隔,中间有条索状的纤维组织分隔。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在颈静脉球内侧壁走行关系密切,本组有26侧(86.67%)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之间有硬脑膜间隔,4侧(13.33%)硬脑膜间隔不明显。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无明显间隔穿人颈静脉球内侧壁,多数迷走神经与副神经容易区分;舌下神经经舌下神经管走行在颈静脉球内侧壁的下方。结论颈静脉孔内口、颞骨岩部的部分骨质、枕骨的部分骨质、后组颅神经、硬脑膜及静脉壁共同组成颈静脉球的内侧壁,了解该部位的解剖学特点能够对颈静脉球部位手术提供理论指导,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球 颅神经: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