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输血安全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海波 张亚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第7期133-135,共3页
输血是临床上救治患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为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2012年卫生部以部长令的方式下发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输血科必须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输血无小事,我国在输血领域的矛盾... 输血是临床上救治患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为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2012年卫生部以部长令的方式下发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输血科必须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输血无小事,我国在输血领域的矛盾日益突显,大医院的“血荒”和基层医院的“血液过期报废”,全国各级医院不断增加的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使输血界倍受各方观注,因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化管理临床输血,保证输血安全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 输血安全 输血科 临床用血管理 基层医院 规范化管理 医疗机构 合理用血
下载PDF
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时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评价
2
作者 杨海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82-84,共3页
研究产后出血患者开展很多输血时,血液和血细胞的输注占比对患者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方式 选择医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接诊的产后出血患者120例作为本次探索的研究对象。依照输注的血细胞和红细胞比例的差异分成A组(1:2.5,40例)、B组(... 研究产后出血患者开展很多输血时,血液和血细胞的输注占比对患者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方式 选择医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接诊的产后出血患者120例作为本次探索的研究对象。依照输注的血细胞和红细胞比例的差异分成A组(1:2.5,40例)、B组(1:1,40例)、C组(1.5:1,40例)。对三组患者临产前和输血后24h凝血功能及其血常规检查进行检验;并较为三组患者很多输血后24h内RBC和冷沉淀输注量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血液制品输出量差异并不大(P>0.05);每组的凝血功能指数值、Hb和Plt无应用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后A组APTT、PT均高于临产前,Fb、Hb、Plt均低于临产前(P<0.05);B组与C队的APTT、PT和Fb与临产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B组和C组的Plt和Hb低于产前组(P<0.05),但B组的Plt和Hb高于同期的A组和C组。结论 产后大出血患者在输血时,血浆及红细胞比例过低,易促使血液稀释性降低,应以1:1的比例输注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大量输血 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不同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杨海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85-87,共3页
探讨在大剂量血液输入中,血液和血液在血液中的配比变化,对病人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方法 在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选择了110例在本院进行了大规模的输血,并且具有良好的凝血功能的病人,并将他们分成三组,分别是 A、 B、 C, A组30例,输... 探讨在大剂量血液输入中,血液和血液在血液中的配比变化,对病人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方法 在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选择了110例在本院进行了大规模的输血,并且具有良好的凝血功能的病人,并将他们分成三组,分别是 A、 B、 C, A组30例,输入的血球和血浆的比率为1.0:1.5。B组40例,输入的血液和血液的比率为1。1。C组40例,其输入的血液和血液的比率为1.5:1.0。并对三个对照组在大剂量输入前、后、后三个对照组进行了血液常规、凝血功能、住院天数、死亡率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结果 三个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两组间的 APTT值无显著性(P>0.05)。A组输注后 Hb和 HCT均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有显著性差异(P<0.05)。PT和 APTT在两组患者输注后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B组经静脉注射后的 Hb. HCT较注射前有显著改善(P<0.05);PT和 APTT在输注后与输注之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输注后 Hb和 HC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5。PT和 APTT在输注后与输注之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 B组和 C组的 Hb和 HCT值在输血后都有明显的上升,但3组比较,没有显著性(P>0.05)。3组间 PT和 APTT值经治疗后经治疗后经治疗后,经治疗后经治疗后均有显著性(P<0.05)。3个病例的平均住院天数均未见显著性(P>0.05)。两组之间的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A组的死亡率低于 A组。结论 在高剂量、高质量、高凝血量的病人中,血液与血液的配比为1.0:1-1.5,可有效地防止血液凝固,减少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输血 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 凝血功能 预后影响
下载PDF
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吴海波 张亚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9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收集400例住院输血患者标本,用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分别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用两种方法从400例标本中筛查出42例交叉配血不合标本,经鉴定8例为真阳性,34例为假阳性,聚凝胺法...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收集400例住院输血患者标本,用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分别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用两种方法从400例标本中筛查出42例交叉配血不合标本,经鉴定8例为真阳性,34例为假阳性,聚凝胺法假阳性率64.29%,微柱凝胶法假阳性率为78.57%。8例真阳性标本中聚凝胺法阳性例数为7例,微柱凝胶法阳性例数为8例。结论聚凝胺法适合急诊配血,不适合批量操作,鉴别假阳性结果更直接快速;微柱凝胶法简单、灵敏度高、准确度高,适合批量操作。在实际工作中将两种方法灵活地联合应用可以向临床快速供应安全血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柱凝胶法 聚凝胺法 交叉配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