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淮水稻钵苗机插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吴文革 张健美 +5 位作者 周永进 陈刚 许有尊 李胜群 严文学 高尚勤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8-124,共7页
以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中籼稻为试验材料,于2011-2014年在安徽省凤台、包河、白湖、庐江等地,以常规毯苗机插为对照,对钵苗机插水稻生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具有播种量低,秧苗素质好,秧龄弹性大,栽... 以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中籼稻为试验材料,于2011-2014年在安徽省凤台、包河、白湖、庐江等地,以常规毯苗机插为对照,对钵苗机插水稻生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具有播种量低,秧苗素质好,秧龄弹性大,栽后返青活棵快,分蘖发生早,群体茎蘖苗消长平稳,成穗率高等优点;每穗粒数与群体颖花量显著增加,产量构成协调。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定量,为探索安徽水稻种植机械化新模式,促使农机与农艺更好结合,加速安徽水稻机插进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钵育机插 秧苗素质 生育特性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籼改粳”机插栽培高产技术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永进 吴文革 +5 位作者 严文学 王松洋 周陶竹 王斌 许有尊 陈刚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1,共4页
以常规迟熟中粳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在钵育摆栽条件下,设置每丛2苗、3苗、4苗3个处理,研究不同丛基本苗数对钵苗摆栽常规粳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以完善安徽沿江地区“籼改粳”后机插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钵育摆栽栽后缓苗期... 以常规迟熟中粳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在钵育摆栽条件下,设置每丛2苗、3苗、4苗3个处理,研究不同丛基本苗数对钵苗摆栽常规粳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以完善安徽沿江地区“籼改粳”后机插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钵育摆栽栽后缓苗期短,新分蘖增加快,够苗及到达高峰苗期时间短;每丛3~4苗时群体结构合理,中后期群体LAI及物质积累能力较高,群体成穗多,进而促进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改粳 钵苗摆栽 丛基本苗数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群体特征及产量形成优势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文革 周永进 +8 位作者 张健美 陈刚 许有尊 李胜群 左庆 叶为发 余友玲 杨成林 孙雪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27-1434,共8页
为明确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的群体特征及产量形成特点,加快杂交中籼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大穗型品种广两优1128、Y两优900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6号、徽两优996为试材,设置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2种栽插方式进行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为明确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的群体特征及产量形成特点,加快杂交中籼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大穗型品种广两优1128、Y两优900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6号、徽两优996为试材,设置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2种栽插方式进行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毯苗机插相比,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方式秧苗茎基宽、百株干重、发根力显著增加,秧苗素质提高;分蘖早生快发、群体茎蘖消长平稳,成穗率提高5.11%;中后期LAI与光能利用率高,干物质积累能力强,其中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7.17%。钵苗机插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其中大穗型品种增产9.52%-10.78%,穗粒兼顾型品种增产5.03%-5.86%,群体颖花量的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因此,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群体质量优良,产量形成优势显著,穗大粒多,而大穗型品种更适宜于钵苗机插,增产优势更明显。研究结果为机插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 钵苗机插 群体特征 产量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