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功能部位创面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陈礼新 吕大伦 +2 位作者 赵遵江 陈雷 王合丽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2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功能部位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功能部位创面患者86例临床资料,依据创面修复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即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 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功能部位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功能部位创面患者86例临床资料,依据创面修复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即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的患者40例纳入A组,采用单纯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的患者46例纳入B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拆包时间、住院时间、皮片存活率、VSS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A组拆包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0.05),A组VS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功能部位创面效果更好,可更快促进患者功能部位恢复,促进瘢痕愈合,还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部位 创面修复 自体刃厚皮 脱细胞
下载PDF
烧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OXA基因型检测
2
作者 吕大伦 陈雷 +4 位作者 丁伟 徐姝娟 张炜 王合丽 王帅 《感染.炎症.修复》 2016年第4期206-208,共3页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患者创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OXA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2572例患者创面分泌物进行...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患者创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OXA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2572例患者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使用VITEK2 Compact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鉴定鲍曼不动杆菌,通过药敏实验检测其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种OXA碳青霉烯酶基因(OXA-23-like、OXA-24-like、OXA-51-like、OXA-58-like)的携带情况,并对其中10株进行OXA-23-like基因测序.结果:分离出4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79.55%(27株),对米诺环素及替加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0.45%(9株)和31.82%(14株),对庆大霉素耐药率高达100%,对其他抗菌药物也具有较高的耐药率(59.09%-97.73%).所有菌株OXA-51-like基因均为阳性,共有35株OXA-23-like基因阳性(阳性率79.55%),均未检测到OXA-24-like基因和OXA-58-like基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现象,对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我院创面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可能与OXA-23-like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OXA基因 耐药性 碳青霉烯酶
下载PDF
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清荣 陈长友 +6 位作者 徐娜 吕大伦 贾杰只 李文红 罗高兴 于云龙 张逸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14-922,共9页
目的探讨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油包水乳化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微球(单纯微球)、P311微球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微球,于光学显微镜/... 目的探讨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油包水乳化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微球(单纯微球)、P311微球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微球,于光学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形貌。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液和β-磷酸甘油二钠水合物混合制备单纯温敏水凝胶,在单纯温敏水凝胶中加入相应物质制备载单纯微球和载P311微球的温敏水凝胶,观察4种液体在37℃时倾斜状态下的形态变化,冷冻干燥后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观形貌。取18只3~4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组及于背部脊柱两侧分别制作1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进行相应处理的敷贴组、壳聚糖组、单纯水凝胶组、载单纯微球水凝胶组、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每组3只。取5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于伤后0(即刻)、5、10、15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伤后5、10、15 d创面愈合率;取5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伤后15 d创面和创缘组织及正常组大鼠相同部位正常皮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CD3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及VEGF的蛋白表达。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单纯微球呈球形,表面疏松多孔;P311微球及FITC-BSA微球表面光滑无孔隙,且FITC-BSA微球散发出均匀的绿色荧光;3种微球直径基本一致,为33.1~37.7μm。在37℃时倾斜状态下,与壳聚糖溶液及单纯温敏水凝胶相比,载微球的2种水凝胶结构更稳定。载微球的2种水凝胶网状结构较壳聚糖溶液、单纯温敏水凝胶更致密,且其横断面可见直径约30μm的微球。伤后15 d内,5组大鼠创面均不同程度愈合,其中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最好。敷贴组、壳聚糖组大鼠伤后5、10、15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6.6±2.4)%、(38.5±3.1)%、(50.9±1.5)%,(47.6±2.0)%、(58.5±3.6)%、(66.7±4.1)%,均明显低于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的(59.3±4.8)%、(87.6±3.2)%、(97.2±1.0)%,P<0.05或P<0.01;单纯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0、15 d及载单纯微球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5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6.0±3.3)%、(84.5±3.6)%、(88.0±2.6)%,均明显低于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P<0.05)。正常组大鼠正常皮肤中可见表皮、毛囊及皮脂腺,未见CD31和VEGF阳性表达;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5 d创面已几乎完全上皮化,创面血管、毛囊、皮脂腺生成及CD31和VEGF阳性表达较其他4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明显增加,CD31和VEGF蛋白表达均较其余5组大鼠明显增加(P<0.01)。结论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可以缓释包载的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并通过促进创面血管生成及再上皮化,促进全层皮肤缺损大鼠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相容性材料 水凝胶 微球体 P311 血管生成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创面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吕大伦 徐姝娟 +5 位作者 陈雷 丁伟 王合丽 张炜 王帅 徐祥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19-726,共8页
目的探究人促红细胞生成素(hEPO)对大鼠急性创面愈合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72只健康SD大鼠,在大鼠背部制成直径约2.5 cm的圆形急性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低... 目的探究人促红细胞生成素(hEPO)对大鼠急性创面愈合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72只健康SD大鼠,在大鼠背部制成直径约2.5 cm的圆形急性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8只。4组大鼠每日常规清创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创面予1 mL生理盐水浸润的纱布外敷,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创面每天分别予1 mL 50、100、150 U的hEPO浸润的纱布湿敷,再用6层干纱布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治疗3、7、14 d每组取6只大鼠行大体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处死后取创面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D31和TGF-β1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只大鼠磷酸化Smad3蛋白的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1)治疗3 d,4组大鼠创面均有明显的渗出并有结痂。治疗7 d,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创面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缩小。治疗14 d,4组大鼠创面均全部愈合。治疗7 d,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增加(P〈0.01);余时间点,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相近(P〉0.05)。(2)CD31主要定位在血管上。除低剂量组治疗3、7 d(P〉0.05)外,低剂量组大鼠治疗14 d和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治疗3~14 d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除治疗3 d(P〉0.05)外,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治疗7、14 d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除治疗3 d(P〉0.05)外,高剂量组大鼠治疗7、14 d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明显高于中剂量组(P〈0.01)。(3)除低剂量组治疗3 d(1.9±0.7,P〉0.05)外,低剂量组大鼠治疗7、14 d(3.3±1.0、3.7±0.7)和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治疗3~14 d创面组织中TGF-β1表达(3.3±1.0、3.6±1.0、3.9±0.9,3.4±0.7、3.8±0.8、4.2±0.4)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7±0.5、2.7±1.0、3.0±0.9,P〈0.01);除治疗7 d(P〉0.05)外,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治疗3、14 d创面组织中TGF-β1表达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除治疗14 d(P〈0.01)外,高剂量组大鼠治疗3、7 d创面组织中TGF-β1表达与中剂量组相近(P〉0.05)。(4)除低剂量组治疗3、14 d及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治疗14 d(P〉0.05)外,3组大鼠余时间点创面组织中磷酸化Smad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除治疗14 d(P〉0.05)外,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治疗3、7 d创面组织中磷酸化Smad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除治疗14 d(P〉0.05)外,高剂量组大鼠治疗3、7 d创面组织中磷酸化Smad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中剂量组(P〈0.01)。结论外源性hEPO可提高大鼠急性创面CD31、TGF-β1、磷酸化Smad3的表达,促进创面血管新生,激活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31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3蛋白质 伤口愈合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原文传递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Ⅲ~Ⅳ度褥疮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陈雷 丁伟 +4 位作者 徐姝娟 张炜 王合丽 王帅 吕大伦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5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究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在Ⅲ~Ⅳ度褥疮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2010~2016年收治112例Ⅲ~Ⅳ度褥疮患者,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常规方法(清创+普通换药+皮瓣手术治疗)治疗65例Ⅲ~Ⅳ度褥疮(传统治疗组),2015年1月... 目的探究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在Ⅲ~Ⅳ度褥疮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2010~2016年收治112例Ⅲ~Ⅳ度褥疮患者,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常规方法(清创+普通换药+皮瓣手术治疗)治疗65例Ⅲ~Ⅳ度褥疮(传统治疗组),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负压伤口治疗技术(清创+NPWT+皮瓣手术+NPWT治疗)治疗47例Ⅲ~Ⅳ度褥疮(NPWT治疗组),对比研究两组治疗方法对创面创腔缩小直径、换药次数、住院时间、创面感染情况、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的影响,并进行愈后回访。结果与传统治疗组比较,NPWT治疗组治疗褥疮创面可明显缩小创面创腔直径、减少创面换药次数、缩短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6、-28.88、-20.17,P值均小于0.05);NPWT治疗组较传统治疗组降低创面感染情况、减少皮瓣淤血及坏死的发生,两组计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0、6.24,P值均小于0.05)。结论 NPWT具有封闭开放创面、去除坏死组织、减少细菌生长、促进肉芽生长,促进术后皮瓣成活等优点,因此通过清创联合NPWT治疗,再应用皮瓣手术修复和术后NPWT治疗是修复Ⅲ~Ⅳ度褥疮创面的一种较为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溃疡 负压伤口疗法 外科皮瓣 创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