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黄壁庄地震台FHD运行质量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檀 朱音杰 +6 位作者 周安聘 牛淑瑜 赵雨晨 刘静 董博 纪春玲 张环曦 《山西地震》 2016年第4期16-19,26,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河北黄壁庄地震台新磁房FHD的运行情况,对观测数据的断记、观测干扰、地磁趋势变化、空间相关、差值相关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数据在完整性方面比较好,数据受干扰程度较小,可靠性比较高,但是背景噪声偏大,数据精度有待... 为进一步了解河北黄壁庄地震台新磁房FHD的运行情况,对观测数据的断记、观测干扰、地磁趋势变化、空间相关、差值相关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数据在完整性方面比较好,数据受干扰程度较小,可靠性比较高,但是背景噪声偏大,数据精度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FHD观测系统 资料分析 观测精度
下载PDF
利用近震波形研究2016年唐山M4.1地震震源参数及发震断层 被引量:1
2
作者 尹宏伟 高登平 +3 位作者 梁丽环 韩文英 刘静 李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88-691,共4页
基于首都圈地震台网观测数据,利用Hypo2000方法对2016-09-10河北唐山M4.1地震主震震中进行准确测定。采用近震波形反演方法,确定主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122°、倾角60°、滑动角-42°;节面Ⅱ走向236°... 基于首都圈地震台网观测数据,利用Hypo2000方法对2016-09-10河北唐山M4.1地震主震震中进行准确测定。采用近震波形反演方法,确定主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122°、倾角60°、滑动角-42°;节面Ⅱ走向236°、倾角54°、滑动角-142°;矩震级约为M W4.3。结合近震深度震相sPL确定主震的震源深度约为6 km。使用双差定位法对余震进行重新精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深度集中分布在4~9 km,整体形态近于铅直,表明发震断层面具有倾向北西、倾角较陡的特点,与节面Ⅱ的性质较为一致,据此推测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节面Ⅰ为辅助面。将发震断层面参数与震源区附近断层性质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发震断层应为唐山断裂带中唐山-丰南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M4.1地震 近震波形 震源参数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尼泊尔8.1级地震后河北省数字形变观测同震响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静 尹宏伟 +2 位作者 李凤 李瑞卿 张蕾 《山西地震》 2017年第3期17-21,共5页
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26.3秒在尼泊尔境内发生Ms 8.1地震。通过分析河北省各形变台站的震时观测资料,研究各形变测项对尼泊尔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形变测项均记录到此次地震,同震响应形态分为振荡型、振荡-阶变型、阶... 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26.3秒在尼泊尔境内发生Ms 8.1地震。通过分析河北省各形变台站的震时观测资料,研究各形变测项对尼泊尔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形变测项均记录到此次地震,同震响应形态分为振荡型、振荡-阶变型、阶变型三类;不同台站相同类型仪器的同震响应幅度有很大差别;同一台站同一仪器不同方向上记录波形幅度相差较大;地震对应变场的影响以EW向为主;记录到阶变型形变波的台站主要集中在河北省的北部,南部较少;认为尼泊尔地震后河北省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可能有增强的趋势,南部相对平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观测 同震响应 尼泊尔地震
下载PDF
基于WebGIS的前兆台站仪器状态监视系统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环曦 周安聘 +1 位作者 董博 刘静 《高原地震》 2017年第2期48-52,共5页
利用Java Web开发技术,开发了一套B/S结构的前兆台站运行状态监视系统,实现了对地磁台站、流体台站数据流和工作状态参数的实时监视,支持仪器类型包括FHD-2B型质子磁力仪、SWY-1型数字式水位仪、WYY-1型气象三要素观测仪以及ZKGD3000型... 利用Java Web开发技术,开发了一套B/S结构的前兆台站运行状态监视系统,实现了对地磁台站、流体台站数据流和工作状态参数的实时监视,支持仪器类型包括FHD-2B型质子磁力仪、SWY-1型数字式水位仪、WYY-1型气象三要素观测仪以及ZKGD3000型地下水数据监测系统。利用开源的WebGIS服务器GeoServer和前端开发技术OpenLayers,实现了前兆台站属性与空间数据的可视化。系统在石家庄前兆分中心的应用提高了台站维护工作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兆台站 运行状态监视 WEBGIS 应用软件
下载PDF
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安聘 张环曦 +4 位作者 董博 李凤 牛淑瑜 刘静 刘檀 《高原地震》 2017年第2期30-34,47,共6页
针对鲁甸6.5级地震、唐山4.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结合异常时段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对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及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鲁甸地震前及唐山地震前地下流体长期与中期异常特征均主要出现在距离震中心500 km范围内。... 针对鲁甸6.5级地震、唐山4.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结合异常时段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对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及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鲁甸地震前及唐山地震前地下流体长期与中期异常特征均主要出现在距离震中心500 km范围内。地下流体震前异常特征现象观测的目的是判断地震危险区高密度观测特征,对地震高发区的中短期异常指标仅进行中短期分析。地震区域应力叠加导致地震前兆现象的开启,引起断裂带裂隙,地下水温度和地下深部气体异常变化,水岩变化使得地下流体混合前兆增强。在地震前兆观测范围内,获取地下流体异常指标变化可以为震前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震预测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 地震前兆 异常特征
下载PDF
井水位资料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纪春玲 董博 +5 位作者 周安聘 李凤 张环曦 牛淑瑜 赵雨晨 刘檀 《山西地震》 2016年第4期20-24,共5页
利用小波变换和多尺度分析原理,对无极井、河间井4年的水位日均值序列进行分析,将无极井、河间井水位资料中不同周期成分进行有效分离,小波变换分解后能够更直观和显著地反映地震前兆异常现象。对选取的震例进行分析发现,全球7级以上地... 利用小波变换和多尺度分析原理,对无极井、河间井4年的水位日均值序列进行分析,将无极井、河间井水位资料中不同周期成分进行有效分离,小波变换分解后能够更直观和显著地反映地震前兆异常现象。对选取的震例进行分析发现,全球7级以上地震有较明显的前兆反映,说明用小波分析处理水位资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水水位 小波变换 多尺度分析
下载PDF
黄骅井水位映震效能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尹宏伟 梁丽环 +2 位作者 韩文英 李凤 刘静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6年第3期23-29,共7页
收集整理河北省地下流体观测井网黄骅井水位对2004年以来全球MS≥8.0地震的同震响应资料,从响应形态、响应幅度、响应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黄骅井水位阶变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骅井水位的同震响应形态以阶变为主;水位的同震响... 收集整理河北省地下流体观测井网黄骅井水位对2004年以来全球MS≥8.0地震的同震响应资料,从响应形态、响应幅度、响应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黄骅井水位阶变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骅井水位的同震响应形态以阶变为主;水位的同震响应幅度随震级增大而增大,但非单纯地随井震距的增大而减小;井震距越近震级越大,水位响应地震速度越快。分析认为,2015年以来黄骅井水位阶变异常可能与昌黎4.2级地震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同震响应 阶变异常 昌黎4.2级地震
下载PDF
兴济地电阻率观测精度提高实验 被引量:2
8
作者 郭学增 张蕾 +3 位作者 信士民 李瑞卿 李凤 刘静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年第2期70-76,共7页
通过增大测量极距和提高供电电流2种实验途径,探讨提高兴济地电台地电阻率观测精度,结果表明,提高供电电流能明显提高兴济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精度,且与供电电流提高倍率相当,而增大测量极距效果甚微。其原因是,提高供电电流是在干扰幅... 通过增大测量极距和提高供电电流2种实验途径,探讨提高兴济地电台地电阻率观测精度,结果表明,提高供电电流能明显提高兴济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精度,且与供电电流提高倍率相当,而增大测量极距效果甚微。其原因是,提高供电电流是在干扰幅值不变情况下增大人工供电电位差,而增大测量极距使人工供电电位差和干扰幅值同比例增大,二者相抵,对观测精度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观测精度 供电电流 测量极距
下载PDF
河北赤城井水温对远场大震的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尹宏伟 梁丽环 +2 位作者 韩文英 李凤 刘静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年第5期93-100,共8页
在河北赤城井井下30 m、53 m、58 m处分别安装了3个温度传感器,进行水温微动态观测。通过对2004年12月以来全球发生的22次M_S≥8.0地震时赤城井不同深度水温观测数据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井下30 m处水温均无明显同震变化;而7次大震时53 m... 在河北赤城井井下30 m、53 m、58 m处分别安装了3个温度传感器,进行水温微动态观测。通过对2004年12月以来全球发生的22次M_S≥8.0地震时赤城井不同深度水温观测数据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井下30 m处水温均无明显同震变化;而7次大震时53 m、58 m处水温有明显的同震变化,53 m处水温同震初始变化形态均为上升,58 m处均为下降。同时,对水温变化机理进行探讨发现,井下30 m处水温日变幅度偏大是记录不到地震的主要原因;水温同震初始变化是由井孔水体对流引起的,53 m处水温同震初始变化形态均为上升是由于该处位于负温度梯度带,井孔中水体受震荡激发而加速对流与掺混是导致58 m处水温同震初始下降的主要原因,赤城井水温同震初始变化的后效恢复过程为热传导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城井 水温 同震响应 机理探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