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倾向匹配研究IL-6/IL-10比值与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张云龙 宋晓飞 +3 位作者 骆海霞 赵辉明 曹云云 胡春利 《安徽医学》 2024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探究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比值与重症肺炎(SP)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2年6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炎患者5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SP患者450例为SP组,轻症肺炎患者100例为轻症... 目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探究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比值与重症肺炎(SP)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2年6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炎患者5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SP患者450例为SP组,轻症肺炎患者100例为轻症组,并选取同期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组。比较3组对象IL-6、IL-10水平及IL-6/IL-10比值;以同期体检健康者IL-6/IL-10比值的中位数(0.96)为界限,将SP组患者分为IL-6/IL-10低比值组(n=76)和IL-6/IL-10高比值组(n=374),比较两组SP患者临床指标及生存情况。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均衡两组SP患者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比较PSM后IL-6/IL-10低比值组(n=75)、IL-6/IL-10高比值组(n=75)生存情况;COX回归模型分析PMS后IL-6/IL-10比值与SP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SP组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及IL-6/IL-10比值高于轻症组、健康组(P<0.05),且轻症组高于健康组(P<0.05)。PSM前,IL-6/IL-10高比值组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间长于IL-6/IL-10低比值组,行机械通气治疗、死亡比例高于IL-6/IL-10低比值组(P<0.05);PSM后,IL-6/IL-10高比值组患者死亡比例高于IL-6/IL-10低比值组(P<0.05)。IL-6/IL-10比值是S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P患者IL-6/IL-10比值较高,经PMS平衡混杂因素后,IL-6/IL-10比值仍是评估S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6/白介素-10比值 倾向评分匹配法 重症肺炎 预后
下载PDF
血清sCD163、sTWEAK水平与重症肺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云龙 宋晓飞 +1 位作者 骆海霞 曹云云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398-404,共7页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SP)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sTWEAK)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190例SP患者为研究组,根据SP...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SP)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sTWEAK)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190例SP患者为研究组,根据SP患者住院后30 d内是否存活,将患者分为生存组(144例)和死亡组(46例);另选择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9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CD163、sTWEAK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SP患者血清中sCD163与sTWEAK表达的相关性;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sCD163、sTWEAK表达水平对患者预后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对照组血清sCD163、sTWEAK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Pearson法分析显示,SP患者血清中sCD163表达与sTWEAK表达呈正相关(r=0.516,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CRP、血小板、肌钙蛋白Ⅰ、PO_(2)及PCO_(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基础疾病史、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功能衰竭评分(SOFA)、sCD163水平、sTWEAK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生存组患者SOFA、sCD163水平、sTWEAK水平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D163水平(OR=4.540,95%CI为1.640~12.564)、sTWEAK水平(OR=3.974,95%CI为1.512~10.444)、SOFA(OR=8.185,95%CI为3.117~21.490)、COPD基础疾病史(OR=2.849,95%CI为1.080~7.514)是SP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CD163、sTWEAK的截断值分别为295.71、198.72 pg·ml-1,血清sCD163、sTWEAK、二者联合预测SP患者预后死亡的AUC分别为0.830、0.807、0.891,特异度分别为95.83%、96.53%、87.50%,灵敏度分别为69.57%、54.35%、82.61%。结论:sCD163、sTWEAK在SP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是SP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sCD163、sTWEAK联合检测对SP患者预后预测具有较高的特异度,有望成为评估SP患者预后的血清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可溶性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 预后
下载PDF
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天瑜 常伟伟 +2 位作者 刘彩云 王健 王晓晖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年第13期178-179,共2页
ICU危重症患者呼吸系统不能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时而发生呼吸衰竭时,需要机械通气辅助或者代替患者自主呼吸[1]。近年来,随着床旁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对ICU患者实施气管切开的操作越来越简便,实施气管切开的患者人数也... ICU危重症患者呼吸系统不能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时而发生呼吸衰竭时,需要机械通气辅助或者代替患者自主呼吸[1]。近年来,随着床旁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对ICU患者实施气管切开的操作越来越简便,实施气管切开的患者人数也不断增加。但气管切开术手术操作本身存在出血、气管切口感染、气管狭窄等手术并发症的风险,气管切开时机的选择对气管切开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气管切开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需临床医师做出正确的判断[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危急重症 气管切开 手术时机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急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天瑜 常伟伟 +2 位作者 刘彩云 王健 王晓晖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年第7期132-133,共2页
目的观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急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该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治疗的危急重症患者129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5例采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照组64例采用传统气管切开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大... 目的观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急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该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治疗的危急重症患者129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5例采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照组64例采用传统气管切开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微创、快速、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危急重症患者,值得在医院ICU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气管切开术 传统气管切开术 危急重症
下载PDF
虫类药联合贝前列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鹤 张花平 +2 位作者 张楠 张凯 李浩杰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虫类药联合贝前列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科的90例ASO,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贝前列素40μg每... 目的探讨虫类药联合贝前列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科的90例ASO,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贝前列素40μg每日3次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虫类药口服,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间歇性跛行距离、腘动脉最大血流速度、足背动脉血流量、胫后动脉血流量和血脂、炎性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ABI、间歇性跛行距离、腘动脉最大血流速度、足背动脉血流量、胫后动脉血流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虫类药联合贝前列素治疗可改善ASO患者血脂情况,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增加下肢血流量,延长间歇性跛行距离,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 下肢 虫类药 贝前列素 踝肱指数 总胆固醇 超敏C反应蛋白 药物毒性
下载PDF
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谵妄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璐 谢新芳 +4 位作者 孔骞 谢平 单汉民 沈小英 丁秋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共4页
目的 构建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以期为早期识别POD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上腹部手术的252例老年患者病例资料,比较谵... 目的 构建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以期为早期识别POD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上腹部手术的252例老年患者病例资料,比较谵妄组和非谵妄组的各项指标,探索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选取126例同类患者进行模型预测效果验证。结果 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患者在年龄、APACHEⅡ评分、高血压、心脏疾病、脑血管意外、手术时限分类、手术等级、睡眠紊乱、术后高热≥38.5℃、术后环境、术后机械通气、术后镇痛药、身体被动约束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心脏疾病、手术时限分类、睡眠紊乱、术后环境是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0.665,约登指数0.309,灵敏度0.388,特异度0.921。模型验证准确率为90.5%。结论 构建的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谵妄的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上腹部手术 术后谵妄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毒-瘀”理论分析虫类药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鹤 张花平 +2 位作者 张楠 张凯 李浩杰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09-112,共4页
目的从"毒-瘀"理论分析虫类药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ASO 9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和虫类药物,对... 目的从"毒-瘀"理论分析虫类药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ASO 9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和虫类药物,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踝肱指数(ABI)、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IL-1)及IL-6]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ABI上升,血液黏度及hs-CRP、IL-1、IL-6水平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毒-瘀"理论的虫类药物治疗ASO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毒-瘀理论 虫类药物 血液流变学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虫类药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张鹤 张涛 +3 位作者 张花平 张楠 张凯 李浩杰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6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虫类药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临床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1月—2021年8月收治的ASO 9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贝前列素钠片,观察组在... 目的观察虫类药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临床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1月—2021年8月收治的ASO 9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贝前列素钠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虫类药物。观察2组临床效果,比较2组踝肱指数(ABI)、间歇性跛行距离、血管内皮功能,并分析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BI、一氧化氮高于对照组,间歇性跛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内皮素-1、内皮脂酶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虫类药物治疗ASO临床效果好,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大间歇性跛行距离,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虫类药物 踝肱指数 间歇性跛行 一氧化氮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内皮素-1 内皮脂酶
下载PDF
NT-proBNP和超声二尖瓣早期舒张期血流峰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预测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价值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程慧 杨文娟 +3 位作者 范卫泽 王生池 耿静 沈晓辉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21期3238-3241,共4页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出院时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超声二尖瓣早期舒张期血流峰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the ratio of early diastolic mitral inflow velocity to early di...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出院时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超声二尖瓣早期舒张期血流峰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the ratio of early diastolic mitral inflow velocity to early diastolic velocity of the mitral annulus,E/e’),评估其对此类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经治疗好转出院时的成年急、慢性左心力衰竭患者210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出院时检测血NT-proBNP和超声E/e’,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力衰竭出院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因变量为60 d再住院率和1年全因病死率,协变量为出院时NT-proBNP和E/e’),评价心力衰竭出院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应用Spearman回归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出院时NT-proBNP>339 ng/L、NT-proBNP≤339 ng/L和E/e’>9.76、E/e’≤9.76与60 d再住院率和1年全因病死率的相关性,同时做NT-proBNP>374 ng/L、NT-proBNP≤374 ng/L和E/e’>10.2、E/e’≤10.2与60 d再住院率和1年全因病死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年,心力衰竭出院210例患者60 d再住院率为30.95%,1年病死率20.48%。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力衰竭出院患者(因变量为60 d再住院率和1年全因病死率,协变量为出院时NT-proBNP和E/e’)显示,出院时NT-proBNP[Exp(B)1.008,95%CI 1.005~1.012,P=0.000]、E/e’[Exp(B)1.565,95%CI 1.285~1.907,P=0.000]是心力衰竭出院患者60 d再住院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出院时NT-proBNP[Exp(B)1.009,95%CI 1.004~1.013,P=0.000]、E/e’[Exp(B)1.634,95%CI 1.299~1.056,P=0.000]是心力衰竭出院患者1年全因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以心力衰竭患者出院时NT-proBNP>339 ng/L、NT-proBNP≤339 ng/L与60 d再住院率呈正相关(r=0.311,P=0.000)。E/e’>9.76、E/e’≤9.76与60 d再住院率呈正相关(r=0.324,P=0.000)。NT-proBNP>374 ng/L、NT-proBNP≤374 ng/L与1年全因病死率呈正相关(r=0.295,P=0.000)。E/e’>10.02、E/e’≤10.02与1年全因病死率呈正相关(r=0.317,P=0.000)。NT-proBNP>339 ng/L组60 d再住院率44.6%(54例)与NT-proBNP≤339 ng/L组60 d再住院率12.4%(11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24.985,P=0.000)。E/e’>9.76组60 d再住院率44.2%(53例)与E/e’≤9.76组60 d再住院率13.3%(12例)有统计学差异(χ^2=22.877,P=0.000)。NT-proBNP>374 ng/L组1年死亡率36.8%(32例)与NT-proBNP≤374 ng/L组1年死亡率8.9%(11例)有统计学差异(χ^2=24.252,P=0.000)。E/e’>10.2组1年死亡率34.6%(37例)与E/e’≤10.2组1年死亡率5.8%(6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26.648,P=0.000)。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出院时NT-proBNP和E/e’对于评估此类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和60 d心力衰竭相关再住院的预后价值是一样重要,同时为后期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及心功能等临床干预位点提供了相对客观的指标和具体数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早期舒张期血流峰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 再住院率
下载PDF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脾氨肽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金颖 何志红 边玉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21期79-82,共4页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脾氨肽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效果。方法将98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研究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脾氨肽治疗。比较2...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脾氨肽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效果。方法将98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研究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脾氨肽治疗。比较2组症状改善情况、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肺活量的比值(FEV_(1)/FVC)、晨间测定最大呼气峰值流速(PEF_(am))、晚间测定最大呼气峰值流速(PEF_(pm))]、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Th1/Th2)漂移状况及微小RNA-146a(miR-146a)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憋喘、咳嗽、哮鸣音、湿啰音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EV_(1)、FEV_(1)/FVC、PEF_(am)、PEF_(pm)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FEV_(1)、FEV_(1)/FVC、PEF_(am)、PEF_(p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Th1、Th1/Th2均高于治疗前,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Th2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IL-2、IFN-γ、Th1、Th1/Th2均高于对照组,IL-5、IL-13、Th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iR-146a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miR-146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脾氨肽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效果显著,能加快症状缓解,改善肺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逆转Th1/Th2漂移方向、下调miR-146a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 脾氨肽 支气管哮喘 急性发作 辅助性T细胞 微小核糖核酸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6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建平 林文静 +2 位作者 石银华 李卿 郝伟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5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6(IL-6)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的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结果将其分为认知功能...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6(IL-6)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的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结果将其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110例和对照组40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心率,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cy和IL-6水平;分析Hcy、IL-6水平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Hcy、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IL-6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F=25.225,P<0.001)。回归方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oCA评分=1.091-0.239×Hcy-0.503×IL-6,模型的R2为0.135,调整后的R2为0.130。结论Hcy、IL-6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白细胞介素6 缺血性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下载PDF
连续检测NT-proBNP和hs-cTnI评估心衰患者的预后 被引量:5
12
作者 耿静 沈晓辉 +3 位作者 王生池 王毅 郎哲 程慧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24期3765-3767,3771,共4页
目的拟探讨连续检测N-端B型钠利尿肽(NT-proBNP)和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对心衰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成年急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检测住院前5天的NT-proBNP和hs-cTnI的水平及其出... 目的拟探讨连续检测N-端B型钠利尿肽(NT-proBNP)和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对心衰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成年急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检测住院前5天的NT-proBNP和hs-cTnI的水平及其出院时的水平,采用ROC曲线计算最佳截断值,并分析ICU内610例急性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及心衰相关的再住院率。采用生存图比较截断值对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出院时NT-proBNP最佳截断值为350 ng/L(95%CI:0.551~0.741),hs-cTnI最佳截断值为24 ng/L(95%CI:0.562~0.751)。未再次入院患者存在稳定或降低的hs-cTnI和NT-proBNP浓度。与未再次入院患者相比,心衰相关再次入院患者存在显著性高浓度的hs-cTnI(>24 ng/L)和NT-proBNP(>350 ng/L)。60 d内心衰相关再住院患者存在显著性连续性高浓度的hs-cTnI和NT-proBNP,但住院后前5 d呈增多趋势的hs-cTnI和NT-proBNP并不显著性增加1年内心衰相关再住院的预后价值。结论出院时hs-cTnI和NT-proBNP浓度连续增高的患者60 d内发生心衰相关事件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肌钙蛋白I N-端B型钠利尿肽 心衰 死亡率
下载PDF
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切开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天瑜 常伟伟 +2 位作者 刘彩云 王健 王晓晖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年第10期132-133,共2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切开术的手术时机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危重症患者的气管切开术提供参考。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29例行气管切开术,分析气管切开的手术时机及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切开术的手术时机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危重症患者的气管切开术提供参考。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29例行气管切开术,分析气管切开的手术时机及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 129例患者中95例患者于机械通气10d以后行气管切开术,34例患者于机械通气4d内行气管切开术;发生气管切开并发症1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53%。结论气管切开适应证已大大扩展,手术时机与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大相关性,正确选择气管切开的时机可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气管切开术 手术时机 并发症
下载PDF
RDW/ALB和CRP/ALB比值预测重症社区感染性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4
作者 金颖 王嘉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405-411,共7页
目的:探究红细胞分布宽度/白蛋白比值(RDW/ALB)、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P/ALB)预测重症社区感染性肺炎(sCAP)患者院内死亡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24例成人sC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招... 目的:探究红细胞分布宽度/白蛋白比值(RDW/ALB)、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P/ALB)预测重症社区感染性肺炎(sCAP)患者院内死亡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24例成人sC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招募12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获得患者特征数据和实验室数据,并计算CUR-65评分和肺炎严重程度指数(PSI)。根据血清ALB、CRP水平和RDW计算RDW/ALB比值和CRP/ALB比值。根据30 d院内病死率,将124例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RDW/ALB、CRP/ALB比值与sCAP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结果:sCAP组患者RDW/ALB比值、CRP/ALB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于sCAP组患者,RDW/ALB比值、CRP/ALB比值与CURB-65评分(r;=0.608,0.669,P<0.001)、PSI评分(r;=0.569,0.490,P<0.001)呈正相关性。30 d病死率为37.10%(46/124)。死亡组患者RDW/ALB比值、CRP/ALB比值、CURB-65评分、PSI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RDW/ALB比值[危险比(95%CI):2.635(1.237~5.614)]和CRP/ALB比值[危险比(95%CI):1.273(1.158~1.399)]是sCAP患者30 d内生存预后不良的强独立预测因子(P<0.05)。联合检测RDW/ALB比值和CRP/ALB比值可进一步提高CURB-65评分+PSI评分预测sCAP患者30 d内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Z=-4.959,P<0.05)。结论:RDW/ALB比值、CRP/ALB比值明显升高与sCAP疾病严重程度较高和30 d内生存预后不良有关,且增加这两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可进一步提高CURB-65评分+PSI评分对sCAP的预后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白蛋白 C反应蛋白/白蛋白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CURB-65 预后
原文传递
恶性脑肿瘤缺失蛋白1在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中的表达和作用
15
作者 葛晨 张一凡 +6 位作者 贾红炜 罗钰泉 祖一文 杨志伟 贾丽静 王景梅 杜全胜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目的观察恶性脑肿瘤缺失蛋白1(DMBT1)在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中的表达及其与ARDS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关系。方法取4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ARDS模型组,两组再根据术后6、12、24 h分为3... 目的观察恶性脑肿瘤缺失蛋白1(DMBT1)在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中的表达及其与ARDS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关系。方法取4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ARDS模型组,两组再根据术后6、12、24 h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Sham组单纯开腹暴露盲肠;ARDS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致ARDS模型。分别于术后6、12、24 h观察大鼠的一般表现;取大鼠腹主动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DMBT1、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IL-6、IL-10)水平。取肺组织,测定肺湿/干质量(W/D)比值;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同时进行肺组织损伤评分;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DMBT1蛋白在肺组织中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血清DMBT1与SP-D、VEGF、IL-6、IL-10及肺组织损伤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RDS模型组大鼠术后出现明显病态表现,光镜下可见肺泡结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出血等,术后12 h起肺组织损伤评分较Sham组明显升高(分:3.35±0.13比1.16±0.07,P<0.05),且肺W/D比值较Sham组明显增加(5.36±0.44比4.38±0.35,P<0.05),存在肺水肿,提示脓毒症致ARDS模型制备成功。ELISA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ARDS模型组大鼠血清DMBT1、SP-D、VEGF、IL-6水平均随时间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IL-10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与Sham组比较,ARDS模型组血清及肺组织DMBT1的蛋白表达于术后6 h起即明显升高〔血清(ng/L):231.96±19.17比187.44±10.19,肺组织(DMBT1/β-actin):2.05±0.19比0.93±0.25,均P<0.05〕,而血清SP-D、VEGF、IL-6、IL-10水平则于术后12 h起明显升高〔SP-D(ng/L):73.35±8.05比43.28±5.77,VEGF(ng/L):89.85±8.47比43.19±5.11,IL-6(ng/L):36.01±2.48比17.49±1.77,IL-10(ng/L):84.55±8.41比39.83±5.02,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RDS模型组大鼠术后12 h和24 h血清DMBT1与血清SP-D、VEGF、IL-6、IL-10及肺损伤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12 h:r值分别为0.946、0.942、0.931、0.936、0.748,24 h:r值分别为0.892、0.945、0.951、0.918、0.973,均P<0.05)。结论DMBT1可能通过影响肺泡上皮细胞、肺泡毛细血管和炎症反应成为ARDS的一种新型早期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脑肿瘤缺失蛋白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脓毒症 生物标志物 肺泡上皮细胞损伤 毛细血管通透性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