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有高热的新生儿硬肿症
1
作者 胡民 曹桂芝 +1 位作者 范素敏 王雅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2年第1期10-11,共2页
伴有高热的新生儿硬肿症(Scleredema Neona-torum、SN)临床报道资料少见。1988年6月~1990年7月我们共收治SN52例,其中15例伴有高热占28.8%。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就该组病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新生儿硬肿症 高热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叶红 马玲彦 +1 位作者 刘广安 王玉山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B06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对临床免疫功能调节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影响。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安平分院2014年2月—2015年12月诊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62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按...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对临床免疫功能调节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影响。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安平分院2014年2月—2015年12月诊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62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按照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给予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3 d。分别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IL-6和CRP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和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外周血CD4+/CD8+升高,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CD4+/CD8+高于对照组,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以下调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解除免疫抑制,上调机体免疫功能,对于改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T淋巴细胞 免疫调节
下载PDF
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马玲彦 李叶红 +1 位作者 刘广安 王玉山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S2期93-93,52,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不同分型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后血清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趋势,以期为病情演变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诊断手足口病患儿138例,依据患者入院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病例)组108例与重症(病例)组30例。... 目的探讨临床不同分型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后血清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趋势,以期为病情演变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诊断手足口病患儿138例,依据患者入院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病例)组108例与重症(病例)组30例。入院后第1 d、2d、3d、4d、5d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分析2组患者发病后血清CRP、IL-6水平变化规律。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CRP、IL-6与手足口病病情重症程度评分间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普通组患儿血清CRP、IL-6水平与正常参考值比较未见明显升高,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血清CRP、IL-6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2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IL-6水平与手足口病病情重症程度评分呈直线相关(r1=0.689,r2=0.783,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普通组。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高低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相关。监测血清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手足口病患儿病情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炎症反应 重症
下载PDF
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叶红 马玲彦 +1 位作者 刘广安 王玉山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S2期89-89,92,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不同分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1月诊断手足口病患儿150例,依据2010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按照患儿入院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120例与重症组30例。入院后第24h采用流... 目的探讨临床不同分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1月诊断手足口病患儿150例,依据2010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按照患儿入院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120例与重症组30例。入院后第24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及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例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0以及TGF-β1水平变化,分析2组患者血清IL-10、TGF-β1水平以及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及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例变化差异。结果重症组与普通组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50.61±5.83)%比(59.08±6.21)%,t=3.017]、CD4^+T细胞[(23.87±3.91)%比(32.90±4.06)%,t=2.874]、CD4^+/CD8^+T细胞比[(1.05±0.47)%比(1.43±0.51)%,t=2.478]明显减少,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例[(17.42±3.85)%比(11.09±3.26)%,t=2.804]明显减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0[(37.90±6.17)ug/L比(11.09±3.28)ug/L,t=2.873],TGF-β1[(41.09±5.83)ug/L比(13.80±4.27)ug/L,t=2.905]水平明显升高,2组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后免疫调节机制紊乱,表现为抑制性调节性T细胞水平升高,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多,水平升高,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
下载PDF
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母亲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荣潇 胡民 +1 位作者 李淑敏 赵莉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42-444,共3页
目的 探讨早产儿母亲相关危险因素对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发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确诊或临床诊断早发型败血症的早产儿为病例组,同期入住未并发败血症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母亲存在的危险因素及... 目的 探讨早产儿母亲相关危险因素对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发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确诊或临床诊断早发型败血症的早产儿为病例组,同期入住未并发败血症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母亲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82例,对照组365例。病例组经血培养确诊35例,临床诊断47例;其中母亲有胎膜早破34例,临床绒毛膜羊膜炎17例,B组溶血链球菌(GBS)定植35例,胎盘早剥1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生胎龄〈33周、产时发热≥38℃、胎膜早破〉18h、胎儿心动过速〉160次/min、绒毛膜羊膜炎、孕34周直肠阴道GBS培养阳性、先兆子痫、胎盘早剥、流产病史与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的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18 h(OR=9.176,95%CI 4.253-19.932)、绒毛膜羊膜炎(OR=9.291,95%CI 4.364-21.671)、孕34周直肠阴道GBS培养阳性(OR=25.803,95%CI 5.912-112.613)、胎盘早剥(OR=5.860,95%CI 1.859-18.467)为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胎膜早破〉18 h、绒毛膜羊膜炎、孕34周直肠阴道GBS培养阳性、胎盘早剥为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败血症 早发型 母亲 危险因素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