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达拉奉对海人酸致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惠卿 孟丽 +7 位作者 冯荣芳 张志英 李哲 郭宗成 刘昌林 肖向建 齐亚超 段瑞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6期413-416,共4页
目的本实验观察依达拉奉对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8只,体重260±20g。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①sham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②KA模型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K... 目的本实验观察依达拉奉对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8只,体重260±20g。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①sham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②KA模型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KA 4μg.kg-1(4μg/μl);③依达拉奉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KA 4μg.kg-1(4μg/μl)后,即刻给予依达拉奉10mg.kg-1.d-1腹腔注射。于大鼠注药或假手术后立即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表现,于7d断头取脑,石蜡切片进行硫堇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注药对侧(左侧)海马CA1、CA3区及CA4门区组织形态学特征,并对其进行组织学分级。结果 Sham组大鼠注射对侧海马CA1、CA3和CA4门区无明显组织损伤,组织学分级多为0~1级,ND值为198±20.62和212±30.14;模型组KA致痫大鼠可见明显的组织损伤,组织学分级多为2~3级,ND值为79±13.72和90±14.98,与sham组相比,组织学分级显著升高(p<0.05),ND值显著降低(p<0.01)。依达拉奉组大鼠海马CA1区可见少量、散在性神经元坏死,组织学分级多1~2级,ND值为101±16.85和135±12.17。与模型组相比,组织学分级降低(p<0.05),ND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减轻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海人酸 依达拉奉 海马 大鼠
下载PDF
脑出血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刘丽军 薛占苍 +1 位作者 张勇 刘春燕 《中国医药》 2006年第6期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385例脑出血急性期病例,分析其神经功能恶化、死亡的比率及原因,并比较中年组及老年组的预后。结果脑出血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有两大原因,一为血肿本身造成...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385例脑出血急性期病例,分析其神经功能恶化、死亡的比率及原因,并比较中年组及老年组的预后。结果脑出血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有两大原因,一为血肿本身造成的脑疝,二为血肿及水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及全身因素造成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随年龄增大神经功能恶化比率逐渐增高,但恶化后的病死率却随年龄增大而降低。中年组多死于脑疝,老年组多死于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结论脑疝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是神经功能恶化的主要原因,且对预后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神经功能恶化 预后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惠卿 孟丽 +5 位作者 冯荣芳 张志英 肖向建 岳月红 齐亚超 段瑞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6期424-427,共4页
目的本实验观察依达拉奉对海人酸(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6只,体质量240±20g,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2KA模型组(n=30):右侧海... 目的本实验观察依达拉奉对海人酸(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6只,体质量240±20g,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2KA模型组(n=30):右侧海马CA3区注入KA 4μg·kg-1(4μg·μl-1)。3依达拉奉组(n=30):右侧海马CA3区注入KA 4μg·kg-1(4μg·μl-1)后,即刻给予依达拉奉10mg.kg-1.d-1腹腔注射。模型组和依达拉奉组均设定5个时间点,分别为5min、6h、24h、72h、7d,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于预订的时间点断头取脑,分离左侧海马,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假手术组各个时间点SOD活性及MDA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于KA注射后6h可见SOD活性下降,MDA开始升高,于3d SOD活性降至最低(P<0.01),MDA升至最高(P<0.01),随后SOD活性开始回升,MDA开始下降,于7d时SOD活性恢复至基线水平;依达拉奉组于6~72h时间段内SOD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结论依达拉奉有效地升高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SOD活性并降低MDA生成,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海人酸 依达拉奉 抗氧化应激 大鼠 海马
下载PDF
糖尿病神经电生理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闫淑静 刘宏雨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550-552,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特点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对116例确诊DM的患者,进行神经电图(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F波、H反射)的测定,分析、统计其数据。结果116例DM患者,神经电生理异常88例,占75....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特点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对116例确诊DM的患者,进行神经电图(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F波、H反射)的测定,分析、统计其数据。结果116例DM患者,神经电生理异常88例,占75.9%,其中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76例,占86.4%。早期轻度损害和无症状者中H反射异常占86.4%,双侧/单侧正中神经/腓肠神经SCV异常占50%;血糖控制程度与电生理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1);DM病程与电生理异常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早期双胫神经H反射及正中神经/腓肠神经SCV异常,可作为DPN亚临床期早期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电生理
下载PDF
醒脑静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及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丽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年第20期62-63,共2页
目的观察醒脑静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重症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临床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治疗,借助双抗体夹心酶联合免疫吸附法测... 目的观察醒脑静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重症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临床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治疗,借助双抗体夹心酶联合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并分析其神经功能,探索醒脑静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结果伤后1d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伤后3、7及10d,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苏醒人数多于对照组,致残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用于重症脑出血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含量,并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昏迷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 重症脑出血 血清炎性因子 神经保护
下载PDF
脂质沉积症神经纤维瘤1例
6
作者 刘利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2年第20期2047-2048,共2页
关键词 脂质沉积症神经纤维瘤 CT 治疗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齐秀彦 吕燕 +2 位作者 狄钊 朱荣彦 侯永革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757-759,791,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疗程14d;比较2组治疗效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神经功能状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均明显小于治疗前,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2组NIHSS评分、B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可显著降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善其神经功能,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丁苯酞软胶囊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下载PDF
神经Behcet氏病2例报告
8
作者 王彦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03-104,共2页
关键词 Behcet 多发性硬化 口腔溃疡 神经系统损害 异常信号 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 构音障碍 脑脊液检查 强的松
下载PDF
面神经麻痹100例临床分析
9
作者 李进景 闫淑静 《河北中医》 2014年第1期73-74,共2页
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在春、秋季发病,较中枢性面瘫更为常见,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措施不力会导致疗效不佳,后遗面瘫及面肌痉挛。因此,及时发现本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2000-12-2011-12,我们对100例面神经... 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在春、秋季发病,较中枢性面瘫更为常见,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措施不力会导致疗效不佳,后遗面瘫及面肌痉挛。因此,及时发现本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2000-12-2011-12,我们对100例面神经麻痹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中西医结合疗法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自由基损伤在急性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春燕 花爱辉 +3 位作者 李嘉民 宋铁鹰 赵亮 冯佩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206-2207,2212,共3页
目的探讨自由基损伤在急性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经颅脑CT或MRI证实的72例脑梗死伴代谢综合征患者和同期住院的110例脑梗死无代谢综合征患者及150对照者进行研究,所有受检者在入院时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 目的探讨自由基损伤在急性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经颅脑CT或MRI证实的72例脑梗死伴代谢综合征患者和同期住院的110例脑梗死无代谢综合征患者及150对照者进行研究,所有受检者在入院时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进行评分,并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铁蛋白、过氧化脂质(LPO)的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脑梗死伴代谢综合征组患者CSS评分为(17±2)分,急性脑梗死无代谢综合征组患者CSS评分为(13±3)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P<0.05)。脑梗死伴代谢综合征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LPO水平高于脑梗死无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及对照者,而SOD、GSH-Px的活性低于脑梗死无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及对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基损伤可能是急性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代谢综合征 铁蛋白质类 过氧化脂质类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1
作者 侯永革 王菁 +3 位作者 刘燚隆 王冬欣 柳晓锋 杨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294-299,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狭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狭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llo支架)或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 mg /d、氯吡格雷75 mg/d、阿托伐他汀2040 mg/d),随访观察1、3、6、9、12个月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再狭窄率(以狭窄率〉50%为标准),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成功置入支架70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6%(70/71);血管内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7例(9.9%),其中合并出血2例,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眩晕、头痛、兴奋各1例;1例脑出血病情恶化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均痊愈出院,未遗留严重后遗症。(2)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率为8.4%(6例,均为TIA),药物治疗组为26.0%[19例,其中16例(占84.2%)为小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2,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再狭窄发生率或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5.6%(4例)和6.8%(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药物治疗比较,疗效更显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优于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内操作 支架 多种药物疗法 再狭窄
下载PDF
危重型脑出血血肿内自由基水平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薛占苍 张秀明 +2 位作者 黄振辉 赵会颖 安永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与局部血肿内自由基的关系。方法 对 37例危重型脑出血患者进行CT引导下血肿抽吸引流 ,同时分别测定血清及血肿内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DA)含量及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总活力 ,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肿...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与局部血肿内自由基的关系。方法 对 37例危重型脑出血患者进行CT引导下血肿抽吸引流 ,同时分别测定血清及血肿内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DA)含量及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总活力 ,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肿内MDA及SOD水平明显高于血清 ,有极显著差异(P <0 0 1 )。结论 脑血肿内自由基水平可作为临床估计预后的一种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自由基 危重型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宋贺 张金峰 +2 位作者 唐蕊 左书浩 苏现辉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观察组,接受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 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观察组,接受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对照组。于溶栓前、溶栓后即刻、溶栓10 d后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血管再通评分,FIB和HCY水平,格拉斯哥预后(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结果2组NIHSS评分、FIB和HCY水平呈降低趋势,血管再通评分、GOS评分呈升高趋势,观察组NIHSS评分、FIB和HCY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血管再通评分、GOS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升血管再通率,降低FIB、HCY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管内介入治疗 静脉溶栓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介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菁 解燕昭 +2 位作者 刘云娥 秦世杰 朱倩 《中国医药》 2018年第12期1839-184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5例,依据临床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23例)与药物组(32例)。...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5例,依据临床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23例)与药物组(32例)。介入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药物组采用规范药物治疗,连续随访观察3年。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大脑中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采用CT脑灌注成像分析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局部脑血容积(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7 d、1年、3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0 d PSV、搏动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介入组明显低于药物组[(96±22)cm/s比(136±18)cm/s、(0.85±0.23)比(1. 42±0. 31)](均P <0. 05)。介入组治疗后10 d患侧rCBF、rCBV较治疗前明显增加,MT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0. 05);药物组治疗前后患侧rCBF、rCBV、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介入组治疗后10 d患侧rCBF、rCBV明显高于药物组[(524±102)ml/min比(466±99))ml/min、(23.8±2.9))ml/g比(18.7±2.5)ml/g],MTT明显低于对照组[(3.5±0.8)s比(6.0±1.0)s](均P<0.05)。治疗后3d,介入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4.3±2.0)分比(9.1±2. 3)分](P <0. 05);治疗后14 d,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介入组治疗后7 d、1年、3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均P<0.05)。结论颅内动脉支架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神经缺损症状,扩张血管狭窄段,增加患侧脑组织血液供应,减少临床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管成形术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米氮平联合文拉法辛治疗伴失眠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效果观察及对睡眠质量、血清5-HT的影响 被引量:44
15
作者 鲍莎莎 宋哲 +2 位作者 张金峰 张世阳 张秋伏 《临床误诊误治》 2019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米氮平联合文拉法辛治疗伴有失眠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睡眠质量、血清5-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2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伴有失眠的老年抑郁症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 目的探讨米氮平联合文拉法辛治疗伴有失眠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睡眠质量、血清5-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2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伴有失眠的老年抑郁症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米氮平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米氮平联合文拉法辛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及血清5-HT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治疗8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210,P<0.001);(2)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和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HAMD和PSQI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5-H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5-HT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8,P=0.257)。结论米氮平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在改善伴有失眠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方面效果显著,且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应用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老年人 入睡和睡眠障碍 睡眠质量 5-羟色胺
下载PDF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16
作者 鲍莎莎 宋哲 +2 位作者 张金峰 张世阳 张秋伏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101-103,共3页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5月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73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5例。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对照组给予米氮平。2组均治疗6周,观察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5月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73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5例。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对照组给予米氮平。2组均治疗6周,观察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 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效果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艾司西酞普兰 老年人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宋贺 张金峰 +3 位作者 唐蕊 门焕丽 苏现辉 左书浩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13期2022-2025,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及临床症状(mRS)分值、临床疗效、血管再通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NIHSS分值及mRS分值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研究组血管完全再通率为65.0%高于对照组的42.5%(P<0.05);随访3个月,研究组患者恢复优良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P<0.05)。结论采取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及血管再通率,促使患者神经功能及早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莫西沙星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温俊霞 安贺娟 +1 位作者 张进明 王菁 《中国药业》 CAS 2015年第21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92例,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莫西沙星联合常规化学治疗(简...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92例,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莫西沙星联合常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常规化疗。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PCT及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肝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莫西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能有效杀灭结核杆菌,降低血清PCT及CRP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同时不会加重肝脏负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多药肺结核 莫西沙星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冬欣 李易明 +3 位作者 张志涛 侯永革 朱荣彦 李丽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4期2139-2142,共4页
目的测定不同病因分型及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并探讨其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在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7 d之内的288例ACI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3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测定不同病因分型及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并探讨其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在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7 d之内的288例ACI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3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2组血浆Hcy的水平;根据CISS分型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PAD)、心源性脑栓塞(CS)、其他病因型缺血性卒中(OE)以及不明原因性缺血性卒中(UE)组,比较5组间Hcy水平;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依据发病机制不同,进一步分为动脉到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载体动脉堵塞穿支动脉及混合机制组,比较各组间Hcy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型、CS型、PAD型、UE型及OE型脑梗死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LAA型脑梗死患者分为动脉到动脉栓塞、载体动脉堵塞穿支动脉、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及混合机制组血浆Hcy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cy血症可能作为危险因素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但是其在CISS分型各病因分型及不同发病机制患者间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提示对CISS分型的判定可能无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CISS分型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甘露醇导致脑梗死患者急性肾损害的早期诊断 被引量:14
20
作者 郭勇 杨茜 +1 位作者 柳晓锋 张博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目的通过对甘露醇导致脑梗死患者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的观察,指导临床甘露醇的使用。方法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38例中筛选出入院无肾脏疾病并应用甘露醇治疗患者68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小剂量组给予20%甘露醇125 m L快速... 目的通过对甘露醇导致脑梗死患者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的观察,指导临床甘露醇的使用。方法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38例中筛选出入院无肾脏疾病并应用甘露醇治疗患者68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小剂量组给予20%甘露醇125 m L快速静脉滴注,每8 h 1次;大剂量组给予20%甘露醇250 m L快速静脉滴注,每6 h 1次。观察2组应用不同剂量甘露醇后尿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尿微量蛋白(microalbuminuria,MALB)、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ys-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TRF、MALB、NAG、PBP、Cys-C均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但大剂量组升高的更多,2组以上指标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甘露醇对肾脏损伤小,但也能引起早期肾脏指标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用量;大剂量甘露醇引起早期肾脏指标变化明显,需及时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甘露醇 急性肾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