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何方生 韩鹏远 +3 位作者 王晓楠 张伟亚 周丽娜 吴兵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33-37,共5页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保守治疗无效单侧下肢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55~80岁,平均60.5岁...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保守治疗无效单侧下肢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55~80岁,平均60.5岁;病程4~25周,平均12.5周。病变节段L3-45例,L4-530例,L5-S1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和末次随访的结果评估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评估治疗有效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3个月,平均(16.2±3.2)个月。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1.55±5.36) min、术中出血量为(50.20±7.53) mL、手术切口长度为(14.26±2.66) cm。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疼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1例出现下肢麻木,感觉过敏;有2例患者硬膜囊撕裂;无感染发生。结论 在腰椎管狭窄症中应用UBE行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术是安全、有效的,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治疗提供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通道内镜 椎板开窗术 腰椎管狭窄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
2
作者 张健 何方生 +6 位作者 盛军 买尔丹·买买提 曹锐 徐韬 梁卫东 吴兵 盛伟斌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2-530,共9页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32~58岁[(46.9±8.7)岁]。急性损伤1例,陈旧性损伤7例。3例颈胸椎后凸畸形,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齿状突骨折5例,C_(2~3)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2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3例。根据畸形位置不同,行后路上颈椎损伤复位固定联合颈胸椎或胸腰椎PSO。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VAS)、C_(0)~C_(2)角、C_(1)~C_(2)角、颈椎前凸角(CL)、头部倾斜角(HT)、颌眉角(CBVA)、颈椎矢状偏移距离(CSVA)、躯干矢状偏移距离(SVA)。术后12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截骨区融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0±5.4)个月]。手术时间5.5~7.2 h[(6.2±0.6)h],术中出血量480~800 ml[(629.4±124.0)ml]。术后1周,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DI分别为(14.6±2.6)分、(13.6±2.8)分、(12.8±2.4)分、(12.8±2.7)分、(12.8±2.6)分,均低于术前的(29.6±8.5)分(P<0.01),术后各时间点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分别为2.0(1.0,3.0)分、1.5(1.0,2.0)分、0.5(0.0,1.8)分、0.5(0.0,1.7)分、0.5(0.0,1.8)分,均低于术前的3.5(3.0,4.8)分(P<0.01);术后3个月VAS低于术后1周(P<0.05),术后6个月VAS低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各时间点C_(0)~C_(2)角、C_(1)~C_(2)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L分别为-8.5(-5.3,-11.9)°、-8.6(-5.5,-11.9)°、-8.4(5.2,-12.1)°、-8.8(-5.6,-12.4)°、-8.7(-5.3,-12.5)°,均大于术前的1.2(9.5,-4.8)°(P<0.01);HT分别为6.1(4.5,9.6)°、6.1(4.3,9.4)°、6.0(4.2,8.9)°、6.0(4.2,9.2)°、6.1(4.3,9.2)°,均小于术前的17.0(10.3,22.0)°(P<0.01);CBVA分别为(23.2±5.0)°、(23.1±4.8)°、(23.0±4.7)°、(23.1±4.7)°、(23.1±4.9)°,均小于术前的(44.1±9.8)°(P<0.01);CSVA分别为5.2(4.2,7.5)cm、5.4(4.1,7.1)cm、4.7(4.0,7.4)cm、5.4(4.1,7.0)cm、5.1(4.3,6.5)cm,均短于术前的9.0(7.8,9.3)cm(P<0.01);SVA分别为7.7(6.2,13.7)cm、7.5(6.0,13.4)cm、7.6(6.2,13.2)cm、7.4(6.3,13.1)cm、7.5(6.2,13.2)cm,均短于术前的16.8(8.2,27.2)cm(P<0.05)。术后各时间点CL、HT、CBVA、CSVA、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骨折均愈合;截骨区均达BridwellⅠ级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ASIA分级均为E级,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C8神经麻痹,治疗4周后恢复。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或断钉、断棒、螺钉松动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后路复位固定联合颈胸椎或胸腰椎PSO可有效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恢复整体躯干平衡、改善神经症状并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脊柱骨折 颈椎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靶向穿刺全可视化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方生 韩鹏远 +3 位作者 王晓楠 张伟亚 郭海龙 吴兵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9期940-942,共3页
目的探讨靶向穿刺全可视化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5—2021-05采用靶向穿刺全可视化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的3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以及末次随访... 目的探讨靶向穿刺全可视化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5—2021-05采用靶向穿刺全可视化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的3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0个月的随访。手术时间60~105 min,平均80.0 min。术中出血量10~20 mL,平均14.5 mL。术后第3天2例出现下肢疼痛、麻木,给与甲强龙、甘露醇及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1周后症状逐渐缓解,术后3个月症状彻底消失。术后1 d、术后1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8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93.75%。结论靶向穿刺全可视化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对于难以确诊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需要行选择性神经阻滞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靶向穿刺全可视化脊柱内窥镜技术 腰椎间盘切除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盛文辉 尚琦松 +5 位作者 吴兵 王春辉 王自刚 何方生 陈操 韩鹏远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3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治疗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和椎体内植骨成形术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治疗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和椎体内植骨成形术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以同期随机选择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测量两组病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椎管内占位百分比,以ASIA2000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2个月(12~21个月),放射学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的脊柱重建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后即刻伤椎高度恢复方面疗效相当,但对照组在术后脊柱的后凸矫形和骨折块复位方面较治疗组差(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治疗组2例,对照组5例。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伤椎固定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可提高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度,使脊柱和内固定物的载荷更合理、更稳定,降低了内固定失效和矫形丢失的发生,促进了骨折愈合,是弥补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不足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经椎弓根植骨 椎弓根螺钉
原文传递
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操 吴兵 +1 位作者 盛文辉 王春辉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65-468,共4页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7例腰椎布氏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24~77岁,平...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7例腰椎布氏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24~77岁,平均5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评估该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2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复发病例,术前及术后3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6±0.4)分、(3.4±0.7)分、(2.1±0.2)分、(1.7±0.4)分,JOA评分分别为(7.4±0.4)分、(11.2±0.6)分、(14.4±0.2)分、(15.2±0.4)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可有效清除病灶、改善脊柱功能,达到满意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布氏杆菌 病灶清除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