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 被引量:20
1
作者 陈冬霞 庞雄奇 +3 位作者 姜振学 苗盛 张俊 田丰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2-438,共7页
本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NMR)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直观地观测了岩性圈闭中油的聚集成藏过程并定量模拟了不同条件下砂体中的含油性。实验结果表明,油气在砂体中的聚集是缓慢的,向上、向下及侧向都有油的运移,但以向上的运移速度较快,其... 本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NMR)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直观地观测了岩性圈闭中油的聚集成藏过程并定量模拟了不同条件下砂体中的含油性。实验结果表明,油气在砂体中的聚集是缓慢的,向上、向下及侧向都有油的运移,但以向上的运移速度较快,其次是侧向,向下较慢;温度、压力、砂体物性和围岩含油性是影响砂体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岩性油气成藏的微观机理,将油气成藏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在扩散作用力、烃浓度差异压力作为动力克服毛细管阻力下的油气在烃源岩孔隙中心顺干酪根网络运移的过程;第二阶段为在毛细管压力差引导下的油气在砂泥岩界面通过孔隙和喉道渗滤的过程;第三阶段为在浮力作用下克服流体流动粘滞阻力和吸附阻力在砂体内富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物理模拟实验 岩性油气藏 成藏动力 成藏模式
下载PDF
砂岩透镜体成藏门限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冬霞 庞雄奇 +2 位作者 姜振学 苗盛 田丰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6期458-461,共4页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物理模拟实验 ,能够得到透镜体成藏过程和含油气性的直观、清晰、定量的信息。同一温度、压力、围岩含油饱和度条件下的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显示 ,砂体含油性有随砂体物性增加而变好的趋势 ,存在一个聚烃门限...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物理模拟实验 ,能够得到透镜体成藏过程和含油气性的直观、清晰、定量的信息。同一温度、压力、围岩含油饱和度条件下的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显示 ,砂体含油性有随砂体物性增加而变好的趋势 ,存在一个聚烃门限。当渗透率太低时 ,围岩中的油不能进入岩心中。同一温度、压力、同一物性的岩心的实验显示 ,围岩含油气性也是影响岩心含油的重要因素 ;而且也存在一个临界的围岩含油饱和度下限值即围岩供烃门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透镜体 成藏门限 物理模拟实验 核磁共振成像 油气 聚烃门限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40
3
作者 庞雄奇 高剑波 +4 位作者 吕修祥 孟庆洋 王英民 姜振学 刘洛夫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9-166,172,共9页
阐述了复杂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提出了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次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期次调整与改造的油气地质特点,油... 阐述了复杂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提出了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次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期次调整与改造的油气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古隆起、烃源灶、区域盖层以及构造平衡带4个要素的控制。"要素复合、过程叠加、多期成藏、晚期定型"是复杂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和分布的基本模式。依据这一模式,在恢复研究区4个主要控藏因素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各主要成藏期奥陶系目的层有利油气聚集区带及构造调整改造后的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复杂叠合盆地 多元复合-过程叠加 成藏模式 奥陶系 有利勘探区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碎屑岩储层低渗特征及含油性主控因素 被引量:55
4
作者 高剑波 庞雄奇 +3 位作者 王志欣 姜振学 丁保来 席胜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2,18,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陆相坳陷型湖泊三角洲相低渗储层。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光衍射、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等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延长组长6—长2段低渗致密储集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陆相坳陷型湖泊三角洲相低渗储层。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光衍射、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等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延长组长6—长2段低渗致密储集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成岩动力学及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低渗透储层的含油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该组砂体以长石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矿物成熟度低;②孔隙类型包括残余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其中残余粒间孔是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③主要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溶蚀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自生粘土矿物胶结作用等,其中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对储层物性的改善不足;④成岩作用开始较早、塑性岩屑颗粒大量变形、压实作用强烈是导致早期砂岩孔隙丧失的根本原因,碳酸盐岩胶结作用、次生孔隙不发育是造成后期储层岩石致密的主要因素。含油气性分析结果表明,砂体的不同沉积成因类型是层间含油气性差异的主控因素;同一成因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是层内含油气性差异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碎屑岩 低渗透储层 含油性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岩性油气藏的隐蔽输导通道 被引量:26
5
作者 陈冬霞 庞雄奇 +1 位作者 张俊 李明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0-252,I0007,I0008,253,254,共7页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5口井101块沙三段致密储层、薄层粉砂岩进行了定量荧光QGF-E和QGF分析。分析表明,牛24、牛83、牛876、王550、牛872等5口井致密薄储层颗粒具有相对较高的荧光,显示这些较致密的粉砂岩为过去或现...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5口井101块沙三段致密储层、薄层粉砂岩进行了定量荧光QGF-E和QGF分析。分析表明,牛24、牛83、牛876、王550、牛872等5口井致密薄储层颗粒具有相对较高的荧光,显示这些较致密的粉砂岩为过去或现在的油气运移路径/运载层,表明致密砂岩、粉砂岩、薄层砂岩可作为烃类运移的通道。这类薄层隐蔽输导通道为深凹带牛庄洼陷深部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进入无断层切割的沙三段中、下亚段的砂岩透镜体而成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该研究结果对于东营凹陷正在进行的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的研究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GF QGF-E 定量颗粒荧光 隐蔽输导 岩性油气藏 东营凹陷
下载PDF
东营凹陷牛庄—六户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烃源岩排烃通道及证据 被引量:6
6
作者 张俊 庞雄奇 +2 位作者 姜振学 陈冬霞 杜春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1-266,I0010,共7页
通过岩心和薄片镜下观测、包裹体荧光分析、扫描电镜、QGF-E和X-CT等技术对东营凹陷牛庄-六户洼陷沙河街组下亚段(简称沙三下)烃源岩的排烃通道进行了判识,结果表明:①源岩内部的裂缝(包括沿层理面的顺层裂缝、与层理面斜交的裂缝... 通过岩心和薄片镜下观测、包裹体荧光分析、扫描电镜、QGF-E和X-CT等技术对东营凹陷牛庄-六户洼陷沙河街组下亚段(简称沙三下)烃源岩的排烃通道进行了判识,结果表明:①源岩内部的裂缝(包括沿层理面的顺层裂缝、与层理面斜交的裂缝和成岩收缩缝)多被固体沥青所充填,且充填裂缝的方解石脉体中存在大量发亮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说明裂缝充当了源岩排烃的有效通道;②牛24、牛83等4口井的73块与烃源岩互层的薄层砂岩样品的QGF-E荧光强度值绝大多数大于120pc(约占分析样品总数的78.6%),仅少数样品的荧光强度小于40pc,说明大多数薄层砂岩充当了源岩内部烃类侧向排出的通道;③扫描电镜和高分辨率X-CT扫描结果显示,Es3下烃源岩样品中干酪根网络分布连续,按照Hunt(1967)确定的有机质中烃类含量的下限标准(2.5%-10%),高有机质丰度和转化率的Es3下烃源岩存在通过干酪根网络的排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运移 裂缝 干酪根有机网络 QGF-E X-CT
下载PDF
川西平落坝气田原生与次生气藏烃类组成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黄志龙 高岗 刚文哲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6-119,共4页
对川西平落坝气田的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原生气藏是形成于生烃层系内的气藏和与烃源层系上部、下部相接触或接近的非生烃层系内的气藏。根据气藏与生烃层系的关系将次生气藏分为再分配型次生气藏、非再... 对川西平落坝气田的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原生气藏是形成于生烃层系内的气藏和与烃源层系上部、下部相接触或接近的非生烃层系内的气藏。根据气藏与生烃层系的关系将次生气藏分为再分配型次生气藏、非再分配型次生气藏和混合型次生气藏。平落坝次生气藏的天然气重烃含量高、相对密度高 ,甲烷含量相对低 ,非烃气体很少。原生气藏和次气藏的异戊烷 /正戊烷比值接近或比后者略高。次生气藏的异丁烷 /正丁烷比值高于原生气藏。侏罗系次生气藏的碳同位素要比原生气藏天然气碳同位素轻。原生气藏比次生气藏中含有更多的较重的残留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分配型次生气藏 混合型次生气藏 甲烷 非烃气体 碳同位素
下载PDF
克拉美丽气田有效烃源灶分布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龙华山 李剑 +4 位作者 王绪龙 魏立春 谢增业 廖健德 向才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0-506,共7页
有效烃源灶的展布决定了油气勘探的领域。石炭系烃源岩与火山岩密切共生,地震资料品质受火山岩高速带屏蔽等因素的影响,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的烃源灶空间分布范围争议较大。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和大量的烃源岩分析测试资料,对克拉美丽... 有效烃源灶的展布决定了油气勘探的领域。石炭系烃源岩与火山岩密切共生,地震资料品质受火山岩高速带屏蔽等因素的影响,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的烃源灶空间分布范围争议较大。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和大量的烃源岩分析测试资料,对克拉美丽气田的有效烃源灶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滴水泉凹陷、东道海子凹陷和五彩湾凹陷是卡拉麦里山前石炭系烃源岩的3个厚度中心,其厚度均大于450 m.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和Ⅲ型为主。成熟-高成熟烃源岩也主要分布在滴水泉凹陷、东道海子—五彩湾凹陷和三南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烃源灶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成熟度 克拉美丽气田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晚期热历史及其构造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AFT)证据 被引量:33
9
作者 向才富 冯志强 +2 位作者 庞雄奇 吴河勇 李军虹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24-1031,共8页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表明松辽盆地晚期构造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区性,在时间上具有幕式性.空间上的分区性表现在晚期构造活动始于盆地东部,并逐渐向西部迁移.盆地东部裂变径迹年龄大,表明进入抬升剥蚀作用的时间早,而西部裂变径迹年龄...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表明松辽盆地晚期构造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区性,在时间上具有幕式性.空间上的分区性表现在晚期构造活动始于盆地东部,并逐渐向西部迁移.盆地东部裂变径迹年龄大,表明进入抬升剥蚀作用的时间早,而西部裂变径迹年龄小,表明进入抬升剥蚀作用的时间晚.盆地的抬升剥蚀量与主要构造单元关系密切,但是东部的抬升剥蚀量明显大于中央隆起带和西部斜坡带.时间的幕式性表现在盆地的热演化历史经历了两幕快速冷却和紧随快速冷却之后的缓慢冷却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蒙特卡罗随机模拟进一步限定不同热演化的转折时间为65,43.5,28和15Ma.结合盆地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认为松辽盆地晚期热事件是对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响应.其中第一幕快速冷却与紧随其后的缓慢冷却过程是对燕山运动主幕构造运动的响应,抬升剥蚀的时间可能始于嫩江组末期,并持续到始新世末期.盆地的抬升剥蚀速率与板块汇聚速率密切相关,板块汇聚速率高,抬升剥蚀速率高,反之抬升剥蚀速率低.第二幕快速冷却和紧随其后的缓慢冷却是对日本海的拉张与闭合的响应.日本海的拉张导致地幔热流向日本海汇聚,使盆地快速冷却,相反,日本海的闭合使盆地进入进一步的缓慢沉降阶段,盆地的冷却速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晚期构造 板块运动 幕式活动 松辽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