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atimagic波形地震相分析在层序地层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1
作者 于红枫 王英民 李雪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7,共4页
应用波阻抗反演以及常规地震属性预测储层时,在钻井资料较少、储层较薄的情况下多解性较强。Stratimagic波形地震相分析技术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对某一层间的地震数据道进行逐道对比分类,细致刻画地震信号的横向变化,从而得到与地质相对应... 应用波阻抗反演以及常规地震属性预测储层时,在钻井资料较少、储层较薄的情况下多解性较强。Stratimagic波形地震相分析技术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对某一层间的地震数据道进行逐道对比分类,细致刻画地震信号的横向变化,从而得到与地质相对应的地震相图,并以此用于储层砂体和地层岩性油藏的预测。以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滩坝砂体岩性油藏为例,说明应用该方法进行滩坝砂体和岩性油藏分布预测,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imagic波形地震相 滩坝砂体 岩性分析 八面河地区
下载PDF
碎屑岩层的分层去压实校正方法 被引量:31
2
作者 杨桥 漆家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06-210,共5页
由于同一探井或同一地区中的不同层段的碎屑岩层在岩性和埋藏的动力学过程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据观测数据建立的统一的孔隙度-深度函数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各岩层的压实历史。同种类的沉积岩石的初始孔隙度值可能相差不大,它们主要受碎屑... 由于同一探井或同一地区中的不同层段的碎屑岩层在岩性和埋藏的动力学过程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据观测数据建立的统一的孔隙度-深度函数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各岩层的压实历史。同种类的沉积岩石的初始孔隙度值可能相差不大,它们主要受碎屑颗粒大小和沉积相影响,但是其压实过程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提高碎屑岩层去压实校正的精度,该文提出一种分层去压实校正方法。首先,可以按岩性和地层时代等划分"地层压实单元",然后,分别建立各"地层压实单元"的孔隙度-深度函数。不同的"地层压实单元"可以分别采用能反映它们的压实过程的压实模型,并通过实验方法确定各"地层压实单元"的初始孔隙度。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原理进行去压实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层 地层压实单元 初始孔隙度 去压实校正
下载PDF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藏分布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潍莲 孙红军 唐文连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12,共6页
利用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古近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分析,并对每个层序的发育特征、生储盖组合及油气藏类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古近系可划分为SⅠ,SⅡ,SⅢ和SⅣ4个层序,分别对应于房身泡组、沙三段... 利用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古近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分析,并对每个层序的发育特征、生储盖组合及油气藏类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古近系可划分为SⅠ,SⅡ,SⅢ和SⅣ4个层序,分别对应于房身泡组、沙三段、沙一段沙二段和东营组。SⅡ层序水进体系域最大湖泛期沉积的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是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系;SⅢ层序水进体系域最大湖泛面附近的浅湖相泥岩是最重要的区域盖层。良好的生储盖配置使SⅡ层序、SⅢ层序水进体系域的扇三角洲、滩坝及浊积扇砂体成为本区最佳勘探目标层。SⅡ层序高位体系域生储条件配置好,又有SⅢ层序区域盖层的整体封盖,油气聚集受局部盖层直接控制,可成为较有利的勘探目的层。SⅡ层序、SⅢ层序低位体系域的冲积扇、辫状河砂体体积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体系域 东部凹陷 盖层 古近系 辽河盆地 砂体 油气藏分布 湖相泥岩 录井
下载PDF
冷湖构造带西段新生界构造模型及变形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志勇 汪立群 +1 位作者 陈书平 王志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4-617,共4页
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和钻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4-5号构造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解释,厘定了构造要素,建立了构造模型。4-5号构造总体表现为近南北向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但南北深浅层次构造又有所不同,4号构造是一被断裂复杂化了的箱状... 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和钻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4-5号构造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解释,厘定了构造要素,建立了构造模型。4-5号构造总体表现为近南北向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但南北深浅层次构造又有所不同,4号构造是一被断裂复杂化了的箱状背斜,5号构造总体表现为斜歪背斜,但上下层变形样式不同,组合成复杂的构造叠置;4号、5号构造过渡区为断裂斜歪背斜。4-5号构造带复杂的构造样式受控于褶皱作用和剖面“X”型断裂作用的联合影响,断层的发育程度决定着构造样式。不整合和断层组合显示构造的形成主要在下油砂山组沉积后的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受南西-北东向挤压,且构造的形成与侏罗系的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4-5号构造带 构造演化 构造机理 构造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