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谈对中学化学作业的几点看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振奎 《新课程学习》 2011年第5期63-64,共2页
批阅作业能使教师从学生完成的作业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它是由学生传递给教师的一项信息反馈活动,为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本人对化学作业的批阅做如下尝试。
关键词 化学作业 中学 信息反馈 教育目标 学生 教师
下载PDF
试谈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
2
作者 王瑞红 刘东亮 《邯郸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48-49,33,共3页
强化干部监督机制意义深远,针对目前干部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干部监督机制的多条途径。
关键词 干部监督机制 中国共产党 人生观 个人主义 监督意识
下载PDF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初中数学课成绩
3
作者 李绍君 《新课程学习》 2010年第9期82-82,共1页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
关键词 学法指导 学习兴趣 新教材 培养学生 教学改革 数学教学 教师 实际教学 教学实践 教学活动
下载PDF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
作者 苗文燕 《新课程学习》 2011年第11期73-73,共1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渠道。教师的教育理念、对教育现状的思考都会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把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调整师生关系,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关键词 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 初中 和谐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教育理念 教育现状
下载PDF
创设情境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新教法
5
作者 苗晶晶 《新课程学习》 2012年第3期44-44,共1页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通过适当的方法,没有任何课...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通过适当的方法,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创设情境 初中 教法 中学生 基础学科 教育环境 认知过程
下载PDF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6
作者 程桢桢 《新课程学习》 2011年第11期76-77,共2页
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因此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无疑给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没有教育理论作指导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首先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用新的教育思想、... 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因此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无疑给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没有教育理论作指导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首先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子,充分运用数学教育心理原理来开展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对学好数学产生极大的热情,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素质 学生 初中 新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数学教师
下载PDF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7
作者 杨红芹 《新课程(教研版)》 2012年第3期183-184,共2页
目前,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写作技巧不熟、语言不生动、文字不优美所致,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章固然需要文采,需要技巧,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还要更多地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安排... 目前,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写作技巧不熟、语言不生动、文字不优美所致,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章固然需要文采,需要技巧,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还要更多地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安排结构。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虽然基本懂得了文章的行文规律,写出了比较规范的文章,但却是千篇一律的,即模式化的文章。这样的文章缺乏生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创新思维 作文教学 培养 写作技巧 写作方法 文章 模式化
下载PDF
也谈进一步加大反腐败的工作力度
8
作者 刘默然 蔺祥增 《邯郸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15-16,21,共3页
结合十五大精神和当前形势,作者就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工作的力度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腐败 反腐败 工作力度 廉政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