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和MR影像表现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晓阳 林亚妹 虞浩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7年第2期1201-1205,共5页
目的分析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MR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精原细胞瘤的影像表现,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密度、信号强度及强化特点,8例行CT平扫检查,5例行MRI检... 目的分析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MR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精原细胞瘤的影像表现,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密度、信号强度及强化特点,8例行CT平扫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精原细胞瘤大多边界清,多呈类圆形,有包膜;阴囊内精原细胞瘤CT平扫较正常睾丸密度稍高,密度较均匀,坏死囊变、出血少见,一般不出现钙化,MR上肿瘤T1WI多表现为等信号,T2WI多表现为低信号(较正常睾丸组织),DWI多为高信号,增强后呈边缘和或瘤内分隔样早期明显强化,肿瘤实质轻度或中度强化,多发生患侧睾丸鞘膜积液,患侧腹股沟管内血管多较对侧增粗。腹部精原细胞瘤体积明显大于阴囊内精原细胞瘤,坏死囊变较阴囊内精原细胞瘤多见,MR上肿瘤T1WI多表现为等信号,T2WI多表现为稍高信号,DWI为稍高信号,增强后同阴囊内精原细胞瘤的表现相似,并可见较明显的血管影。结论睾丸精原细胞瘤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临床确切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原细胞瘤 核磁共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3.0TMR单髋关节扫描在髋臼盂唇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2
作者 唐鲤榕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2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3.0TMR单髋关节扫描在髋臼盂唇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这一时间段为病例纳入时间,将我院收治的疑似髋臼盂唇损伤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共纳入61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3.0TMR单髋关节扫描,并以关节镜检... 目的:探讨3.0TMR单髋关节扫描在髋臼盂唇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这一时间段为病例纳入时间,将我院收治的疑似髋臼盂唇损伤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共纳入61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3.0TMR单髋关节扫描,并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3.0TMR单髋关节扫描结果在诊断疑似髋臼盂唇损伤的诊断效能,并将其与关节镜检查相比较,分析其差异。对3.0TMR单髋关节扫描与关节镜检查对不同部位的髋臼盂唇损伤的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3.0TMR单髋关节扫描对髋臼盂唇损伤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5.08%、93.75%、95.56%、97.73%、88.24%,与关节镜检查结果相比,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3.0TMR单髋关节扫描与关节镜检查对前盂唇、上盂唇、后盂唇等部位髋臼盂唇损伤的检出率相比较,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结论:在髋臼盂唇损伤诊断中应用3.0TMR单髋关节扫描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比较高,可作为该病的首选诊断方式,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MR 单髋关节扫描 髋臼盂唇损伤 诊断
下载PDF
振幅整合脑电图结合磁共振在早产儿脑损伤神经行为发育评估及预测中的应用
3
作者 胡剑清 潘丹 +1 位作者 潘素香 林晨岚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 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结合磁共振(MRI)在早产儿脑损伤神经行为发育评估及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定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住院的90例脑损伤早产儿,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90例无脑损伤早产儿,... 目的 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结合磁共振(MRI)在早产儿脑损伤神经行为发育评估及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定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住院的90例脑损伤早产儿,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90例无脑损伤早产儿,将其设为健康组,均给予aEEG、MRI检查,比较2组aEEG各参数评分、总评分、磁共振脑发育总成熟度评分(TMS)亚项评分、总评分。对观察组进行为期3月的随访,比较神经发育良好组、不良组aEEG各参数评分、总评分、TMS亚项评分、总评分,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aEEG+MRI对脑损伤早产儿神经发育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aEEG各参数评分、总评分均低于健康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MS各参数评分、总评分均低于健康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发育不良组aEEG各参数评分、总评分均低于神经发育良好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发育不良组TMS各参数评分、总评分均低于神经发育良好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EEG+MRI预测神经发育不良的灵敏度(94.3%)、特异度(92.5%)均高于aEEG(80.3%、78.2%)、MRI(81.6%、79.9%)检测(P<0.05)。结论 aEEG结合MRI可提高对脑损伤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的预测价值,对脑损伤早产儿病情评价、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推广、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振幅整合脑电图 早产儿 脑损伤 神经行为发育
下载PDF
血管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对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仝贺 徐园园 +2 位作者 尹克杰 张晓辉 陈自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3期463-467,共5页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及表浅性血管黏液瘤(SA)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AM 11例和SA 3例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22~58岁,中位年龄28岁。其中1例PETC...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及表浅性血管黏液瘤(SA)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AM 11例和SA 3例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22~58岁,中位年龄28岁。其中1例PETCT,4例CT,5例US,8例MRI,分析AAM及SA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4例位于盆腔,4例位于上腹部,1例外阴皮下,1例阴道,1例肝脏,1例耳朵,1例阴囊内,1例腋窝。8例接受MRI检查,与肌肉相比,病灶T_2WI高信号6例,混杂信号2例;T_1WI低信号7例,等信号1例;8例均接受增强检查,2例表现渐进性强化,1例轻度强化,5例不均匀性明显强化,5例出现典型的旋涡状或分层样改变。4例接受CT平扫与增强扫描,与肌肉相比,3例平扫呈低密度,1例平扫等密度,2例不均匀性强化,2例未见明显强化;5例行超声检查,2例为实性偏低回声区;3例为不均质混合性回声区;1例^(18)F-FDG-PETCT示低浓聚。结论血管黏液瘤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盆腔,超声为低或混合性回声;CT增强不均匀性逐渐强化;MR同CT一样,病灶表现逐渐强化,但能特征性的显示分层或漩涡征,PETCT为低摄取,这些特点均有助于该病的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 表浅血管黏液瘤 影像学表现 病理对照分析
下载PDF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5
作者 郑向东 陈玉辉 +1 位作者 陈自谦 林征宇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5期483-485,共3页
目的:探讨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ON)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学改变。结果:13例患者中,8例行CT平... 目的:探讨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ON)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学改变。结果:13例患者中,8例行CT平扫,均显示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平扫瘤体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13例中病灶局限于鼻腔者4例;有上颌骨、筛骨、鼻中隔或颅底骨质破坏者9例(69.23%);其中2例侵及同侧的前颅窝(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鼻腔中上部肿物,MRI显示内部信号不均匀,而CT显示密度大都较均匀,且增强有明显强化,周围骨质有破坏,甚至病灶自鼻腔延续至前颅窝者,呈"蘑菇"状,应考虑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 神经母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魏立豪 蔡煜芳 +4 位作者 张晓辉 仝贺 尹克杰 陈萍 钟群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8年第1期1389-1394,共6页
目的探讨横纹肌肉瘤(RMS)的CT及MRI特点,分析不同病理分型之间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横纹肌肉瘤患者,15例(15/20)有CT检查,12例(12/20)有MRI扫描,其中6例同时具有CT及MRI资料,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 目的探讨横纹肌肉瘤(RMS)的CT及MRI特点,分析不同病理分型之间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横纹肌肉瘤患者,15例(15/20)有CT检查,12例(12/20)有MRI扫描,其中6例同时具有CT及MRI资料,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范围、CT及MR平扫强化程度及均匀度、囊变、坏死、出血、钙化、骨质破坏、转移及围血管征象,并比较不同病理分型间的影像学差异。结果 20例病例中,年龄中位数为24.5岁,均为单发病灶,病变位置在泌尿生殖系统25﹪(5/20),腹腔15﹪(3/20),头颈部45﹪(9/20),四肢5﹪(1/20),躯干10﹪(2/20)。CT平扫密度不均匀占64﹪(9/14),均为不均匀强化,轻度强化占60﹪(6/10),MRI平扫信号不均匀占64﹪(9/12),动态增强曲线均为速升平台型(9/9)。病灶内出现囊变坏死占75﹪(15/20),出血占25﹪(5/20),未见钙化,围血管征象占93﹪(14/15),周围骨质破坏占40﹪(8/20),淋巴结转移占35﹪(7/20),肺内转移及胸膜转移各1例,肺内及肝脏转移有1例。结论 RMS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见,全身软组织均可发病的恶性肿瘤,不同病例分型间影像学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为主,动态增强扫描对病灶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多种影像学方法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肉瘤 MRI CT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刘一平 易自生 +5 位作者 陈志斌 易凡 万卫东 陈龙华 陈自谦 范琴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21期1640-1642,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价值。方法:4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MR+MRA证实的单发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畸形血管团体积1.2~48.6cm3,平均值6.4cm3,其中23例<5cm3,15例为5~10cm3,4例>10.0cm3。治...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价值。方法:4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MR+MRA证实的单发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畸形血管团体积1.2~48.6cm3,平均值6.4cm3,其中23例<5cm3,15例为5~10cm3,4例>10.0cm3。治疗剂量20~24d共60~70Gy/20~24次。随访时间分别为1、2及3年。结果:<5cm3病灶1、2、3年内畸形血管团完全闭塞分别占73.9%(17/23)、82.6%(19/23)及95.7%(22/23)。5~10cm3畸形血管团完全闭塞分别占66.6%(10/15)、80.6%(12/15)及86.7%(13/15)。>10cm3病灶畸形血管团完全闭塞分别为2例(50.0%)、2例(50.0%)及3例(75.0%),28例癫痫患者症状完全消除18例(64.3%),症状缓解8例(28.6%),无明显改善2例(7.1%)。2例出现放射性脑水肿。结论:3DCRT是治疗脑血管畸形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它是脑AVM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放射疗法 放射疗法 适形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胰腺增强CT实质期与门静脉期联合评估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8
8
作者 林凌霄 施洪 +2 位作者 陶超超 许尚文 黄传英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8年第8期1687-1692,共6页
目的:探讨胰腺增强CT实质期与门静脉期联合评估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 NP)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2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 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比... 目的:探讨胰腺增强CT实质期与门静脉期联合评估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 NP)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2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 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比有无发生胰腺坏死患者早期胰腺增强CT扫描实质期(单期)和胰腺实质期+门静脉期(双期)的CT严重指数(computed tomography severity index,CTSI)评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 C)曲线分析单期和双期CTSI评分对AP合并胰腺坏死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组25例发生胰腺坏死,67例未发生胰腺坏死。胰腺坏死患者单期和双期CTSI评分均显著高于未发生胰腺坏死患者(P<0.05)。胰腺坏死患者中,单期与双期CT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胰腺坏死患者中,单期CTSI评分显著高于双期(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单期和双期CTSI评分对AP胰腺坏死均有一定诊断价值(P<0.05)。CTSI评分早期诊断胰腺坏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曲线下面积(AUC),单期分别为0.960,0.478和0.666,双期分别为0.960,0.582和0.774,单期评估的AUC显著小于双期(P<0.05)。结论:单纯胰腺实质期增强CT扫描早期诊断AP胰腺坏死可能被高估、特异性较低,胰腺实质期和门静脉期联合评估有助于提高AP胰腺坏死的早期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计算机断层扫描 胰腺炎 急性坏死 放射成像增强
下载PDF
虚拟现实研究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膀胱尿道形态 被引量:1
9
作者 胡丽平 宋岩峰 +2 位作者 张文举 陈自谦 马明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9年第3期321-323,共3页
目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重建膀胱尿道并探讨膀胱尿道形态的变化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性。方法15例有典型临床表现并经尿动力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行核磁共振扫描,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膀胱尿道等结构进行三维立体重建,... 目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重建膀胱尿道并探讨膀胱尿道形态的变化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性。方法15例有典型临床表现并经尿动力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行核磁共振扫描,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膀胱尿道等结构进行三维立体重建,观测静态和Valsalva动作时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和膀胱颈移动度。结果压力性尿失禁组静息和应力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分别为121.9±6.8°和148.2±30.1°,均大于对照组的101.3±5.5°和113.5±2.9°,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9.049、4.431,均P〈0.05),压力性尿失禁组静息和应力状态下尿道倾斜角分别为22.6±5.0°和38.8±14.7°,均大于对照组的7.7±1.4°和21.7±1.4°,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8.599、4.276,均P〈0.05)。压力性尿失禁组膀胱颈移动度为14.2±6.2mm,大于对照组的7.7±1.4mm,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9,P〈0.05)。结论虚拟现实系统是研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膀胱尿道形态学的有效方法,可以观察到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膀胱颈后尿道明显下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虚拟现实 三维 膀胱 尿道 形态学
下载PDF
新兵适应障碍的亚频段低频振幅功能MRI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洁娜 王晓阳 +3 位作者 李辉 杨艳秋 郑敏 陈自谦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56-1260,共5页
目的:应用亚频段低频振幅(ALFF)分析方法,研究适应障碍新兵脑静息状态下自发性神经活动改变的特点。方法:17例适应障碍新兵及20例健康军人(对照组)行静息态下脑功能MRI扫描,成像数据经后处理,获得各频段的ALFF图,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 目的:应用亚频段低频振幅(ALFF)分析方法,研究适应障碍新兵脑静息状态下自发性神经活动改变的特点。方法:17例适应障碍新兵及20例健康军人(对照组)行静息态下脑功能MRI扫描,成像数据经后处理,获得各频段的ALFF图,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频段ALFF值的差异,并分析ALFF值改变与患者临床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在Slow-5亚频段ALFF值减低的脑区包括右侧小脑脚、左侧眶部额下回、左内侧前额叶、右侧额中回及双侧额上回(P<0.01,AlphaSim校正),在Slow-4亚频段ALFF值减低的脑区有左内侧前额叶和左侧眶部额下回(P<0.01,AlphaSim校正)。患者组中各ALFF值异常脑区的ALFF值与临床量表评分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应障碍新兵有多个脑区存在自发性神经活动异常,这些脑区与认知、情绪调节及执行功能有关,且不同亚频段异常活动脑区的空间分布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障碍 低频振幅 功能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 新兵
下载PDF
右上腹异位避孕环1例
11
作者 方心华 李铭山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3年第1期46-46,共1页
患者女,38岁.腹不适,隐痛,阴道分泌物增多二月余.查体无特殊.
关键词 右上腹异位避孕环 X线 CT 手术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的对比影像诊断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锦良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脑内动静脉畸形CT、MRI、CTA、MRA、DSA等影像学诊断及与病理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本文收集颅内动静脉畸形75例,其中脑动静脉畸形66例,脑脑膜动静脉畸形1例,硬脑膜动静脉畸形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7例,并经过CT、MRI、CTA、MRA、... 目的:探讨脑内动静脉畸形CT、MRI、CTA、MRA、DSA等影像学诊断及与病理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本文收集颅内动静脉畸形75例,其中脑动静脉畸形66例,脑脑膜动静脉畸形1例,硬脑膜动静脉畸形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7例,并经过CT、MRI、CTA、MRA、DSA及手术(病理)明确诊断。结果:CT呈团块状、蜂窝状、结节状、条索状、斑片状或斑点状;MR蚯蚓状或线样无信号流空血管影;CTA、MRA、DSA可见引入动脉影及引流静脉影,CT 发现钙化及超早期出血较MR敏感。血管造影成像可以反映脑动静脉畸形的大体病理结构。结论:不同的影像手段对 AVM的诊断各具有价值,结合不同的影像手段完全可以达到诊断定性的目的,影像表现可以反映AVM大体病理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CTA MRA DSA病理
原文传递
影像诊断学教学探讨
13
作者 杨永岩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5年第1期77-77,共1页
我们教研室4年来承担第一军医大学医疗本科及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口腔系本科的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工作,共累计理论大课160学时,见习课86学时,学生382人。被医院评为先进教研室。
关键词 影像诊断学 教学探讨 福建医科大学 第一军医大学 教学工作 教研室 口腔系 见习课 本科 学时
原文传递
磁共振波谱分析对海马硬化诊断的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兆聪 马明 +2 位作者 王如密 高进喜 魏梁锋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4年第3期210-211,共2页
临床和电生理研究证实大约有70%~80%的颞叶癫痫是海马硬化(HS)所致。这类癫痫是目前手术成功率最高的一种癫痫类型。而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的定位与定侧。磁共振成像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通过体积定量的方法能够发现部分海... 临床和电生理研究证实大约有70%~80%的颞叶癫痫是海马硬化(HS)所致。这类癫痫是目前手术成功率最高的一种癫痫类型。而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的定位与定侧。磁共振成像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通过体积定量的方法能够发现部分海马硬化,对于轻度海马硬化或无明显海马体积改变的患者,单纯MRI检查不易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 海马硬化 诊断 癫痫 脑电图检查
原文传递
应用多层螺旋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1
15
作者 栗莉 程娟 +1 位作者 钱根年 陈蕾蕾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88-188,共1页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靶血管内造影剂浓度的高峰期进行连续性数据采集。尔后运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重建靶血管。多层CT(MSCT)动脉血管造影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而静脉CT造影技术也已经逐渐走向临床。静脉CT造影技术可...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靶血管内造影剂浓度的高峰期进行连续性数据采集。尔后运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重建靶血管。多层CT(MSCT)动脉血管造影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而静脉CT造影技术也已经逐渐走向临床。静脉CT造影技术可分为两种:一是间接下肢静脉造影。一是直接下肢静脉造影。间接下肢静脉造影。根据循环时间进行扫描。当静脉显影时造影剂已经被稀释.致使下肢静脉显影浅淡,不利于诊断。直接下肢静脉造影。不经过心脏循环。避免动脉伪影的干扰。经下肢静脉直接注入造影剂。显影效果良好。现将我院因下肢静脉血栓而行直接下肢静脉CT造影的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造影 多层螺旋CT 护理配合 螺旋CT血管造影 动脉血管造影 造影剂浓度 下肢静脉血栓 造影技术
原文传递
造影“误判”无法行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
16
作者 刘峥 王守森 +7 位作者 郑兆聪 黄艺生 张小军 魏梁锋 荆俊杰 高进喜 赵琳 李琦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11年第B09期310-311,共2页
我院自2009年2月-2010年2月期间行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夹闭136例,其中6例原拟行栓塞治疗,但术前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动脉瘤颈较宽模糊,形态不规则。与周围血管相邻但关系不清楚”,故判断无法行介入治疗,而选择开颅手术夹闭,在手... 我院自2009年2月-2010年2月期间行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夹闭136例,其中6例原拟行栓塞治疗,但术前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动脉瘤颈较宽模糊,形态不规则。与周围血管相邻但关系不清楚”,故判断无法行介入治疗,而选择开颅手术夹闭,在手术时却明确发现这些动脉瘤是可以行介入治疗的,现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神经影像学检查 误判 造影 手术夹闭 2009年 栓塞治疗
原文传递
颅内血管性疾病MRA诊断价值的探讨
17
作者 钱根年 郑春雨 +5 位作者 王锦良 董其龙 李天然 肖慧 马明 李铭山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4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简称MRA)已成为近年来血管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与数字血管减影(DSA)相比,具有无创伤、无幅射危害、无造影剂副反应的危险,检查方法安全可靠,深受影像科与临床科医师亲睐,而被首选...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简称MRA)已成为近年来血管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与数字血管减影(DSA)相比,具有无创伤、无幅射危害、无造影剂副反应的危险,检查方法安全可靠,深受影像科与临床科医师亲睐,而被首选。本文收集2000年6月至2003年11月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180例,从中选择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整的8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性疾病 MRA 诊断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肝门静脉管径的测量与临床意义
18
作者 李天然 李铭山 +2 位作者 郑春雨 王锦良 董其龙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3年第1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肝门静脉 静脉管径 诊断 肝硬化
原文传递
PET/CT在肿瘤疾病中的初步应用
19
作者 王楷堂 高荣光 +5 位作者 李天然 钱根年 杨忠东 陈泽龙 栗莉 程娟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回顾性探讨PET/CT对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肿瘤病人200例,其中未治疗病人71例,已治疗病人129例,经静脉注射18F-FDG45分钟后,进行PET/CT扫描。结果:未治疗病人71例中,PET/CT准确诊断有68 例(95.7%),阴性3例,发现肿瘤转移54例,其中... 目的:回顾性探讨PET/CT对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肿瘤病人200例,其中未治疗病人71例,已治疗病人129例,经静脉注射18F-FDG45分钟后,进行PET/CT扫描。结果:未治疗病人71例中,PET/CT准确诊断有68 例(95.7%),阴性3例,发现肿瘤转移54例,其中广泛转移30例。己治疗组129例中,提示肿瘤复发或/伴转移96例, 其余33例在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来见肿瘤复发。结论:PET/CT具有对病变部位的进行精确定位和定性的优势,大大提高了诊断疾病的准确率。尤其是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判断肿瘤有无复发与坏死以及预后的估计,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 肿瘤 ^18F—FDG 诊断
原文传递
MRSP在肝脏灌注均匀度的初步观察
20
作者 钟群 张雪林 +2 位作者 张玉忠 郭涛 于丽娟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3年第1期35-36,30,共3页
关键词 MRSP 肝脏灌注 肝脏肿瘤 诊断 供血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