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0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所暨张天福先生从事茶叶科教事业七十周年”庆典活动会讯
1
作者 郑乃辉 《茶叶科学技术》 2005年第4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福建省茶叶学会 农业科学院 张天福 研究所 庆典活动 事业 科教 可持续发展战略 会讯 茶学思想
下载PDF
茶叶酸味特性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泉宾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6期128-133,共6页
茶叶品质是其外形与内质的综合体现,滋味是茶叶内质中的主要品质因子之一。有机酸作为茶叶中重要的呈味物质,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3%,是一些水解和氧化反应过程中碳氢化合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其不同组分的含量差异及与其他滋味物质又存在... 茶叶品质是其外形与内质的综合体现,滋味是茶叶内质中的主要品质因子之一。有机酸作为茶叶中重要的呈味物质,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3%,是一些水解和氧化反应过程中碳氢化合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其不同组分的含量差异及与其他滋味物质又存在互作关系,直接影响茶叶的口感特性,是影响茶叶品质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总结不同茶树品种鲜叶自身有机酸差异,加工工艺、贮藏过程对茶叶有机酸含量及组分的影响,重点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茶叶有机酸检测中的应用;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在乌龙茶烘焙过程中茶叶酸味与有机酸相关性、不同火功乌龙茶贮藏过程有机酸的变化及有机酸代谢通路等开展研究,丰富茶叶有机酸的内容,从代谢水平深入探讨,阐明变化机理。为从业者开展茶叶产品质量控制及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酸味物质 有机酸 影响因素 检测方法
下载PDF
民国时期(1935-1938)福建茶业科研的起步研究
3
作者 王秀萍 项丽慧 《茶叶学报》 2024年第3期100-105,共6页
现代科研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本文聚焦民国时期福建茶业科研的蹒跚起步,剖析福建茶业科技事业诞生的历史背景,细究福建茶业科技事业的最初建树,品味当时的艰辛与遗憾,从而为认识茶科技与茶... 现代科研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本文聚焦民国时期福建茶业科研的蹒跚起步,剖析福建茶业科技事业诞生的历史背景,细究福建茶业科技事业的最初建树,品味当时的艰辛与遗憾,从而为认识茶科技与茶产业的密切关系,提升茶科技贡献度等找到源头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福建 茶业 科研
下载PDF
我国水稻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与利用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德卫 张海峰 余文权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508,共14页
农业种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截止到2023年,我国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有超过54万份,其中有8万多份是水稻种质资源,如何对这么庞大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精确评价与利用,这将对今后水稻种质创新与育... 农业种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截止到2023年,我国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有超过54万份,其中有8万多份是水稻种质资源,如何对这么庞大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精确评价与利用,这将对今后水稻种质创新与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精确鉴定、水稻新品系创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水稻种质创制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水稻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方面的进展,并归纳形成了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的新模式。最后,本文就当前水稻核心种质构建、种质资源鉴定与挖掘以及种质资源共享共赢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加强专用型核心种资的构建、种质资源的精确鉴定、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种质资源的共享机制以及种质资源的合作交流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水稻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创新 利用 基因
下载PDF
施肥类型对茶园土壤酸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志丹 江福英 +1 位作者 张磊 尤志明 《茶叶学报》 2024年第1期37-45,共9页
【目的】茶园土壤酸化是当前茶叶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施肥类型对茶园土壤酸度的影响,为茶园土壤酸化阻控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福建省周宁县17个定位监测茶园2013年和2021年土壤酸度变化,并根据相应茶企施肥档案资料... 【目的】茶园土壤酸化是当前茶叶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施肥类型对茶园土壤酸度的影响,为茶园土壤酸化阻控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福建省周宁县17个定位监测茶园2013年和2021年土壤酸度变化,并根据相应茶企施肥档案资料,将茶园施肥类型划分为无机型(纯化肥施用)、有机无机型(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有机型(纯有机肥施用)等3种类型,分析不同施肥类型对茶园土壤酸度的影响。【结果】2013—2021年,无机型肥料管理模式茶园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pH平均值分别降低0.26和0.24个单位,年均降低0.033和0.030个pH单位,土壤酸化程度加剧。有机无机型茶园土壤pH分别提高0.19和0.20个单位,年均提高0.024和0.025个pH单位;有机型茶园土壤pH分别提高0.39和0.23个单位,年均提高0.048和0.028个pH单位,土壤酸化得到缓解和改良。茶园土壤pH变化速率与化肥施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有机肥施用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施氮量增加加速茶园土壤酸化,增施有机肥可以减缓和改良土壤酸化。茶园土壤pH变化速率与初始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施肥类型是影响茶园土壤酸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在茶叶生产中,可通过控制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来阻控和改良茶园土壤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类型 土壤酸度 pH变化速率 茶园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测序的植茶温室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
6
作者 孙君 朱留刚 +1 位作者 林志坤 张文锦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35-240,共6页
为了明确温室栽培模式对茶园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找寻温室栽培、露天栽培模式之间的差异指示种,以更科学地为管理温室茶园提供理论依据。采用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主坐标分析(PCoA)、置换多元方差分析(Adonis)及... 为了明确温室栽培模式对茶园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找寻温室栽培、露天栽培模式之间的差异指示种,以更科学地为管理温室茶园提供理论依据。采用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主坐标分析(PCoA)、置换多元方差分析(Adonis)及LEfSe等分析方法对不同栽培模式茶园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6S rRNA测序质控后,土壤样品总共获得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为11137个(497556条有效序列)。3个处理间共同含有200个OTU,温室间共同含有495个OTU。茶园土壤细菌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等。ACE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与Shannon指数等α多样性指数均以露天栽培模式极显著高于温室。PC1和PC2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5.10%、21.55%,共解释了86.65%(R 2=0.612,P=0.001)的信息。露天栽培处理差异指示种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Acidobacteriae等。温室处理指示种为罗丹诺杆菌科(Rhodanobacteraceae)、黄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弗兰克氏菌目(Frankiales)等。以上研究结果为从微生物水平上研究温室栽培模式对茶园土壤生态质量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茶园 土壤细菌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40个福建茶树品种叶片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7
作者 朱留刚 孙君 张文锦 《茶叶学报》 2024年第3期47-56,共10页
【目的】探索同一生境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对大量元素的同化利用特征。【方法】对40个福建茶树品种的叶片C、N、P与K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对元素计量等10种特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茶树叶片有机... 【目的】探索同一生境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对大量元素的同化利用特征。【方法】对40个福建茶树品种的叶片C、N、P与K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对元素计量等10种特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茶树叶片有机C、全N、全P和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等10种指标,除P、C/K、N/K与P/K为非正态分布外,其余C、N、K、C/N、C/P及N/P均呈正态分布。有10个品种N/P值<14,为N限制;有25个品种N/P值>16,呈P限制。以欧氏距离17为临界值,通过聚类分析可将40个品种分为3大类群,其中第Ⅲ类群N/P值<14,呈N限制;而占总数的75%的品种归在第Ⅰ、Ⅱ类群,其N/P值均>16,呈P限制。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10种元素特征参数提取成3个主成分,占解释总方差91.88%。主成分综合评价排名前6位的茶树品种依次为:金牡丹、大叶乌龙、朝阳、金观音、铁观音、大红袍;与叶片高N、P含量的品种高度一致。【结论】N、P元素及其比值可作为元素生态化学计量主成分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可为高N、P同化潜力的种质资源评价、茶树新品种选育及亲本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叶片 大量元素 生态化学计量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茶树微生物组研究进展
8
作者 朱留刚 孙君 张文锦 《福建茶叶》 2024年第5期20-26,共7页
茶树微生物组是指与宿主茶树相关的微生物群组,按照定殖位置不同可分为根际、叶际和内生微生物。植物微生物组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而茶树微生物组的研究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树关联性生微生物的研究进... 茶树微生物组是指与宿主茶树相关的微生物群组,按照定殖位置不同可分为根际、叶际和内生微生物。植物微生物组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而茶树微生物组的研究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树关联性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微生物的分类、分布、生理特征及其对茶树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等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茶树根际、内生与叶际微生物具有多样的促生与生防潜力,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未来的研究应关注茶树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机制、生态学特征与功能及其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微生物组 根际微生物 内生菌 叶际微生物
下载PDF
花香型黄茶研究报告
9
作者 邬龄盛 《福建茶叶》 2024年第2期12-16,共5页
本文以花香型黄茶品质特征为基础,开展茶树品种适制性、花香型黄茶初制烘焙技术及配套加工技术等加工工艺研究,根据试验茶样品质鉴定与生化茶样检测结果,经系统分析可知,花香型黄茶以叶色偏黄类的高香型乌龙茶品种鲜叶原料为前提,配合... 本文以花香型黄茶品质特征为基础,开展茶树品种适制性、花香型黄茶初制烘焙技术及配套加工技术等加工工艺研究,根据试验茶样品质鉴定与生化茶样检测结果,经系统分析可知,花香型黄茶以叶色偏黄类的高香型乌龙茶品种鲜叶原料为前提,配合适度的晒青、萎凋、摇青、堆青等做青技术,同时融入超干闷黄、精茶的控温控时烘焙等工艺为花香型黄茶加工标准加工规程。其最佳参数为:茶青减重达20%-25%时,进行5min摇青(15转/min),超干闷黄以空间温度35℃-40℃,相对湿度30%-40%,闷黄3-4h,黄茶初制烘焙以闷黄叶阴至8成干再烘足干,精茶烘焙以80℃、3-4 h或90℃、1-3 h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香型 黄茶 品种 做青 烘焙 工艺 研究
下载PDF
膜分离对福建产不同茶类提取物化学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清霞 王丽丽 +3 位作者 宋振硕 蔡淑娴 刘仲华 陈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152,共9页
为探究不同茶类水提液在多级膜分离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情况,采用不同孔径的超滤膜(截留分子质量分别为20、10、3.5 kDa)对福建主要茶类(绿茶、白茶、闽南乌龙、闽北乌龙、红茶)的水提液进行分离,制得不同分子质... 为探究不同茶类水提液在多级膜分离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情况,采用不同孔径的超滤膜(截留分子质量分别为20、10、3.5 kDa)对福建主要茶类(绿茶、白茶、闽南乌龙、闽北乌龙、红茶)的水提液进行分离,制得不同分子质量区间的茶叶提取物,经喷雾干燥后,考察每一区间茶粉的生化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首先对各茶粉进行紫外全波谱扫描,其次检测其主要生化成分组成,最后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各茶粉样品的紫外吸收光谱变化情况较为相似,均在210 nm和274 nm波长处有2个较为明显的吸收峰;274 nm波长处的吸光度与茶粉中的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表儿茶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膜分离会影响各茶粉生化成分的分布情况及体外抗氧化能力变化,其中20 kDa超滤膜对各成分的分布情况影响最大,抗氧化活性变化幅度也最大,红茶20 kDa超滤膜截留液部分抗氧化活性最高,其余茶类20 kDa超滤膜透过液部分抗氧化活性最高。不同茶类的生化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力差异较大,不同茶类在膜分离过程中各生化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力变化行为不完全一致,其中红茶经20 kDa超滤膜分离后,变化幅度最大。研究结果可为不同茶类膜分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水提物 膜分离 生化成分 抗氧化
下载PDF
福建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俞滢 梁子钧 +3 位作者 张磊 赵翊暄 陈强 杨如兴 《茶叶学报》 2023年第6期1-12,共12页
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丰富,特异资源种类繁多,这些茶树特异资源为研究茶树遗传多样性和茶树生物化学特性发挥重要的作用。茶树特异资源研究有利于拓展茶树资源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更高的市场价值。本文综述了福建地区高氨基酸、高茶多... 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丰富,特异资源种类繁多,这些茶树特异资源为研究茶树遗传多样性和茶树生物化学特性发挥重要的作用。茶树特异资源研究有利于拓展茶树资源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更高的市场价值。本文综述了福建地区高氨基酸、高茶多酚、高咖啡碱、低咖啡碱、高苦茶碱、高EGCG、高EGCG3"Me、叶色变异、高香型等茶树资源的研究进展,对今后茶树特异品种资源应用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茶树遗传育种的研究重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特异 育种 进展
下载PDF
不同黄化茶树种质中咖啡碱合成部位的研究
12
作者 张亚真 钟思彤 +5 位作者 陈志辉 孔祥瑞 单睿阳 郑士琴 余文权 陈常颂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5-584,共10页
咖啡碱作为茶树中的主要特征代谢物,是茶叶品质风味形成的重要组分和天然功能性成分。目前,茶树中咖啡碱的功能作用、分布规律、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已基本探明,但在亚细胞水平上,咖啡碱的合成部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以白鸡冠茶树及其自然... 咖啡碱作为茶树中的主要特征代谢物,是茶叶品质风味形成的重要组分和天然功能性成分。目前,茶树中咖啡碱的功能作用、分布规律、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已基本探明,但在亚细胞水平上,咖啡碱的合成部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以白鸡冠茶树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的不同黄化单株为材料,通过透射电镜对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黄化叶片中叶绿体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且与叶片SPAD值及叶色表型紧密相关;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咖啡碱含量,发现黄化叶片中仍有大量咖啡碱积累,甚至超过正常绿色叶片。通过咖啡碱合成关键基因CsTCS1表达量测定、原位杂交及亚细胞定位发现,CsTCS1在不同黄化茶树种质叶片中的表达信号强度存在差异,但表达部位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栅栏组织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在亚细胞水平上,茶树叶片中咖啡碱的合成部位主要是细胞核和细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黄化叶片 咖啡碱 合成部位 亚细胞水平
下载PDF
武夷肉桂加工中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和香气品质形成研究
13
作者 吴宗杰 欧晓西 +5 位作者 林宏政 余欣茹 程守悦 吴晴阳 李鑫磊 孙云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100,共17页
肉桂是武夷岩茶主栽品种,具有馥郁的花果香和辛锐的桂皮味特征。为明确武夷肉桂关键呈香物质和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GBVs)对香气的贡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仪系统(UHPLC-Q-Exactive/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 肉桂是武夷岩茶主栽品种,具有馥郁的花果香和辛锐的桂皮味特征。为明确武夷肉桂关键呈香物质和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GBVs)对香气的贡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仪系统(UHPLC-Q-Exactive/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武夷肉桂加工过程GBVs和香气物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检测到武夷肉桂11个不同加工阶段的276种香气物质,这些香气物质包括酯类、醇类、杂环化合物类、酮类、醛类、萜类等多种组分,其中杂环化合物类、酯类、萜类和醇类香气组分含量较高。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发现,武夷肉桂中30种特征香气物质变量重投影要性值和香气活度值均大于1,其中具有青味的(Z)-3-己烯醇和(E)-2-己烯醛含量在加工过程中下降,呈花香或果香的芳樟醇、苯甲醇、苯乙醛、香叶醇和β-罗勒烯含量在加工过程中上升,脱氢芳樟醇和α-石竹烯具有辛香的特征,可能是肉桂品种特征香气桂皮辛香的主要贡献物。在武夷肉桂毛茶中芳樟醇、苯乙醛、苯甲醇、2-乙氧基-3-甲基吡嗪和(E,E)-3,5-辛二烯-2-酮等物质香气特征影响值大于1,说明这些物质是武夷肉桂加工过程中关键呈香物质。在武夷肉桂中鉴定到10种GBVs,在加工过程中,葡萄糖苷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樱草糖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GBVs总含量上保持相对稳定。在做青后期,葡萄糖苷和樱草糖苷的含量都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苯甲基樱草糖苷、2-苯乙基樱草糖苷、香叶基樱草糖苷、芳樟基樱草糖苷和香叶基葡萄糖苷显著下降,结果表明GBVs参与了武夷肉桂花果香和甜香的形成。研究结果阐明武夷肉桂特征香气成分以及GBVs在武夷肉桂香气形成中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武夷肉桂香气品质,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肉桂 代谢组学 加工过程 香气 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
下载PDF
茶轮斑病发生为害特性及其茶树抗病研究进展
14
作者 郑士琴 孔祥瑞 +6 位作者 单睿阳 陈志辉 张亚真 李鑫磊 林郑和 游小妹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茶轮斑病是茶树主要病害之一。本文基于近十年来(2013—2023年)国内外研究者对茶轮斑病的研究现状,对该病的发生为害特点、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机理、茶树对轮斑病的抗病机理以及病害防控措施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茶轮斑病是茶树主要病害之一。本文基于近十年来(2013—2023年)国内外研究者对茶轮斑病的研究现状,对该病的发生为害特点、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机理、茶树对轮斑病的抗病机理以及病害防控措施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以期为茶园绿色防控和茶树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轮斑病 为害特点 抗病机理 抗病育种
下载PDF
3个高香茶树品种(系)制作沙县红边茶香气特征研究
15
作者 李鑫磊 陈泉宾 +4 位作者 孔祥瑞 杨卫琼 冯鸿弦 林忠平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目的】明确高香茶树品种(系)制成的沙县红边茶(下称红边茶)香气品质及香气特征,加快茶树良种应用,促进红边茶产业发展。【方法】以沙县当地推广种植的高香乌龙茶品种(系)‘0318E’‘黄玫瑰’和‘茗科1号’为原料,‘福建水仙’为对照,... 【目的】明确高香茶树品种(系)制成的沙县红边茶(下称红边茶)香气品质及香气特征,加快茶树良种应用,促进红边茶产业发展。【方法】以沙县当地推广种植的高香乌龙茶品种(系)‘0318E’‘黄玫瑰’和‘茗科1号’为原料,‘福建水仙’为对照,制成红边茶。采用感官审评与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不同品种红边茶感官品质及香气组分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感官审评结果表明,0318E红边茶香气花香浓郁,黄玫瑰和茗科1号红边茶为花香显;0318E与黄玫瑰红边茶滋味表现为鲜醇,茗科1号为浓醇鲜爽;在花香与滋味鲜度上新品种均明显提升。香气成分测定结果表明,0318E红边茶香气组成最为独特,其吲哚、脱氢芳樟醇、1-乙基-1H-吡咯、己酸己酯、橙花叔醇、2-戊基呋喃、β-紫罗兰酮、乙酸苯酯、3-呋喃甲醛、(Z)-3-己酸己烯酯、(E)-4,8-二甲基壬基-1,3,7-三烯、芳樟醇氧化物C等多种花果香气组分相对丰度最高;茗科1号制作的红边茶α-法呢烯、β-罗勒烯、芳樟醇和芳樟醇氧化产物等部分重要萜类物质含量较高,吲哚、脱氢芳樟醇、橙花叔醇等花果香气成分仅次于0318E。【结论】高香茶树品种(系)0318E和茗科1号制作红边茶香气品质特征鲜明,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县红边茶 高香茶树品种 感官品质 香气组分
下载PDF
亚热带茶园土壤酸度特征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市为例 被引量:23
16
作者 吴志丹 江福英 +3 位作者 尤志明 王峰 张文锦 翁伯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1-189,共9页
调查测试福建省武夷山市60个茶园6个土类120个土层的土壤酸度指标,分析茶园土壤酸度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园0~2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为4.52,其中p H〈4.5的重度酸化土壤占总调查样本的55.00%;20~4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为4.52... 调查测试福建省武夷山市60个茶园6个土类120个土层的土壤酸度指标,分析茶园土壤酸度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园0~2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为4.52,其中p H〈4.5的重度酸化土壤占总调查样本的55.00%;20~4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为4.52,p H〈4.5占53.33%;茶园红壤、紫色土、粗骨土0~20cm、20~4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均低于4.5,茶园土壤酸化严重.总体上茶园土壤中交换性Al3+的数量和相对比例随交换性酸总量增加而增大,交换性H+的相对比例则呈相反的变化特征,交换性Al3+占交换性酸的比例为76.67%~98.40%;茶园土壤p H值与交换性酸、H+和Al3+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46和-0.59.茶园土壤酸碱缓冲性能随着土壤p H值的降低呈现下降趋势;总体上茶园土壤p H值与盐基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 H值与盐基饱和度的正相关主要受到交换性Ca2+、Mg2+饱和度的制约.但不同土壤类型表现不一,体现了茶园土壤酸度的复杂性、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市 茶园 土壤酸度 交换性酸 交换性盐基
下载PDF
茶叶中没食子酸、儿茶素类和生物碱的HPLC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王丽丽 陈键 +1 位作者 宋振硕 陈林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987-994,共8页
比较 ZorbaxSB-C18与 TSKgelODS-100Z这2种色谱柱对12个组分的分离效果,从洗脱方式、流动相pH 值、柱温与流速等方面优化色谱条件,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查以及茶样测定应用,从而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茶叶中没食子酸(GA)、8种儿茶素类... 比较 ZorbaxSB-C18与 TSKgelODS-100Z这2种色谱柱对12个组分的分离效果,从洗脱方式、流动相pH 值、柱温与流速等方面优化色谱条件,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查以及茶样测定应用,从而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茶叶中没食子酸(GA)、8种儿茶素类(GC、EGC、C、EGCG、EC、GCG、ECG、CG)与3种生物碱(可可碱、茶碱、咖啡碱)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确立的最优色谱条件为:采用 TSKgelODS-100Z (4.6mm×1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2‰甲酸水溶液(A 相)和甲醇(B相),洗脱方式为83%A (0 min)→75%A (5min)→73%A (7min)→58%A (16min)→83%A (18min),柱温为40℃,流速为1.0mL ·min-1,检测波长为280nm。茶叶中各组分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0以上,保留时间与峰面积的精密度RSD 分别小于0.105%与4.076%,加标回收率在97.767%~104.766%。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和回收率,对待测组分的分离效果好,适用于茶叶中没食子酸、儿茶素类及生物碱含量的准确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HPLC 没食子酸 儿茶素类 生物碱
下载PDF
福建省典型茶园土壤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余文权 王峰 +4 位作者 陈玉真 单睿阳 尤志明 臧春荣 陈常颂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3-185,共13页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均值为0.73 mg·kg-1,有86.67%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1);茶园土壤有效硒含量为5.21~448.86μg·kg-1,均值为62.98μg·kg-1;土壤硒活化率为1.10%~31.64%,均值为8.76%,硒有效程度较低。砂砾岩和凝灰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紫色砂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山地草甸土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最高,潮砂土和水稻土硒含量较低;成龄茶园和老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新垦茶园硒含量较低;中高海拔地区茶园土壤全硒及有效硒含量较高,低海拔地区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硒及有效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pH对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红壤茶园和幼龄茶园有显著影响,有效磷对成龄茶园和中高海拔茶园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该区域茶园富硒土壤为发展天然富硒茶提供了物源保证,但硒有效程度不高,应针对不同类型茶园采取相应栽培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剂和钙镁磷肥)来提高土壤有效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 土壤类型 植茶年限 海拔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茶叶多糖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杨军国 王丽丽 陈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01-307,共7页
茶叶多糖是茶叶中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复合多糖的简称,其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功效最为突出。茶叶多糖可通过保护胰岛β细胞、抑制外源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调控内源因素(糖代谢酶类和胰岛素)等三条路径来实现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的表达。本文... 茶叶多糖是茶叶中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复合多糖的简称,其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功效最为突出。茶叶多糖可通过保护胰岛β细胞、抑制外源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调控内源因素(糖代谢酶类和胰岛素)等三条路径来实现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的表达。本文从茶叶多糖的其他生物学活性,诸如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抗凝血、抗疲劳、抑菌杀毒、减肥等方面,阐述近年来茶叶多糖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糖 药理活性 降血糖作用 抗氧化活性 免疫调节
下载PDF
2种提取工艺粗茶叶多糖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军国 王丽丽 +2 位作者 宋振硕 陈键 陈林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91-896,共6页
以清香乌龙茶为原料,采用先65%醇洗+后水提和先水提+后65%醇沉等2种提取方式制得粗茶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及相应的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分析比较其组成含量、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先65%醇洗+后水提制... 以清香乌龙茶为原料,采用先65%醇洗+后水提和先水提+后65%醇沉等2种提取方式制得粗茶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及相应的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分析比较其组成含量、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先65%醇洗+后水提制得的粗茶多糖中多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其他组分来看,乙醚浸提茶叶有助于茶多酚/儿茶素类、总黄酮类、咖啡碱等小分子物质的浸出,水提醇沉则对茶叶内含成分的分离富集效果较差。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2种提取方式制备的粗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的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显著弱于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相关性分析表明,粗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表达与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类,尤其是酯型儿茶素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茶多糖、总黄酮和咖啡碱则呈正相关。结果表明,茶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其活性弱于茶叶中的多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糖 提取 组成成分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