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东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6
1
作者 田超 马祥庆 +2 位作者 王文辉 苏漳文 郭福涛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0-417,共8页
应用像元二分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2000—2010年吉林省东部植被覆盖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高程、气象因子、林火干扰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吉林省东部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为减少随机样本的误差,保证数据的稳定性,... 应用像元二分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2000—2010年吉林省东部植被覆盖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高程、气象因子、林火干扰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吉林省东部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为减少随机样本的误差,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将原始数据集随机分为建模样本(60%)和校验样本(40%),在划分建模样本和校验样本时分别做5次重复,对5个样本分别进行模型拟合并选择显著出现3次及以上的变量进入最终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2000—2010年,吉林省东部植被覆盖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变化较小;研究区域植被变化类型以稳定和增加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1.6%,植被退化类型面积仅占研究区的8%,呈零星分布.吉林省东部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是地形因子、气象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子重要性顺序为:"高程">"月平均降水">"人口密度">"坡度">"农村居民收入">"月平均相对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吉林省东部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地区2005~2014年秸秆露天燃烧排放污染物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夏捷 鞠园华 +3 位作者 靳全锋 田超 蔡奇均 郭福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052-4061,共10页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量中国亚热带地区水稻、小麦、豆类、油菜、玉米和棉花中CO、CO_2、NO_x、C_xH_y和PM_(2.5)的排放因子,并基于统计年鉴计算出的研究区域农作物秸秆产量和露天燃烧量,对亚热带地区8个省分2005-2014年间秸秆露天燃烧...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量中国亚热带地区水稻、小麦、豆类、油菜、玉米和棉花中CO、CO_2、NO_x、C_xH_y和PM_(2.5)的排放因子,并基于统计年鉴计算出的研究区域农作物秸秆产量和露天燃烧量,对亚热带地区8个省分2005-2014年间秸秆露天燃烧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农作物秸秆燃烧时CO、CO_2、NO_x、C_xH_y和PM_(2.5)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59.55,1234.96,1.88,31.27,7.62g/kg.其中,各污染物平均排放因子最高的农作物依次是棉花(172.40g/kg)、豆类(1348.77g/kg)、油菜(4.08g/kg)、水稻(66.78g/kg)和豆类(10.15g/kg).2005-2014年,我国亚热带地区农作物秸秆产量和露天燃烧总量分别为1221.281Mt和261.729Mt;CO、CO_2、NO_x、C_xH_y和PM_(2.5)的排放量分别为40890.56,324104.01,370.79,1429.36,1835.94kt.其中,水稻秸秆燃烧所排放NO_x占研究区域总排放量的60%左右,对其余污染物的贡献率均在75%以上;小麦和棉花对各类污染物的贡献程度均不足5%.此外,各污染物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存在差异.浙江、福建和贵州污染物排放呈下降趋势,广东、广西、云南、湖南和江西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模拟试验 污染物 排放因子 排放清单 细小颗粒物 亚热带地区
下载PDF
基于树轮化学元素分析的林火历史信号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魏帽 张广迎 +3 位作者 邴晓瑾 曾爱聪 郭新彬 郭福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6-47,共12页
【目的】分析森林火灾对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树轮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影响,揭示林火发生与树轮中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相关规律,为林火历史的研究探索新方法。【方法】以福建周宁县2015年发生林火的过火区域、距离火场<500 m区域... 【目的】分析森林火灾对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树轮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影响,揭示林火发生与树轮中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相关规律,为林火历史的研究探索新方法。【方法】以福建周宁县2015年发生林火的过火区域、距离火场<500 m区域和距离火场>1500 m区域柳杉2010-2019年树轮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树轮中P、K、Ca、Mg、B、Cu、Fe、Mn、Zn、Na、Al、Ni共12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分析其在林火发生前后的变化与相关性。【结果】大部分元素(B、Mn、Ca、Cu、Zn和Ni)含量最大值出现在火灾发生后第1年,或最小值出现在火灾发生后第2年。过火区域中林火对于B和Mn元素影响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B和Mn含量在林火前后具有显著差异性;Mn含量在火灾发生前与火灾发生当年呈负相关,但与火灾发生后第1年呈正相关;B与Mn元素间含量在火灾发生当年呈强相关性。此外,采样点距离火场区域的距离对Ca、Fe、Ni、Cu和Zn元素含量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距离火场区域越远,Fe、Ni、Cu、Zn元素含量在林火前后的差异性越显著,Cu和Zn元素含量在火灾发生前与火灾发生当年的相关性越高,Fe、Ni、Cu和Zn元素间含量在火灾发生前与火灾发生后第2年的相关性越高。【结论】树木年轮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变化可作为林火历史信号示踪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林火历史 树轮 化学元素 柳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