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霆钧 叶烈夫 朱庆国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36期67-73,共7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泌尿外科自2012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2例原发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发病年龄48~84岁,平均(64.4±3.8)岁... 目的探讨原发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泌尿外科自2012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2例原发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发病年龄48~84岁,平均(64.4±3.8)岁。临床表现:3例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1例原发性肾脏淋巴瘤,4例原发性膀胱淋巴瘤,以排尿困难、血尿,下腹痛伴尿道刺激症状就诊。本研究纳入病例中10例患者病理报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均为非生发中心型(N-GCB)。另外2例病理结果:1例为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1例采用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3个疗程。结论原发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预后较差,误诊率高,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诊断,病灶穿刺活检能提供有效病理支持,治疗主张采取手术治疗与全身化疗相结合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 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 影像学检查 预后
下载PDF
尿细胞角蛋白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涛 王颖 +2 位作者 陈梓甫 何延瑜 张延榕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74-76,共3页
目的 评价尿细胞角蛋白(CK)8和CK18对上尿路移行细胞癌(TCC)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 ELISA法检测 21 例上尿路TCC及51例非TCC的上尿路疾病患者尿液中CK8、CK18含量,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TCC患者尿CK8、CK18的中位... 目的 评价尿细胞角蛋白(CK)8和CK18对上尿路移行细胞癌(TCC)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 ELISA法检测 21 例上尿路TCC及51例非TCC的上尿路疾病患者尿液中CK8、CK18含量,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TCC患者尿CK8、CK18的中位质量浓度为17.3μg/L, 与非TCC患者的4.2μg/L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尿CK诊断上尿路T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0%和74.5%,与影像学的85.7%和70.6%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与尿细胞学的14.3%和10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尿CK8、CK18检测对上尿路 TCC的诊断是一种较为敏感、特异且无创的方法,与影像学和尿细胞学相结合,可提高上尿路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CK TCC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尿细胞 患者 角蛋白 显著性 敏感 特异性
下载PDF
B7-H3和PD-L1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吴进锋 何毅辉 +3 位作者 林乐 魏永宝 李涛 叶烈夫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6-20,共5页
目的评估B7-H3和PD-L1在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8例ccRCC患者肿瘤标本中PD-L1和B7-H3表达位置及水平,并分析二者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 目的评估B7-H3和PD-L1在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8例ccRCC患者肿瘤标本中PD-L1和B7-H3表达位置及水平,并分析二者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TNM分期、Furhman分级、是否合并静脉癌栓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PD-L1在15例(17.0%)ccRCC中阳性表达,并与肿瘤TNM分期较晚、高Furhman分级、合并静脉癌栓以及合并远处转移等不良临床和病理特征显著关联。B7-H3在21例(23.9%)肿瘤细胞和82例(93.2%)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阳性表达,肿瘤血管中有26.1%、25%和42.0%分别呈局灶性、中度和弥漫性表达。B7-H3在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都与肿瘤的不良侵袭性特征存在显著关联。结论 B7-H3在肾癌细胞组织中表达比PD-L1更高,且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广泛表达,并与肾癌的进展密切关联。B7-H3可能是ccRCC潜在的治疗预测因子和多通路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刺激分子B7-H3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共刺激分子B7-H1 肾癌
下载PDF
尿细胞角蛋白对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监测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涛 陈梓甫 +3 位作者 林成栋 高祥勋 何延瑜 张延榕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4年第10期594-596,共3页
目的 :评价尿细胞角蛋白 (CK) 8和CK18对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术后复发的监测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6 3例初发性BTCC、2 6例复发性BTCC、5 8例BTCC术后膀胱镜检查未见肿瘤复发的患者 ,以及 15名健康志愿者尿液中CK8、18的浓度... 目的 :评价尿细胞角蛋白 (CK) 8和CK18对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术后复发的监测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6 3例初发性BTCC、2 6例复发性BTCC、5 8例BTCC术后膀胱镜检查未见肿瘤复发的患者 ,以及 15名健康志愿者尿液中CK8、18的浓度。结果 :初发性BTCC、复发性BTCC、无复发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尿UBC ,分别为 18.3± 35 .7、5 9.8± 6 6 .0、6 .2± 7.4、3.6± 2 .1μg/L ,初发性和复发性BTCC患者与无复发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1)。尿CK8、18检测 ,初发性BTCC的敏感性为 6 6 .7% ;复发性BTCC的敏感性为 96 .2 % ,特异性为 84 .5 % ,阳性预测值为 73.5 % ,阴性预测值为 98.0 %。结论 :尿CK8、18对监测BTCC术后复发是一种较为敏感、特异且无创的指标 ,对尿CK浓度较低者可适当延长膀胱镜检查的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肿瘤复发 角蛋白 尿
下载PDF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附七例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春 《临床外科杂志》 2007年第10期697-698,共2页
目的探讨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资料。左侧4例,右侧2例,双侧1例,B超检查均发现输尿管中上段扩张、肾积水。IVU检查7例,提示输尿... 目的探讨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资料。左侧4例,右侧2例,双侧1例,B超检查均发现输尿管中上段扩张、肾积水。IVU检查7例,提示输尿管下段狭窄、输尿管上段扩张、肾积水4例,不显影3例。结果7例均行手术治疗,1例切除盆腔包块、松解输尿管并内置双J管,5例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及输尿管膀胱再吻合,1例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及输尿管端端吻合。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7例,随访时间10个月至22年,症状均消失,定期复查B超及IVU,肾积水均缓解。结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治疗上应尽早解除梗阻,保护肾功能,同时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输尿管
下载PDF
特拉唑嗪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输尿管末段结石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涛 何延瑜 +2 位作者 陈圣 张延榕 陈梓甫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和钙拈抗剂联合应用治疗输尿管末段结石的作用。方法输尿管末段结石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同时服用环丙沙星0.5g,2次/d,共7d;消炎痛25mg,3次/d,共7d;尿石通7g,3次/d。治疗... 目的探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和钙拈抗剂联合应用治疗输尿管末段结石的作用。方法输尿管末段结石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同时服用环丙沙星0.5g,2次/d,共7d;消炎痛25mg,3次/d,共7d;尿石通7g,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加用特拉唑嗪2mg,每晚1次,硝苯地平10mg,3次/d。以结石排出输尿管或治疗随访满4周作为疗效观察终点。结果2组均无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退出研究者。治疗组结石横径平均(4.8±1.3)mm,纵径平均(6.6±1.6)mm,结石中心距输尿管口平均(5.8±5.3)mm。对照组结石横径平均(4.5±1.2)mm。纵径平均(6.4±1.4)mm。结石中心距输尿管口平均(5.1±4.3)mm。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4周内结石排出率分别为93.3%和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排石时间平均(4.9±2.5)d,对照组(7.8±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观察期间再发绞痛而需要再次急诊处理者分别为4例(13.30)和12例(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肌注哌替啶平均(0.2±0.7)次。对照组(1.1±1.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特拉唑嗪与硝苯地平联合应用可提高输尿管末段结石的排出率,缩短结石排出时间,减少绞痛再发及止痛药物应用,可作为输尿管末段结石药物治疗的一线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结石 特拉唑嗪 硝苯地平 肾上腺素能受体 输尿管
原文传递
膀胱癌抗原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涛 何延瑜 +2 位作者 王颖 陈梓甫 张延榕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 评价膀胱癌抗原(UBC)对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对89例BTCC及10 8例泌尿系非移行细胞癌(TCC)患者的尿UBC进行检测,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 BTCC患者尿UBC均值为30 .5 μg/L ,与泌尿系非TCC患... 目的 评价膀胱癌抗原(UBC)对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对89例BTCC及10 8例泌尿系非移行细胞癌(TCC)患者的尿UBC进行检测,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 BTCC患者尿UBC均值为30 .5 μg/L ,与泌尿系非TCC患者8.2 μg/L的均值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 <0 .0 1)。尿UBC(以8.4 μg/L为最适临界值)和尿细胞学诊断BTCC的敏感性分别为75 .3%和16 .9% ,特异性分别为77.8%和10 0 % ,两者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 <0 .0 1)。结论 尿UBC检测对BTCC的诊断是一种较为敏感、特异且无创的方法,敏感性明显优于尿细胞学,但临床上不能完全替代尿细胞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BTCC 膀胱癌抗原 膀胱移行细胞癌 患者 泌尿系 无创 敏感 特异性 显著性
下载PDF
术前不同疗程非那雄胺对中重度前列腺增生手术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涛 张延榕 +2 位作者 刘春 何延瑜 陈梓甫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5年第8期469-471,共3页
目的:探讨在中重度(前列腺体积大于40ml)前列腺增生(BPH)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前应用非那雄胺的最佳疗程。方法:对43例术前服用非那雄胺超过3个月(长程组)以及90例术前服用5~7天(短程组)的中重度BPH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78例未... 目的:探讨在中重度(前列腺体积大于40ml)前列腺增生(BPH)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前应用非那雄胺的最佳疗程。方法:对43例术前服用非那雄胺超过3个月(长程组)以及90例术前服用5~7天(短程组)的中重度BPH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78例未服用任何抗雄激素药物的中重度BPH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长程服药组TURP术中出血量、甘露醇的灌洗液量、电切操作时间、术者对术中视野的满意度、以及术后生理盐水连续冲洗膀胱的时间和所消耗的冲洗液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短程服药组除术后生理盐水连续冲洗膀胱的时间和所消耗的冲洗液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重度BPH患者行TURP术前应用非那雄胺3个月以上可显著减少术中、术后出血,而术前应用非那雄胺5~7天不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非那雄胺 手术 出血
下载PDF
分析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前列腺增生操作者学习曲线 被引量:5
9
作者 吴少杰 方主亭 +3 位作者 蔡森林 唐仪 周艳峰 陈平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10-414,共5页
目的分析前列腺动脉栓塞(PAE)治疗前列腺增生(PH)的操作者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由同一具有5年以上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经验医师行PAE治疗的第1~60例PH患者的资料,按治疗顺序分为A、B、C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间PAE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 目的分析前列腺动脉栓塞(PAE)治疗前列腺增生(PH)的操作者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由同一具有5年以上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经验医师行PAE治疗的第1~60例PH患者的资料,按治疗顺序分为A、B、C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间PAE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对比分析术前与术后3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Qmax)及残余尿量(PVR)。结果3组PAE术前前列腺体积、IPSS评分、QOL评分、Qmax及PV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曝光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74、13.57,P均<0.01),其中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曝光时间明显长于B组(P均<0.01)及C组(P均<0.01),B组与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2、0.30)。3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7,P=0.84)。PAE术后3个月,A、B、C组IPSS评分(t=14.66、11.74、29.02)、QOL评分(t=8.51、8.19、7.99)及PVR(t=11.68、12.71、16.80)均低于术前(P均<0.01),Qmax均(t=-11.72、-10.80、-7.74)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前列腺体积(t=14.75、17.45、27.42)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均<0.01)。结论PAE治疗PH近期疗效确切。医师积累20例PAE手术经验后,后续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明显缩短,学习曲线进入平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栓塞 治疗性 学习曲线
下载PDF
牛磺酸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致肾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伟 曾甫清 +1 位作者 刘聪 何延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0-632,643,共4页
目的探讨牛磺酸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致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牛磺酸组。分别测定ESWL前后外周血中损伤相关因子内皮素(ET-1)、丙二醛(MDA)及保护相关因子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 目的探讨牛磺酸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致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牛磺酸组。分别测定ESWL前后外周血中损伤相关因子内皮素(ET-1)、丙二醛(MDA)及保护相关因子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并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两组在ES-WL后外周血ET-1、MDA含量均升高,NO和SOD的含量则均降低,同期牛磺酸组ET-1、MDA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牛磺酸组SOD、NO降低幅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牛磺酸可能通过减少肾组织氧自由基的产生,调节ET-1、NO水平之间平衡的机制,保护肾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体外冲击波 碎石术 肾损伤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腹膜内型膀胱破裂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伟 朱庆国 曾甫清 《临床外科杂志》 2014年第11期810-811,845,共3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腹膜内型膀胱破裂的疗效。方法50例腹膜内型膀胱破裂患者,26例行腹腔镜膀胱破裂修补术,24例行开放膀胱破裂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止痛药的使用率及并发症的...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腹膜内型膀胱破裂的疗效。方法50例腹膜内型膀胱破裂患者,26例行腹腔镜膀胱破裂修补术,24例行开放膀胱破裂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止痛药的使用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5.12±8.53)min 和(64.48±13.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24±5.38)ml 和(89.35±12.17)ml,P <0.05;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3.24±2.39)h 和(38.42±6.9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住院时间分别为(4.64±1.42)d 和(7.04±1.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止痛药的使用率分别为38.46%(10/26)和75.00%(1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2/26)和8.33%(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开放术式比较,腹腔镜治疗腹膜内型膀胱破裂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内型膀胱破裂 腹腔镜 开放手术
下载PDF
阴茎疣状癌13例诊治分析
12
作者 吴进锋 李涛 +1 位作者 张延榕 陈新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阴茎疣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阴茎疣状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检查资料并复习文献讨论。结果肿瘤大都表现为菜花样、外生型,最大径2.0~7.5cm。11例肿瘤局限于阴茎头,2例侵及冠状沟。5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8例行... 目的探讨阴茎疣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阴茎疣状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检查资料并复习文献讨论。结果肿瘤大都表现为菜花样、外生型,最大径2.0~7.5cm。11例肿瘤局限于阴茎头,2例侵及冠状沟。5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8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所有病例术后病理切缘均为阴性。术后恢复过程平稳。随访时间6~125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阴茎疣状癌具有局部侵袭性,需手术切除。准确的术前诊断可以避免过度手术治疗。采取恰当的手术治疗预后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状癌 阴茎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舒尼替尼耐药肾癌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
13
作者 杨风光 许清江 +4 位作者 魏永宝 彭俊铭 张弛 陈平舟 阮君山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G)对舒尼替尼(SU)耐药的肾癌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浓度梯度培养建立SU耐药的肾癌细胞株(786-O/SR和A498/SR),构建并转染短发夹PPARγ(shPPARγ)慢病毒...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G)对舒尼替尼(SU)耐药的肾癌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浓度梯度培养建立SU耐药的肾癌细胞株(786-O/SR和A498/SR),构建并转染短发夹PPARγ(shPPARγ)慢病毒载体静默PPARγ的表达。细胞生长曲线观察RG对耐药肾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小管形成实验观察RG对血管生成的作用,以及与PPARγ表达的关系。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蛋白激酶B/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AKT/STAT3)通路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RG抑制SU耐药肾癌细胞的生长。30μmol/L RG抑制786-O/SR和A498/SR细胞生成HUVEC小管的能力,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EGF、p-AKT、AKT、p-STAT3、STAT3的表达降低,静默PPARγ可以逆转RG的抑制作用。结论RG通过激活PPARγ抑制SU耐药肾癌细胞的生长和血管生成,PPARγ配体有可能成为耐药肾癌细胞的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血管生成 舒尼替尼耐药
下载PDF
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烈夫 朱庆国 +3 位作者 张旭 李涛 傅长德 何延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75-876,共2页
乳糜尿是晚期班氏丝虫病的常见并发症,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2003年3月至2007年5月,我们采用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11例乳糜尿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肾蒂淋巴管结扎术 乳糜尿患者 治疗方法 腹腔镜 常见并发症 班氏丝虫病 疗效满意
原文传递
肾上腺边缘入路三层面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敏雄 巫扬标 +11 位作者 许骁 杨泽松 蔡旺海 潘宏宏 陈松茂 林灯 洪怀山 洪运 连扬鹏 吴进锋 朱庆国 叶烈夫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650-655,共6页
目的:总结肾上腺边缘入路三层面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在治疗全人群肾上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在福建省立医院施行肾上腺边缘入路三层面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3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步骤第一、第二层面与常规三层面技术相同... 目的:总结肾上腺边缘入路三层面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在治疗全人群肾上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在福建省立医院施行肾上腺边缘入路三层面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3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步骤第一、第二层面与常规三层面技术相同,肾上腺边缘入路第三层面为肾周脂肪与肾上腺之间。按照2016—2017年、2018—2019年和2020—2022年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比较3组间患者基本特征及围手术期数据。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排除肿瘤大于6 cm的19例患者,本研究共纳入283患者,无中转开放手术,无非计划切除肾上腺。男119例,女164例;病变位于左侧173例,右侧110例。平均年龄为(44.84±12.22)岁,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3.82±3.23)kg/m^(2),平均肿瘤直径为(2.96±1.49)cm。3组间患者基本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6—2017年组手术时间最长,2018—2019年组手术时间最短,平均手术时间为(98.26±36.95)min,3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48±27.06)mL,平均引流管留置时间为(2.69±1.05)d,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3.62±1.43)d。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上腺边缘入路三层面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安全、可行、并发症少,无非计划切除同侧肾上腺。该技术有望成为肾上腺外科疾病的手术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 肾上腺 肾上腺边缘入路三层面 三层面
原文传递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尿细胞角蛋白的测定
16
作者 李涛 陈梓甫 +3 位作者 林成栋 高祥勋 何延瑜 张延榕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3期1465-1466,共2页
关键词 尿细胞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CK 角蛋白 TCC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占位性病变 片段
原文传递
肾上腺外科治疗进展
17
作者 叶烈夫 吴进锋 +3 位作者 胡敏雄 蔡得胜 周启东 蔡旺海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645-649,共5页
随着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基因组学的发展,医学家们对肾上腺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为肾上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目前肾上腺切除术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肾上腺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而规范的围手术期管理也极大地提高了... 随着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基因组学的发展,医学家们对肾上腺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为肾上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目前肾上腺切除术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肾上腺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而规范的围手术期管理也极大地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本文将回顾肾上腺外科的发展史,探讨肾上腺外科技术的相关研究最新进展,并介绍非手术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切除术 腹腔镜手术 机器人手术 消融术 动脉栓塞术
原文传递
间叶性软骨肉瘤伴横纹肌标志物异常表达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18
作者 何宏燕 黄海建 +5 位作者 魏永宝 何毅辉 李涛 陈志忠 陈新 陈小岩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间叶性软骨肉瘤(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 MC)伴横纹肌标志物异常表达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06年9月至2021年9月2例异常表达横纹肌标志物的MC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 荧光原位杂交(FISH... 目的探讨间叶性软骨肉瘤(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 MC)伴横纹肌标志物异常表达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06年9月至2021年9月2例异常表达横纹肌标志物的MC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NCOA2基因及二代测序检测,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女, 34岁。例2男, 19岁。2例肿瘤发生部位分别为盆腔及前列腺。镜下观察:肿瘤由未分化的小细胞和透明软骨岛构成。小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短梭形, 排列为片状、巢状, 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 2例灶性可见细胞质嗜酸性横纹肌母细胞。免疫表型:SOX9小细胞与软骨阳性, 软骨细胞S-100蛋白阳性。2例横纹肌母细胞均MyoD1、Myogenin、结蛋白阳性。FISH检测均未检测到NCOA2基因分离, 二代测序检测例1有HEY1-NCOA2融合基因。结论 MC伴异常表达横纹肌标志物罕见, 易误诊, 诊断时需综合临床影像、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必要时需借助分子甚至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性软骨肉瘤 福建省立医院 异常表达 横纹肌母细胞 透明软骨 血管外皮瘤 临床影像 软骨细胞
原文传递
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涛 龚书榕 +3 位作者 陈梓甫 何延瑜 张延榕 高祥勋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目的 提高对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认识。 方法 报告 1例发生于肾脏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资料。患者男性, 30岁,无临床症状,体检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左肾中上部外侧有 4. 5cm×3. 7cm边缘清... 目的 提高对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认识。 方法 报告 1例发生于肾脏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资料。患者男性, 30岁,无临床症状,体检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左肾中上部外侧有 4. 5cm×3. 7cm边缘清楚、内部回声不均之实性肿物。CT示该肿物与正常肾组织值相近。MRI增强扫描示肿物不均匀强化,较正常组织信号稍低,初步诊断肾癌。 结果 行肾切除术,病理示瘤组织由梭形纤维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染色示Vimentin、SMA、HHF35均为阳性。诊断为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随访 5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为少见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临床无特异性诊断方法,确诊依靠病理,手术治疗时先送病理,以避免误切肾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诊断 肿物 病理 肿瘤 正常组织 结论 方法 目的
原文传递
肾上腺神经纤维瘤三例报告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涛 陈梓甫 +2 位作者 何延瑜 张延榕 谢锦来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95-495,共1页
关键词 肾上腺神经纤维瘤 2004年6月 1994年 良性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