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L模式下《常用急诊医学操作与解剖》整合课程建设
1
作者 宋斌 林世荣 +4 位作者 强华 钱欣 郭玮 林庆明 赵小贞 《解剖学研究》 CAS 2020年第6期556-558,共3页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BL)模式"下的《常见急诊临床操作与解剖》课程,采用基础医学专业小班试点,从整合课程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达到促进基础临床相融合、推动早...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BL)模式"下的《常见急诊临床操作与解剖》课程,采用基础医学专业小班试点,从整合课程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达到促进基础临床相融合、推动早期接触临床、提高整合课程实践效果和扩大科普社会效应等建设成效,为促进医学生四"早"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广基础与临床整合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 课程整合 急诊医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白芍总苷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6
2
作者 娄依婷 陶然 +3 位作者 李勇正 翁笑燕 应彬彬 王慧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05-1010,共6页
目的评估白芍总苷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临床有效率,并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其中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2020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黏膜科就诊患者103例,根据其用药情况分为白芍总苷治疗(观察组... 目的评估白芍总苷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临床有效率,并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其中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2020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黏膜科就诊患者103例,根据其用药情况分为白芍总苷治疗(观察组,53例)和常规用药(对照组,50例)两大类,比较2组治疗有效率。通过数据库检索获取白芍总苷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及口腔扁平苔癣疾病靶点。借助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同时构建白芍总苷-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9%,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2.00%,差异显著(P<0.05)。筛选得到白芍总苷5个化学成分,涉及39个作用靶点。GO富集分析中生物进程主要涉及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NF-κB转录因子活性的正调控、炎症反应、凋亡过程等方面;分子功能主要参与金属内肽酶活性、脂多糖结合、锌离子结合等方面;细胞组分主要涉及核、胞外间隙和质膜。KEGG通路富集分析靶点通过调节TLR、TNF、Proteoglycans、PI3K-Akt、NOD样受体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作用。结论白芍总苷治疗口腔扁平苔癣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相互作用的结果,为白芍总苷的临床应用以及口腔扁平苔癣的基础或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 口腔扁平苔癣 网络药理学 关键靶点 分子机制 信号通路
下载PDF
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方结构的尸体解剖和组织学观察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枭杰 郑志芳 +7 位作者 余倩 李雯 邓煜 谢忠冬 黄胜辉 黄颖 赵小贞 池畔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8-587,共10页
目的了解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方肌群结构和神经血管组织的解剖关系。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3具男性半盆腔尸体标本,通过3种方式进行解剖,观察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壁的相关肌群结构和神经血管束(NV... 目的了解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方肌群结构和神经血管组织的解剖关系。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3具男性半盆腔尸体标本,通过3种方式进行解剖,观察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壁的相关肌群结构和神经血管束(NVB),即(1)1个半盆标本,模拟直肠癌手术进行分离和观察;(2)1个半盆标本,从横断面,用莱卡刀片进行连续横断切(层厚约1 cm)观察;(3)1个半盆标本,选择正中矢状面进行观察和组织学研究。对典型层面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对肌群类型、神经和血管进行鉴别。结果(1)分离半盆尸体标本,于尿道膜部区域,约平肛提肌裂孔水平,见直肠纵肌向尾侧腹侧移行,其向腹侧移行肌束形成直肠尿道肌,向腹侧附着于尿道膜部。头侧毗邻前列腺尖,见会阴深横肌断面。在直肠尿道肌后缘与直肠纵肌之间见两侧NVB的交通血管。直肠尿道肌将直肠前壁向腹侧牵拉,参与形成肛直角。(2)由尾侧向头侧进行连续横断面观察,在肛门外括约肌层面,直肠纵肌向尾侧移行,于肛门外括约肌上缘分成2个肌束:一束向尾侧背侧移行,插入肛门外括约肌与肛门内括约肌构成的括约肌间隙中,形成联合纵肌;另一束向尾侧腹侧移行,填充于肛门外括约肌和球海绵体肌之间的空隙中;在会阴浅横肌层面,会阴浅横肌的薄层束状肌纤维横行穿插于直肠纵肌填充形成的会阴体区域;在直肠尿道肌和会阴深横肌层面,尿道膜部腹侧和两侧均有肥厚的尿道外括约肌环绕,背侧尿道外括约肌菲薄,由直肠纵肌向腹侧发出的直肠尿道肌附着。会阴深横肌的头侧腹侧见诸多NVB静脉团;在前列腺尖层面,NVB诸多血管分支直接支配直肠纵肌及其向腹侧移行形成的直肠尿道肌。直肠尿道肌向腹侧包绕尿道膜部和前列腺尖。直肠纵肌与前列腺的界限逐渐清晰,该处是经腹分离直肠前间隙的终点。(3)组织学观察,尿道膜部背侧尿道括约肌较薄弱,紧邻呈横纹肌结构的会阴深横肌,背侧毗邻NVB。直肠尿道肌填充于肛门内括约肌、会阴深横肌和两侧肛提肌构成的空间内。诸多迂曲的NVB静脉和细小神经纤维穿行于会阴深横肌和直肠尿道肌的肌纤维间。会阴浅横肌呈典型横纹肌纤维结构。根据大体解剖和组织学观察,三维模拟绘制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间隙的局部解剖结构。结论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时,经腹入路沿邓氏筋膜后间隙分离至前列腺尖,直肠前方的外科平面消失。经会阴入路分离时,应以前列腺和双侧NVB为标记,靠近直肠侧切断直肠尿道肌。保留会阴浅横肌和会阴深横肌及其支配的NVB组织,并注意直肠尿道肌牵拉形成肛直角对分离路线的影响,避免尿道膜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尿道肌 神经血管束 会阴深横肌 解剖
原文传递
短暂缺氧对3日龄SD大鼠海马胰岛素受体和β-catenin及NeuroD1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林如英 周小敏 +5 位作者 徐伟伟 郭玮 王玲 林凌 王玮 徐剑文 《解剖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短暂缺氧对3日龄SD大鼠海马胰岛素受体和β-catenin及NeuroD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日龄SD大鼠置于8%O2+92%N2混合气体中2 h,建立缺氧性脑损伤模型(模型组),对照组为将3日龄SD大鼠置于缺氧箱2 h,不通入混合气体。2组大鼠分别于... 目的:探讨短暂缺氧对3日龄SD大鼠海马胰岛素受体和β-catenin及NeuroD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日龄SD大鼠置于8%O2+92%N2混合气体中2 h,建立缺氧性脑损伤模型(模型组),对照组为将3日龄SD大鼠置于缺氧箱2 h,不通入混合气体。2组大鼠分别于缺氧后2、4、24h断头取脑,采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active-β-catenin、NeuroD1、胰岛素受体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缺氧后2 h,模型组与对照组active-β-catenin、NeuroD1、胰岛素受体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氧后4h,active-β-catenin和NeuroD1蛋白表达量增高,胰岛素受体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氧后24h,active-β-catenin、NeuroD1和胰岛素受体蛋白表达量均增高。结论:短暂缺氧能刺激active-β-catenin、NeuroD1和胰岛素受体蛋白表达;胰岛素受体表达量应激性增高可能受Wnt/β-catenin/NeuroD1通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缺氧 海马 胰岛素受体 大鼠
下载PDF
基于ATR-FTIR光谱技术研究血痕形成的时序性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吴雪梅 王琪 +1 位作者 陈卫平 张更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5期475-478,483,共5页
目的应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光谱技术,研究血痕形成过程中主要化学基团的变化趋势,为今后构建血痕形成时间推断模型建立实验基础。方法采6例人体外周血样,各取1滴从10 cm高处滴于ATR探头,每10 min采集一次FTIR光谱数据... 目的应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光谱技术,研究血痕形成过程中主要化学基团的变化趋势,为今后构建血痕形成时间推断模型建立实验基础。方法采6例人体外周血样,各取1滴从10 cm高处滴于ATR探头,每10 min采集一次FTIR光谱数据,共持续72 h。运用Matlab 2018a软件分析光谱数据,分别对主要吸收峰的吸光度值、峰面积值(x)和血痕形成时间(y)进行拟合。结果血痕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血液干涸阶段(0-40 min)和血痕形成阶段(>40 min)。第二个阶段,主要吸收峰峰形稍有改变,但峰位没有明显变化。不同吸收峰吸光度值随时间变化趋势较差;而对应峰面积值变化趋势较好,且多符合对数函数变化规律。结论血痕形成FTIR光谱分析,吸收峰的峰面积优法于吸光度法。绝大多数化学基团不断分解,主要呈先快后慢趋势;不同物质分解速率不同,同一物质不同基团、同一基团不同振动类型变化趋势亦不相同。其中,1641、1537、2958及1080 cm^-1吸收峰降解趋势较为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ATR-FTIR 光谱 血痕 时序性变化
原文传递
自噬在缓激肽后处理心肺复苏大鼠神经保护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林羽佳 宋斌 +4 位作者 林庆明 钱欣 陈宏毅 王晓萍 林世荣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99-1104,共6页
目的观察缓激肽后处理对心肺复苏(CPR)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搏骤停组(CA组)、缓激肽后处理组(BK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Compound C+缓... 目的观察缓激肽后处理对心肺复苏(CPR)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搏骤停组(CA组)、缓激肽后处理组(BK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Compound C+缓激肽后处理组(CP+BK组),每组最终取8只大鼠进行后续实验。采用窒息法诱导大鼠心搏骤停模型;Sham组仅给予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等有创操作,未用窒息法诱导心搏骤停。心搏骤停前30 min,CP+BK组大鼠腹腔注射Compound C(250μg/kg),其余各组大鼠经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二甲亚砜(DMSO),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48 h BK组和CP+BK组经腹腔注射缓激肽150μg/kg,其余各组经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ROSC后72 h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量表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62的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自噬小体形成情况;采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试验(TUNEL)检测各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CA组NDS评分明显降低(分:60.75±5.80比80.00±0.00,P<0.01),LC3、p6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LC3(A值):1.04±0.64比0.40±0.14,p62(A值):2.75±0.57比0.36±0.12,均P<0.05〕,自噬小体明显增多,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39.00±8.00)%比(3.87±1.90)%,P<0.05〕。与CA组比较,BK组NDS升高(分:67.75±6.32比60.75±5.80,P<0.05),LC3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A值:1.60±0.34比1.04±0.64,P<0.05),自噬小体数量增多,p62蛋白表达量及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62(A值):1.51±0.32比2.75±0.57,细胞凋亡率:(23.03±1.91)%比(39.00±8.00)%,均P<0.05〕。与BK组比较,CP+BK组NDS降低(分:59.00±8.19比67.75±6.32,P<0.05),自噬小体数量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量明显降低(A值:0.62±0.41比1.60±0.34,P<0.05),p62表达量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62(A值):3.50±0.47比1.51±0.32,细胞凋亡率:(44.53±10.15)%比(23.03±1.91)%,均P<0.05〕。结论缓激肽后处理可以通过激活自噬、减少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缓激肽后处理 自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