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转课堂联合案例教学法在内科学心血管系统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隽 周一薇 +3 位作者 林清 陈宇宁 李秀娟 高海兵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18期32-36,共5页
目的分析翻转课堂联合案例教学法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内科学心血管系统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6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308名2018级和2019级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8级共计156名作为对照组,2019级共152名... 目的分析翻转课堂联合案例教学法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内科学心血管系统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6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308名2018级和2019级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8级共计156名作为对照组,2019级共152名作为试验组,分别开展常规教学和翻转课堂联合案例教学法,比较分析两组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结果。结果试验组在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单元测试以及综合测试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表达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翻转课堂联合案例教学法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岗位竞争力,有助于构建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系统,提升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内科学 心血管系统 案例教学 测试成绩
下载PDF
炎症指标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香梅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32期86-89,共4页
目的分析炎症指标在乙肝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12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临床表现方式分为感染组(70例... 目的分析炎症指标在乙肝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12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临床表现方式分为感染组(70例)和未感染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降钙素原(PCT)、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PCT阳性率、WBC阳性率、CRP阳性率,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的PCT、WBC、CRP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的PCT、WBC、CRP阳性率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WBC、CRP指标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CT、WBC、CRP指标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感染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指标 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感染 感染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干扰素-λ3水平及白细胞介素28B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关系
3
作者 张冬青 林升龙 +6 位作者 马华皙 王香梅 廖资渊 吴雯军 陈梦云 王剑宇 高海兵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3年第6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扰素-λ3(interferon-λ3,IFN-λ3)水平及白细胞介素28B(interleukin-28B,IL-28B)基因多态性与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关系,并联合其他影响因素以期建立一个早期、敏感、特异性强的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扰素-λ3(interferon-λ3,IFN-λ3)水平及白细胞介素28B(interleukin-28B,IL-28B)基因多态性与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关系,并联合其他影响因素以期建立一个早期、敏感、特异性强的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住院诊断为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97例,所有入组患者随访半年,随访终点事件为死亡,根据随访终点患者的生存状态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检测IFN-λ3水平及IL-28B rs 12979860多态性测序分型。收集患者治疗基线时的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计算治疗基线时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对以上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建立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模型。结果随访半年后,死亡组15例,存活组82例,死亡率15.5%。两组年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IFN-λ3水平、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逐步回归法,建立模型。结果显示凝血酶原活动度、IFN-λ3水平为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凝血酶原活动度及IFN-λ3水平更低。建立新的预后模型方程:Y=0.144+0.054×年龄(岁)+0.005×总胆红素水平(μmol/L)-0.07×凝血酶原活动度(%)-0.002×IFN-λ3(pg/ml)。ROC曲线比较新建立模型、MELD评分和IFN-λ3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新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常用的终末期肝病的预测模型MELD评分及IFN-λ3水平。IL-28B rs 12979860多态性测序显示仅1例死亡患者基因型为CT型,其余病例均为CC型,两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IFN-λ3水平可以作为判断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指标。IFN-λ3水平联合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水平及年龄建立的新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8B 单核苷酸多态性 干扰素-λ3 肝衰竭
下载PDF
能量代谢指标与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短期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秀敏 林升龙 +5 位作者 王香梅 马华晳 张冬青 廖资渊 林明华 高海兵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11-1316,共6页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的间接能量代谢指标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19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住院的失代偿期HBV-L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住院后2周...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的间接能量代谢指标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19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住院的失代偿期HBV-L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住院后2周内发生SBP和无SBP患者的基线临床参数和能量代谢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发生SBP的相关风险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新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诊断效应,以最大Youden指数对应的点为模型的截断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纳入失代偿期HBV-LC患者50例,住院后2周内发生SBP患者23例(46%),无SBP患者27例(54%)。SBP患者的甘油三酯、前白蛋白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显著低于无SBP患者(P值均<0.05);而SBP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C反应蛋白(CRP)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则显著高于无SBP患者(P值均<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能量代谢指标:SBP患者的呼吸熵(RQ)和碳水化合物氧化率(CHO)均较无SBP患者低[RQ:0.79(0.76~0.86)vs 0.85(0.79~0.91),P=0.041;CHO:20.50%(15.25%~41.05%)vs 41.6%(22.25%~68.05%),P=0.04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PTA为失代偿期HBV-LC患者住院期间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004,P=0.008),并以PTA、CRP、RQ和CHO等变量构建回归模型,模型AUC为85.0%,当曲线的Youden指数为最大值时,模型截断值为0.60,特异度为85.19%,敏感度为73.91%,模型的区分度优于CRP(AUC=74.5%,P=0.049)和PCT(AUC=56.4%,P<0.01)。结论失代偿期HBV-LC患者短期内发生SBP的患者能量代谢指标RQ和CHO明显降低,结合PTA、CRP和CHO/RQ比值等指标,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判断SBP的高风险患者,并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硬化 腹膜炎 能量代谢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细菌感染的预测模型的构建
5
作者 郑惠芳 林升龙 +5 位作者 郑嵩 黄雨欣 肖珊颖 叶子杰 林明华 高海兵 《肝脏》 2022年第9期966-972,共7页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255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确诊肝衰竭2 d内(基线)的临床资料及...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255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确诊肝衰竭2 d内(基线)的临床资料及并发症,将住院期间发生细菌感染做为临床结局事件。采用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和列线图制作,用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筛选和分析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校正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通过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255例HBV-ACLF患者中,男198例,住院期间发生细菌感染203例(79.60%)。lasso回归分析以lambda=lambda.1 se(0.049)为标准,共筛选出年龄、基线直接胆红素(DBil)、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C-反应蛋白(CRP)和肝性脑病(HE)等7个变量为并发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回归方程为logistic(p)=-7.1733+0.0495×AGE+0.4107×ln(DBil)-0.0002×CHE+0.0350×PT+0.0610×APTT+0.5212×ln(CRP)+1.3582×(HE=1 or 0),其中年龄(OR=1.05,95%CI:1.02~1.09,P=0.0025)、DBil(OR=1.51,95%CI:1.06~2.17,P=0.0230)、CRP(OR=1.68,95%CI:1.11~2.62,P=0.0161)和HE(OR=3.88,95%CI:1.37~14.10,P=0.0193)为独立危险因素。模型的特异度为84.62%,灵敏度为69.49%。新建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AUC=0.851)优于CRP(AUC=0.719)和降钙素原(AUC=0.655)。结论HBV-ACLF患者的年龄越大、基线高DBil血症、低CHE水平、PT延长、APTT延长、CRP升高和发生HE,发生细菌感染风险高;根据这7项危险因素构建的模型对HBV-ACLF患者住院后并发细菌感染事件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功能衰竭 细菌感染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核苷类药物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24个月的生存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高海兵 林明华 +4 位作者 潘晨 林太杰 王香梅 周锐 李孝楼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 探讨不同核苷类似物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自主选择原则,分为基础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包括拉米夫定治疗组、替比夫定治... 目的 探讨不同核苷类似物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自主选择原则,分为基础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包括拉米夫定治疗组、替比夫定治疗组、恩替卡韦治疗组),随访24个月,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18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4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时各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eslow=4.475,P=0.215),但2、3、6、12和18个月时基础治疗组生存率均低于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及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3组抗病毒组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个月时,基础治疗组生存率仍低于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及恩替卡韦组(Breslow 值分别为5.604、5.621、14.701,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个月时,拉米夫定组与替比夫定组的生存率比较,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这两组生存率均低于恩替卡韦组,Breslow值分别为4.010、4.307,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发现基线30%<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MELD评分≤29或HBV DNA≥51og10 IU/ml的患者治疗1个月时,基础治疗组与抗病毒治疗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2、3、6、12、18、24个月时基础治疗组累积生存率则低于抗病毒治疗组(P<0.05);20%<PTA≤30%患者随访1个月至24个月基础治疗组累积生存率均低于抗病毒治疗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TA≤20%或MELD≥30%两组患者随访1个月至24个月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线HBV DNA<5 log10 IU/ml的患者,治疗1、2、3、6、12、18个月时基础治疗组生存率与抗病毒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4个月生存率低于抗病毒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 reslow=4.055,P=0.044). 结论 核苷类似物能够提高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恩替卡韦更适合患者的长期治疗.早期、中期及HBV DNA阳性的患者均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功能衰竭 核苷类药物 生存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