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年轻女性ⅠA1~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分析和预测 被引量:1
1
作者 镇澜 郑祥钦 +3 位作者 宋建榕 苏彦钊 陈玲思 陈宏 《中外医疗》 2020年第33期4-8,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ⅠA1~ⅡB期年轻(≤40岁)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169例ⅠA1~ⅡB期年轻宫颈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用Logisti... 目的研究影响ⅠA1~ⅡB期年轻(≤40岁)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169例ⅠA1~ⅡB期年轻宫颈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用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和算出ROC曲线下面积。结果经过计数资料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Ⅱ期、肿瘤长径>4 cm、脉管癌栓、肌层浸润、宫旁浸润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更高,而血红蛋白浓度>100 g/L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预报模型的因素为肿瘤长径、脉管癌栓、肌层浸润、宫旁浸润、血红蛋白浓度,该模型对训练样本预测的一致百分率为81.1%,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表明该预报模型预报能力良好。结论对于ⅠA1~ⅡB期年轻宫颈癌患者,肿瘤长径、脉管癌栓、肌层浸润、宫旁浸润、血红蛋白浓度是用于构建预测其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模型的相对最优因素,由此构建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盆腔淋巴结转移 高危因素 保护因素 LOGISTIC回归 ROC曲线
下载PDF
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镇澜 陈玲思 +4 位作者 潘吴媛 衣欢 陈宏 曾邦伟 李红 《中外医疗》 2021年第24期75-79,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相关因素,以此因素建立风险概率预测模型,以协助判断宫颈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20年12月收治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203... 目的研究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相关因素,以此因素建立风险概率预测模型,以协助判断宫颈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20年12月收治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203例宫颈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用Logistic回归法筛选出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建立Logistic风险概率预测模型,并算出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总胆固醇、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病理类型、抗凝为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0、-2.020;Z=3.405、2.621;χ^(2)=28.769、7.836,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5岁,D-二聚体>2 mg/L促进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OR=4.746、4.407,P<0.01),而使用抗凝剂则抑制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OR=0.274,P<0.01),由前述3个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2(P<0.01),表明该模型预测能力良。结论对于宫颈癌患者术后,年龄、血浆D-二聚体水平、抗凝是用于构建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概率预测模型的相对最优因素,由此构建的风险概率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和实用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OGISTIC回归 ROC曲线 高危因素 保护因素
下载PDF
非外伤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分析及诊疗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君鹏 程琼 +1 位作者 李云飞 汪银洲 《中外医疗》 2021年第26期17-20,共4页
目的非外伤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onvex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SAH)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罕见类型,与最常见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明显不同。该文对不同年龄段c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及对比,以便更深入地... 目的非外伤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onvex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SAH)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罕见类型,与最常见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明显不同。该文对不同年龄段c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及对比,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该病的特点,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方便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收住福建省立医院的4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诊断为cSAH的21例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A组年龄≥60岁,B组年龄<60岁,并对其性别、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推测病因、治疗方案、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12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比。结果在4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cSAH患者为21例,占4.91%。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2.8±19.3)岁。推测病因方面,60岁以上患者以脑淀粉样血管病(4例)、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3例)最多见;60岁以下以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3例)、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2例)最多见。结论不同年龄cSAH的病因及治疗明显不同。应对不同年龄段cSAH患者进行针对性检查以明确病因,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非创伤性 脑凸面 病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