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FN1表达增加与BRAF突变、免疫浸润及预后不良有关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兴 郑俊杰 +1 位作者 张爱龙 游振辉(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841-1847,共7页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在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关键因素。方法:通过下载NCBI-GEO的3个甲状腺乳头状癌数据集并应用R语言进行关键基因的筛选,结合TCGA数据集及在线分析网站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利用RTPCR对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在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关键因素。方法:通过下载NCBI-GEO的3个甲状腺乳头状癌数据集并应用R语言进行关键基因的筛选,结合TCGA数据集及在线分析网站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利用RTPCR对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进行mRNA表达量检测。结果:从3个甲状腺乳头状癌GEO数据集中鉴定出142个差异表达基因,在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检测到FN1表达显著上升且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有着更高的FN1表达水平。此外,FN1的表达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不良预后及免疫浸润密切相关,基因共表达分析结果显示FN1共表达的基因富集在p53信号通路。结论:FN1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预后标志物,同时FN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BRAF-V600E突变、免疫浸润及p53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FN1 BRAF突变 免疫浸润 p53信号通路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胰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及外科处理 被引量:2
2
作者 黄东航 游振辉 +1 位作者 林强 赖智德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2008年手术治疗25例胰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均有上腹痛,合并Ⅱ型糖尿病8例,脂肪泻5例,阻塞性黄疸2例,胰头癌1例,6例有急性胰腺炎发作史,均采用影像学检...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2008年手术治疗25例胰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均有上腹痛,合并Ⅱ型糖尿病8例,脂肪泻5例,阻塞性黄疸2例,胰头癌1例,6例有急性胰腺炎发作史,均采用影像学检查方法(B超、腹部X线平片、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确诊。行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侧侧Roux—en—Y吻合术20例,胰体尾切除、胰断端套入空肠端Roux—en—Y吻合术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25例随访2个月~4年,上腹痛症状20例术后消失,5例减轻。8例合并糖尿病者,4例血糖恢复正常。5例合并脂肪泻者,2例脂肪泻消失,1例减轻。结论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胰管结石的主要方法。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侧侧Roux-en—Y吻合术为治疗胰管结石的主要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管结石
原文传递
胸壁及腋窝双小切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黄东航 林强 +3 位作者 张爱龙 王沆 李华水 邱丽贞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357-358,共2页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目前我国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术式,术后发生切口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的几率较高。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从2005年2月至2010年10月,借鉴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时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方法行胸壁小切口切除乳房后另取腋窝隐...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目前我国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术式,术后发生切口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的几率较高。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从2005年2月至2010年10月,借鉴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时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方法行胸壁小切口切除乳房后另取腋窝隐蔽小切口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双小切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35例,获较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肿瘤 乳房切除术 改良根治性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乳腺癌易感基因1、E-钙黏蛋白、p12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郑榕英 张爱龙 +3 位作者 肖雪明 陈峰 陈兴 游振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50-1953,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E-钙黏蛋白(E-cadherin)、p12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DC组织(n=156)中BRCA1、E-cadherin、p120的蛋白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E-钙黏蛋白(E-cadherin)、p12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DC组织(n=156)中BRCA1、E-cadherin、p120的蛋白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IDC组织中BRCA1蛋白在〉5 cm组的表达率低于≤5 cm组(12.5%比41.7%,χ^2=7.397,P=0.007),TNM分期Ⅲ期组低于Ⅰ/Ⅱ期组(23.0%比46.3%,χ^2=8.683,P=0.003),组织学高级别组低于低级别组(22.5%比42.2%,χ^2=4.963,P=0.026),分子亚型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组(12.5%比41.7%,χ^2=7.397,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DC组织中BRCA1表达与E-cadherin、p120表达呈正相关(r=0.161,P=0.045;r=0.197,P=0.014)。BRCA1、E-cadherin和p120全阳性组IDC肿瘤大小、TNM分期与非全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1,P=0.019;χ^2=5.119,P=0.024),并与IDC Luminal分型有关(P=0.000),表现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ERBB2+型和Basal-like型中全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100.0%、25.3%、22.7%比12.5%)。结论BRCA1、E-cadherin和p120蛋白的异常低表达在乳腺ID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不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癌易感基因1 E-钙黏蛋白 P120
原文传递
大肠癌患者血清CD26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黄东航 李乐 +5 位作者 郑长森 林强 游振辉 程长铭 赖智德 李建党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50-150,共1页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清CD26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60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CD26的水平。结果大肠癌患者手术前血清CD2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t=5.180,P〈0.05),并且随着疾病分期的增加而升高...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清CD26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60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CD26的水平。结果大肠癌患者手术前血清CD2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t=5.180,P〈0.05),并且随着疾病分期的增加而升高(F=4.679,P〈0.05)。术后1个月,血清CD26水平较术前降低(t=12.116,P〈0.05)。结论血清CD26可作为大肠癌的分子标志物。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检测血清CD26水平有助于评估病情和评价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CD26
原文传递
Galectin-3免疫组化检测对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良恶性鉴别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东航 游振辉 +4 位作者 李华水 张爱龙 王沆 邱丽贞 林强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424-425,共2页
目的 探讨Galectin-3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甲状腺滤泡性癌及8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alectin-3的表达.结果 Galectin-3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滤泡... 目的 探讨Galectin-3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甲状腺滤泡性癌及8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alectin-3的表达.结果 Galectin-3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滤泡性癌为84%,在甲状腺滤泡性腺瘤为19%(P<0.01).Galectin-3表达强阳性者,在甲状腺滤泡性癌占40%,而在甲状腺滤泡性腺瘤,无一例强阳性.结论 Galectin-3表达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滤泡性肿瘤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滤泡性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巨大甲状腺肿手术难点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黄东航 李华水 +4 位作者 张爱龙 王沆 邱丽贞 林强 游振辉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79-280,共2页
1993年至2010年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收治重量在500g或肿块直径在10cm以上的巨大甲状腺肿45例,现就其手术难点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巨大甲状腺肿 甲状腺切除术
原文传递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基因V600E位点突变及半乳糖凝集素-3、间皮表面微绒毛抗原、细胞角蛋白19表达特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朱子鹏 张爱龙 +3 位作者 肖雪明 王瑞娟 陈兴 游振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09-2212,共4页
目的观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组织中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3)、间皮表面微绒毛抗原(MC)、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特征,探讨Gal-3、MC、CK19表达与BRAF基因V600... 目的观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组织中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3)、间皮表面微绒毛抗原(MC)、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特征,探讨Gal-3、MC、CK19表达与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48例PTMC、74例甲状腺良性疾病(4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5例甲状腺腺瘤)中Gal-3、MC、CK19蛋白表达,分析这些蛋白与PTM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TMC组织中BRAF突变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疾病(67.6%比4.1%,P=0.000);Gal-3、MC、CK19在PTM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疾病(91.2%比8.1%、83.8%比13.5%、95.9%比4.1%,P=0.000);Gal-3、MC、CK19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07、0.000、0.036);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包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00、0.005);联合检测BRAF+Gal-3、BRAF+MC、BRAF+CK19诊断PTMC的灵敏度分别为93.2%、85.1%、96.6%,并以BRAF+CK19组合检测诊断PTMC的灵敏度最高。结论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及Gal-3、MC、CK19蛋白表达有助于PTMC的诊断;联合检测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及Gal-3、MC、CK19蛋白表达有助于提高PTMC的诊断;Gal-3、MC、CK19蛋白的表达可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BRAF基因的突变可能使肿瘤更具有侵袭性,更容易发现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半乳糖凝集素-3 细胞角蛋白19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 菌致癌同源体B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