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髓内高信号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余博飞 徐杰 郑武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T2WI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改变与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均行MRI检查,根据MRI-T2WI像上信号强度改变分为3级,即0、1、2级;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T2WI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改变与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均行MRI检查,根据MRI-T2WI像上信号强度改变分为3级,即0、1、2级;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估患者的脊髓功能状态;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估患者的颈椎失能程度。结果 0级15例,1级34例,2级15例,3组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 5),JOA和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T2WI像信号强度改变与症状持续时间有关,病程越长,信号强度越强,而单独的MRI-T2WI信号强度分级不能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核磁共振 髓内高信号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中长期随访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洪文 尹立 +4 位作者 徐文豪 李皎 罗奋棋 刘绍江 徐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033-2037,共5页
背景:股内侧肌下入路是全膝关节置换最微创的一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但长期疗效不清楚。目的:观察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中长期的假体位置和膝关节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 背景:股内侧肌下入路是全膝关节置换最微创的一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但长期疗效不清楚。目的:观察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中长期的假体位置和膝关节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外翻畸形患者50例共55膝,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股骨外翻3°-5°截骨、常规置换髌骨。统计手术时间、显性出血量、切口长度、起始下地时间、起始上下楼梯时间和住院天数等一般资料;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胫股角、髋-膝-踝角、髁-髋角、平台-踝角等指标评价术后疗效和假体在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随访时间为4.7-11.1年;②手术时间(67.2±6.2)min,显性出血量(317.3±109.6)mL,切口长度(11.5±1.2)cm,起始下地时间(1.1±0.5)d,起始上下楼梯时间(2.3±0.9)d,住院天数(4.9±1.2)d;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显著降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显著增加,胫股角/髋-膝-踝角显著降低,髁-髋角/平台-踝角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④术后均未发生腓总神经麻痹、感染、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无翻修病例;⑤提示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中长期假体位置、下肢力线良好,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内侧肌下入路 关节成形术 膝外翻 假体位置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失神经大鼠骨骼肌纤维化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
3
作者 刘洪文 徐杰 +4 位作者 尹立 李皎 刘绍江 陶崎峰 钟凤林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55-1659,共5页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BHD)对失神经大鼠骨骼肌纤维化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延缓肌萎缩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弥可保组、BHD组,每组8只。采用坐骨神经截断的方法建立失神经...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BHD)对失神经大鼠骨骼肌纤维化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延缓肌萎缩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弥可保组、BHD组,每组8只。采用坐骨神经截断的方法建立失神经肌萎缩模型。各组采用相应干预连续21 d。完整取下双侧腓肠肌计算肌湿重比值,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肌萎缩和纤维化情况并测定肌纤维横截面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腓肠肌组织中TGF-β1、Smad3、MyoD1、Pax7 mRNA含量,生物信息学分析TGF-β1、Smad3、MyoD1、Pax7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Western印迹检测腓肠肌组织中TGF-β1、p-Smad3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BHD组肌湿重比和横截面积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见模型组肌细胞明显萎缩、皱缩,细胞间隙大量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明显,肌纤维束排列结构紊乱,BHD组肌细胞虽有萎缩,但肌纤维束排列结构有序,未见明显紊乱,肌细胞萎缩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BHD组TGF-β1、Smad3 mRNA表达水平和TGF-β1、p-Smad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MyoD1、Pax7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TGF-β1、Smad3、MyoD1、Pax7蛋白之间的关系基本呈流水线式的一一对应关系,TGF-β1首先作用于Smad3,再依次对MyoD1和Pax7进行调控。结论BHD可通过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转导途径,降低骨骼肌纤维化程度,进而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失神经 肌萎缩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3信号通路
下载PDF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模型大鼠肌肉组织中microRNA表达谱的差异分析
4
作者 刘洪文 李皎 +4 位作者 徐文豪 聂华 刘绍江 徐杰 尹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2-737,共6页
背景: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尚缺乏较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差,microRNA在体内的表达谱不清楚。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大鼠microRNA表达谱及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信号通路的变化,探讨microRNA在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 背景: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尚缺乏较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差,microRNA在体内的表达谱不清楚。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大鼠microRNA表达谱及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信号通路的变化,探讨microRNA在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坐骨神经截断的方法建立失神经肌萎缩模型,对照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后缝合伤口。完整取下大鼠双侧腓肠肌计算肌湿质量比,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肌萎缩和纤维化情况并测定肌纤维横截面积;应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技术筛查骨骼肌组织中的microRNA表达谱;结合火山图、层次聚类图、基因本体论、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参与骨骼肌代谢的生物过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候选基因在肌肉组织中的差异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p-Smad3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腓肠肌湿质量比和横截面积明显降低(P<0.001),造模结果符合预期;②两组共筛查到1249个差异表达的microRNA(P<0.05;|log2 Fold Change|>0.0),筛选出显著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共14个,其中2个表达上调,12个表达下调;③生物学功能和通路分析结果提示,miR-1247-3p、miR-132-5p、miR-21-3p、miR-363-3p、miR-451-5p等具有显著差异表达的microRNAs显著富集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过程及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④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iR-21-3p在实验组腓肠肌组织中呈显著低表达(P<0.001),与测序结果趋势一致;⑤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p-Smad3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⑥提示microRNA在骨骼肌萎缩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miR-21-3p可能通过激活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信号通路的生物活性,进而在骨骼肌细胞代谢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神经 骨骼肌萎缩 高通量测序 microRNA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3
下载PDF
兔腰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叶福标 尹晓明 +1 位作者 林飞跃 徐杨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30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兔腰椎前路融合术后上下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n=8)、单纯前路腰椎融合术组(单纯融合组,n=16)、前路腰椎融合加内固定术组(融合内固定组,n=16)。对照组只行前路... 目的探讨兔腰椎前路融合术后上下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n=8)、单纯前路腰椎融合术组(单纯融合组,n=16)、前路腰椎融合加内固定术组(融合内固定组,n=16)。对照组只行前路剥离相应的软组织后即闭合伤口;单纯融合组经前路行L5椎体次全切,植入可植骨的椎体融合器,无附加内固定;融合内固定组经前路行L5椎体次全切除,置入可植骨的融合器附加前方内固定钢板。对已经判定融合成功的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融合术后上下邻近节段的运动范围(ROM)及中性区位移(NZ)。结果单纯融合组及融合内固定组近端邻近节段(L3~4)屈曲、过伸、左侧屈、右侧屈的ROM和NZ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内固定组近端邻近节段(L3~4)屈曲、过伸、左侧屈、右侧屈的ROM、NZ均高于单纯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远端邻近节段(L6~7)屈曲、过伸、左侧屈、右侧屈的ROM、N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单纯融合术还是融合内固定术,均使近侧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导致不稳,而对远侧邻近节段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腰椎融合 内固定器 邻近节段退变 动物模型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骶骨肿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何武兵 施能木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5年第B08期70-72,共3页
关键词 骶骨 骨肿瘤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肺动脉高压合并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丁运 凃鹏杰 +2 位作者 陈龙 潘小杰 陈文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3-487,共5页
目的建立并评价一种新的肺动脉高压(PAH)合并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大鼠模型。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Control),肺动脉高压组(PAH),肺缺血再灌注组(IR),肺动脉高压合并肺缺血再灌注组(PAH+IR)。PAH组大鼠以腹... 目的建立并评价一种新的肺动脉高压(PAH)合并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大鼠模型。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Control),肺动脉高压组(PAH),肺缺血再灌注组(IR),肺动脉高压合并肺缺血再灌注组(PAH+IR)。PAH组大鼠以腹腔注射野百合碱方法建立PAH模型,IR组采用血管夹夹闭肺门法构建LIRI模型,PAH+IR组大鼠注射野百合碱4周后,应用血管夹夹闭肺门法建立PAH合并LIRI大鼠模型。检测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肺湿干重比值(W/D),并通过肉眼及光镜观察肺组织变化。结果PAH+IR组大鼠的mPAP、RVSP、RVH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R组(均P<0.05),PAH+IR组大鼠的mPAP及RVSP明显高于PAH组(均P<0.05);光镜下PAH组和PAH+IR组可见血管内皮层增生,肺小血管闭塞,IR组和PAH+IR组可观察到肺损伤改变,且PAH+IR组肺损伤较IR组明显;IR组和PAH+IR组大鼠的左肺W/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AH组(均P<0.05)。结论PAH和LIRI相互影响,促进疾病进展。该研究成功建立PAH合并LIRI大鼠模型,操作简便、成功率高,为研究PAH合并LIRI的病因及防治提供了可靠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动物模型 大鼠
下载PDF
股骨内侧支撑钢板联合空心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林成 周仕国 林世水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81-83,共3页
目的比较股骨内侧支撑钢板联合空心钉和3枚空心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1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股骨内侧支撑钢板联合空心钉治疗10例(A组)和3枚空心钉治疗11例(... 目的比较股骨内侧支撑钢板联合空心钉和3枚空心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1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股骨内侧支撑钢板联合空心钉治疗10例(A组)和3枚空心钉治疗11例(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VAS疼痛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个月。A组手术时间(116.40±13.44)min多于B组(73.55±8.76)min,A组术中出血量(182±24.86)mL多于B组(103.64±12.06)mL,A组无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及退钉,B组骨折不愈合2例,股骨头坏死1例,退钉1例,合计4例,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VAS疼痛评分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内侧支撑钢板联合空心钉比单纯3枚空心钉固定更牢固,术后并发症少;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手术难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内侧支撑钢板 空心钉 股骨颈骨折 青壮年
下载PDF
不同皮肤切口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影响: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洪文 徐杰 +2 位作者 林院 陈锦成 朱国涛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9期681-685,共5页
背景:膝前正中切口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情况,目前尚无较好的解决方法;膝前内侧切口行TKA是否能够降低这一情况的发生率及其面积仍不清楚。目的:比较膝前内侧切口与膝前正中切口TKA术后切口外... 背景:膝前正中切口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情况,目前尚无较好的解决方法;膝前内侧切口行TKA是否能够降低这一情况的发生率及其面积仍不清楚。目的:比较膝前内侧切口与膝前正中切口TKA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率、面积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00例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初次行单侧TKA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膝前内侧切口组(股内侧肌下入路,51例)和膝前正中切口组(内侧髌旁入路,49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近端切口距髌骨上缘的距离、远端切口距胫骨结节的距离、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率及其面积。结果:两组完成2年期随访的患者各40例。膝前内侧切口组的手术时间较膝前正中切口组有所延长(P=0.041),但在切口长度、近端切口距髌骨上缘的距离和远端切口距胫骨结节的距离均明显优于膝前正中切口组(P<0.001)。膝前内侧切口组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时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膝前正中切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膝前内侧切口组和膝前正中切口组分别有40.0%和32.5%的患者皮肤感觉障碍完全消失,96.6%和89.8%的患者感觉障碍面积缩小,感觉障碍的发生率及面积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膝前内侧皮肤切口可明显降低TKA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率及其面积,术后膝前皮神经恢复的速度更快、面积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感觉障碍 膝前内侧切口 膝前正中切口
下载PDF
MicroRNA介导的营养因子对肌肉减少症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洪文 余博飞 徐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849-3852,共4页
肌肉减少症又称年龄相关性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2016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的数据表明,亚洲老年群体肌少症的患病率为4.1%~11.5%,而肌少症与营养不良密切相关〔1〕;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长期慢性炎症积累、胰岛素抵抗、线粒体... 肌肉减少症又称年龄相关性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2016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的数据表明,亚洲老年群体肌少症的患病率为4.1%~11.5%,而肌少症与营养不良密切相关〔1〕;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长期慢性炎症积累、胰岛素抵抗、线粒体功能障碍、运动神经元退化、与年龄相关的激素代谢紊乱和遗传因素等〔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营养因子 MICRORNA
下载PDF
miRNAs调控成肌分化及其在肌肉减少症中的分子机制
11
作者 余博飞 李贞鹏 徐杰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135-138,共4页
肌肉减少症最早于1989年由Rosenberg提出,用来描述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的骨骼肌质量减少和肌力减退,并伴随机体功能下降进而导致跌倒、残疾等不良事件为特征的疾病[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肌肉减少症变得日益常见,它不仅容易导致老... 肌肉减少症最早于1989年由Rosenberg提出,用来描述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的骨骼肌质量减少和肌力减退,并伴随机体功能下降进而导致跌倒、残疾等不良事件为特征的疾病[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肌肉减少症变得日益常见,它不仅容易导致老年群体摔跤、骨折和机体失能,同时还显著增加罹患糖尿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风险,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及医疗服务系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S 信号处理 计算机辅助 成肌细胞 骨骼
下载PDF
单节段显微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12
作者 肖毓华 李鋆 +1 位作者 余博飞 徐杰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显微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后不放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行Mis-TLIF术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其中56例放置引流管(引流组),64例未放置引流管(不引流... 目的探讨单节段显微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后不放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行Mis-TLIF术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其中56例放置引流管(引流组),64例未放置引流管(不引流组)。记录并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术期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相似(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深部感染或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引流的使用对手术时间、出血量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引流组的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比引流组提前,不引流组的术后住院时间较引流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5天两组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改善明显(均P<0.05),但不引流组较引流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的两组VAS评分、ODI指数无明显差别(均P>0.05)。结论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术后不放置引流管安全可靠,在术后疼痛、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相比放置引流管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引流
下载PDF
Zero-P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临床与影像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叶福标 尹晓明 +1 位作者 林飞跃 徐杨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5-399,共5页
[目的]探讨Zero-P系统在单节段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CDF)的临床与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35例采用Zero-P系统的行ACDF术的患者。记录围手术期和随访资料,影像测量颈椎前凸角(CL),手术节段前凸角(OL);融合节段前缘高度(AIH)和融合节... [目的]探讨Zero-P系统在单节段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CDF)的临床与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35例采用Zero-P系统的行ACDF术的患者。记录围手术期和随访资料,影像测量颈椎前凸角(CL),手术节段前凸角(OL);融合节段前缘高度(AIH)和融合节段后缘高度(PIH)。[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末发生重要血管、神经、器官损伤,无硬膜撕裂。35例患者随访9~42个月,平均(23.29±13.42)个月。末次随访35例患者病理发射较术前显著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和NDI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价方面,CL由术前的(18.29±8.43)°增加到术后6个月的(19.18±10.72)°,末次复查的(23.06±7.13)°(P<0.05)。OL由术前(8.23±4.54)°,增加至术后(14.23±5.11)°(P<0.01),而末次随访时又减少至(11.24±5.16)°,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H由术前(33.24±4.61) mm,显著增加至术后6个月的(36.57±4.78) mm(P<0.05),末次随访时又减少至(35.16±4.8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IH术前、术后初次复查和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改变(P>0.05)。至末次随访时,融合率为91.43%。[结论] Zero-P系统ACDF可以保证良好的融合率,能明显改善C2-7的颈椎生理前凸,但在改善融合节段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方面并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CDF) Zero-P椎间融合器 矢状面 生理曲度
原文传递
神经纤维瘤病一家系NF1基因突变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耀彬 骆杰伟 +5 位作者 林新富 徐杰 郑武 俞云龙 郑秀芬 郑星宇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18-622,共5页
为了筛查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一遗传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位置及分析其临床表型,笔者用Illumina Miseq测序对NF1一家系的先证者进行了目标区域捕获及分析,寻找可疑突变位点,并行家系成员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了2个罕... 为了筛查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一遗传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位置及分析其临床表型,笔者用Illumina Miseq测序对NF1一家系的先证者进行了目标区域捕获及分析,寻找可疑突变位点,并行家系成员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了2个罕见变异,除KIF1B基因c.C3649T杂合错义变异(KIF1B: p.P1217S het)外,还发现了NF1基因(NM_000267.3)外显子41的c.T6311C(p.L2104P)的错义变异,即第2104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脯氨酸,蛋白预测SIFT与Polyphen-2值分别为:0、0.997,预测该突变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发生构象改变从而影响正常功能。该家系患者均携带有此突变,遗传共分离。临床表型表现为脊椎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均无咖啡牛奶斑、虹膜Lisch结节、脊柱侧凸,无耳鸣、听力下降,无颅内压增高等。因此,我们认为NF1基因的c.T6311C(p.L2104P)错义突变是此NF1家系的遗传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1型 突变 错义 系谱
原文传递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两种减压融合术的比较 被引量:7
15
作者 叶福标 尹晓明 +1 位作者 林飞跃 徐杨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08-613,共6页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体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联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多节段单纯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体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联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多节段单纯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9年8月前路减压融合治疗CSM 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影像病变程度,21例采用联合术式(单节段ACCF+单节段ACDF),65例采用多节段单纯ACDF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结果与影像资料.[结果]联合组术中显著失血量多于ACDF组(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联合组深反射评级、病理反射评级均显著重于ACDF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深反射评级、病理反射评级、VAS评分和N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联合组患者的深反射评级、病理反射评级均显著优于ACDF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L、SCA、C2-7 SVA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CL、S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SCA显著小于ACDF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CL、SCA、S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部分长节段ACDF手术无法获得充分减压的多节段CSM患者,联合减压植骨融合术是一个安全而又有效的替代方法,可避免长节段ACCF的潜在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颈椎体切除融合术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
原文传递
微创与开放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功能性侧弯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龙 刘伟东 +2 位作者 张维顺 黄江湖 林飞跃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708-1711,共4页
[目的]评估内镜辅助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伴功能性脊柱侧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0年12月接受手术的51例伴有... [目的]评估内镜辅助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伴功能性脊柱侧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0年12月接受手术的51例伴有功能性脊柱侧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20例采用MIS-TLIF(微创组),31例采用开放TLIF(开放组)。比较两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随访(19.55±4.2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腰腿痛VAS、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末次随访时侧弯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显著减小(P<0.05),而椎间隙高度及与L1~S1前凸角显著增加(P<0.05)。[结论]与开放TLIF相比,内镜辅助TLIF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坐骨神经性脊柱侧弯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疗效
原文传递
肌少-骨质疏松症与单纯骨质疏松症患者差异表达蛋白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余博飞 徐杰 +3 位作者 林院 罗奋棋 俞国雨 许逸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3-925,共3页
目的构建人肌少-骨质疏松症(SO)和单纯骨质疏松症(OP)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谱,探讨肌肉减少症影响骨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肌少-骨质疏松症与单纯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肌肉组织,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和鉴定两组(每组3重复)样本... 目的构建人肌少-骨质疏松症(SO)和单纯骨质疏松症(OP)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谱,探讨肌肉减少症影响骨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肌少-骨质疏松症与单纯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肌肉组织,采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和鉴定两组(每组3重复)样本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应用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 507种SO组与OP组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共有53种,有6种在SO患者中表达上调,47种蛋白质表达下调。GO分析显示,SO组中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参与氧化还原过程、蛋白水解、代谢过程;主要的分子功能体现在蛋白质结合、三磷酸腺苷(ATP)结合和钙离子结合;SO组与OP组中最重要的细胞结构差异为定位于膜的整体组分。结合KEGG通路分析,初步筛选间隙连接蛋白43(Cx43)、电压依赖性L-型钙通道(VLC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骨质疏松相关蛋白。结论Cx43、VLCC、SOD蛋白可能与肌少症患者容易出现骨量丢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 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文传递
两种入路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洪文 陈锦成 +1 位作者 朱国涛 徐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441-1445,共5页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 SVA)与内侧髌旁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拟行初次、单侧TKA手术的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 SVA)与内侧髌旁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拟行初次、单侧TKA手术的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0例患者采用SVA入路TKA,40例采用MPA入路TKA。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运动和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结果] SVA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MPA组(P<0.05),但SVA组在切口长度、依托考昔追加量、直腿抬高、下地行走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MPA组(P<0.05)。两组术前运动状态下VAS评分、膝ROM和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方面,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静息状态下SVA组VAS评分均低于MPA组(P<0.05),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运动状态下SAV组VAS评分显著低于MPA组(P<0.05),术后1周静息状态下和术后3个月运动状态下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方面,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SVA组膝ROM和HSS评分均高于MPA组(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间膝ROM及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PA入路相比,SVA入路行TKA手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股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快速康复
原文传递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洪文 徐杰 +2 位作者 朱国涛 陈锦成 余博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950-1953,共4页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本院拟行TKA手术的患者97例,观察术后是否发生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比较患者的年龄、性别、膝别、BMI、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切口长度、...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本院拟行TKA手术的患者97例,观察术后是否发生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比较患者的年龄、性别、膝别、BMI、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近端切口缘距髌骨上缘的距离、远端切口缘距髌骨下缘的距离、畸形矫正度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深静脉血栓、切口愈合等因素,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感觉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97例患者中,70例出现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占72.16%,27例无外侧皮肤感觉障碍,占27.84%。两组单因素比较表明,感觉障碍组与感觉正常组在年龄、性别、膝别、BMI、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畸形矫正程度、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深静脉血栓和切口愈合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感觉障碍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近端切口缘距髌骨上缘的距离、远端切口缘距髌骨下缘距离和畸形矫正度数均显著大于感觉正常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切口长度(OR=5.213,P=0.002)、近端切口缘距髌骨上缘的距离(OR=6.953,P<0.001)、远端切口缘距髌骨下缘的距离(OR=7.981,P<0.001)是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切口长度、近端切口缘距髌骨上缘的距离和远端切口缘距髌骨下缘的距离是TKA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皮肤切口 感觉障碍 危险因素 股内侧肌下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