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I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少扬 刘海周 +1 位作者 马卫闽 谢志红 《传染病信息》 2011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策略。方法采集32例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抗CD... 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策略。方法采集32例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抗CD3单克隆抗体等细胞因子诱导成CIK细胞,分次自体回输,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12周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不良反应和肾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32例CIK细胞均诱导成功。在治疗过程中除回输时大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外,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肾功能和血细胞无异常变化。治疗结束后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ALT和AST水平等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第1、4、12周ALT复常率为31.2%、62.5%、75.0%,AST复常率为53.1%、65.6%、81.3%);第1、4、12周e抗原转阴率为50.0%、59.4%、62.5%,e抗原血清转换率比例为18.8%、28.1%、31.3%。治疗结束1周内HBVDNA水平无明显变化,但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HBVDNA水平有明显下降,第1、4、12周以下降2个log为观察指标,其同基线水平相比下降的比例分别为12.5%、31.2%、53.1%,如果以DNA低于不可检测水平以下为观察指标,同基线水平相比下降的比例是3.1%、12.5%、34.3%。结论本研究提示CI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在12周观察期内是安全有效的。特别是治疗后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HBVDNA复制水平逐渐下降,提示CIK细胞治疗后可能存在持续的免疫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治疗结果
下载PDF
CIK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类细胞功能变化
2
作者 王少扬 刘海周 +3 位作者 马卫闽 王贤 谢丽平 谢志红 《肝脏》 2015年第7期522-525,共4页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药物联合CIK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类细胞功能变化,为维持持久免疫应答,减少核苷(酸)类药物停药后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达到HBV DNA检测水平下限时给予CIK治疗,分...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药物联合CIK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类细胞功能变化,为维持持久免疫应答,减少核苷(酸)类药物停药后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达到HBV DNA检测水平下限时给予CIK治疗,分别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前、HBV DNA达到检测水平下限以及CIK治疗后2周3个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类细胞功能,10例单独接受CIK治疗和10例单独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无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当接受核苷(酸)类药物并HBV DNA水平达到不可检测水平以下时,CD4细胞产生IFN-γ水平明显升高(1.511±1.026 vs 2.139±0826,1.656±0.869 vs 2.511±1.133,P<0.05),IL-4水平无明显变化,单独接受CIK治疗后IFN-γ水平也明显增高(1.434±0.924 vs 2.211±0.921,P<0.05),IL-4水平无明显变化,同前两组比较IFN-γ水平和IL-4水平均无差异。核苷(酸)类药物联合CIK治疗后相比单独CIK治疗和单独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不但IFN-γ明显增高(3.288±0.561 vs 2.211±0.921,3.288±0.561 vs 2.511±1.133,P<0.05),并且IL-4水平也降低(0.277±0.237 vs 0.428±0.208,0.277±0.237 vs 0.477±0.255,P<0.05)。结论核苷(酸)类药物联合CIK治疗明显提高Th1类细胞应答,并抑制Th2类细胞功能,但是否持久维持Th1类细胞免疫应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Th1/Th2类细胞 核苷(酸)类药物
下载PDF
肝脏脂肪变性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卢友光 谢丽平 +1 位作者 林涛发 王少扬 《肝脏》 2018年第9期789-790,共2页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变性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RTE)诊断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对5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行肝脏穿刺活检术,根据病理脂肪变性分级分为非脂肪肝组(36例)和脂肪肝组(21例),对两组肝纤维化指数(LF)值进行差...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变性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RTE)诊断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对5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行肝脏穿刺活检术,根据病理脂肪变性分级分为非脂肪肝组(36例)和脂肪肝组(21例),对两组肝纤维化指数(LF)值进行差异分析。结果非脂肪肝组与脂肪肝组的LF均值分别为(2.90±0.15)、(3.3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脂肪变性对RTE中LF值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脂肪变性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 肝纤维化指数
下载PDF
恩替卡韦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相关功能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少扬 刘海周 +3 位作者 马卫闽 王贤 谢丽平 谢志红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5-288,共4页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 cells,CIK)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功能变化,为指导CIK联合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15例接受恩替卡韦联合CIK序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对象...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 cells,CIK)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功能变化,为指导CIK联合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15例接受恩替卡韦联合CIK序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单独接受CIK治疗患者为对照,分别在治疗前、HBVDNA<500IU/ml及CIK治疗2周后流式细胞技术测定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a、CD80、CD83及HLA-DR表达水平,同时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评估DC细胞功能。结果显示15例恩替卡韦联合CIK序贯治疗患者同治疗前相比在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并达到HBVDNA<500IU/ml时仅有HLA-DR表达水平高于治疗前,其它共刺激分子标志物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没有显著变化。CIK序贯治疗后DC共刺激分子标志物和HLA-DR水平明显升高,并且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也明显升高。单独CIK治疗患者同治疗前比较DC表面分子标志物水平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无变化,同联合治疗组相比DC标志物水平和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联合治疗组。以上结果提示恩替卡韦联合CIK序贯治疗明显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共刺激分子及HLA-DR表达,并诱导免疫细胞应答功能,恩替卡韦联合CIK序贯治疗可能通过增强DC相关功能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树突状细胞 恩替卡韦
原文传递
胸腺因子D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5
作者 邓永岳 傅美丽 +4 位作者 刘小朋 施水兰 陈少华 李东良 陈紫榕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3-255,共3页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紧密相关。目前认为,病毒清除是由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介导的HBV感染的肝细胞溶解和/或CTL产生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2等的效应实现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紧密相关。目前认为,病毒清除是由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介导的HBV感染的肝细胞溶解和/或CTL产生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2等的效应实现的。胸腺因子D(TFD)能与T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启动Th细胞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产生IFN-γ、IL-2和IL-2受体,作用于细胞免疫调节的中心环节,扩大抗病毒免疫作用。我们在前期的体外实验已证实,TFD具有抑制HepG2.2.15细胞系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我们进一步观察了TFD对后天感染DHBV的鸭乙型肝炎模型的体内治疗作用,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鸭乙型肝炎病毒 体内治疗作用 胸腺因子D HEPG2.2.1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IL-2受体 HBEAG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