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寰枢椎后方结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潘保顺 陈金水 +1 位作者 方镇 高明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3-638,共6页
目的测量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为设计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30例寰椎和枢椎骨标本、50例男性和50例女性CT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分别比较骨标本、CT图像测量指标的侧别及性别统计学差异,比较骨标本数据和C... 目的测量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为设计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30例寰椎和枢椎骨标本、50例男性和50例女性CT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分别比较骨标本、CT图像测量指标的侧别及性别统计学差异,比较骨标本数据和CT数据统计学差异。结果骨标本测得后中线处高(10.75±1.38)mm、厚(8.55±1.7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45±0.73)mm、(20.28±2.20)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00±3.43)°、(134.67±2.87)°。CT测量后中线处高(10.45±1.61)mm、厚(8.12±1.5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60±1.26)mm、(20.48±2.05)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23±9.64)°、(135.47±9.02)°,后弓外侧缘半径(26.77±2.14)mm,枢椎板斜率(58.34±7.60)°,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突上缘高(19.07±2.73)mm,寰枢椎后间隙高(6.83±2.01)mm。CT数据大部分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和CT数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与CT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解剖特征较为固定;CT能较好地反映该特征;本研究可为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解剖学 影像学 测量 CT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三维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3
2
作者 潘廷明 徐皓 +2 位作者 姚晓东 陈建梅 李金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1293-1296,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三维矫形的生物力学及避免脊柱失平衡的对策。[方法]2005年1月~2007年6月在本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 [目的]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三维矫形的生物力学及避免脊柱失平衡的对策。[方法]2005年1月~2007年6月在本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1~18岁,平均15.2岁。其中LenkeI型8例,LenkeⅡ型4例,Len-keⅢ型8例,LenkeⅣ型2例,LenkeV型5例,LenkeVI型4例。术前冠状面Cobb’s角平均54°,顶椎偏距平均5.8cm,躯干偏移距离平均2.6cm。根据患者畸形类型和柔韧性选择融合范围。术后及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主弯冠状面的Cobb’s角、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距离。[结果]术后随访1~3年,平均16个月,冠状面Cobb’s角平均残留24°,矫正率为61%;终末随访平均丢失4.0°,丢失率为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5cm,矫正率为56%,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cm,丢失率为8.5%;终末随访时躯干偏移距离平均1.0cm。[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矫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优越的力学基础,因此能有效改善AIS畸形,但术中需始终关注躯体和脊柱的力学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三维矫形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及培养的适宜条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传将 王万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3685-3688,共4页
背景: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是位于脂肪基质内的一种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定向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目的:探索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及胶原酶消化适宜条件。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2008-05/09在解放军南京... 背景: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是位于脂肪基质内的一种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定向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目的:探索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及胶原酶消化适宜条件。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2008-05/09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比较医学科及实验科完成。材料:日本大耳白兔5只。Ⅰ型胶原酶为美国Worthington公司产品,低糖DMEM/F12培养液为美国Gibco公司产品。方法:兔颈后部皮下脂肪取材,采用Ⅰ胶原酶消化法获取细胞,按Ⅰ型胶原酶消化质量浓度分为1.0,1.5,2.0g/L3组,每组再按消化时间分为0.5,1,1.5h3个亚组。脂肪组织剪碎混匀后均分为9等分,最后重悬细胞终体积均定为2mL并计数,每个亚组计数6次,共取5次脂肪组织,采用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细胞。主要观察指标: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并比较不同胶原酶浓度、胶原酶消化时间对兔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结果:采用1.0,1.5,2.0g/L三种不同胶原酶浓度进行消化,发现在消化时间为0.5h和1h时,2.0g/L组消化细胞总数最多,细胞总数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消化时间为1.5h时,消化细胞总数较0.5h和1h均有增加,同时,1.0,1.5,2.0g/L组消化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活细胞比值1.0g/L组最高,但与其他组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第3代细胞生长特性,1.0g/L消化1.5h组别具有更好的增殖活性。结论:脂肪来源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对于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胶原酶浓度1.0g/L、消化时间1.5h是最佳的获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干细胞 体外培养 培养条件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定向迁移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晨阳 徐皓 陈建梅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80-83,共4页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骨髓基质 脊髓损伤 定向迁移 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修复 多向分化潜能 自我更新能力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因素
5
作者 潘廷明 徐皓 陈建梅 《医学综述》 2009年第1期31-33,共3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干细胞的一般特性,主要存在于骨髓基质中.具有横向分化潜能,可以向3个胚层细胞进行分化。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B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机制。体外培养、扩增BMSCs分别采用化学诱导...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干细胞的一般特性,主要存在于骨髓基质中.具有横向分化潜能,可以向3个胚层细胞进行分化。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B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机制。体外培养、扩增BMSCs分别采用化学诱导剂或生物诱导剂可诱导BMSCs分化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元标志物。本文就对BMSCs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因素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样细胞 诱导分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中非蛋白质因素的影响
6
作者 林增平 王万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7-340,共4页
软骨细胞移植治疗软骨损伤较为成功,由于软骨细胞培养困难,因此探索替代软骨细胞作为治疗软骨损伤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骨、软骨、肌腱、脂肪等组织的多分化潜能。除了一些蛋白质因素如:转化生长因子β1、... 软骨细胞移植治疗软骨损伤较为成功,由于软骨细胞培养困难,因此探索替代软骨细胞作为治疗软骨损伤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骨、软骨、肌腱、脂肪等组织的多分化潜能。除了一些蛋白质因素如: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有助于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外,某些非蛋白质因素也具有此作用,如:力学刺激、低氧条件、地塞米松、维生素C等。但各细胞因子之间含量的比例以及最佳施力大小、施力方式和作用时间等还未明确,还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力学刺激 低氧 软骨细胞
下载PDF
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 被引量:9
7
作者 谭亮 徐皓 +6 位作者 叶永平 尹承惠 姚晓东 陈建梅 李金泉 施纯南 黄金城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295-297,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患者36例,其中T2~32例,T3~42例,T4~53例,T5~65例,T7~810例,T8~96例,T9~104例,T11~...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患者36例,其中T2~32例,T3~42例,T4~53例,T5~65例,T7~810例,T8~96例,T9~104例,T11~124例。术前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21例,D级10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为11.25~48.32°,平均35.34°。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未出现复发。术后患者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所有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在位,无松动、塌陷及断裂。术后后凸畸形纠正0.89~27.63°,平均16.20°,随访1年未见明显丢失。结论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够一期完全清除结核病灶,脊髓减压,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椎结核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结核 后路 病灶清除 椎弓根钉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宪郁 徐皓 陈建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691-692,共2页
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骨折均是常见创伤。由于骨结构的特殊性,即使能够愈合,亦常需要长达几周甚至几个月的固定、限制活动,导致肢体废用性萎缩、关节粘连、褥疮、呼吸及泌尿系感染等多种并发症。而且,随着武器现代化及社会迅速发展... 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骨折均是常见创伤。由于骨结构的特殊性,即使能够愈合,亦常需要长达几周甚至几个月的固定、限制活动,导致肢体废用性萎缩、关节粘连、褥疮、呼吸及泌尿系感染等多种并发症。而且,随着武器现代化及社会迅速发展,严重骨折发生率明显增高,导致严重骨缺损,骨不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损伤 骨折发生率 严重并发症 治疗 废用性萎缩 泌尿系感染 限制活动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双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1
9
作者 康健 徐皓 +1 位作者 陈建梅 王万宗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632-634,共3页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双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滑脱症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按Meyerding分级:Ⅰ度滑脱22例,Ⅱ度滑脱15例,Ⅲ度滑脱5例。单阶段滑脱36例,2个阶段滑脱6例。真性滑脱30例,假性滑...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双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滑脱症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按Meyerding分级:Ⅰ度滑脱22例,Ⅱ度滑脱15例,Ⅲ度滑脱5例。单阶段滑脱36例,2个阶段滑脱6例。真性滑脱30例,假性滑脱12例。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按照邹德威综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32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达95.2%。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双Cage椎间植骨是治疗Ⅰ~Ⅲ度腰椎滑脱症的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椎间融合术 椎弓根钉棒系统
下载PDF
肘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志宏 郑和平 +1 位作者 林涧 林加福 《解剖学研究》 CAS 2012年第2期114-116,F0003,共4页
目的为肘下动脉穿支皮瓣移位修复肘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肘下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肘下动脉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下... 目的为肘下动脉穿支皮瓣移位修复肘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肘下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肘下动脉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下方(3.98±0.86)cm处,自桡动脉(占50%)、桡侧返动脉(占40%)和肱动脉(占10%)起始后,斜向外下方走行,其轴线位于肘下动脉的起始处与桡骨背侧结节(Lister结节)的连线上。肘下动脉向远侧分布达15 cm,并与桡动脉的远侧穿支、桡侧返动脉的肘外侧部皮支相互吻合。肘下动脉外径0.8 mm。结论以肘下动脉为蒂设计皮瓣,局部转移可修复肘部各方的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下动脉 肘部 桡动脉 皮瓣 修复
下载PDF
骨损伤生物学治疗新途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11
作者 杨国义 徐皓 陈宗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442-443,共2页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moattractonprotein-1,MCP-1)可趋化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调节骨形成或骨吸收,招募它的主要细胞因子MCP-1在调节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CP-1有望成为治疗骨损伤的一种值得探索的生...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moattractonprotein-1,MCP-1)可趋化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调节骨形成或骨吸收,招募它的主要细胞因子MCP-1在调节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CP-1有望成为治疗骨损伤的一种值得探索的生物学治疗新途径。本文综述了MCP-1在骨感染、骨发育、骨重建时的诱导,应用于骨损伤时可增加单核细胞招募数量及其治疗骨损伤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生物学治疗 骨损伤 趋化蛋白-1 细胞因子调节 MCP-1 趋化单核细胞 代谢过程
下载PDF
寰枢椎融合与颈枕融合治疗上颈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金泉 龚冰南 +2 位作者 徐皓 姚晓东 陈建梅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4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融合与颈枕融合在治疗上颈椎疾患的优劣性,并予指导临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方法我院2007年3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52例上颈椎疾患行颈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技术的患者,男35例,女17例,年龄16~69岁,平均46岁。其中齿状突骨折21例... 目的探讨寰枢椎融合与颈枕融合在治疗上颈椎疾患的优劣性,并予指导临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方法我院2007年3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52例上颈椎疾患行颈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技术的患者,男35例,女17例,年龄16~69岁,平均46岁。其中齿状突骨折21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18例,枕寰枢椎发育异常4例,Jefferson骨折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寰枢椎脱位2例,AndersonⅡ型合并寰椎后弓骨折2例,寰椎椎管内巨大神经鞘瘤1例,枢椎齿状突基底部陈旧性骨折伴寰枢椎半脱位1例。其中36例患者合并不同程度颈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3例,D级6例,E级20例。根据融合节段不同分别行颈枕融合(A组)11例;寰枢椎融合(B组)41例。结合JOA法及颈部活动丢失度来评估患者临床疗效,两组病例年龄、术前JOA评分、术前颈椎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未出现并发症,均获得12~46个月随访,平均21.3个月。两组病例术后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侧屈、旋转、屈伸活动丢失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椎融合较颈枕融合后颈部活动丢失率明显较低(P<0.05)。术后复查X线见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或断钉现象。结论寰枢椎融合及颈枕融合均能取得满意的植骨融合和神经症状缓解,但相比枕颈融合,寰枢椎融合对颈椎的屈伸活动度影响较小,应为上颈椎疾患的首选手术方式。但针对某些必须行颈枕融合的病例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结合病因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和内固定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术 椎弓根 内固定 手术方式
原文传递
冲击波促进骨折愈合原理及其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程俊华 周忠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2051-2053,共3页
冲击波是利用高压导致水份爆炸而产生的声波能量,这些声波由反射器反射后集中成高能量的冲击波。冲击波的能量是超音波的1000倍左右,在人体给予适当剂量的冲击波,导致微小新骨折、微血管新生,刺激生长因子释放,达到组织再生以及修... 冲击波是利用高压导致水份爆炸而产生的声波能量,这些声波由反射器反射后集中成高能量的冲击波。冲击波的能量是超音波的1000倍左右,在人体给予适当剂量的冲击波,导致微小新骨折、微血管新生,刺激生长因子释放,达到组织再生以及修复的功能;冲击波有止痛与组织修复功能,对肌腱筋膜病变的慢性疼痛及骨折、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有显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 骨折愈合 原理
原文传递
体外冲击波与保守治疗应力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忠 胡力 +2 位作者 范超领 程俊华 王万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22-825,共4页
目的 比较体外冲击波(ESW)与保守治疗应力性骨折(SF)的疗效,并观察ESW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Ⅱ、Ⅲ型SF男性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SW组(ESW治疗,32例)和石膏组(石膏固定... 目的 比较体外冲击波(ESW)与保守治疗应力性骨折(SF)的疗效,并观察ESW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Ⅱ、Ⅲ型SF男性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SW组(ESW治疗,32例)和石膏组(石膏固定治疗,13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测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4周的患者全身状况、X线、CT、延迟性肌肉酸痛症(DOMS)疲劳程度6级评分法、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MPQ)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从而判定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 ESW组经2次治疗后24例患者在2周后出现明显骨痂,骨折间隙密度增高;4周后骨折线基本消失,骨痂致密,髓腔几乎完全再通,最终获得骨性愈合.治疗后1个月ESW组与石膏组相比,DOMS评分、MPQ评分均明显降低,ESW组治疗后1个月的DOMS评分、MPQ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SW治疗SF可促进骨痂生长、缩短愈合时间,无明显血管、神经损伤及其他全身并发症发生,其治疗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损伤小,提示ESW是治疗SF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应力性 骨折愈合 石膏 外科 体外冲击波
原文传递
不同时段超深低温保存SD大鼠骨组织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朝春 张发惠 +2 位作者 陈日齐 郑和平 徐皓 《伤残医学杂志》 2004年第2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超深低温保存对骨组织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吻合血管同种异体骨关节保存移植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采用两步冷冻法,以15%DMSO为低温保护剂,用-55℃对SD大鼠股骨进行冷冻预处理。液氮中保存18天.180天,测试首用40℃水...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超深低温保存对骨组织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吻合血管同种异体骨关节保存移植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采用两步冷冻法,以15%DMSO为低温保护剂,用-55℃对SD大鼠股骨进行冷冻预处理。液氮中保存18天.180天,测试首用40℃水浴复温.每组股骨各5段,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抗压和抗折实验.结果:骨压缩强度极限(MPa),对照组.18天、180天组分别为77.26±11.80、76.02±15.00和61.90±12.20:股骨弯曲最大挠度,对照组、18天.180天组分别为44.60±10.54、44.20±9.50和20.01±7.58.结论:随着超深低温保存时间的延长,SD大.鼠股骨抗拉的延伸事下降,表明骨的脆性增加,建议尽量缩短超深低温保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低温 SD 大鼠 骨组织 生物力学 修复材料
原文传递
治疗兔应力性骨折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周忠 陈振南 +3 位作者 王万明 李同涛 周仁强 黄昌富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847-850,899,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对兔应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SF)中骨骼及局部肌肉组织的影响,探讨ESW治疗与SF修复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作为诊...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对兔应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SF)中骨骼及局部肌肉组织的影响,探讨ESW治疗与SF修复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作为诊断依据,建立兔SF模型,将12只造模成功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冲击波治疗组(C组,n=6)、模型组(B组,n=6),同时设立正常组(A组,n=6)。C组通过ESW治疗,B、A组不进行ESW治疗,冲击波治疗后1、4、8周采用ECT及各组分别处理2只兔子进行病理切片观察,比较3组影像学、骨形态学、肌肉组织变化情况。结果 ECT扫描发现B组兔胫骨放射性计数比值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胫骨放射性计数比值与A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显示C组的骨损伤、肌肉损伤较B组明显减轻。结论冲击波可以有效治疗兔下肢SF,促进骨骼、肌肉的修复,可为临床治疗SF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治疗 骨闪烁显像 应力性骨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