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神经病学临床实践的思维创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 被引量:3
1
作者 吴钢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5-17,30,共4页
文章以神经病学临床实践为基础,阐述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科研实践中创新应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知识储备是创新的基础,核心是知识的完整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第二,创新的外部环境和个人的内在素质,强调创新要有良好的氛围和全面的个人素质... 文章以神经病学临床实践为基础,阐述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科研实践中创新应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知识储备是创新的基础,核心是知识的完整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第二,创新的外部环境和个人的内在素质,强调创新要有良好的氛围和全面的个人素质;第三,创新过程的三个循环,从思维创新到实践创新,再到理论创新,是一个不断思维、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临床实践 创新 知识储备 思维方式
下载PDF
TNF-α、IL-6在6-OHDA诱导帕金森病大鼠脑中的改变 被引量:10
2
作者 冯飞阳 陈施艳 +3 位作者 张志坚 王伟 王志强 吴秀丽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315-318,共4页
目的探讨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脑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改变。方法取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又分1,7,14,21d... 目的探讨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脑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改变。方法取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又分1,7,14,21d亚组。实验组大鼠左侧纹状体内注射6-OHDA,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各时间点观察各亚组经阿朴吗啡诱导的大鼠行为改变并行安乐死,取脑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中脑黑质组织匀浆中TNF-α、IL-6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大鼠术后7d出现不同程度的向健侧缓慢旋转(3.25±0.76)次/min,14d旋转次数增多(8.42±1.25)次/min,21d达到高峰(11.98±2.52)次/min;对照组各时间点均未发现向健侧旋转。实验组注射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1,7,14,21d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且其数目的减少随时间延长而愈加显著,21d时下降到最低;实验组的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持续增高。结论炎症因子TNF-α、IL-6参与6-OHDA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6-羟多巴胺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PARP-1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对脑保护治疗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郑叶祥 刘晨 李智文 《海峡药学》 2011年第8期12-15,共4页
Poly(ADP-ribose)polymerase 1(PARP-1)是Poly(ADP-ribose)聚合物(PAR)合成的催化酶,在脑缺血损伤早期即出现过表达,通过加剧细胞内能量消耗及诱导AIF核转位等机制导致脑细胞发生"Parthanatos"样死亡。同时,PARP-1作为(NF)-κ... Poly(ADP-ribose)polymerase 1(PARP-1)是Poly(ADP-ribose)聚合物(PAR)合成的催化酶,在脑缺血损伤早期即出现过表达,通过加剧细胞内能量消耗及诱导AIF核转位等机制导致脑细胞发生"Parthanatos"样死亡。同时,PARP-1作为(NF)-κB辅助因子,参与脑缺血后炎症调控。此外PARP-1过表达通过破坏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诱导MMPs表达等途径加重脑梗后出血转化。以上机制均加重脑缺血损伤,因此开发有效PARP-1抑制剂将可望为脑缺血卒中后脑保护治疗带来全新前景,但应注意到PARP-1在脑缺血损伤作用存在性别差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PARP-1 凋亡诱导因子(AIF) 性别差异
下载PDF
CT灌注指导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6-9h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马琪林 童绥君 +3 位作者 张艺丹 陈汉水 江斌 毕敏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01-1105,共5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指导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6-9h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人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52例CT灌注成像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的发病6-9h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2... 目的探讨CT灌注指导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6-9h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人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52例CT灌注成像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的发病6-9h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27)和对照组(n=25)。治疗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DSA),闭塞部位输注尿激酶行接触溶栓治疗,术后评价闭塞血管再通情况;对照组患者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后24h内复查CT以观察是否合并脑出血,治疗前及治疗后24h、7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治疗后90d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Barthel指数(BI)评价临床预后。结果治疗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15例[心肌梗塞溶栓评判标准(TIMI)3级9例,TIMI2级6例],不成功再通12例(TIMI1级和0级各6例1。治疗后24h内2组脑出血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7d时治疗组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d时良好预后(mRS分级0~I级或BI≥95分)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指导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发病6-9h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其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内接触溶栓 尿激酶 CT灌注成像 缺血半暗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