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t-ELISA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CFP10的改进和建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昆南 许自强 +3 位作者 王朝东 屈新辉 谢旭芳 吴晓牧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0年第8期1-4,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培养滤液蛋白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 10,CFP10)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 enzyme linked i mmunesorbant assay,Dot-ELISA)方法。方法采用真空泵抽吸浓缩检测样本,改进Dot-ELISA用改进...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培养滤液蛋白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 10,CFP10)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 enzyme linked i mmunesorbant assay,Dot-ELISA)方法。方法采用真空泵抽吸浓缩检测样本,改进Dot-ELISA用改进前的和改进后的Dot-ELISA方法检测同一批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胸膜炎的胸腔积液25例和非结核性胸腔积液31例,比较方法改进前后检测CFP1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改变实验程序中的工作条件(硝酸纤维素膜的孔径、滴加样本的体积、真空泵抽吸的压力、不同的封闭液、温育的温度和时间及抗体的滴度),确定最适工作条件及重复性和稳定性。结果改进前检测CFP10的敏感性为76.0%,改进后并应用最适条件的敏感性为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特异性和重复性、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Dot-ELISA法特异性和改进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1),且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结论所建立的Dot-ELISA是一种比较敏感、特异和稳定的检测方法,能用于结核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和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培养滤液蛋白10 结核特异性抗原 结核病
下载PDF
尼麦角林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紧张型头痛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杨东琴 林昆明 《中外医疗》 2020年第30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联合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收集该院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126例紧张型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联合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收集该院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126例紧张型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予尼麦角林口服治疗,故根据是否行r TMS治疗分为刺激组及无刺激组,收集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刺激组治疗前VAS评分为(7.99±1.6)分,治疗后为(3.85±1.13)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刺激组治疗前VAS评分为(8.12±1.25)分,治疗后为(4.97±1.52)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组与无刺激组治疗后V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0,P<0.05);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6,P<0.05)。结论r TMS是治疗紧张型头痛的又一个有效手段,为进一步改善该病患者症状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张型头痛 尼麦角林 经颅磁刺激 预后
下载PDF
病房卒中护士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的影响
3
作者 连爱珠 《中外医疗》 2021年第36期155-158,174,共5页
目的分析病房卒中护士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该院神经内科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取2019年9月—2020年5月在该院神经内科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目的分析病房卒中护士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该院神经内科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取2019年9月—2020年5月在该院神经内科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病房卒中护士提前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与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142±35)min少于对照组(174±5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9,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2%高于对照组的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1,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1,P<0.05)。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63.48±6.47)分高于对照组(49.87±5.6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68,P<0.05);吞咽功能评分(21.08±1.54)分低于对照组(30.25±2.3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06,P<0.05);语言功能评分(91.50±2.58)分高于对照组(86.47±1.8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43,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的护理中,病房卒中护士提前干预,可提高患者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吞咽功能及语言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房卒中护士 急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下载PDF
尤瑞克林与丁苯酞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附80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严拱榕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20-121,共2页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与丁苯酞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初次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单独使用尤瑞克林治疗组40例和尤瑞克林与丁苯酞联合治疗组40例。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尤瑞克林组(P&l...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与丁苯酞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初次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单独使用尤瑞克林治疗组40例和尤瑞克林与丁苯酞联合治疗组40例。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尤瑞克林组(P<0.05)。治疗后30d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较单独使用尤瑞克林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治疗时尤瑞克林与丁苯酞联合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尤瑞克林 丁苯酞
下载PDF
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后头颅CT致密征的变化研究
5
作者 罗桂云 陈桂玲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年第12期2194-2198,共5页
目的:探讨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后头颅CT致密征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29例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颅CT致密征的CT值及临床资料(NIHSS评分、MRS评分)进行回顾... 目的:探讨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后头颅CT致密征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29例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颅CT致密征的CT值及临床资料(NIHSS评分、MRS评分)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血栓长度变短,致密征CT值明显较溶栓前下降;CT值下降的病例出院后NIHSS评分较住院溶栓前明显下降,出院后MRS评分明显改善,患者生活可自理,溶栓治疗前后对比头颅CT致密征的CT值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致密征CT值下降与临床预后明显相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 急性脑梗死 CT致密征 溶栓治疗 CT值
下载PDF
神经梅毒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林丽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12期1079-1080,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9例神经梅毒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共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8~76岁。脑膜型3例,脑膜血管型1例,麻痹性痴呆4例,脊髓痨1例。颅脑MRI检查4例有脑萎缩,...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9例神经梅毒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共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8~76岁。脑膜型3例,脑膜血管型1例,麻痹性痴呆4例,脊髓痨1例。颅脑MRI检查4例有脑萎缩,1例脑膜增强,2例有脑梗死。治疗后3例痊愈,5例好转,1例无效。治疗后血清和脑脊液梅毒螺旋体凝胶试验(TPPA)转阴率低于反应素实验(RPR)。结论神经梅毒表现多样,误诊率高,临床表现与分型密切相关,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是诊断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临床分析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体会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春晓 江细妹 游春妹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10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偏瘫 康复护理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防治与护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春晓 林丽君 王菊华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11期1978-1978,共1页
经外周中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发展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其操作方法简单,可床旁操作,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较少。具有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临床中广泛应用于长期... 经外周中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发展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其操作方法简单,可床旁操作,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较少。具有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临床中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静脉化疗、胃肠外营养等患者,为患者提供一条安全、可靠的深静脉通道。我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开展PICC置管术228例,现将置管患者常见并发症防治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