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尤瑞克林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非心源性栓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循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余金虬 林丽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尤瑞克林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非心源性栓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循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尤瑞克林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非心源性栓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循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2组均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溶栓后对照组给予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脑血管循环指标[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血流速度]、神经功能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的77.27%(χ^(2)=4.423,P=0.035);治疗1个月后,2组ACA、MCA、V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1);2组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升高/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36%,对照组为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8,P=0.713)。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尤瑞克林用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满意,能同时改善脑血管循环及神经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丁苯酞软胶囊 尤瑞克林 脑血管循环 神经功能
下载PDF
VR技术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曹连平 姚桂芬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收治于本院的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重复经颅磁刺...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收治于本院的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予以VR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两组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予以比较。结果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提升更明显(P<0.05);观察组阿尔茨海默病生活质量量表(QOL-A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提升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52%)与对照组(4.76%)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VR技术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轻度认知障碍 虚拟现实技术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Dot-ELISA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CFP10的改进和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昆南 许自强 +3 位作者 王朝东 屈新辉 谢旭芳 吴晓牧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0年第8期1-4,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培养滤液蛋白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 10,CFP10)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 enzyme linked i mmunesorbant assay,Dot-ELISA)方法。方法采用真空泵抽吸浓缩检测样本,改进Dot-ELISA用改进...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培养滤液蛋白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 10,CFP10)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 enzyme linked i mmunesorbant assay,Dot-ELISA)方法。方法采用真空泵抽吸浓缩检测样本,改进Dot-ELISA用改进前的和改进后的Dot-ELISA方法检测同一批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胸膜炎的胸腔积液25例和非结核性胸腔积液31例,比较方法改进前后检测CFP1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改变实验程序中的工作条件(硝酸纤维素膜的孔径、滴加样本的体积、真空泵抽吸的压力、不同的封闭液、温育的温度和时间及抗体的滴度),确定最适工作条件及重复性和稳定性。结果改进前检测CFP10的敏感性为76.0%,改进后并应用最适条件的敏感性为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特异性和重复性、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Dot-ELISA法特异性和改进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1),且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结论所建立的Dot-ELISA是一种比较敏感、特异和稳定的检测方法,能用于结核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和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培养滤液蛋白10 结核特异性抗原 结核病
下载PDF
尼麦角林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紧张型头痛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杨东琴 林昆明 《中外医疗》 2020年第30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联合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收集该院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126例紧张型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联合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收集该院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126例紧张型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予尼麦角林口服治疗,故根据是否行r TMS治疗分为刺激组及无刺激组,收集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刺激组治疗前VAS评分为(7.99±1.6)分,治疗后为(3.85±1.13)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刺激组治疗前VAS评分为(8.12±1.25)分,治疗后为(4.97±1.52)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组与无刺激组治疗后V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0,P<0.05);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6,P<0.05)。结论r TMS是治疗紧张型头痛的又一个有效手段,为进一步改善该病患者症状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张型头痛 尼麦角林 经颅磁刺激 预后
下载PDF
阿昔洛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Bell麻痹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洪卫民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32期170-173,共4页
目的 探讨阿昔洛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Bell氏麻痹的预后。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Bell麻痹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联合皮质类固醇以及B族维生素、针灸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根据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及发病至使用抗病毒药物... 目的 探讨阿昔洛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Bell氏麻痹的预后。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Bell麻痹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联合皮质类固醇以及B族维生素、针灸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根据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及发病至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时间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3天内使用阿昔洛韦组、3天后使用阿昔洛韦组、未使用阿昔洛韦组,保持随访1年时间,收集临床资料。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评估分析三组的预后情况。结果 经过统计,3天内使用阿昔洛韦组的完全康复率较其余两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天后使用阿昔洛韦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与未使用阿昔洛韦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天内使用阿昔洛韦组患者完全恢复的时间均短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天后使用阿昔洛韦组患者的恢复时间与未使用阿昔洛韦组对比(P〈0.05)。结论 阿昔洛韦是治疗Bell麻痹的有效手段,而早期应用阿昔洛韦(3天内)对良好预后有明确的意义,而推迟应用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ll麻痹 阿昔洛韦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蕲蛇酶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
6
作者 吴永雄 严拱榕 《海峡药学》 2011年第3期103-104,共2页
目的观察蕲蛇酶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将107例急性脑梗死分成对照组52例,治疗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蕲蛇酶治疗。治疗后2个月、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NIHSS),并进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检... 目的观察蕲蛇酶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将107例急性脑梗死分成对照组52例,治疗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蕲蛇酶治疗。治疗后2个月、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NIHSS),并进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检测。结果两组治疗2个月对NIHSS评估相当。6个月治疗组较对照组有较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治疗后(两个月),纤维蛋白原有较明显降低,血小板体积有所减小。结论蕲蛇酶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蕲蛇酶 脑梗死
下载PDF
病房卒中护士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的影响
7
作者 连爱珠 《中外医疗》 2021年第36期155-158,174,共5页
目的分析病房卒中护士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该院神经内科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取2019年9月—2020年5月在该院神经内科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目的分析病房卒中护士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该院神经内科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取2019年9月—2020年5月在该院神经内科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病房卒中护士提前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与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142±35)min少于对照组(174±5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9,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2%高于对照组的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1,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1,P<0.05)。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63.48±6.47)分高于对照组(49.87±5.6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68,P<0.05);吞咽功能评分(21.08±1.54)分低于对照组(30.25±2.3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06,P<0.05);语言功能评分(91.50±2.58)分高于对照组(86.47±1.8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43,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的护理中,病房卒中护士提前干预,可提高患者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吞咽功能及语言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房卒中护士 急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下载PDF
血糖水平与部分前循环梗死预后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姚桂芬 林枫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期血糖水平与部分前循环梗死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80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史、糖化血红蛋白及入院24h内的血糖水平分组,血糖正常组(n=20),应激性高血糖组(n=34),糖尿病组(n=26)。3组患者于... 目的探讨急性期血糖水平与部分前循环梗死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80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史、糖化血红蛋白及入院24h内的血糖水平分组,血糖正常组(n=20),应激性高血糖组(n=34),糖尿病组(n=26)。3组患者于入院即时及治疗12d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致残程度评估。结果 (1)应激性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入院NIHSS评分更高(P<0.05);(2)血糖正常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治疗12d的NIHSS、MRS评分低于糖尿病组(P<0.05);(3)血糖正常组的治疗效果较应激性高血糖组及糖尿病组好(P<0.05)。结论合并高血糖状态的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重,糖尿病伴前循环梗死的近期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部分前循环梗死 糖尿病 预后 卒中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林丽芳 王朝东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0期635-638,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与血小板聚合物CD14^+、CD42a^+水平,了解脑梗死患者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脑梗死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血小板膜糖蛋白CD42a^+双阳性...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与血小板聚合物CD14^+、CD42a^+水平,了解脑梗死患者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脑梗死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血小板膜糖蛋白CD42a^+双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NIHSS评分。结果脑梗死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与血小板聚合物CD14^+、CD42a^+阳性率(25.46±8.91)高于对照组(14.25±6.36)(P<0.05);且脑梗死时不同NIHSS评分组间单核细胞与血小板聚合物CD14^+、CD42a^+阳性率比较:轻型组20.24±9.66、中型组25.35±8.41、重型组32.40±8.85三组间比较P<0.05,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单核细胞与血小板聚合物CD14^+、CD42a^+表达明显增高,检测单核细胞与血小板聚合物CD14+、CD42a+水平对于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及预测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 急性脑梗死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尤瑞克林与丁苯酞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附80例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严拱榕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20-121,共2页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与丁苯酞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初次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单独使用尤瑞克林治疗组40例和尤瑞克林与丁苯酞联合治疗组40例。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尤瑞克林组(P&l...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与丁苯酞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初次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单独使用尤瑞克林治疗组40例和尤瑞克林与丁苯酞联合治疗组40例。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尤瑞克林组(P<0.05)。治疗后30d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较单独使用尤瑞克林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治疗时尤瑞克林与丁苯酞联合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尤瑞克林 丁苯酞
下载PDF
不同高频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林丽芳 彭林强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2405-2407,共3页
目的:比较5 Hz、10 Hz不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对急性脑梗死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单盲法,完全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5 Hz高频治疗组、10 Hz高频治... 目的:比较5 Hz、10 Hz不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对急性脑梗死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单盲法,完全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5 Hz高频治疗组、10 Hz高频治疗组和对照组。三组均予药物、康复等常规治疗,5 Hz高频组、10 Hz高频组于患侧脑M1区给分别予5 Hz、10 Hz高频r TMS刺激,对照组于患侧给予假刺激。于治疗前、后分析患侧脑M1区的MEP潜伏期、NIHSS评分、Fugl-Meyer(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MEP潜伏期、NIHSS、FM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MEP潜伏期、NIHSS、FMA、BI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5 Hz、10 Hz高频组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MEP潜伏期、FMA、BI、NIHSS评分与假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Hz高频组与10 Hz高频组两组间MEP潜伏期、FMA、BI、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侧M1区5 Hz、10 Hz高频r TMS,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对运动功能恢复,临床上可进行推广,但两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运动恢复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姚桂芬 洪卫民 曹连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年第33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NMS)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PD患者80例,采用随机抽选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40例。常规治疗组采... 目的探讨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NMS)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PD患者80例,采用随机抽选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4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多巴丝肼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药物治疗。通过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记录各NMS发生情况,通过NMSS对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6、9、12个月的NMS症状的严重程度及疗效进行评分,并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NMS发生率为97.5%,NMS出现项数为(20±4),在30项NMS中便秘、小便后仍频繁想要小便、失眠、记忆障碍、淡漠发生率位居前五位。2组治疗前,治疗后3、6、9个月NM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联合治疗组NMSS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治疗PD NMS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提高生活质量及病情改善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丝肼 普拉克索 非运动症状 治疗结果
下载PDF
50例急性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13
作者 钟静瑜 《中外医疗》 2018年第36期95-97,共3页
目的详细分析丘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方法方便选取该院于2015年2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50例丘脑梗死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梗死部位与意识相关性等资料,将上述分析所得数据输入... 目的详细分析丘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方法方便选取该院于2015年2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50例丘脑梗死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梗死部位与意识相关性等资料,将上述分析所得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后予以相应检验。结果 50例急性单纯性丘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年龄以50~70岁所占比例较高,合并高血压所占比例高达94.00%(P<0.05);50例急性单纯性丘脑梗死患者经DWI检查可知其高信号病灶分布为左侧42.00%、右侧54.00%、双侧4.00%,其中以外侧型(丘脑漆状体动脉梗死)所占比例最高(54.00%)(P<0.05);发病部位位于丘脑内侧的急性单纯性丘脑梗死患者MMSE量表评分显著地于其他发病部位急性单纯性丘脑梗死患者(P<0.05)。26例丘脑外侧者均存在对侧肢体麻木情况,其中18例伴对侧肢体乏力、2例伴偏身疼痛,但不同梗死部位患者可伴其他并不相同的临床表现。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上述急性单纯性丘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接诊疑似病例后积极予以各项检查确诊病情并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丘脑梗死 特点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化脓性脑膜炎患者sICAM-1、CG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14
作者 汪光荣 严拱榕 罗娜 《西藏医药》 2021年第6期51-52,共2页
目的分析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 ICAM-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18年5月~2019年7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化... 目的分析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 ICAM-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18年5月~2019年7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41例,按疾病分型分为A组和B组,A组(20例)为暴发型脑膜炎患者,B组(21例)为亚急型脑膜炎患者。观察血清s ICAM-1、CGRP水平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 A组血清s ICAM-1、CGRP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经治疗后,A组治愈12例(60.00%),B组15例(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检测CGRP、s ICAM-1水平,可评估化脓性脑膜炎病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脑膜炎 SICAM-1 CGRP 临床意义 脑脊液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溶栓预后的关系
15
作者 钟静瑜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第20期21-22,共2页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溶栓预后的关系,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采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象54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5例,纳入合并组,未合并2型糖尿病对象29例,纳...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溶栓预后的关系,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采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象54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5例,纳入合并组,未合并2型糖尿病对象29例,纳入对照组。合并组中进一步分为良好组(24 h NIHSS降幅≥30%)、不良组。结果合并组溶栓后24、48 h、2周后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对象溶栓前血糖、24 h平均血糖、血糖不稳定指数低于不良对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下降值与24 h平均血糖、血糖不稳定指数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相较于未合并糖尿病对象预后更差,血糖波动与溶栓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急性脑梗死 血糖 溶栓
下载PDF
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后头颅CT致密征的变化研究
16
作者 罗桂云 陈桂玲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年第12期2194-2198,共5页
目的:探讨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后头颅CT致密征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29例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颅CT致密征的CT值及临床资料(NIHSS评分、MRS评分)进行回顾... 目的:探讨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后头颅CT致密征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29例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颅CT致密征的CT值及临床资料(NIHSS评分、MRS评分)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血栓长度变短,致密征CT值明显较溶栓前下降;CT值下降的病例出院后NIHSS评分较住院溶栓前明显下降,出院后MRS评分明显改善,患者生活可自理,溶栓治疗前后对比头颅CT致密征的CT值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致密征CT值下降与临床预后明显相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 急性脑梗死 CT致密征 溶栓治疗 CT值
下载PDF
神经梅毒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林丽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12期1079-1080,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9例神经梅毒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共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8~76岁。脑膜型3例,脑膜血管型1例,麻痹性痴呆4例,脊髓痨1例。颅脑MRI检查4例有脑萎缩,...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9例神经梅毒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共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8~76岁。脑膜型3例,脑膜血管型1例,麻痹性痴呆4例,脊髓痨1例。颅脑MRI检查4例有脑萎缩,1例脑膜增强,2例有脑梗死。治疗后3例痊愈,5例好转,1例无效。治疗后血清和脑脊液梅毒螺旋体凝胶试验(TPPA)转阴率低于反应素实验(RPR)。结论神经梅毒表现多样,误诊率高,临床表现与分型密切相关,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是诊断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临床分析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体会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春晓 江细妹 游春妹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10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偏瘫 康复护理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防治与护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春晓 林丽君 王菊华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11期1978-1978,共1页
经外周中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发展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其操作方法简单,可床旁操作,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较少。具有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临床中广泛应用于长期... 经外周中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发展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其操作方法简单,可床旁操作,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较少。具有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临床中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静脉化疗、胃肠外营养等患者,为患者提供一条安全、可靠的深静脉通道。我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开展PICC置管术228例,现将置管患者常见并发症防治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早期高压氧干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
20
作者 谢艳卿 李福英 +1 位作者 林丽君 刘玮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2年第1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实施早期高压氧联合药物和护理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选取2018年4月—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利用整群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实践组和参考组各25例,其中参考组患...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实施早期高压氧联合药物和护理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选取2018年4月—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利用整群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实践组和参考组各25例,其中参考组患者实施药物治疗联合护理干预,实践组患者开展早期高压氧联合药物和护理干预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侧面神经损伤恢复程度及总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神经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践组患者患侧面神经恢复与参考组相比明显提高,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参考组的76.00%,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早期高压氧联合药物和护理干预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患侧神经损伤程度,减轻症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高压氧 糖皮质激素 抗病毒药物 护理干预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