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代测序技术检测4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基因突变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
1
作者 施栋梁 姚梅宏 +4 位作者 吴丹 黄达妮 陈醉 郑宇辉 杨映红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基因改变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442例PTC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1)442例PTC患者中,423例患者检出基因突变,其中BRAF(385例)、RET(24例)、KRAS(...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基因改变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442例PTC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1)442例PTC患者中,423例患者检出基因突变,其中BRAF(385例)、RET(24例)、KRAS(5例)、NTRK3(3例)、NTRK1(3例);(2)BRAF基因突变仅与肿瘤最大径相关(P=0.006);(3)V600E突变丰度与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单/双侧、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组织学亚型(P均<0.05)相关;(4)V600E不同突变丰度与肿瘤最大径、癌灶分布、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组织学亚型(P均<0.05)相关。结论应用NGS技术可以明确PTC各驱动基因变异的独特特征,此外BRAF基因V600E突变与多项高危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二代测序 基因突变 BRAF
下载PDF
骨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33例临床病理分析
2
作者 马善宝 郑巧灵 +2 位作者 葛志文 肖颖 陈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9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骨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 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bone metastasis,CCRCC-BM)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CCRCC-BM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3年7月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病理科收集的33例CCRCC-BM患者的... 目的探讨骨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 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bone metastasis,CCRCC-BM)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CCRCC-BM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3年7月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病理科收集的33例CCRCC-B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3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42~94岁,中位年龄65岁。影像学均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转移病灶共43处,常见的骨转移部位为股骨(15处)及肱骨(12处);单发骨转移23例,伴一处或以上其他部位转移占10例。33例均因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REs)为首发症状就诊后经病理诊断为CCRCC-BM,18例出现肿瘤性坏死,3例伴有肉瘤样分化。Fuhrman细胞核分级:Ⅰ级16例、Ⅱ级14例,Ⅲ级1例,Ⅳ级2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成对盒基因8(paired box protein 8,Pax-8)(32/33)、白细胞分化抗原1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0,CD10)(33/33)、波形蛋白(vimentin)、碳酸酐酶Ⅸ(carbonic anhydraseⅨ,CAⅨ)(30/33)、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32/33)、广谱细胞角蛋白(pan cytokeratin,CKpan)(31/33)。33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随访2~108个月,死亡21例,生存12例。结论CCRCC-BM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股骨、肱骨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预后不佳。对于临床上不明原因出现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痛等症状的患者,应考虑肾细胞癌骨转移的可能,结合既往史、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肾细胞癌 骨转移 骨相关事件 病理性骨折 预后
下载PDF
rs2233678和rs2233679多态性与福建汉族人群肺癌易感性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建新 黄建平 +3 位作者 张旸 张黎仙 杨坤荣 陈清泉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30期4-7,共4页
目的了解福建汉族人群肽酰脯氨酰基顺反异构酶1(Pin1)基因rs2233678(-842G/C)和rs2233679(-667T/C)多态性分布规律及其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80例汉族肺癌患者和135例健康对照的Pin1基因启动子进行... 目的了解福建汉族人群肽酰脯氨酰基顺反异构酶1(Pin1)基因rs2233678(-842G/C)和rs2233679(-667T/C)多态性分布规律及其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80例汉族肺癌患者和135例健康对照的Pin1基因启动子进行扩增并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Pin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rs2233678位点只检测到GG和GC两种基因型,没有检测到CC基因型。rs2233678和rs2233679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在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组成的单体型C-C、G-C和G-T均与肺癌发生风险无相关性(P>0.05),rs2233678的基因型分布与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无相关性(P>0.05),rs2233679的基因型分布与肺癌病理类型呈弱相关(r=0.285,P=0.010)。结论 rs2233678和rs2233679多态性可能与福建汉族人群肺癌易感性无关,rs2233679的基因型分布与肺癌病理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肽酰脯氨酰基顺反异构酶1 多态性 易感性
下载PDF
胸腺淋巴上皮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4
作者 陈瑚 黄建平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68-870,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腺淋巴上皮癌(thymic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TL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4例TLEC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排列成相互吻合的巢团状或条索状,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 目的探讨胸腺淋巴上皮癌(thymic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TL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4例TLEC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排列成相互吻合的巢团状或条索状,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双色性或嗜伊红,细胞核呈空泡状,可见1~3个明显的核仁,核分裂象易见,间质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4/4)、CK5/6(4/4)、p63(4/4)、CD5(1/4)、CD117(2/4)阳性,Syn、CgA阴性,背景淋巴细胞CD3、CD20阳性,TdT阴性。2例PD-L1强阳性,1例弱阳性,1例阴性。原位杂交检测EBER(2/4)阳性。结论TLEC属于罕见的胸腺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诊断依赖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淋巴上皮癌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恶性潜能未定的血管球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5
作者 杨钰斌 吴美花 +2 位作者 吴龙 王密 吴春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 探讨恶性潜能未定的血管球瘤(glomus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 GT-UMP)的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GT-UMP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免疫组化染色、PCR及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 目的 探讨恶性潜能未定的血管球瘤(glomus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 GT-UMP)的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GT-UMP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免疫组化染色、PCR及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GT-UMP发生于胃壁5例,主气管1例,右小腿皮下1例。临床表现为占位引起的相关症状及影像学表现。镜下见肿瘤在黏膜下层、肌间浸润性生长,呈丛状及巢片状分布,细胞围绕血管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周围可见基膜样物质,细胞密度中等,细胞大小一致,核圆形,胞质透明,部分嗜酸性,未见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免疫表型:SMA、CollageⅣ、actin、Calponin、H-caldesmon均阳性。FISH检测:7例均检测到NOTCH2-MIR143基因融合。BRAF V600E突变检测:野生型。结论 GT-UMP具有血管外皮瘤样的组织结构、浸润性生长模式及低级别的细胞学特征,掌握其诊断标准,并辅助免疫组化及NOTCH-MIR143融合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球瘤 血管外皮瘤 诊断 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RET基因融合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6
作者 施栋梁 姚梅宏 +3 位作者 吴丹 陈醉 黄达妮 杨映红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84-188,193,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RET基因融合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二代测序(NGS)技术对442例PTC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同时收集患者资料,探讨RET融合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442例中,RET融合24例,其中RET-CCDC6融合16例,RET-NC...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RET基因融合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二代测序(NGS)技术对442例PTC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同时收集患者资料,探讨RET融合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442例中,RET融合24例,其中RET-CCDC6融合16例,RET-NCOA4融合6例,RET-ERC1融合2例。(2)RET融合患者24例中,男性4例,女性20例;年龄9~75岁;肿瘤最大径0.2~3.6 cm;单灶11例,多灶13例;单侧16例,双侧8例;侵犯被膜5例,未侵犯被膜19例;甲状腺外侵犯10例,无腺外侵犯14例;淋巴结转移20例,无淋巴结转移4例。(3)RET融合与肿瘤最大径(P<0.001)、肿瘤单/双侧(P=0.020)、淋巴结转移(P=0.005)相关,与年龄、性别、癌灶分布、侵犯被膜、腺外侵犯、组织学亚型无关。(4)不同突变丰度的RET融合与肿瘤最大径(P<0.001)、肿瘤单/双侧(P=0.049)、淋巴结转移(P=0.018)相关,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5)RET-CCDC6融合仅与肿瘤最大径(P=0.001)相关,RET-NCOA4融合仅与肿瘤单/双侧(P=0.005)相关。结论RET基因融合与PTC患者多项不良预后因素相关,通过NGS检测RET基因融合能够辅助临床分层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 甲状腺乳头状癌 二代测序技术 病理特征
下载PDF
GRWD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7
作者 黄建平 吴雪晶 +3 位作者 郑宇辉 李小燕 施栋梁 杨映红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富含谷氨酸的WD重复序列蛋白1(glutamate-rich WD40 repeat containing1,GRWD1)蛋白表达水平对胃癌MKN-45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GRWD1过表达载体和设计siRNA并转染胃癌MKN-45细胞,设立GRWD1过表达组及对照组、s... 目的探讨富含谷氨酸的WD重复序列蛋白1(glutamate-rich WD40 repeat containing1,GRWD1)蛋白表达水平对胃癌MKN-45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GRWD1过表达载体和设计siRNA并转染胃癌MKN-45细胞,设立GRWD1过表达组及对照组、siRNA基因沉默组及对照组.采用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差异,采用transwell检测GRWD1过表达和基因沉默对胃癌细胞MKN-45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siRNA组转染MKN-45细胞24h后,细胞增殖水平和侵袭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0.01),过表达组转染MKN-45细胞24h后,细胞增殖水平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1).结论GRWD1与MKN-45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有关,下调GRWD1可抑制MKN-45细胞增殖水平和侵袭能力.反之,上调GRWD1可提高MKN-45细胞增殖水平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WD1 胃癌 增殖 侵袭
下载PDF
胃良性疾病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癌和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张思寒 方雪芬 +7 位作者 吴惠婷 林清财 谢小迁 李雯 黄晓云 王小众 陈丰霖 郑碧云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863-869,共7页
目的:探讨胃良性疾病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和食管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01日至2018年01月01日因胃良性疾病在我院行远端胃切除术的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术后残... 目的:探讨胃良性疾病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和食管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01日至2018年01月01日因胃良性疾病在我院行远端胃切除术的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术后残胃癌和食管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远端胃切除术后食管癌、残胃癌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301例患者,残胃癌患者占11.96%,平均年龄(67.83±9.14)岁,其中进展期患者占83.33%,且只有55.56%的患者有手术机会,残胃癌多见于残胃体及吻合口。5.00%的患者发生了食管癌,平均年龄(68.00±8.73)岁,多见于食管下1/3段,均为进展期,且80.00%失去了手术机会。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手术间隔≥10年和胆汁反流是残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和胆汁反流是食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残胃癌和食管癌发生风险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残胃癌在各组发生率分别为1.72%、8.62%、28.99%(P<0.001),食管癌分别为0.70%、4.88%、13.16%(P<0.001)。结论:年龄≥65岁、手术间隔≥10年的因胃良性疾病行远端胃切除术后的患者,建议密切进行胃镜随访。如发现胆汁反流,应仔细检查食管下1/3段、残胃体及吻合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胃切除术 危险因素 残胃癌 食管癌 列线图
下载PDF
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连渊娥 杨映红 +3 位作者 杨长培 梁建钢 杨焕星 杨发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78-1380,共3页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inonsal teratocarci-nosarcoma,SNTC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4例SNTCS进行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中3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1例并发颅脑及肝...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inonsal teratocarci-nosarcoma,SNTC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4例SNTCS进行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中3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1例并发颅脑及肝脏转移,1例术后半年复发。SNTCS镜下形态复杂多样,可见未成熟的鳞状细胞巢及腺样结构,部分腺体异型,梭形肉瘤样区围绕不成熟的鳞状细胞巢及腺癌成分分布,有些病例可见嗅神经母细胞瘤样区域及神经原纤维基质,肿瘤间质中尚能见到未分化/原始的肿瘤细胞及分化不等的骨及软骨组织。结论 SNTC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可能为原始胚胎组织或发育过程中迷离在上呼吸道的多潜能干细胞引起的一种病变。其组织学成分复杂,形态多样,取材不充分可能导致误诊,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肿瘤 畸胎癌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158例早期胃癌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杨映红 赵文新 +2 位作者 侯培峰 黄素英 陈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793-796,共4页
目的:研究158例早期胃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72年1月~2003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检查2792例胃癌根治术标本,其中158例早期胃癌行根治术标本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肉眼分果型:全、组组织男学12分3例型,、... 目的:研究158例早期胃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72年1月~2003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检查2792例胃癌根治术标本,其中158例早期胃癌行根治术标本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肉眼分果型:全、组组织男学12分3例型,、女淋巴35结例数;1目00、例淋(巴63结.2转9%移)进肿行瘤检局查限,在其粘中膜随内机,选58取例1侵5例及进粘行膜I下d1;及发P生C部NA位免主疫要组位织于化胃学小分弯析9。7例结(61.39%);肉眼分型以Ⅱ型为主(94例,60.26%);组织学类型以管状腺癌为主(127例,80.38%);出现淋巴结转移12例(7.59%),其中粘膜内癌5例(3.16%),粘膜下癌7例(4.43%);肿瘤位于粘膜内组平均淋巴结12.37个,肿瘤位于粘膜下组平均淋巴结17.31个,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早期胃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转移淋巴结位于粘膜内组与粘膜下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整随访43例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者平均生存7.42年,无淋巴结转移者平均生存8.59年。15例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Id1及PCNA均呈高表达,染色阳性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结论:本组早期胃癌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31~60岁,随着肿P瘤C向NA粘关检膜键测下词证层实发早早展期期,胃胃病癌癌灶同下临样淋床具巴病有结理侵数袭目术与随后增之生殖增存的多恶;生性存生期物学与特淋点巴。结转移个数、浸润深度未见明显相关性。经Id1与PCNA检测证实早期胃癌同样具有侵袭与增殖的恶性生物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临床病理 术后生存
下载PDF
胸腺鳞状细胞癌4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PD-L1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龙 冯昌银 +1 位作者 黄建平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27-1230,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PD-L1在胸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原发性胸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PD-L1表达、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1例原发性胸腺鳞状细胞癌中,男性28例,女... 目的探讨胸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PD-L1在胸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原发性胸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PD-L1表达、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1例原发性胸腺鳞状细胞癌中,男性28例,女性13例,发病年龄9~74岁,中位年龄58岁,发病高峰年龄50~59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CT示前纵隔或前上纵隔占位,肿瘤最大径1.0~12.0 cm。免疫表型:CD117(41/41)、CD5(39/41)、PD-L1(34/41)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8%~95%。PD-L1表达与肿瘤大小及背景中是否富于淋巴细胞相关(P<0.05)。37例胸腺鳞状细胞癌可行Masaoka分期:Ⅲ期22例,Ⅳ期15例。41例胸腺鳞状细胞癌患者随访6~97个月,15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21.4%。结论胸腺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PD-L1的阳性率较高,可为临床开展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鳞状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PD-L1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淋巴上皮瘤样癌2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瑚 蒋逸婷 +4 位作者 陈永钦 连渊娥 冯昌银 黄建平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16-1018,共3页
目的探讨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胃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原位杂交、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7例中女性4例,男性23例,年龄... 目的探讨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胃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原位杂交、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7例中女性4例,男性23例,年龄35~70岁,中位年龄54岁。肿瘤位于近端胃19例,远端胃6例,残胃1例,远端胃和近端胃均发生1例。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成发育不良的腺腔,条索或单个散在,间质见大量淋巴细胞。免疫表型:27例肿瘤细胞CKpan、CKL阳性,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D3或CD20,原位杂交检测EBER阳性。随访3~60个月,24例无瘤存活,1例3个月后复发,2例失访。结论LELC是少见的胃癌亚型,与EBV感染相关,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上皮瘤样癌 EBV
下载PDF
塌陷型与细胞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姚梅宏 曾德华 +5 位作者 谢飞来 曲利娟 曾玲 李敏 刘庆宏 郑智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24-1329,共6页
目的分析塌陷型和细胞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的临床病理指标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非特殊型和顶端型FSGS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塌陷型和细胞型FSG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随访观察各组患... 目的分析塌陷型和细胞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的临床病理指标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非特殊型和顶端型FSGS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塌陷型和细胞型FSG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探讨FSGS患者肾存活的影响因素。结果 (1)与非特殊型相比,塌陷型、细胞型FSGS患者的病程短,血清白蛋白水平(serum albumin,ALB)低,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RI)的发生率高(P<0.05)。(2)塌陷型FSGS的活动性指数和慢性指数显著高于顶端型和非特殊型(P<0.05)。(3)顶端型、细胞型、非特殊型和塌陷型FSGS患者的治疗缓解率由高到低依次为90.6%、58.3%、50%、37.9%,治疗效果与病理亚型密切相关(P<0.05)。(4)顶端型、非特殊型、细胞型和塌陷型FSGS患者的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100%、93.8%、75.0%、58.6%;肾活检时RI、活动性指数、慢性指数、病理亚型、治疗效果是FSGS患者肾存活的影响因素,其中慢性指数≥5分和病理亚型为塌陷型是影响FSGS患者肾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塌陷型和细胞型FSGS是具有明显临床病理特征、对治疗反应及预后较差的病理亚型。慢性指数≥5分和塌陷型是FSGS患者肾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塌陷型 细胞型 病理特点 临床预后
下载PDF
2098例甲状腺疾病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文新 杨映红 杨发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35-536,共2页
关键词 甲状腺疾病 诊断 病理
下载PDF
乳腺纤维腺瘤内癌2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连渊娥 郑巧灵 +2 位作者 蒋逸婷 吴丹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4-206,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腺瘤内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乳腺纤维腺瘤内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0.8岁。6例行单纯肿物切除术,8例行保...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腺瘤内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乳腺纤维腺瘤内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0.8岁。6例行单纯肿物切除术,8例行保乳手术,6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患者均未出现淋巴结转移。20例均为纤维腺瘤内癌:4例为小叶原位癌;15例为导管原位癌,低级别13例,中级别2例,其中5例腺瘤外乳腺组织亦有低级别导管原位癌;1例为浸润性导管癌。20例纤维腺瘤内癌的ER、PR均弥漫一致阳性。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7.5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纤维腺瘤内癌的形态特点为纤维腺瘤的背景上出现原位癌或浸润癌,预后好。治疗上推荐保乳手术,术后可辅以放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纤维腺瘤 原位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肠型胃腺癌组织中A3G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昌银 郑巧灵 +3 位作者 黄建平 陈瑚 连渊娥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26-1430,共5页
目的探讨胃腺癌组织中A3G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在线工具GEPIA分析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A3G mRNA的表达差异。收集胃腺癌(Lauren分型肠型)组织样本85例,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检测胃癌组织中A3G蛋白的表... 目的探讨胃腺癌组织中A3G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在线工具GEPIA分析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A3G mRNA的表达差异。收集胃腺癌(Lauren分型肠型)组织样本85例,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检测胃癌组织中A3G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的关系。通过TIMER数据库分析胃癌组织中A3G mRNA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A3G 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A3G蛋白低表达42例(49.4%),高表达43例(50.6%)。胃癌组织中A3G蛋白高表达与肿瘤T、N分期、临床分期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相关(P<0.05),A3G高表达的病例肿瘤浸润更深、淋巴结转移更多、分期更晚;A3G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远处转移等因素无关(P>0.05)。A3G高、低表达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6.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A3G表达与肿瘤浸润T细胞呈正相关(r=0.668,P<0.05)。结论A3G在胃腺癌中高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其可能参与胃腺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胃腺癌预后标志物或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腺癌 A3G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微环境 预后
下载PDF
肺癌中IMP3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梅宏 杨映红 +2 位作者 黄建平 冯昌银 连渊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07-1411,1417,共6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I mRNA-binding protein 3,IMP3)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78例肺癌组织中IMP3蛋白及mRNA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肺...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I mRNA-binding protein 3,IMP3)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78例肺癌组织中IMP3蛋白及mRNA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肺癌组织中IMP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1)。IMP3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病理学分期、血清CEA水平有关(P<0.0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IMP3表达、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期与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有关,淋巴结转移、吸烟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MP3表达、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理学分期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IMP3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肺癌患者疾病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IMP3 荧光定量PCR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预后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临床病理分析及术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映红 连渊娥 +1 位作者 赵文新 冯昌银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56-859,共4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术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病理诊断方法。方法复习存档病理资料125例PTMC(2010年),详细描述其组织学诊断标准,并与近3年来PTMC病理资料作比较。结果微小乳头状癌以女性患者居多,共107...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术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病理诊断方法。方法复习存档病理资料125例PTMC(2010年),详细描述其组织学诊断标准,并与近3年来PTMC病理资料作比较。结果微小乳头状癌以女性患者居多,共107例,占85.6%(男女比例为1∶6);≤45岁58例(46.4%),>45岁64例(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49例(39.38%),右侧63例(50.4%),双侧12例(9.6%),峡部1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121例,未做4例,确诊113例(88.43%),冰冻切片漏诊8例(6.6%)。确诊病例中92例做了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淋巴结出现转移28例(30.44%),无转移64例(69.7%)。其中原发灶≥0.5cm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4.0%(18/53),<0.5cm者转移率为25.6%(10/39),两者比例为1.7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1)。结论术中冰冻切片确诊为PTMC者应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下载PDF
原发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玫芳 赵红 +5 位作者 康德勇 冯昌银 邱小文 杨焕星 郑宇辉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心脏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应用原位杂交以及荧光原位杂... 目的探讨原发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心脏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应用原位杂交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为大淋巴样细胞,弥漫性浸润性生长,核分裂象多见。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20、PAX5,Ki-67增殖指数60%~95%,CD5阳性且C-MYC和BCL-2双表达1例。FISH检测未检出MYC、BCL-2、BCL-6基因断裂分离。2例行肿物切除/活检,未行化疗,分别于术后2、3个月死亡;3例行肿物切除/活检及R-CHOP方案化疗,分别随访2、10、38个月,预后良好。结论原发心脏DLBCL属于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除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需结合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进行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特征 诊断
下载PDF
临床酷似淋巴瘤的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6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映红 郑宇辉 +2 位作者 黄建平 杨涛 陈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55-458,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上酷似淋巴瘤的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和EBER原位杂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HNL淋巴结活检标本的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病灶内细胞的免疫表型和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本组男... 目的:探讨临床上酷似淋巴瘤的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和EBER原位杂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HNL淋巴结活检标本的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病灶内细胞的免疫表型和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本组男性31例(47.7%)、女性34例(52.3%),男女比例为1:1.1;年龄20岁以下18例(27.7%)、20岁以上26例(40.0%)、30岁以上13例(20.0%),20~30岁之间病例较多。病程为30d的病例最多,有15例(23.1%)、其次为7d 7例(10.8%)。发热20例(30.8%)、无发热45例(69-2%)。淋巴结最大直径1.5~3.0 cm48例(73.9%)。镜检淋巴结结构完整56例(86.2%)、部分完整7例(10.8%)、结构完全破坏者2例(3.1%)。淋巴结单个大的坏死灶1例(1.5%)、多灶性坏死灶62例(95.4%)、出现坏死灶融合呈大片坏死者33例(50.8%)。淋巴结中组织病理学三个阶段特点:增殖期、坏死期和黄色瘤期,三种不同病理特征,可同时出现在同一淋巴结中。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量CD68阳性细胞。EBER指标,阳性14例(21.5%)、阴性51例(78.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发热、EBER与各指标间的关系P>0.05,无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淋巴结结构与坏死期细胞百分比之间存在关联,回归方程:Y=0.012+0.008X,其中Y为结构,X为坏死期细胞百分比。说明坏死期细胞百分比越多,结构完整性越低,结构越不完整。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质多灶性坏死与其余各指标之间的关系,P>0.05,无统计学意义。同样,皮质融合性坏死与其余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P>0.05),病理组织学各阶段变化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增殖期、坏死期细胞百分比与皮质融合坏死灶、坏死边缘灶转化淋巴细胞之间都存在关联。黄色瘤期百分比与皮质坏死灶、年龄之间存在关联。结论:HNL诊断性条件,即所谓三个组织学特点,必须与淋巴瘤、结核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免疫组织化学 EBER原位杂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