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眼内炎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5
1
作者 杨一涛 唐罗生 +2 位作者 陈焓 周清华 魏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388-389,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眼内炎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时机。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入选病例为我院2003-06/2005-06收治的69例69眼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眼内炎患者,术中观察玻璃体积脓不超过一个象限或仅累及前部玻璃体,视网膜状态...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眼内炎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时机。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入选病例为我院2003-06/2005-06收治的69例69眼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眼内炎患者,术中观察玻璃体积脓不超过一个象限或仅累及前部玻璃体,视网膜状态完好者。将69例69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A组34例34眼:进行玻璃体切除,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B组35例35眼:先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后3~6moII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分别进行比较P=0.000,差别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手术前后视力比较,术前P=0.978,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P=0.005,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视力明显好于B组。两组之间术后反应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基础上,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眼内炎患者,进行玻璃体切除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配合有效的术后处理,一般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外伤性白内障 眼内炎 人工晶状体 手术时机
下载PDF
四种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在高度近视眼术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显勇 庄静宜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8期606-608,共3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如何精确计算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方法回顾性分析轴长大于27.0mm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96例(118眼),所有病例均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应用SRKⅡ、SR...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如何精确计算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方法回顾性分析轴长大于27.0mm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96例(118眼),所有病例均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应用SRKⅡ、SRK/T、HofferQ和Holladay 1等公式计算所植入人工晶状体应产生的术后理论屈光状态,分析4个公式所得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别。结果各公式平均误差值分别为:SRKⅡ(-0.5±0.84)、SRK/T(-0.18±0.68)、Hoffer Q(0.33±0.72)、Holladay1(0.26±0.66),各误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RK Ⅱ和SRK/T公式存在高估IOL屈光度的趋势,使术后出现比预期更高的近视;而Hoffer Q和Holladay 1公式则相反,存在低估IOL屈光度的趋势,使术后残留近视度数比预期低甚至出现远视。不同眼轴长度时SRK/Ⅱ平均绝对误差值明显大于第三代公式;SRK/T、Hoffer Q、Holladay 1三者平均绝对误差值大致相等,但SRK/T及Holladay 1表现稍优于Hoffer Q;各公式平均绝对误差值与轴长无明显对应关系。部分误差值较大者合并较明显的巩膜后葡萄肿,提示眼轴长度测量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计算IOL屈光度时,第三代计算公式较第二代计算公式准确,SRK/T与Holladay 1公式准确性最高,在临床中应尽量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屈光 数学计算
下载PDF
显微镜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不同种族翼状胬肉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法松 杨扬帆 胡燕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1期10362-10365,共4页
目的: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复发率高,自体角膜缘移植应用于胬肉切除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术式,取材方便,安全。为寻求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降低术后复发率,文章对不同种族的翼状胬肉患者施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并观... 目的: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复发率高,自体角膜缘移植应用于胬肉切除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术式,取材方便,安全。为寻求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降低术后复发率,文章对不同种族的翼状胬肉患者施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并观察分析其治疗结果。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0-01/2006-06就诊的翼状胬肉患者198例(206眼),其中就诊于中国厦门者144例,均为初发病例;作者在非洲博茨瓦纳国接诊的黑种人患者54例,均为复发病例。患者对治疗方案及实验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对198例患者施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胬肉切除术,即切除胬肉组织后在术区覆盖取自颞上方球结膜的带角膜缘的薄层游离结膜瓣。③实验评估:通过术后随访,对手术区域进行分级评估,1级为术区外观正常,4级即胬肉复发。观察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 ̄2年,平均14个月。①术后6周时未发现翼状胬肉复发,术后6个月时中国汉族人、博兹瓦纳黑种人病例的复发率分别为6.6%和14.8%,术后12个月时复发率分别为11.8%和24.5%。②术后6周时,两组病例的分级情况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中国病例恢复较好。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两组术区分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主要为角膜浅层瘢痕、持续性眼表刺激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显微镜下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具有切除胬肉较彻底、组织损伤小、术后反应轻、复发率较低的特点,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黑种人病例的术后复发率高于中国汉族翼状胬肉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干细胞 显微外科手术 人种群 细胞移植
下载PDF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C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贺春梅 王竫华 +1 位作者 王大博 张军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8-190,19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C的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手术区的形态学变化及房水引流途径。方法新西兰白兔12只(24眼),随机分为实验组9只(18眼)和正常对照组3只(6眼)。实验组兔双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分别于术后1d、14d、1个月时随机... 目的探讨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C的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手术区的形态学变化及房水引流途径。方法新西兰白兔12只(24眼),随机分为实验组9只(18眼)和正常对照组3只(6眼)。实验组兔双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分别于术后1d、14d、1个月时随机选择3只兔,一眼前房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 radish peroxidase,HRP),另一眼前房注入相对分子质量为70000四甲基罗丹明标记的葡聚糖(tetramethyl rhodamine-dextran,TMR-D)。60min后经颈动脉灌注固定,摘取眼球,冰冻切片,观察示踪剂的分布及手术区的形态学变化。正常对照组3只兔,双眼未行手术,示踪剂前房注入方法同前。结果实验组兔眼滤过泡及浅层巩膜瓣下的滤过腔于术后1d及14d时可见HRP强染色。术后14d时,滤过腔内未见明显纤维组织形成,滤过腔周围巩膜内有HRP散在染色。术后1个月时,滤过腔局限,少量HRP颗粒分布,滤过腔见纤维组织增生。正常对照组结膜下仅微弱HRP显色,巩膜内无HRP颗粒分布。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脉络膜均可见TMR-D红色荧光。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房水引流途径涉及结膜下外滤过、巩膜内吸收及葡萄膜巩膜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丝裂霉素C 辣根过氧化物酶 四甲基罗丹明标记葡聚糖
下载PDF
显微镜下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胬肉切除治疗翼状胬肉198例:不同种族患者的对比分析(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法松 杨扬帆 +1 位作者 胡燕霞 张美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65-968,共4页
背景:大多数针对翼状胬肉治疗效果的研究都着眼于手术技巧、辅助治疗手段和患者自身原因对胬肉切除后复发率的影响,种族因素与胬肉的发生发展及复发是否有关仍无确切依据。目的:对不同种族的翼状胬肉患者施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 背景:大多数针对翼状胬肉治疗效果的研究都着眼于手术技巧、辅助治疗手段和患者自身原因对胬肉切除后复发率的影响,种族因素与胬肉的发生发展及复发是否有关仍无确切依据。目的:对不同种族的翼状胬肉患者施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观察比较其治疗结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0-01/2006-06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完成。对象: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同期收治的中国汉族翼状胬肉患者144例(152眼),均为初发病例;作者在非洲同期接诊的黑色人种翼状胬肉患者54例(54眼),均为复发病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胬肉长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方法:198例患者显微镜直视下常规切除翼状胬肉,力求角膜面无胬肉组织残留。取患者自体颞上方球结膜的带角膜缘的薄层游离结膜瓣,覆盖于翼状胬肉切除创面区。术后6周及6,12个月进行随访,患眼分级标准为1~4级,级别越高复发程度越严重。主要观察指标: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的复发情况、患眼分级及并发症。结果:第6周两组均未发现翼状胬肉复发,6个月时中国汉族与非洲黑色人种胬肉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6.6%和14.8%,12个月时分别为11.8%和24.5%,后者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前者(t=4.607,P=0.032)。第6周两组患眼分级情况存在显著差异(χ2=15.608,P<0.01),中国汉族胬肉患者恢复较快;至6,12个月时两组患眼分级无明显差异(χ2=4.401,6.206,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均较少,主要为角膜浅层瘢痕、持续性眼表刺激症状。结论:显微镜下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的方法,具有切除胬肉较彻底、组织损伤小、复发率较低的优势,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非洲黑色人种翼状胬肉患者的术后复发率高于中国汉族翼状胬肉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移植 翼状胬肉 人种群 显微外科
下载PDF
单纯外展神经麻痹的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晖 《临床眼科杂志》 2008年第2期130-130,共1页
关键词 外展神经麻痹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麻痹性斜视 后天性 致病因素 病变 先天性
下载PDF
少突胶质细胞体外培养、纯化、鉴定及缺氧模型建立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晖 王玮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9年第4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生物学特性;探讨获得细胞纯度较高的实验方法及如何建立少突胶质细胞的缺氧培养模型。方法1.取新生SD大鼠脑皮质进行体外培养,采用两次恒温摇床振荡分离纯化法和条件限定培养基培养,倒置...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生物学特性;探讨获得细胞纯度较高的实验方法及如何建立少突胶质细胞的缺氧培养模型。方法1.取新生SD大鼠脑皮质进行体外培养,采用两次恒温摇床振荡分离纯化法和条件限定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种类并分析纯度。2.缺氧联合低糖培养建立细胞体外缺氧培养模型,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1.获取高纯度的大鼠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祖细胞A2B5荧光标记阳性,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半乳糖脑苷脂阳性。2.缺氧培养2小时细胞变化不明显,但缺氧培养6小时,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并且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存活细胞更少,凋亡细胞更多,至缺氧培养10小时,大多数细胞破碎。结论1.两次恒温摇床振荡分离纯化法和条件限定培养基培养可获取高纯度的大鼠少突胶质细胞。2.低糖联合缺氧培养模型可以建立可行的少突胶质细胞体外缺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胶质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分离 缺氧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少瑄 庄静宜 +1 位作者 林延 李清煌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7年第3期104-105,共2页
研究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例16眼,均伴有晶状体混浊,矫正视力〈0.3,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1~6个月,对手术前后... 研究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例16眼,均伴有晶状体混浊,矫正视力〈0.3,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1~6个月,对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6眼患者术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伴有晶体混浊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青光眼 闭角型
下载PDF
冷冻治疗脸部血管瘤、色素痣46例诊疗分析
9
作者 周忠诚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冷冻治疗血管瘤、色素痣的效果。方法应用液体氮、氧(-186℃)对46例眼睑、脸部血管瘤色素痣病人进行冷冻治疗。结果接受液体氮、氧治疗的病人,眼睑皮肤血管瘤、色素痣36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皮下海绵型血管瘤治愈率达70%。结... 目的探讨冷冻治疗血管瘤、色素痣的效果。方法应用液体氮、氧(-186℃)对46例眼睑、脸部血管瘤色素痣病人进行冷冻治疗。结果接受液体氮、氧治疗的病人,眼睑皮肤血管瘤、色素痣36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皮下海绵型血管瘤治愈率达70%。结论用液体氮、氧冷冻治疗血管型血管瘤、色素痣治愈率高,不形成疤痕,复发率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氮 冷冻治疗 脸部血管瘤 色素痣 液体氧
下载PDF
375例早产儿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状况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晖 庄静宜 +3 位作者 陈焓 罗陈川 刘显勇 崔丽萍 《眼科》 CAS 2010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了解厦门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患病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4-2008年厦门市第一医院入院筛查的375例出生体重≤2500g,或胎龄≤32周的早产儿。方法用双目间接眼底镜进行眼底检查,明确是否有ROP及其分期,统计不... 目的了解厦门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患病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4-2008年厦门市第一医院入院筛查的375例出生体重≤2500g,或胎龄≤32周的早产儿。方法用双目间接眼底镜进行眼底检查,明确是否有ROP及其分期,统计不同出生体重、不同胎龄患儿的ROP患病率。主要指标ROP患病率。结果375例早产儿发现有ROP者41例,患病率10.93%;其中ROP1期9例,2期14例,2期+10例,3期+7例,急性进展性后部ROP1例。出生体重≤1000g、1001~1500g、1501~2000g的早产儿ROP患病率分别为45.00%、17.07%、7.01%;出生胎龄≤28周、29~30周、31~32周、33~34周的患病率分别为34.48%、12.07%、12.71%、8.25%。结论出生体重≤2000g、胎龄≤34周ROP患病风险高,早期进行ROP的筛查是防治ROP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新生儿筛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