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肺复苏中外周血B型钠尿肽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王金高 黄继义 +3 位作者 吴伟程 孔德全 杨成彬 潘晓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血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动态变化与心肺复苏(CPR)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67例心搏骤停后CPR患者,依据复苏效果分为三组,A组(33例):CPR30min,无效死亡;B组(20例):复苏成功,自主循...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血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动态变化与心肺复苏(CPR)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67例心搏骤停后CPR患者,依据复苏效果分为三组,A组(33例):CPR30min,无效死亡;B组(20例):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建立≥2h,但最终死亡;C组(14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选择20例健康成年体检者作为对照组(D组)。于CPR即刻(0h)、3、6、12和24h留取静脉血,检测BNP水平,比较各组患者该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在CPR初期,A、B、C三组BNP无明显激活,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于CPR3h激活程度与C组接近,于CPR6h显著激活,较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持续至24h;C组于CPR3h激活,6h达峰值,24h降至较低水平。结论CPR过程中,BNP的激活呈动态变化,患者CPR后出现了心功能不全。BNP的早期激活对机体可能是一种保护性反应,BNP大量持续表达可能提示CPR患者心力衰竭加重,预后不良。治疗心功能不全、提高心排血量、改善重要脏器血液灌注可能成为提高CPR成功的主要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CPR) B型钠尿肽
下载PDF
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昏迷患者的中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杜鹏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36期125-127,共3页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有关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disc(2001~2008)、CNKI(2001~2008)和重庆维普。以"纳洛酮"和"急性酒精中毒"或"急性乙醇中毒"为关键词检索文献,收集...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有关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disc(2001~2008)、CNKI(2001~2008)和重庆维普。以"纳洛酮"和"急性酒精中毒"或"急性乙醇中毒"为关键词检索文献,收集有关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有两名评价员检索资料并交叉核对,所得文献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组提供的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相关文献385篇,通过质量评价,纳入的3项研究,包括患者178例,其中纳洛酮治疗组88例,对照组90例。纳洛酮治疗组的患者清醒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诺酮可明显缩短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昏迷时间,使昏迷患者提前清醒,但是由于国内大部分文献方法学质量差,同时缺乏对纳洛酮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这一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格的高质量研究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乙醇中毒 系统评价
下载PDF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表达与CT分级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孔德全 李华 +4 位作者 王金高 杨成彬 陈文贵 陈志强 俞祥玫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84-1086,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含量的表达及相应的CT表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照Balthazar分级将58例急性胰腺炎CT图像改变分为A、B、C、D和E共5个级别,各级别分别与相应的MIF含量相比较分析。结果A、B...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含量的表达及相应的CT表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照Balthazar分级将58例急性胰腺炎CT图像改变分为A、B、C、D和E共5个级别,各级别分别与相应的MIF含量相比较分析。结果A、B级(水肿型)时血浆MIF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级(出血坏死型)时MIF水平较对照组和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Balthazar CT分级评分与MIF水平呈正相关(r=0.637,P<0.05)。结论MIF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动态检测AP患者血浆中MIF含量有助于预测患者病情及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Balthazar CT分级
下载PDF
心肺复苏中心肌损伤及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金高 孔德全 +4 位作者 黄妍 黄继义 张自立 吴伟程 潘晓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33-336,共4页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CPR)患者外周静脉血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及心电图ST段抬高的动态变化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探讨患者CPR后心肌损伤及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鉴别方法。方法选择26例CPR且自主循环恢复(R...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CPR)患者外周静脉血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及心电图ST段抬高的动态变化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探讨患者CPR后心肌损伤及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鉴别方法。方法选择26例CPR且自主循环恢复(ROSC)〉24h的患者,于入院后CPRO(即刻)、4、8、12、16、20h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CK—MB、cTnI活性,ROSC后每隔2h复查心电图,CK—MB、cTnI活性升高并出现心电图ST段抬高,可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者,即进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无ST段抬高者(C组,5例)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冠脉造影显示冠脉血流通畅、未发现梗塞者列为A组(15例);若冠脉主干或分支发现梗塞,出现心肌梗死,即列为B组(6例);D组为15例健康体检者。对各组患者CK—MB、cTnI的动态变化及心电图ST段抬高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CK—MB、cTnI于CPR4h开始升高,CK—MB于12h达峰值,cTnI于16h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ROSC即刻心电图出现多导联ST段抬高,之后迅速下降,于ROSC 2h ST段降幅多超过50%。B组CK—MB、cTnI于CPR4h开始升高,20h内逐渐升高;心电图于ROSC即刻出现多导联ST段抬高,2h后升高的ST段进一步上移。C组CK—MB、cTnI于CPR后逐渐升高,分别于CPR后12h、16h达峰值;心电图ST段压低或无明显偏移。D组CK—MB、cTnI在正常范围内表达,心电图ST段无明显偏移。结论CPR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部分患者出现了急性STEMI。CK—MB、cTnI在CPR后逐渐升高,但对心肌损伤与STEMI的早期鉴别无特异性价值。相对而言,心电图具有较早的预测价值:抬高的ST段于ROSC2h回降〉50%以上,或CK—MB、cTnI酶峰分别前移至CPR 12h或16h内多提示心肌损伤;而ROSC 2h后ST段无回降趋势或CPR20h内CK—MB、cTnI逐渐升高多提示合并STEMI,此时需行紧急溶栓或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心肌梗死 急性 心肌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