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手、腕部腱鞘结核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曾锦源 林章雄 +2 位作者 谢昀 陈春永 叶君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of Tuberculosis,T-SPOT.TB)在手、腕部腱鞘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集64例怀疑手、腕部腱鞘结核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诊断及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of Tuberculosis,T-SPOT.TB)在手、腕部腱鞘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集64例怀疑手、腕部腱鞘结核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诊断及临床表现判断有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全部病例均经过T-SPOT.TB和胶体金标法分别进行体外γ-干扰素释放试验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采用Kappa、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分析相关病例64例,其中诊断为手、腕部腱鞘结核(结核病例)21例,非手、腕部腱鞘结核(非结核病例)43例。经T-SPOT.TB检测,结核病例阳性者20例,非结核病例阴性者40例,灵敏度为95.2%,特异度为93.0%,阳性预测值为87.6%,阴性预测值为97.6%。经胶体金标法检测血清结核抗体,结核病例阳性者5例,非结核病例阴性者37例,灵敏度为23.8%,特异度为86.0%,阳性预测值为45.4%,阴性预测值为69.8%。与临床诊断比较,T-SPOT.TB和胶体金标法的Kappa值分别为0.862和0.112,T-SPOT.TB比胶体金标法具有更好的一致性,且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POT.TB在手、腕部腱鞘结核诊断中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和腕部腱鞘结核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胶体金标法 结核抗体
下载PDF
胎鼠原代脊髓神经元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良
2
作者 蓝文彬 魏国桢 +3 位作者 王发圣 吴贵 郑力峰 谢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78,共9页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原代胎鼠脊髓神经元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育龄期雄、雌SD大鼠各36只,合笼配种怀孕.取受孕10~12d、13~15d及16~18d的SD大鼠各6只,解剖分离胚胎脊髓,按常规胰酶消化法制备单细胞悬液,应用细胞计数板及台盼蓝染色,在显...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原代胎鼠脊髓神经元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育龄期雄、雌SD大鼠各36只,合笼配种怀孕.取受孕10~12d、13~15d及16~18d的SD大鼠各6只,解剖分离胚胎脊髓,按常规胰酶消化法制备单细胞悬液,应用细胞计数板及台盼蓝染色,在显微镜下数出蓝色细胞数和细胞总数,计算细胞存活率,明确最佳取材胎龄;接着以上述最佳取材胎龄为取材时间点,每组6只孕鼠,按无酶法、胰酶法和Accutase酶法消化三种不同的方法制备单细胞悬液,显微镜下数出蓝色细胞数和细胞总数,计算细胞存活率.接种、纯化细胞并培养1、3、7d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脊髓神经元生长状态,利用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βtubulinⅢ与细胞核双标记法鉴定培养脊髓神经元的纯度.结果:孕13~15d组细胞总量和存活细胞量高于孕10~12d组,细胞存活率高于孕16~18d组(P<0.05).Accutase酶组获取的细胞总量、存活细胞量以及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无酶组及胰酶组(P<0.05).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脊髓神经元培养7d后,胞体周围逐渐出现光圈,神经突起逐渐伸长,最终形成密集的神经突起网络;与无酶组及胰酶组相比,Accutase酶法分离的脊髓神经元分布更加均匀并且神经突起形成的网更密集.经βtubulinⅢ和hoechst33342荧光染色鉴定,Accutase酶组、无酶组及胰酶组三组分离提取培养的脊髓神经元纯度分别为(90.29±2.55)%、(83.51±6.20)%和(88.10±4.07)%,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3~15d胎龄是原代培养脊髓神经元的最佳取材时间;Accutase酶法相较于常规无酶法、胰酶法所获取的脊髓神经元产量更大、生长状态更好,可作为体外研究脊髓神经元病变的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神经元 原代培养 酶消化法 Accutase酶法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螺旋刀片位置的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曾锦源 叶君健 +2 位作者 谢昀 陈春永 林章雄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9-573,共5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螺旋刀片位置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月经PFNA内固定治疗的131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螺旋刀片位置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月经PFNA内固定治疗的131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2例患者正位X线片显示螺旋刀片位于股骨颈中间(A组)、59例位于股骨颈中下1/3(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骨折分型、合并内科疾病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尾钉高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14个月,平均12.1个月。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骨折均达临床骨性愈合,愈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90,P=0.849)。术后6个月,A组TAD为(2.23±0.07)cm、尾钉高度为(1.72±0.14)cm,B组分别为(2.85±0.12)、(0.53±0.26)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43,P=0.000;t=31.031,P=0.000)。术后6个月,A组髋关节功能获优48例、良15例、可9例,B组获优38例、良16例、可5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75,P=0.941)。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时,结合适宜的TAD,螺旋刀片置于股骨颈中间或中下1/3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不稳定型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螺旋刀片 尖顶距 老年人
原文传递
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春永 叶君健 +5 位作者 谢昀 林章雄 谢其扬 邱耀宇 吴贵 王发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5-809,共5页
目的探讨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11月,收治46例髌骨骨折患者。男30例,女16例;年龄20~86岁,平均54岁。骨折原因:摔伤27例,交通事故伤16例,击打伤3例。闭合性损伤41例,开... 目的探讨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11月,收治46例髌骨骨折患者。男30例,女16例;年龄20~86岁,平均54岁。骨折原因:摔伤27例,交通事故伤16例,击打伤3例。闭合性损伤41例,开放性损伤5例。左侧24例,右侧22例。骨折AO分型:34-A型3例,34-B型1例,34-C1型7例,34-C2型13例,34-C3型2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2 d,平均3.7 d。采用单根钛缆环扎加"8"字张力带内固定,在髌骨表面形成几何学"球冠"形状的张力带结构。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20.6个月。术后1例出现软组织刺激,2例出现1枚克氏针移位、钛缆部分松动。术后3个月复查X线示骨折均已愈合,期间无钛缆断裂发生;38例术后12个月时取出内固定物。术后12个月,按B?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评价为24~30分,平均28.34分;优42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具有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的优点,术后允许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张力带 钛缆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