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类天疱疮文献病例分析
- 1
-
-
作者
翁秀华
黄小嘉
黄雅萍
程波
-
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药学部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皮肤科
-
出处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
2022年第12期652-657,共6页
-
基金
福建省科技创新联合项目(2021Y9152)。
-
文摘
目的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10月15日),收集ICI致类天疱疮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性别、年龄、肿瘤类型、使用的ICI药物、类天疱疮潜伏期、主要症状、分布部位、活检及免疫检查情况、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82篇,涉及患者103例,男性72例,女性31例,年龄30~90岁,其中≥60岁者82例(79.6%);原发疾病为黑色素瘤者45例(43.7%),肺癌29例(28.2%)。103例患者共涉及6个品种的ICI,包括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47例,45.6%)、纳武利尤单抗(44例,42.7%)和特瑞普利单抗(4例,3.9%);PD-L1抑制剂阿特珠单抗(3例,2.9%)、度伐利尤单抗(2例,1.9%)和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3例,2.9%)。84例患者有开始应用ICI至发生类天疱疮的时间记录,帕博利珠单抗为3~850 d,纳武利尤单抗为21~790 d,特瑞普利单抗为70~728 d。103例患者中,类天疱疮类型为大疱性类天疱疮者88例(85.4%),黏膜类天疱疮8例(7.8%),非大疱性类天疱疮4例(3.9%),汗疱疹样型类天疱疮1例(1.0%);临床表现为大疱、水疱样皮损98例(95.1%),皮疹51例(49.5%)和瘙痒48例(45.6%)等。94例患者有皮肤活检结果记录,78例(83.0%)病变部位可见嗜酸粒细胞浸润;92例(97.8%)进行了免疫学检查,其中63例(68.5%)为IgG沉积和C3沉积。53例患者有类天疱疮相关抗原抗体检测结果记录,检测抗原共35例,其中检测BP180者25例,24例阳性;同时检测BP180和BP230者8例,其中6例2项均阳性,2例BP180阳性而BP230阴性;检测BP-Ag2者2例,均阳性。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或停用ICI等措施,103例患者中86例(83.5%)好转,6例未见好转;8例死亡,其中7例类天疱疮好转但死于其他病因,1例死因未报道;9例未报道结局。结论使用ICI类药物可致类天疱疮,老年人发生率高,潜伏期不一,最短3 d,最长可达2年以上;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或停用ICI等措施,多数预后良好。
-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类天疱疮
大疱性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
Keywords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Pemphigoid
bullous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
分类号
R758.66
[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