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信远程指导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黄秀惜 方凯彬 戴章生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162-163,共2页
膝关节置换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严重膝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治疗理念的不断提升,术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已被提到和手术治疗同样的高度[1].良好的康复和术后镇痛可大幅度改善患者功能,提高手术疗效.然而,约有... 膝关节置换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严重膝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治疗理念的不断提升,术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已被提到和手术治疗同样的高度[1].良好的康复和术后镇痛可大幅度改善患者功能,提高手术疗效.然而,约有37%的患者术后3个月的功能改善有限[2].这些患者常见的症状是步行速度降低、上下楼梯困难,以及膝关节活动度受限.理论上讲,膝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做出良好的屈曲间隙和伸直间隙,患者的部分关节囊、肌肉会受到损害.这些软组织受损害后疤痕形成,可能导致患者的本体感觉受到影响,进而引起运动能力下降和肌肉控制能力受影响[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疤痕形成 步行速度 本体感觉 肌肉控制 关节囊 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理念
下载PDF
常规治疗联合针灸对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疗效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秀惜 林纯瑾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评估常规治疗联合针灸对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短期疗效.方法将50例轻中度CTS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采用夜间手腕夹板作为常规保守治疗1个月,且予口服药物治疗;针灸组另接受8次针灸治疗(每周2次,持续4周).评价两组... 目的评估常规治疗联合针灸对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短期疗效.方法将50例轻中度CTS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采用夜间手腕夹板作为常规保守治疗1个月,且予口服药物治疗;针灸组另接受8次针灸治疗(每周2次,持续4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波士顿腕管调查问卷的功能状态(BCTQ functi)和症状严重程度(BCTQ sympt)评分结果,并复查电生理指标.结果在末次随访中,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显著改善(P<0.05).在VAS评分、BCTQ functi和BCTQ sympt评分、部分电生理检查结果中,针灸组相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针灸可以改善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整体主观症状,可作为这些患者的综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针灸 功能评分
下载PDF
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在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吴秀蓉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10期23-25,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对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79例初发脑卒中患者依据自愿原则分为联合组41例及常规组38例,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组患者于入院病情稳定后行早期床旁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对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79例初发脑卒中患者依据自愿原则分为联合组41例及常规组38例,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组患者于入院病情稳定后行早期床旁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Barthel指数、NIHSS评分、mRS评分变化及短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arthel指数、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NIHSS评分、mR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联合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高于常规组(P<0.05),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短期疗效总有效率为95.1%,常规组为68.4%,联合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改善患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治疗 针刺 穴位贴敷
下载PDF
低频电并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穴位治疗面神经炎141例
4
作者 王丽霜 黄黎霞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22期4555-4555,共1页
采用低频电、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治疗面神经炎141例,痊愈134例占95.0%,显效5例占3.5%,好转2例占1.5%。早期介入物理因子治疗,可加速面肌功能康复,减少后遗症。
关键词 低频电 特定电磁波治疗器 穴位疗法 联合治疗 面神经炎
下载PDF
瘦素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5
作者 易志刚 杜心清 黄子扬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560-562,共3页
关键词 瘦素 充血性心力衰竭 生物学特性 影响因素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亚急性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黄红红 王凌星 +2 位作者 张泉香 吴凌峰 林若庭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38-841,共4页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亚急性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2周CIMT治疗,每日连续治疗3h,每周治疗5d,共治疗2周;对照组则给予以神经...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亚急性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2周CIMT治疗,每日连续治疗3h,每周治疗5d,共治疗2周;对照组则给予以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传统康复治疗.于治疗前、疗程结束1d时及疗程结束6个月时分别采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评价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情况,并采用运动活动记录表上肢使用数量(MAL-AU)和运动活动记录表上肢动作质量(MAL-HW)评定偏瘫侧上肢使用能力.结果 疗程结束1d时治疗组FMA、WMFT、MAL-AU和MAL-HW评分分别为(53.81±2.59)分、(66.68土3.54)分、(1.89±0.88)和(3.26土0.65);对照组分别为(48.61±4.48)分、(62.10±7.97)分、(1.25±0.64)和(2.65±0.93).疗程结束6个月时治疗组FMA、WMFT、MAL-AU和MAL-HW评分分别为(57.53±2.01)分、(69.57±3.00)分、(3.00±0.82)和(3.84±0.69),对照组分别为(53.30±2.88)分、(66.20±3.59)分、(2.20±1.06)和(3.25±0.64).经统计学比较,发现上述时间点治疗组FMA、WMFT及MAL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MT治疗能进一步促进亚急性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且其疗效至少持续半年,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