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叶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大面积深部组织缺损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朝阳 章一新 +5 位作者 王丹茹 濮哲铭 罗先平 苏薇洁 钱云良 Caroline Messmer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3-637,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背阔肌设计切取方法,修复大面积深部组织缺损。方法 6例大面积深部组织缺损患者,其中头顶部创面缺损4例,下肢创面缺损2例,创面宽度均>8 cm。采用双叶背阔肌肌皮瓣设计,在患者一侧背部远近端切取两个依靠深部肌肉相...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背阔肌设计切取方法,修复大面积深部组织缺损。方法 6例大面积深部组织缺损患者,其中头顶部创面缺损4例,下肢创面缺损2例,创面宽度均>8 cm。采用双叶背阔肌肌皮瓣设计,在患者一侧背部远近端切取两个依靠深部肌肉相连的较小的背阔肌肌皮瓣,两叶皮瓣在受区进行拼接修复较大的缺损,而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6例患者的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最大皮瓣切取面积为18 cm×16 cm。所有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仅遗留线性瘢痕。随访3~6个月后,移植皮瓣成活良好、柔软、色泽佳,供区的外形和功能满意。结论应用双叶背阔肌肌皮瓣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供区的数目和损伤,并能获得最佳的供区术后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肌皮瓣 双叶皮瓣 供区损伤 缺损
下载PDF
双侧颈胸跨区供血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 被引量:3
2
作者 朱世泽 刘祖民 +4 位作者 邱承志 王朝阳 吴友谊 黄景山 洪清瑞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86-88,共3页
为了探讨跨区颈胸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1983年~1995年,应用双侧颈胸跨区供血皮瓣66个,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33例,皮瓣面积最小5cm×6cm,最大8.5cm×15cm。皮瓣转移后的供区用... 为了探讨跨区颈胸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1983年~1995年,应用双侧颈胸跨区供血皮瓣66个,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33例,皮瓣面积最小5cm×6cm,最大8.5cm×15cm。皮瓣转移后的供区用中厚皮片覆盖。术后59个皮瓣完全成活,7个皮瓣小区域坏死,愈合后不影响功能及外形。详细介绍了双侧颈胸跨区供血皮瓣的手术方法。对该皮瓣的优点、应用解剖及术后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认为,在颈部瘢痕挛缩畸形修复中,应将皮肤缺损分为颏下区、颈前区、胸前区三个分区,并根据分区的特点进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皮瓣 颈部 瘢痕 烧伤 修复术
下载PDF
五瓣成形结合游离植皮术治疗腋窝蹼状瘢痕挛缩畸形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朝阳 朱世泽 +2 位作者 吴文艺 陈志量 刘祖民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5年第5期562-563,共2页
目的:应用五瓣成形,配合游离植皮术治疗腋窝蹼状瘢痕挛缩畸形。方法:根据五瓣成形术原理将蹼状瘢痕切开形成五个组织瓣,使其中三瓣位于正常皮肤较多一侧,在充分松解深层挛缩组织后,相互调换皮瓣位置,延长瘢痕纵轴长度,修复腋部创面;尚... 目的:应用五瓣成形,配合游离植皮术治疗腋窝蹼状瘢痕挛缩畸形。方法:根据五瓣成形术原理将蹼状瘢痕切开形成五个组织瓣,使其中三瓣位于正常皮肤较多一侧,在充分松解深层挛缩组织后,相互调换皮瓣位置,延长瘢痕纵轴长度,修复腋部创面;尚有的创面游离植皮修复。结果:20例术后皮瓣、皮片均成活良好,腋部形态好。结论:五瓣成形配合游离植皮术治疗腋窝蹼状瘢痕挛缩是一种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瓣成形 蹼状瘢痕 游离植皮
下载PDF
超声波在面颈部瘢痕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世泽 王小影 +1 位作者 陈耿谆 王丽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1年第2期116-117,共2页
目的 :探讨超声波对面颈部瘢痕的处理效果。 方法 :应用超声波治疗机 ,对 49例面颈部外伤、手术、烧伤后瘢痕进行治疗。 结果 :49例创伤后不同时期与形状的瘢痕 ,应用本法治疗 ,治愈 39例 ,有效 10例 ,总有效率达 10 0 %。 结论 :超... 目的 :探讨超声波对面颈部瘢痕的处理效果。 方法 :应用超声波治疗机 ,对 49例面颈部外伤、手术、烧伤后瘢痕进行治疗。 结果 :49例创伤后不同时期与形状的瘢痕 ,应用本法治疗 ,治愈 39例 ,有效 10例 ,总有效率达 10 0 %。 结论 :超声波对创伤后瘢痕预防和治疗效果佳。在创伤愈合后 ,接受超声波康复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康复处理 面颈部瘢痕
下载PDF
腭裂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被引量:4
5
作者 朱世泽 蔡稼燕 +3 位作者 刘祖民 吴友谊 王朝阳 吴文艺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407-409,共3页
目的 探讨腭裂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方法 对 1 982 - 2 0 0 1年 4 94例腭裂手术治疗后发生并发症 4 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腭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8.70 % ,其中以出血为最多 ,占 32 .5 6 % ;急性喉梗阻为最危险 ... 目的 探讨腭裂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方法 对 1 982 - 2 0 0 1年 4 94例腭裂手术治疗后发生并发症 4 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腭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8.70 % ,其中以出血为最多 ,占 32 .5 6 % ;急性喉梗阻为最危险 ,占 9.30 % ;其它并发症为瘘孔及黏骨膜瓣坏死 2 7.91 % ,复裂 1 3.95 % ,术后中耳炎 1 6 .2 8%。 结论 腭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其独立和相关的危险因素。强调在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手术后并发症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永峰 朱世泽 +3 位作者 郑志芳 王朝阳 吴文艺 蔡玉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3期207-212,共6页
目的: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雷帕霉素的不同药物浓度干预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CK-8方法检测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目的: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雷帕霉素的不同药物浓度干预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CK-8方法检测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预前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磷酸化的P70s6k、4E-BP1表达情况。结果:CCK-8检测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的吸光度,随浓度和时间的增大而减小,各组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药物浓度取10nmol/L),RT-PCR和western blot对不同药物浓度(0.1nmol/L、1nmol/L、10nmol/L、100nmol/L)干预前后,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均下降,各组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帕霉素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也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磷酸化的P70s6k、4E-BP1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MTOR P70S6K 4E-BP1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眼座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朱世泽 吴瑜瑜 +2 位作者 王朝阳 陈淑端 刘祖民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1年第3期229-230,共2页
目的 :观察羟基磷灰石 (HA)眼座眶内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 、 期植入国产 HA眼座 2 8例 ,随访6~ 2 4个月。 结果 :2 8例术后眼座活动度及矫正效果良好 ,并发症为眼座暴露 4例、眼座移位 1例。 结论 :国产 HA眼座植入能有效... 目的 :观察羟基磷灰石 (HA)眼座眶内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 、 期植入国产 HA眼座 2 8例 ,随访6~ 2 4个月。 结果 :2 8例术后眼座活动度及矫正效果良好 ,并发症为眼座暴露 4例、眼座移位 1例。 结论 :国产 HA眼座植入能有效防治眼球摘除术后的眼窝凹陷畸形 ,选择适当大小的眼座、术中充分分离筋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眼球摘除畸形 眼座 并发症 HA 眶内植入
下载PDF
先天性耳垂裂修复术六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朱世泽 刘祖民 +1 位作者 王朝阳 邱承志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0年第5期383-383,共1页
关键词 先天性耳垂裂 局部成形术 修复
下载PDF
间隙连接蛋白43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邹承浩 朱世泽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409-411,共3页
关键词 连接蛋白43
下载PDF
头皮扩张器应用方法的改进
10
作者 吴友谊 王朝阳 +1 位作者 邱成志 朱世泽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476-477,共2页
目的 改进头皮扩张器修复瘢痕性秃发的方法。 方法 采用帽状腱膜切开及注射壶外置新方法修复瘢痕性秃发 6例 (改进组 ) ,同期施行常规术式修复瘢痕性秃发 10例 (对照组 ) ,比较两组患者扩张皮肤的时间、扩张面积、并发症发生率、头... 目的 改进头皮扩张器修复瘢痕性秃发的方法。 方法 采用帽状腱膜切开及注射壶外置新方法修复瘢痕性秃发 6例 (改进组 ) ,同期施行常规术式修复瘢痕性秃发 10例 (对照组 ) ,比较两组患者扩张皮肤的时间、扩张面积、并发症发生率、头部扩张疼痛计分、头部扩张后疼痛持续时间。 结果 改进组和对照组的皮肤扩张时间分别为 (2 8 6± 3 15 )和 (36 7± 4 2 7)d ;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0 % ,17% ;头部扩张疼痛计分分别为 (1 2 9±0 77)和 (1 78± 0 85 )分 ;头部扩张后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为 (1 5 4± 0 81)和 (2 93± 0 6 9)d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扩张面积分别为 (12 4 4± 4 71)和 (12 6 3± 5 12 )cm2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改进头皮扩张器修复瘢痕性秃发的方法可缩短疗程 ,并发症发生率低 ,皮瓣张力小 ,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性秃发 扩张器 头皮 疼痛 并发症发生率 头部 修复 积分 面积 时间
下载PDF
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11
作者 王朝阳 吴文艺 +5 位作者 朱世泽 杨维群 蔡玉梅 潘明孟 周仙颖 林新恭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acol adhesion kinase-ralated nonkinase,FRNK)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Western-blot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检测10例瘢痕疙瘩及10例相应周围正常...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acol adhesion kinase-ralated nonkinase,FRNK)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Western-blot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检测10例瘢痕疙瘩及10例相应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FRNK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瘢痕疙瘩组织中的FRNK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0.12±0.06比0.32±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瘢痕疙瘩组织中FRNK m 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0.27±0.03比1.1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RNK蛋白及m RNA在瘢痕疙瘩组织中低表达,导致其对成纤维细胞凋亡作用减弱,对瘢痕疙瘩的形成可能起重要作用,通过调节FRNK的表达,有望为瘢痕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RNK)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凋亡
下载PDF
唇裂术后伤口裂开的病因及防治
12
作者 王朝阳 朱世泽 +2 位作者 吴友谊 邱成志 刘祖民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435-436,共2页
关键词 唇裂 修复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上蒂鼻唇沟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
13
作者 朱世泽 王朝阳 +1 位作者 吴文艺 刘祖民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388-389,共2页
关键词 面部皮肤缺损 修复 鼻辰沟岛状皮瓣
下载PDF
RNA干扰敲低GSK-3β对瘢痕疙瘩形成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蔡玉梅 朱世泽 +3 位作者 杨维群 潘明孟 王朝阳 吴文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4-160,共7页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B)的抑制效果。方法:将针对人GSK-3β基因设计合成的3对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人KFB,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B)的抑制效果。方法:将针对人GSK-3β基因设计合成的3对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人KFB,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筛选出干扰人KFB GSK-3β基因表达的最佳siRNA,进而转染人KFB,并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SK-3β及相关蛋白的m 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434序列具有最佳的GSK-3βm RNA和蛋白抑制效率。转染GSK-3βsiRNA后,KFB的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p-GSK-3β和Wnt2的蛋白水平下降,KFB活力下降,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生长受抑制程度增大,细胞倍增时间明显延迟。结论:转染靶向GSK-3β的siRNA可有效降低该基因在KFB内的表达,从而抑制了瘢痕疙瘩生长,具有潜在的治疗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RNA干扰
下载PDF
卷曲蛋白受体小干扰RNA对瘢痕疙瘩形成影响的体外研究
15
作者 蔡玉梅 朱世泽 +3 位作者 杨维群 潘明孟 王朝阳 吴文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96-500,共5页
目的 :探讨RNA干扰技术(RNAi)靶向抑制卷曲蛋白(Frizzled)受体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针对人Frizzled受体基因设计合成的3对特异性小干扰RNA(si RNA)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人KFB,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目的 :探讨RNA干扰技术(RNAi)靶向抑制卷曲蛋白(Frizzled)受体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针对人Frizzled受体基因设计合成的3对特异性小干扰RNA(si RNA)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人KFB,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PCR)和western blot筛选出干扰人KFB Frizzled受体基因表达的最佳si RNA,进而转染人KFB,并采用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Frizzled受体及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si RNA303具有最佳的Frizzled受体m RNA和蛋白质抑制效率,Frizzled受体si RNA转染后,KFB的Frizzled受体、Wnt2、糖原合酶激酶(GSK)3β和D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 m 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p-GSK3β蛋白表达下降,KFB生长受抑制程度增大,增殖减慢,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倍增时间明显延迟。结论:转染靶向Frizzled受体的si RNA可有效敲低该基因在KFB内的表达,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曲蛋白受体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RNA干扰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与臀大肌肌皮瓣转移联合用于骶尾部难治性褥疮修复中的效果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仙颖 《中国医疗美容》 2017年第9期38-40,共3页
目的对骶尾部难治性褥疮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和臀大肌肌皮瓣转移术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查看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例骶尾部难治性褥疮患者参与研究,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和臀大肌肌... 目的对骶尾部难治性褥疮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和臀大肌肌皮瓣转移术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查看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例骶尾部难治性褥疮患者参与研究,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和臀大肌肌皮瓣转移术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患者采用一期清创手术后,实行负压封闭引流1周至2周时间,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二期则采用臀大肌肌皮瓣转移术进行修复,观察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经过一期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创面均有了较好的恢复效果,患者的缺损组织处均存在新鲜肉芽组织,并且创面处未出现大量的脓性分泌物或者坏死组织,也未有患者出现严重感染。经过二期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转移皮瓣均成功成活,患者的创面得到了满意的修复,对患者的生活未造成不利影响,生活质量评分和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骶尾部难治性褥疮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和臀大肌肌皮瓣转移术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创面情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臀大肌肌皮瓣转移术 骶尾部难治性褥疮
下载PDF
VEGF、Smad在不同形态瘢痕组织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对比研究
17
作者 蔡玉梅 王朝阳 +1 位作者 潘明孟 周仙颖 《中国医疗美容》 2020年第4期88-92,共5页
目的分析VEGF、Smad在不同形态瘢痕组织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瘢痕疙瘩25例、正常瘢痕1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10例正常者皮肤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中VEGF、Smad蛋白... 目的分析VEGF、Smad在不同形态瘢痕组织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瘢痕疙瘩25例、正常瘢痕1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10例正常者皮肤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中VEGF、Smad蛋白水平及组织中VEGF、Smad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入组时三组血清中VEGF及Smad蛋白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瘢痕疙瘩组最高,健康对照组最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正常瘢痕组及瘢痕疙瘩组患者血中VEGF及Sma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三组研究对象组织中VEGF及Smad蛋白及mRNA水平有明显差异,其中瘢痕疙瘩组最高,健康对照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正常瘢痕组及瘢痕疙瘩组组织中VEGF及Smad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瘢痕组组织中及血中VEGF、Smad水平均明显低于瘢痕疙瘩组,且随着瘢痕疙瘩患者病情好转其瘢痕组织及血中VEGF、Smad水平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SMAD 瘢痕疙瘩 表达
下载PDF
口服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效果及安全性的单组率meta分析
18
作者 朱智胜 周仙颖 +3 位作者 林新恭 吴诗权 王朝阳 朱世泽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11期1192-1203,共12页
目的探讨口服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效果、安全性及复发率,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及参考。方法检索2008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13日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中国知... 目的探讨口服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效果、安全性及复发率,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及参考。方法检索2008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13日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关于口服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结局指标为有效率(完全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采用R软件4.1.2版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Egger’s检验及绘制漏斗图评估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4篇,其中5篇随机对照试验,5篇单组研究,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1篇病例对照研究。口服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有效率(完全缓解率)为62%(95%CI 52%~71%),消化系统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95%CI 7%~30%),β2受体阻断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5%CI 2%~6%),中枢神经系统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5%CI 5%~16%),复发率为5%(95%CI 2%~9%)。Egger’s检验显示,口服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有效率、中枢神经系统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消化系统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发表偏倚(P>0.05)。口服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敏感性的分析提示结果稳定可靠。结论口服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且复发率低,有望成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合理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Β受体阻断剂 普萘洛尔 阿替洛尔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面动脉穿支蒂鼻唇沟-鼻旁推进皮瓣修复内眦及内下睑皮肤缺损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朝阳 林新恭 +3 位作者 周仙颖 吴诗权 吴友谊 朱世泽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面动脉穿支蒂鼻唇沟-鼻旁推进皮瓣滑行修复内眦及内下睑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内眦及内下睑皮肤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41~86岁。采用由面动脉供... 目的探讨应用面动脉穿支蒂鼻唇沟-鼻旁推进皮瓣滑行修复内眦及内下睑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内眦及内下睑皮肤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41~86岁。采用由面动脉供血的鼻唇沟-鼻旁穿支皮瓣滑行推进修复。结果本组18例皮瓣全部成活,内眦或内下睑皮损区、鼻唇沟供瓣区伤口均一期闭合,修复内眦及下睑形态满意,皮瓣无臃肿,皮瓣颜色、质地与邻近组织相近,无需二次修复;供区缝合后伤口恰为鼻唇沟皮纹,基本不影响外观。结论鼻唇沟-鼻旁穿支皮瓣取材方便、血供可靠、转移灵活、切取后移动范围大,易于滑行推进至内下睑及内眦,修复该处皮损,且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修复重建 内眦缺损 下睑缺损
原文传递
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朝阳 吴文艺 +5 位作者 朱世泽 杨维群 蔡玉梅 潘明孟 周仙颖 林新恭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54-1757,共4页
目的观察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RNK)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对下游黏着斑激酶(FA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Ⅰ型胶原α1链(COL1A1)和Ⅲ型胶原d1链(COL3A1)表达的影响。方法于体外培养瘢痕疙瘩和... 目的观察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RNK)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对下游黏着斑激酶(FA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Ⅰ型胶原α1链(COL1A1)和Ⅲ型胶原d1链(COL3A1)表达的影响。方法于体外培养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Western blot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中FRNK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在脂质体介导下用含FRNK基因的质粒转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FRNK、FAK、磷酸化FAK(p-FAK)、ERKl/ERK2、磷酸化ERKl(p-ERKl)、磷酸化ERK2(p-ERK2)的蛋白表达;用RT-PCR方法检测FAK、ERK、COL1A1、COL3A1的mRNA表达;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FRNK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0.14±0.08比0.3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FRNK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0.30±0.04比1.04±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于转染FRNK 48h后,FRNK蛋白表达量达到最高,72h后下降。与空质粒组比较,转染FRNK组的FAK、ERK蛋白及mRNA水平均下降,p-FAK、p-ERK的表达水平也均下降(P〈0.05);转染FRNK组与空质粒组比较,COL1A1、COL3A1mRNA的表达水平均下降(0.23±0.10比0.85±0.24,0.60±0.02比1.06±0.10,P〈0.01),而空质粒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FRNK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空质粒组[(36.63±4.89)%比(14.70±0.70)%比(13.20±0.80)%,P〈0.05],而对照组、空质粒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瘢痕疙瘩组织中FRNK蛋白的低表达导致其对成纤维细胞凋亡作用减弱;(2)瘢痕疙瘩中FRNK可能通过抑制FAK磷酸化或下调FAK活性,从而抑制FAK—ERK信号通路转导来促进细胞凋亡;(3)瘢痕疙瘩中FRNK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可能导致胶原的生成下降。通过调节FRNK的表达,可能促进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凋亡,胶原生成下降,有望为瘢痕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 瘢痕疙瘩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黏着斑激酶 胶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