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安溪县小麦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
- 1
-
-
作者
陈永贤
-
机构
安溪县农技站
-
出处
《福建稻麦科技》
1997年第2期42-44,共3页
-
-
关键词
小麦
生育特性
栽培
-
分类号
S512.104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安溪县淮山生产防止土壤沙化技术研究
- 2
-
-
作者
杜荣州
-
机构
福建省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
出处
《福建稻麦科技》
2017年第3期33-37,共5页
-
文摘
2014—2016年连续3 a进行淮山生产防止土壤沙化研究试验,总结出"淮山生产上应大力推广火烧土或火烧土与木屑混合填充物替代细沙种植淮山"淮山生产防止土壤沙化关键生产环节。在不同填充物对比试验中火烧土填充物产量最高,3 a平均每667m^2产量达3 156.2 kg,比CK(对照)细沙填充物平均产量增加250.3 kg,增产8.6%,火烧土填充物产量明显高于CK细沙填充物;火烧土与木屑混合填充物种植的淮山3 a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2 779.3 kg,比CK减少126.6 kg,减产4.4%,但在土壤湿度与常年相当的2015年正常年份,此种填充物种植的薯块长于CK且长薯块数量占比明显高于CK,可售商品性明显高于CK,产值高于CK。
-
关键词
淮山
土壤沙化
填充物
火烧土
-
Keywords
yam
soil desertification
fillers
burned soil
-
分类号
S632.1
[农业科学—蔬菜学]
-
-
题名安溪县茶叶农残控制的做法
被引量:3
- 3
-
-
作者
李月珍
-
机构
福建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
出处
《中国茶叶》
2013年第2期26-27,共2页
-
文摘
茶产业是福建安溪县的支柱产业,2011年,全县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量6.5万吨,涉茶总产值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以上来自茶业。2009-2011年,安溪县持续名列“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第一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倍受关注,直接关系到安溪县茶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安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质量安全作为茶业发展的生命线,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抓紧抓好。现将安溪县茶叶农药残留控制对策介绍如下,供参考。
-
关键词
农药残留控制
茶叶质量
安溪县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残
持续稳定发展
茶业发展
支柱产业
-
分类号
S481.8
[农业科学—农药学]
F326.1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安溪中叶种薯蓣特征特性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4
- 4
-
-
作者
杜荣州
-
机构
福建省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
出处
《福建农业科技》
2011年第3期36-38,共3页
-
文摘
介绍了薯蓣当家品种"安溪中叶种"的产量、生育期、农艺性状、品质、抗性等特征特性;从土地选择、整地、施基肥、种薯处理、播种、田间管理、采收等几个方面总结提出了该品种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
关键词
薯蓣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
分类号
S632.1
[农业科学—蔬菜学]
-
-
题名安溪县淮山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2
- 5
-
-
作者
杜荣州
-
机构
福建省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
出处
《福建稻麦科技》
2018年第1期62-64,共3页
-
文摘
淮山品种比较试验于2014—2016年在安溪县长坑乡山格村进行,"紫玉淮山"产量最高,3 a平均每667m2产量达4 054.8 kg,比对照"安溪中叶种"平均产量2 530.1 kg增产60.3%;"明溪种"每667m2产量2 510.5 kg,比对照略减19.6 kg,减产0.8%,与对照产量基本持平,但其薯条几乎没有分叉且长度相差不大,整齐度较好,外观品相较佳,商品性好。试验结果表明:淮山新品种"紫玉淮山"、"明溪种"可在安溪县进一步大面积示范推广。
-
关键词
淮山
紫玉淮山
明溪种
产量
-
Keywords
Chinese yam
Ziyu Chinese yam
Mingxi zhong Chinese yam
yield
-
分类号
S632.1
[农业科学—蔬菜学]
-
-
题名安溪县茶叶农药残留的主要形成原因及其控制对策
- 6
-
-
作者
李月珍
-
机构
福建省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
出处
《科学种养》
2013年第3期30-31,共2页
-
文摘
茶产业是福建省安溪县的支柱产业,2009~2011年,安溪县持续名列“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第一位。2011年,全县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量6.5万吨,涉茶总产值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以上来自茶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为了帮助茶农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现将我县茶叶农药残留的主要形成原因及其控制对策介绍如下:
-
关键词
福建省安溪县
茶叶质量
农药残留
控制
原因
农民人均纯收入
支柱产业
茶园面积
-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
-
题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被引量:1
- 7
-
-
作者
陈永贤
-
机构
安溪县农技站
-
出处
《福建农业》
1998年第3期6-7,共2页
-
文摘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我国从日本引进的稻作技术。我县根据旱育秧的生育特点和增产原理,结合我县实际,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原则,抓好配套技术措施的落实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1995—1997年全县累计推广15.65万亩,平均亩产470.9公斤,比普通栽培亩增42.3公斤,增产9.9%。其中早稻8.15万亩,亩产457.8公斤;晚稻3.5万亩,亩产369.1公斤;再生稻4.0万亩,亩产586.5公斤(包括头季稻);分别比普栽增产8.8%、10.
-
关键词
水稻旱育稀植
栽培技术
叶包
平方
再生稻
心期
晚稻
常规稻
杂交稻
增产原理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吨谷田的配套技术
- 8
-
-
作者
陈永贤
-
机构
安溪县农技站
-
出处
《福建农业》
1994年第12期23-23,共1页
-
文摘
一、推广良种。选用省农科院稻麦所杂交育成的早晚兼用型水稻新品和47—104。该品种表现株型好,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 二、适时播插。47—104早季于3月上旬播种,4月上旬初插秧,6月中旬抽穗,7月中旬成熟;晚季7月10~13日播种,8月1日左右插秧,9月下旬末抽穗,11月中旬成熟。早季抽穗期间旬平均温度25~26℃,避过夏季高温。晚季抽穗期正处于全年日照最佳时段,适温强光,为高产、稳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培育群体。在稀播种育壮秧的基础上,实行壮秧、少本、密植、浅插。即亩插两万丛左右,亩基本苗10—15万。早稻亩最高茎蘖数40~45万,有效穗25~27万,晚稻亩最高茎蘖数40万左右,有效穗22~24万。 四、肥水管理。推广水稻专用肥,实行优化配方施肥。一般早稻亩施纯氮11—12公斤,氮、磷、钾比例1∶0.3∶0.8。做到基肥足,追肥速,穗肥适。管水前期浅灌勤露,促蘖壮蘖;中期早搁早控,多次轻搁,促根壮秆;后期浅水养胎保花,湿润灌浆至成熟。
-
关键词
水稻专用肥
茎蘖数
壮秧
亩基本苗
优化配方施肥
稀播
万丛
稻麦
兼用型
增产潜力
-
分类号
S51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47—104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
- 9
-
-
作者
陈永贤
-
机构
安溪县农技站
-
出处
《福建稻麦科技》
1991年第1期31-32,共2页
-
文摘
47-104(原代号756)是省农科院稻麦所用“(卷2×IR58)×(窄叶青8号×龙菲313)”杂交选育而成的早晚兼用型水稻新品种。1989年早季试种亩产504.3公斤;晚季在金谷乡金东村示范6.5亩,平均亩产473.4公斤,比晚稻当家品种钢白矮4号亩增58.4公斤,增产14.1%,最高亩产511.1公斤。1990年早季全县扩大示范824亩,一般亩产450~550公斤,最高亩产699.5公斤。经品种对比试验田三次重复对比试验结果,
-
关键词
高产栽培
品种对比试验
兼用型
当家品种
金谷乡
稻麦
金东
主茎叶片数
壮秧
幼穗分化
-
分类号
S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47—104”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 10
-
-
作者
陈永贤
-
机构
安溪县农技站
-
出处
《福建农业》
1997年第7期8-9,共2页
-
文摘
“47—104”是省农科院稻麦所用(卷2×I R58)×(窄叶青8号×龙菲313)杂交选育而成的早晚兼用型高产水稻良种。1989年早季引进我县试种,1990年开始示范推广,至1996年全县累计推广98.03万亩,平均亩产458.3公斤,比原当家品种亩增60.5公斤,增产15.2%。其中早稻64.17万亩,亩产477.5公斤。
-
关键词
高产栽培技术
特征特性
早季
高光效群体
养根保叶
晚稻
早稻
海拨高度
播插期
主茎叶片数
-
分类号
S51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47-104”产量构成因素及高产配套技术探讨
- 11
-
-
作者
陈永贤
-
机构
安溪县农技站
-
出处
《福建农业科技》
1995年第5期30-31,共2页
-
文摘
方程表示,当其它因素保持在平均水平(表),每亩增加1万穗,亩产可提高21.89公斤;每穗增加1粒,亩产可提高5.77公斤;结实率提高1%,亩产可提高4.54公斤;千粒重提高1克,亩产可提高21.24公斤。测验结果,构成产量的四个因素对产量的偏回归都达显著。从二级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四个因素同产量均表现正相关,且达极显著水平,以每亩穗数同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与产量的关系最密切。表明在亩产430~700公斤的水平,各因素对产量均起极显著的直接正效应,提高某因素的水平都能显著提高产量;在构成产量诸因素之间,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表明产量构成诸因素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栽培上须注意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才能发挥产量构成诸因素对产量的正效应。通过构成产量诸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每亩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1.4037),其次是每穗粒数(0.7672),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分别为0.3463和0.3888)。每亩穗数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每穗粒数与结实率,相互之间所引起的间接作用均为负值,表明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以每亩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相互制约较明显。每穗粒数与结实率,结实率与千粒重之间所引起?
-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产量构成
高产
配套技术
-
分类号
S511.104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脱毒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李福德
-
机构
安溪县农技站
-
出处
《福建农业科技》
2001年第4期44-44,共1页
-
-
关键词
脱毒马铃薯
高产栽培
品种选择
整地
播种
施肥
病虫害防治
-
分类号
S532.04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栽培新技术
被引量:3
- 13
-
-
作者
杜荣州
-
机构
福建省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
出处
《中国马铃薯》
2005年第1期46-47,共2页
-
-
关键词
栽培新技术
稻草全程覆盖
稻田免耕
马铃薯
鲜薯产量
紫花851
冬种
安溪县
泉州市
中国水稻研究所
-
分类号
S532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62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超级稻甬优6号示范试验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 14
-
-
作者
洪添水
陈春扬
-
机构
福建省安溪县虎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
出处
《福建农业科技》
2015年第10期1-3,共3页
-
文摘
引进甬优6号,以当家品种两优2186为对照品种,于2012-2014年晚季在安溪县虎邱镇进行高产栽培示范比较试验,分析比较新老品种的差异,并总结新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
关键词
超级稻
甬优6号
两优2186
示范
栽培技术
-
Keywords
Super rice
Yongyou No.6
Liangyou2186
demonstrat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甜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杜荣州
-
机构
安溪县农技站
-
出处
《福建农业》
2005年第1期8-9,共2页
-
-
关键词
甜玉米
普通玉米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水果玉米
鲜果穗
油分含量
消化率
多种维生素
生食
人体
-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65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 16
-
-
作者
杜荣洲
-
机构
安溪县农技站
-
出处
《福建农业》
1997年第11期9-9,共1页
-
文摘
马铃薯富含营养,其所含能量比大米多4倍,比小麦高5倍,而且它可适应各类土壤及气候条件,被认为是解决下一世纪食物短缺的最佳食品。因此,发展马铃薯生产前途广阔。现将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品种选择。 选用高产、抗涝、耐湿性强的黑龙江中熟良种“克新3号”品种和丰产性好、抗旱性强的“克新2号”品种。
-
关键词
马铃薯高产
栽培技术
马铃薯生产
克新2号
中熟良种
晚疫病
葡萄茎
含能量
沟灌
查苗
-
分类号
S532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 17
-
-
作者
杜荣洲
-
机构
安溪县农技站
-
出处
《福建农业》
1998年第4期9-9,共1页
-
文摘
发展再生稻是一条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我县推广再生稻多年,涌现出许多高产典型和大面积丰产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生稻产量的高低,取决于母茎腋芽发育的早、多、活、壮。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关键是抓好头季稻栽培,达到多桩、强根、壮秆、活芽、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其高产栽培技术是:
-
关键词
再生稻
头季稻
高产栽培技术
促芽肥
稻瘟病
烤田
齐穗
搁田
腋芽发育
平栽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春花生地膜覆盖栽培优点及技术
- 18
-
-
作者
杜荣州
-
机构
安溪县农技站
-
出处
《福建农业科技》
2005年第4期9-10,共2页
-
-
关键词
地膜覆盖栽培
栽培新技术
春花生
经济作物
自然灾害
生育后期
露地栽培
相似条件
黄曲霉病
-
分类号
S565.2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安溪乌龙茶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的探讨
- 19
-
-
作者
郑雅雪
-
机构
安溪县农机站
-
出处
《机电技术》
2008年第3期86-87,共2页
-
文摘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角度,结合安溪乌龙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采茶环节效率低下、机械化程度不高、产供销脱节等问题,提出了提高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变经营方式、走茶产业现代化之路的观点。
-
关键词
茶产业
发展对策
科学技术
-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F293.3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优质稻新品种试验初报
被引量:1
- 20
-
-
作者
陈永贤
-
机构
安溪县农技站
-
出处
《福建稻麦科技》
1994年第1期17-20,共4页
-
文摘
优质稻新品种试验初报陈永贤(安溪县农技站)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提高稻米品质,县农技站今年早季从省内外引进20个优质稻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参试品种;富青538、醉尼早、澳青占、油占8号、七山占、台中籼10号、籼桂占...
-
关键词
水稻
品种试验
-
分类号
S511.102.2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