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轮学研究方法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方克艳 杨保 +6 位作者 郑怀舟 李颖俊 周非飞 董志鹏 曹春福 李大稳 陈亚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83-1293,共11页
树轮学研究方法逐步完善,形成了特有的框架和体系,并不断应用到全球变化的不同领域,形成树轮学不同分支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当前树轮学研究方法,一方面关注如何更好地提取树轮中的环境和生态信息,包括去除树轮宽度生长趋势和提取树轮... 树轮学研究方法逐步完善,形成了特有的框架和体系,并不断应用到全球变化的不同领域,形成树轮学不同分支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当前树轮学研究方法,一方面关注如何更好地提取树轮中的环境和生态信息,包括去除树轮宽度生长趋势和提取树轮中与环境和生态过程密切相关的密度、稳定同位素、元素和木材解剖等指标信息;另一方面,树轮学方法又与全球变化不同领域方法的交叉,例如气候重建、森林动态(包括生物量重建和森林干扰等)和地貌改变等不同应用领域的研究方法,以建立特有的研究方法以解决不同地球科学领域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树轮学研究领域最高产的国家,然而关于树轮学方法方面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有待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学 树轮去生长趋势 树轮密度 气候重建 森林动态
原文传递
印度德干高原Panchgini地区黄土性质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周子博 刘秀铭 +5 位作者 吕镔 陈家胜 马明明 王涛 侯顺民 温昌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4-366,共13页
黄土是陆地上分布较广、沉积连续的第网纪沉积物,在古气候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本文对印度德干高原Panchgini地区黄土进行了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测试了常量元素、稀土元素(REE)、粒度以及系统的环境磁学等参数... 黄土是陆地上分布较广、沉积连续的第网纪沉积物,在古气候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本文对印度德干高原Panchgini地区黄土进行了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测试了常量元素、稀土元素(REE)、粒度以及系统的环境磁学等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德干高原Panchgini地区黄土与典型风积黄土的粒度组成相似,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成因;此外,常量元素含量和稀土元素分配模式都与中国典型黄土相似,上述证据小仪明确了该地区黄土的存在,也表明它们拥有相似的物质来源模式和沉积过程;系统的环境磁学测量表明Panchgini地区黄土中主要的强磁性矿物为磁铁矿,弱磁性矿物为针铁矿和赤铁矿,同时存在一部分顺磁性物质,磁性矿物粒径整体较粗,粒级主要集中在假单畴(PSD)和多畴(MD)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黄土 风成成因 元素地球化学 环境磁学
原文传递
西安蓝田S4古土壤剖面中针铁矿富集层与土壤古水分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景波 罗小庆 +2 位作者 刘瑞 刘秀铭 杜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7-353,共7页
利用野外调查与观察、电镜观察和x-射线衍射法,对西安市蓝田县白鹿塬东端安村北约1km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剖面(34°17′N,109°32′E)中第4层古土壤(S4)的铁锰结核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整个S4古土壤风化剖面厚度为5.6m... 利用野外调查与观察、电镜观察和x-射线衍射法,对西安市蓝田县白鹿塬东端安村北约1km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剖面(34°17′N,109°32′E)中第4层古土壤(S4)的铁锰结核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整个S4古土壤风化剖面厚度为5.6m,粘化层的厚度为1.5m,在S4古土壤层下部5.0~5.6m深度范围发现了具有指示当时土壤水分含量、地下水富集、水分循环等作用的针铁矿(α-FeO(OH))与铁锰结核富集层。针铁矿呈褐黄色薄膜分布于土体表面。含针铁矿的铁锰结核呈黑褐色球形,电镜下主要呈颗粒状、球形和呈菊花形等形态。针铁矿和铁锰结核呈层分布在同一层位,形成于当时的地下水位附近。在铁锰结核样品中,针铁矿含量为0.9%~3.3%,粘土矿物伊利石含量为6.O%~15.5%,高岭石含量为2%~5%,石英含量为61.1%~66.6%,斜长石含量10%~16.4%,钾长石含量3.8%~6.O%。针铁矿与铁锰结核的发育和迁移深度指示,在西安蓝田安村附近S。古土壤发育时期,年降水量至少为900mm,且重力水分布深度达到了5.6m,5.6m深度范围内的含水量大于25%,在针铁矿和铁锰结核发育层位,含水量接近饱和。当时土壤水分含量很充足,土壤水分平衡为正,有较多水分补给地下水,适于茂盛森林植被发育。研究显示,组成铁锰结核的物质成分来自S4古土壤粘化层中高价铁锰氧化物迁移,并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而发生还原和氧化聚集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铁矿 铁锰结核 FE2O3 迁移 土壤古含水量 水分平衡 西安蓝田
原文传递
江西石城盆地白垩纪地层中成壤特征及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温昌辉 刘秀铭 +6 位作者 吕镔 毛学刚 陈家胜 侯顺民 周子博 侯吉立 吴海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03-1416,共14页
白垩纪丹霞红层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长期被认为是在氧化条件下山间盆地河流湖泊环境中形成,其红色为后期次生氧化所致。本文以武夷山山脉中段西麓江西石城盆地一套白垩纪丹霞红层层序为研究对象,选取盆地中建上村(JSC)、工业园(GY... 白垩纪丹霞红层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长期被认为是在氧化条件下山间盆地河流湖泊环境中形成,其红色为后期次生氧化所致。本文以武夷山山脉中段西麓江西石城盆地一套白垩纪丹霞红层层序为研究对象,选取盆地中建上村(JSC)、工业园(GYY)和花园村(HYC)3个地点,分别进行详细野外特征观测、采样室内测量、微形态和地球化学分析。HYC红层剖面由粗大砾石和细小砂土混杂堆积,分选差,发育层理但并非完全连续,部分地层之下发育钙结核甚至钙板,属干旱区山间盆地边缘相季节河流沉积;而JSC和GYY两剖面均为质地较均匀的红色粉砂粘土,发育钙结核层或钙质淀积层,属干旱区远离洪积山口的盆地相对中心沉积或者长期高出水面台地的风成沉积序列。各剖面粘化层底部均发现淋溶淀积形成的钙积层(钙板层或钙结核层);微形态样品显示有粘土充填的根孔,孔隙壁发育红色粘土和胶体,呈光性定向排列,存在成壤碳酸盐多次淋溶淀积成的多层CaCO3结构,均指示成土发生过程;粒度特征显示粘粒含量高(〈2μm含量为10.94%),粒径大小集中分布于2~63μm之间,占65.25%,整体特征与黄土古土壤沉积颗粒相似;石城红层样品存在不同程度元素富集和亏损特征,其中JSC剖面样品常量元素的CIA指数均值为72.95,指示该红层经历了比陕西洛川黄土和甘肃西峰红粘土更强的化学风化,而且地层的红色随地层层理/层次发生深浅变化,是原生颜色,指示沉积物是地表氧化环境,因此认为石城白垩纪红色粘土层与黄土高原第四纪古土壤或新近纪红粘土类似,是长期地表干热氧化环境下形成的红色古土壤。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土壤钙结核发育状况与降水量之间关系、钙结核淀积深度与降水量之间关系、土壤碳酸盐层出现的深度与降水量之间关系和常量元素CIW与降水量之间关系来重建古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丹霞红层 成土作用 古环境 石城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