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记》“西楚”的地域及文化分区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华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0-144,共5页
"西楚"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史记》的记载中。《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高祖本纪》:"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根据秦郡及项羽主要活动地域来推测,项羽的西... "西楚"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史记》的记载中。《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高祖本纪》:"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根据秦郡及项羽主要活动地域来推测,项羽的西楚九郡主要集中在河淮与江东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活动地域 文化分区 《项羽本纪》 意义 《高祖本纪》 西楚霸王 地理概念
下载PDF
辛亥革命前后的新文化之歌 被引量:1
2
作者 毛翰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3-95,共13页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大概觉得,时不至五四,文化一如故。实际上,这是错觉。如果说,洋务运动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革限于器物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触动不多,那么,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实际已经开...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大概觉得,时不至五四,文化一如故。实际上,这是错觉。如果说,洋务运动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革限于器物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触动不多,那么,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实际已经开始,新思想新文化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学堂乐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前 中学为体 洋务运动 传统文化 戊戌变法 精神世界 中国社会
下载PDF
《水浒》研究的成书与版本问题
3
作者 戴云波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6-128,共3页
所谓学术研究,特别是针对某一名著的专题研究,既需要掌握充分的原始材料,又需要秉持一种客观、理性、尊重历史的态度。近年来或许受到电视中“评说”名著类节目的影响,关于《水浒》的“戏说”、“品评”类作品也出版了不少。这些著... 所谓学术研究,特别是针对某一名著的专题研究,既需要掌握充分的原始材料,又需要秉持一种客观、理性、尊重历史的态度。近年来或许受到电视中“评说”名著类节目的影响,关于《水浒》的“戏说”、“品评”类作品也出版了不少。这些著作目前尚不知如何为其定位,如果归之于通俗的消遣性读物,以《水浒》的人物故事为载体或由头而映射当今的社会现实,倒也颇为相宜。倘归之于《水浒》研究新的创获,则即使从阐释学的意义而论,因为所凭藉的文本本身并未有严格的学术界定,我们知道《水浒》的版本系统大约是古代长篇小说中最为麻烦的,究竟针对哪一个文本立论,不仅是材料的可信问题,更是思想倾向与态度的取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研究 版本问题 成书 古代长篇小说 学术研究 原始材料 社会现实 人物故事
下载PDF
书写海洋 言说生命——试论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
4
作者 张晓妹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7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生命体验 海洋 书写 记忆 海浪 言说 生活方式 传统文化 夏曼·蓝波安 《海浪的记忆》 台湾省 生态美学 原住民族
下载PDF
层层套叠,蕴涵深广——陆游诗《关山月》中的对比示现修辞分析
5
作者 胡斌彬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4期46-47,共2页
陆游的《关山月》艺术构思十分精妙,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的构建,重现一幅幅沉郁悲壮的情景,连缀构成对比鲜明、蕴涵深广的意象群,展示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多角度反复刺激读者的视听感官,在心理上强化... 陆游的《关山月》艺术构思十分精妙,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的构建,重现一幅幅沉郁悲壮的情景,连缀构成对比鲜明、蕴涵深广的意象群,展示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多角度反复刺激读者的视听感官,在心理上强化接受者的“不随意注意”,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关山月 对比修辞 接受心理
下载PDF
张爱玲生命感悟下的时间意识
6
作者 孟二伟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12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时间意识 生命感悟 张爱玲 时空结构 个体生命 生命本体 生命体验 生活经历
下载PDF
试析《论衡》民俗描写的特征与意义
7
作者 孙娟娟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5期118-120,共3页
王充《论衡》中的部分内容既是对其思想观点的论述,也不乏对民俗事象的特色描写。《论衡》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招致篇》有录无书。内容颇为丰富,几乎涉及了当时民情风俗的各个方面,包括信仰、禁忌、俗语、传说、歌谣、节日庆典、婚... 王充《论衡》中的部分内容既是对其思想观点的论述,也不乏对民俗事象的特色描写。《论衡》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招致篇》有录无书。内容颇为丰富,几乎涉及了当时民情风俗的各个方面,包括信仰、禁忌、俗语、传说、歌谣、节日庆典、婚丧礼仪等。从游艺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物象的民俗四个方面,对文中所描述的民俗材料胪列归类,可以发现民俗表象背后所蕴涵的文化批判意识。结合其"疾虚妄"、"求真美"的主旨,以"古诗十九首"及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为例,可见《论衡》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上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这部古代伟大的哲学著作,在文学史也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充 《论衡》 民俗描写 哲学蕴涵 影响
下载PDF
成语“呜呼哀哉”的词汇化历程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
8
作者 胡斌彬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64,共8页
成语"呜呼哀哉"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叹词"呜呼"和"A哉"组成的感叹句结构,该结构内部关系松散,泛表多种感情。汉代以后,"呜呼+A哉"结构融合为一个四字语句,A的语义范围缩小,主要表示哀痛感情。&qu... 成语"呜呼哀哉"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叹词"呜呼"和"A哉"组成的感叹句结构,该结构内部关系松散,泛表多种感情。汉代以后,"呜呼+A哉"结构融合为一个四字语句,A的语义范围缩小,主要表示哀痛感情。"呜呼哀哉"从元代开始产生了"死"的意义,之后降格为一个谓词性短语,逐渐凝固定型,在现代汉语中词汇化程度较高。文言叹词"呜呼"也在近代产生了"死"的意义,后来衰落了,却产生了另一个动词性成语"一命呜呼"。上述变化涉及韵律、语音、语法、语义及语用等多种诱发因素,背后隐含了一系列复杂的词汇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 呜呼哀哉 词汇化
原文传递
德化:厚德能载物 造化钟神秀
9
作者 张秀平 戴云波 《中国版权》 CSSCI 2008年第3期47-49,共3页
德化,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如果说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以其工艺精美、历史悠久而著称,湖南醴陵因烧制“韶山红”而曾名噪一时,那么德化瓷业则以其产业的外向性特征,高端的工艺技巧、奇丽的艺术构思和家用的普及型产品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德化,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如果说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以其工艺精美、历史悠久而著称,湖南醴陵因烧制“韶山红”而曾名噪一时,那么德化瓷业则以其产业的外向性特征,高端的工艺技巧、奇丽的艺术构思和家用的普及型产品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一直在海外享有盛誉,在国内也渐渐开始了其厚积薄发的势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化 德能 神秀 造化 艺术构思 厚积薄发 景德镇 外向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