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明市2011—2014年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情况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毓玲 葛金华 连豫苞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114-116,共3页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其呈全球性流行,全球 HCV 的感染率约3%,每年新发病例约300~400万[1]。丙型肝炎起病隐匿,不经检测较难被发现,未经治疗的慢性 HCV感...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其呈全球性流行,全球 HCV 的感染率约3%,每年新发病例约300~400万[1]。丙型肝炎起病隐匿,不经检测较难被发现,未经治疗的慢性 HCV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HCC ),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2]。因此,丙型肝炎的筛查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医生的重视。丙肝主要通过输血、性接触、吸毒、针刺、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播,其中输血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为降低受血者感染 HCV 的风险,对献血者血液进行HCV检测已成为国际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也明确规定,献血者血液必须常规进行抗‐HCV ELISA检测。笔者对近年三明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抗‐HCV检测结果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献血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优质护理服务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惠彬 《蛇志》 2015年第3期316-317,共2页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血站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从而有效减少献血不良反应,进一步拓展和稳定无偿献血者队伍。方法对2009~2011年我站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自愿无偿献血人员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开展优...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血站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从而有效减少献血不良反应,进一步拓展和稳定无偿献血者队伍。方法对2009~2011年我站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自愿无偿献血人员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无偿献血总人数呈上升趋势,而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升无偿献血者满意度;有利于扩大和稳定无偿献血者队伍,有利于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无偿献血 献血不良反应
下载PDF
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艳琼 罗宏新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7期876-877,共2页
目的研究探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50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达10~38次的献血者(每次间隔期为1~2个月),在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分别进行外周血常规的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统计表明,多次捐献机... 目的研究探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50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达10~38次的献血者(每次间隔期为1~2个月),在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分别进行外周血常规的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统计表明,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外周血小板数与首次采集前、正常值的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和血小板的大细胞比例下降,红细胞的分布宽度增加。结论机采血小板可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外周血常规 影响
下载PDF
酶联免疫联合核酸检测对减少输血传播疾病风险的探讨 被引量:14
4
作者 叶祖兴 刘丽娜 何林璞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766-768,共3页
目的研究酶联免疫联合核酸检测对减少输血传播疾病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三明市中心血站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样本6834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血液样本均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 目的研究酶联免疫联合核酸检测对减少输血传播疾病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三明市中心血站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样本6834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血液样本均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以及梅毒抗体(抗-TP)平行检测。分析所有献血者血液样本其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检测结果。此外,对于酶联免疫检测阴性以及0.7≤样本检测值/临界值(S/CO)≤3.0的血液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分析核酸检测结果。结果68345例献血者血液样本中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酶联免疫检测不合格人数占比为0.83%(570/68345),其中1.0≤S/CO≤3.0血液样本89例,S/CO>3.0样本164例,0.7≤S/CO<1.0样本319例,合格血液样本67775例。67775例酶联免疫检测合格献血者检出HBV-DNA、HCV-RNA与HIV-RNA阳性人数占比分别为0.07%(46/67775),检出HCV-RNA与HIV-RNA阳性人数占比均为、0.00%和0.00%。(0/67775)。酶联免疫检测HBsAg0.7≤S/CO<1.0献血者核酸检测阳性率(5.36%)明显低于酶联免疫检测HBsAg1.0≤S/CO≤3.0献血者为5.36%(6/112),明显低于酶联免疫检测HBsAg1.0≤S/CO≤3.0献血者的阳性率(22.58%(7/3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酶联免疫联合核酸检测可显著降低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从而达到提高血液质量以及输血安全的目的,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法 核酸检测 输血传播疾病 艾滋病抗体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下载PDF
保存温度和融化后放置时间对新鲜冰冻血浆FⅧ、FⅨ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洪兴金 徐月何 魏恩钲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6年第6期266-267,共2页
关键词 血浆 凝血因子 放置时间
下载PDF
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捷 魏恩钲 邓超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36期96-98,102,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以评估采集血小板质量及献血者的健康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在三明市中心血站参加无偿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捐献次数分为初次捐献血者(以... 目的探讨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以评估采集血小板质量及献血者的健康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在三明市中心血站参加无偿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捐献次数分为初次捐献血者(以前没有捐献过全血或成分血者)作为对照组,连续捐献血小板1年以上超过20次作为研究组,每组各30例,分别检测两组献血者的血小板及相关参数、血栓弹力图(TEG)相关指标(R值、K值、α角、MA值)和凝血功能(PT、APTT、Fb、TT)等各项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MPV、PDW及P-LCR值分别为(10.31±0.73)fl、(11.66±1.02)%、(0.23±0.04)%,高于对照组MPV、PDW及P-LCR值[(9.53±0.58)fl、(10.43±0.92)%、(0.18±0.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EG相关指标R值、K值、α角、M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T、APTT、Fb、TT等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血小板参数显著升高,但对血小板绝对值、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不影响献血者身体健康安全,可保障血小板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血小板功能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冷沉淀在慢性鼻窦炎内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洪兴金 罗宏新 余鹏举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S1期191-192,共2页
目的:观察冷沉淀在慢性鼻窦炎内窥镜手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鼻窦炎患者105例,手术用Messklinger术式,其中一组52例应用冷沉淀浸润沙布填充,另一组53例应用传统凡士林沙布填充,术中两组都常规全身应用抗生素,与鼻腔道冲洗,术后... 目的:观察冷沉淀在慢性鼻窦炎内窥镜手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鼻窦炎患者105例,手术用Messklinger术式,其中一组52例应用冷沉淀浸润沙布填充,另一组53例应用传统凡士林沙布填充,术中两组都常规全身应用抗生素,与鼻腔道冲洗,术后2天开始行内镜检查及处理,3,5,7,14d亦各行1次。结果:应用冷沉淀浸润沙布组与应用传统凡士林沙布组比较,可以明显减轻充血肿胀,对鼻腔道黏膜恢复较佳。结论:冷沉淀不仅有参与止血,对细胞的化学趋化和迁移作用,调理作用,还能促进黏膜的再生与修复愈合作用,屏障保护作用。冷沉淀制剂来源易,成本低,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沉淀 慢性鼻窦炎 内窥镜
下载PDF
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洪兴金 罗宏新 张艳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择生活、工作环境相同,饮食种类和运动量基本一致的捐献单采血小板者56例,年龄18~30周岁;按血液采集标准在捐献之前、捐献后1h、捐献后15~25d、捐献后26~35d,采集外周静脉... 目的探讨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择生活、工作环境相同,饮食种类和运动量基本一致的捐献单采血小板者56例,年龄18~30周岁;按血液采集标准在捐献之前、捐献后1h、捐献后15~25d、捐献后26~35d,采集外周静脉血,分别测定红细胞C_3b受体(RBC-C_3b)、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变化情况。结果与捐献前比较,RBC-C_3b、RBC-IC及RBC-SOD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合理、正常间隔时间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红细胞膜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单采血小板 红细胞免疫 C3B受体 免疫复合物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600例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前后血液电解质、pH值变化的规律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艳琼 洪兴金 罗宏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6期3318-3319,共2页
目的观察600例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前后血液电解质及pH值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本中心捐献机采血小板的60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采集前、采集后10 min、采集后7 d献血者pH值及血液电解质钠离子(Na^+)、钙离... 目的观察600例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前后血液电解质及pH值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本中心捐献机采血小板的60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采集前、采集后10 min、采集后7 d献血者pH值及血液电解质钠离子(Na^+)、钙离子(Ca^(2+))、钾离子(K^+)、氯离子(Cl^-)浓度的差异来分析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液电解质及pH值的影响。结果采集后10 min所有献血者血K^+(4.25±0.76)mmol/L、Cl^-(101.43±5.14)mmol/L、Ca^(2+)(2.13±0.19)mmol/L均较采集前(4.62±0.81)mmol/L、(104.13±2.56)mmol/L、(2.21±0.12)mmol/L显著较低(P<0.05);采集后7 d所有献血者血K^+(4.58±0.83)mmol/L、Cl^-(103.85±3.42)mmol/L、Ca^(2+)(2.20±0.15)mmol/L与采集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前所有献血者血Na^+(140.12±3.35)mmol/L及p H值(7.38±0.10)与采集10 min后(139.86±2.76)mmol/L、(7.37±0.09)及采集后7d(140.22±3.28)mmol/L、(7.38±0.1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前后男性献血者与女性献血者电解质性别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后即刻虽然会出现K^+、Cl^-、Ca^(2+)浓度降低,但在正常范围内;1周后献血者电解质水平会逐渐恢复,且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液电解质及pH值的变化无性别差异。因而,机采血小板安全可靠,不会影响献血者的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血液电解质 PH值
下载PDF
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莉娟 《实用医技杂志》 2022年第11期1216-1218,共3页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在三明市中心血站输血的1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输血成分不同分为对照组98例和观察组98例,对照组患者的输血采用常规输血技术进行,即输注未去白血...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在三明市中心血站输血的1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输血成分不同分为对照组98例和观察组98例,对照组患者的输血采用常规输血技术进行,即输注未去白血液成分;观察组患者则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比较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输血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输血前,2组血清TNF-α、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组血清TNF-α、CRP水平均有明显上升,但是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过敏2例,发热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过敏5例,发热4例,皮疹2例,血红蛋白尿1例,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98),低于对照组的12%(1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去白细胞血液成分输血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 输血 输血反应 过敏反应 血红蛋白类
下载PDF
不同血液制品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爱菊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20年第5期477-478,共2页
目的分析不同血液制品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及其意义。方法对50份全血与悬浮红细胞的保存前与保存35 d后的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实施测定。保存35 d后,测定全血与悬浮红细胞两种制品中血红蛋白的总含量(包含游离状和非游离状)。结果... 目的分析不同血液制品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及其意义。方法对50份全血与悬浮红细胞的保存前与保存35 d后的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实施测定。保存35 d后,测定全血与悬浮红细胞两种制品中血红蛋白的总含量(包含游离状和非游离状)。结果①全血保存前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为(30.2±5.2)mg/L,保存35 d后为(136.4±16.1)mg/L;悬浮红细胞保存前后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96.4±19.0)mg/L和(395.2±52.3)mg/L;全血与悬浮红细胞保存35 d后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均较保存前明显升高(P<0.01);保存前后同期比较,悬浮红细胞中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均高于全血(P<0.01)。②全血保存期末游离血红蛋白总量为(20.72±2.54)g/袋,与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的游离血红蛋白总量(20.87±2.61)g/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对于控制悬浮红细胞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决定血液制品的质量,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血红蛋白 悬浮红细胞 全血 质量控制
下载PDF
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红细胞内肌酸、游离血红蛋白指标变化的探讨
12
作者 洪兴金 罗宏新 张艳琼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第18期219-220,共2页
目的:分析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红细胞内肌酸、游离血红蛋白指标的变化及其对机体红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生活工作环境相同,饮食种类和运动量基本一致的捐献单采血小板者56名:年龄18-30周岁;按血液采集标准约定在捐献前(0... 目的:分析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红细胞内肌酸、游离血红蛋白指标的变化及其对机体红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生活工作环境相同,饮食种类和运动量基本一致的捐献单采血小板者56名:年龄18-30周岁;按血液采集标准约定在捐献前(0小时),捐献后1小时、7-10天、15-20天采集外周静脉血,分别测定其红细胞内肌酸、游离血红蛋白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捐献前比较,捐献后不同时间捐献者外周血中红细胞内肌酸、游离血红蛋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捐献单采血小板能启动捐献者机体应激反应,并不会影响外周血中红细胞内肌酸、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科学合理,正常间隔时间捐献单采血小板对捐献者红细胞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单采血小板 红细胞 红细胞内肌酸 游离血红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