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新中医经络现代研究——记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经络研究室主任胡翔龙
1
作者 胡翔龙 《中国科技奖励》 2008年第8期72-73,共2页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核心,贯串干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网络周布全身的一个复杂体系。它内属脏腑、外络支节,行血气、营阴阳,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核心,贯串干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网络周布全身的一个复杂体系。它内属脏腑、外络支节,行血气、营阴阳,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由于它的理论思想和对人体功能调节的许多重要描述,与建立在解剖和分析研究方法基础上的西方医学的基本概念有较大的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学说 中医药 研究室 研究院 福建省 主任 创新 基础理论
下载PDF
红外热像系统计算机技术在中医经络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庆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28-29,i0001,共3页
目的:在红外热像仪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对其功能的开发和拓展,研制一套能够进行二次处理,有存储等功能的处理系统,从而达到更好地为中医经络研究服务。方法:本室与福建省计算机中心联合研制,根据科研工作和临床诊断的... 目的:在红外热像仪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对其功能的开发和拓展,研制一套能够进行二次处理,有存储等功能的处理系统,从而达到更好地为中医经络研究服务。方法:本室与福建省计算机中心联合研制,根据科研工作和临床诊断的需要,通过对任务的具体分析后,采用高级语言编写而成,具有运行速度快,软件兼容性好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等特点。结果:通过对该系统的研制和开发,较好地解决了实验图像的保存、分析和二次处理这一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结论:经过对本系统大量的测试和使用,系统运行稳定,使用方便。多年来,利用这一系统对人体体表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进行的系统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为探讨经脉循行路线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线 温度 经络学说 计算机
下载PDF
针灸影响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3
作者 林丽娇 许金森 +1 位作者 朱小香 郑淑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3-208,共6页
对近年来公开发表有关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传统中医经络理论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微循环有着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对经络的实质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突破口;针灸可以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多层次调节生理或病理状态... 对近年来公开发表有关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传统中医经络理论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微循环有着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对经络的实质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突破口;针灸可以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多层次调节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机体微循环状态,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腧穴特异性的特点。鉴于当前研究存在着诸多不足,期待今后增加设计严谨、大样本、广泛开展的多中心联合实验予以规范系统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经络 微循环 综述
原文传递
督脉循行线上及其左右两侧旁开对照点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比较 被引量:40
4
作者 许金森 潘晓华 +1 位作者 胡翔龙 吴宝华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21-325,共5页
目的:比较常态下督脉经线上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测试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时,将型号为412的测试探头直接固定于被测试部位的皮肤,保持无... 目的:比较常态下督脉经线上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测试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时,将型号为412的测试探头直接固定于被测试部位的皮肤,保持无压力接触;测试深部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时,将型号为418-1的测试探头固定在测试部位,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插至所要测试的深度,导入光纤,同时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结果:(1)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第12胸椎水平1个非穴位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两侧旁开1 cm的非经对照部位高(P<0.01)。(2)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第12胸椎水平1个非穴位的深部1、1.5、2 cm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左右两侧旁开1 cm非经对照部位高(P<0.05)。(3)对督脉命门穴的观察发现,在深度达2.5 cm处,经穴与非经对照点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的皮肤和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深度在皮表至皮下2 cm之间。说明皮肤表面的微循环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的直接热源,而深部组织中的血流则是形成IRRTM的主要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多谱勒 血流灌注量 督脉
下载PDF
循经施加机械压力对大肠经三个部位深部组织中氧分压的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许小洋 胡翔龙 吴宝华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76-279,共4页
本实验应用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定仪 ,对 3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大肠经线上三个穴点及其两侧旁开约 2cm处的非经线对照点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进行了 1 2 0人次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 ,机械压迫能明显降低针刺时沿大肠经经线深部组织中的氧分... 本实验应用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定仪 ,对 3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大肠经线上三个穴点及其两侧旁开约 2cm处的非经线对照点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进行了 1 2 0人次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 ,机械压迫能明显降低针刺时沿大肠经经线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的变化 ,而对非经线对照点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影响则不大。而且只有当压迫施加在经线上时 ,这种阻滞效应才能表现出来。上述结果支持针刺时外周可能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阻滞现象 组织氧分压 针刺效应 大肠经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穴对肠鸣音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3
6
作者 郑淑霞 潘晓华 +2 位作者 许金森 萨喆燕 兰彩莲 《环球中医药》 CAS 2010年第6期435-437,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肠鸣音的影响。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计算机肠鸣音采集记录系统,检测23名健康成人志愿者在电针足三里穴前后肠鸣音的变化。结果针刺对肠鸣音的影响是双向的,可使肠鸣音发生明显变化。与电针前比,电针对肠鸣音的影...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肠鸣音的影响。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计算机肠鸣音采集记录系统,检测23名健康成人志愿者在电针足三里穴前后肠鸣音的变化。结果针刺对肠鸣音的影响是双向的,可使肠鸣音发生明显变化。与电针前比,电针对肠鸣音的影响经统计学处理,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人体肠鸣音可产生显著的影响,提示针刺足阳明胃经局部穴位对胃肠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鸣音 胃肠运动 电针
下载PDF
针刺内关穴对急性轻度缺氧健康志愿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修春英 董亚琴 +1 位作者 许金森 胡翔龙 《环球中医药》 CAS 2011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穴对急性轻度缺氧健康志愿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在通过吸氧面罩吸入低氧混合气体(14%O2,86%N2)条件下,电针左侧内关穴,采用血液动力学监护仪记录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在针刺前后的变...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穴对急性轻度缺氧健康志愿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在通过吸氧面罩吸入低氧混合气体(14%O2,86%N2)条件下,电针左侧内关穴,采用血液动力学监护仪记录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在针刺前后的变化。以空白对照、内关左右各旁开1.5~2cm位点及手三里穴为对照。结果电针内关穴能显著降低急性轻度缺氧所致的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升高(P<0.05或P<0.01),电针过程中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针刺内关穴对调整缺氧状态下心脏功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经 内关 急性轻度缺氧 心输出量 外周血管阻力
下载PDF
针刺郄门穴对急性轻度缺氧志愿者心功能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0
8
作者 董亚琴 修春英 +1 位作者 许金森 胡翔龙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第8期511-513,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郄门穴对急性轻度缺氧健康志愿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吸入低氧混合气体条件下,电针郄门穴,采用血液动力学监护仪记录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率(HR)在针刺前后的变化... 目的观察针刺郄门穴对急性轻度缺氧健康志愿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吸入低氧混合气体条件下,电针郄门穴,采用血液动力学监护仪记录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率(HR)在针刺前后的变化。结果电针郄门穴能显著降低急性轻度缺氧所致的CO、CI升高(P<0.05,P<0.01);电针过程中SVR、SVRI显著升高(P<0.05,P<0.01);心率减慢,但与他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郄门能显著改善健康志愿者急性轻度缺氧所致的心功能亢奋状态,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郄门 缺氧 心输出量 外周血管阻力 心率
下载PDF
电针对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8
9
作者 许金森 潘晓华 +1 位作者 萨喆燕 胡翔龙 《环球中医药》 CAS 2010年第4期270-272,277,共4页
目的观察常态下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应用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Perimed5000)对2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同步测试督脉循行线下及其左右两侧旁开1cm对照部位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并观察针刺(电... 目的观察常态下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应用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Perimed5000)对2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同步测试督脉循行线下及其左右两侧旁开1cm对照部位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并观察针刺(电针)对其影响。结果 (1)健康人安静状态下沿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较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2)电针后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有增高,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高,电针刺激是否使沿经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增高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多谱勒 血流灌注量 督脉 经络 电针
下载PDF
针刺时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中氧分压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铭 吴祖星 +1 位作者 胡翔龙 许金森 《环球中医药》 CAS 2011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目的观察常态下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与大肠经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大肠经脉循行线上取6个测试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cm。其中4个为穴位(臂臑、手五里、手三里、上廉),两... 目的观察常态下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与大肠经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大肠经脉循行线上取6个测试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cm。其中4个为穴位(臂臑、手五里、手三里、上廉),两个为非穴位点(曲池臂臑中点、手三里上1寸)。6个测试部位分为三组(臂臑—曲池臂臑中点,手五里—手三里上1寸,手三里—上廉),对每名受试者每次观察一组,其中一个水平为组织氧分压,另一个水平为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每名受试者共测试六次。同时在各测试点内外1.5~2cm处各取一个非经对照点。连续同步记录氧分压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60分钟,观察其在电针前、电针合谷穴时及电针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正常情况下沿大肠经循行线上测试点深部组织氧分压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非常显著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P<0.01)。电针合谷穴时,大肠经线上测试点氧分压降低与电针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值呈上升趋势,统计学无显著差异。电针后氧分压与电针期间比较无差异,与电针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与电针前比较无差异,与电针期间比较显著降低(P<0.05)。而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时,内外两侧对照点的氧分压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与电针前比较无显著变化,电针后氧分压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也没有显著的变化。结论常态下大肠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能量代谢都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旺盛,电针可以使沿经组织的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略有增高并使氧利用率提高,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经 氧分压 能量代谢 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下载PDF
任脉循行线上红外辐射轨迹的加热诱发 被引量:11
11
作者 潘晓华 胡翔龙 +1 位作者 许金森 郑淑霞 《环球中医药》 CAS 2010年第5期352-354,401,共4页
目的探讨加热对人体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以正常人体作为观察对象,对沿任脉显示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对自然状态下未能显示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nfrared radiant trackalong meridian,IRRTM)的对象进行... 目的探讨加热对人体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以正常人体作为观察对象,对沿任脉显示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对自然状态下未能显示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nfrared radiant trackalong meridian,IRRTM)的对象进行穴位、非穴位及非经对照点加热诱导,用Thermo Tracer TH9100型红外热像仪进行记录。结果多数受试者在任脉线上的穴位点或非穴位点加热都可以显著提高IRRTM的出现率,还可使已有的红外辐射轨迹距离增长,变得更加连续规整。而非经对照点一般不能诱发明显的IRRTM。加热诱发的效果受季节、受试者体形及加热时间的影响。结论加热对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加热经上穴位点与非穴位点既可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也可使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规整。为进一步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及其相关的物质基础提供实验根据,也为临床灸疗和诊疗技术提供了直接和客观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诱发 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任脉
下载PDF
穴性探究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炳祥 许金森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975-1977,共3页
从腧穴的作用出发,将穴性与药性相比较,并提出不可将穴性与药性等同,照搬药性理论将失去针灸理论的特色。追溯本源,同时,分别从机体状态、刺激方式、脏腑经络及气血流注角度分析影响穴性发挥的若干因素。充分掌握穴性,可进一步完善针灸... 从腧穴的作用出发,将穴性与药性相比较,并提出不可将穴性与药性等同,照搬药性理论将失去针灸理论的特色。追溯本源,同时,分别从机体状态、刺激方式、脏腑经络及气血流注角度分析影响穴性发挥的若干因素。充分掌握穴性,可进一步完善针灸理论体系,有利于指导针灸临床、教学与科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穴性 药性 影响因素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肝细胞间隙连接通讯促进剂对小鼠肝肿瘤发生的抑制作用
13
作者 陈道亮 万隆 +1 位作者 曹春华 吴华嵩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目的通过活体动物实验,探讨肝组织肿瘤发生机制是否与该组织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受阻有关,促进GJIC的药物对肿瘤发生是否具有对抗作用。方法初生雄性ICR小鼠60只。40只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肝肿瘤(肝肿瘤模型),20只注射等... 目的通过活体动物实验,探讨肝组织肿瘤发生机制是否与该组织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受阻有关,促进GJIC的药物对肿瘤发生是否具有对抗作用。方法初生雄性ICR小鼠60只。40只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肝肿瘤(肝肿瘤模型),20只注射等体积溶剂(三辛酸甘油)作为对照组。断乳后,肝肿瘤模型20只每日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P)0.75μg/g+咖啡因(CAF)1.5μg/g(DENIP+CAF组),另20只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单纯DEN组)。所有动物均喂饲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半精制饲料。采用羧基荧光素(CoF)细胞间转移法在新鲜离体的完整肝叶上测定肝GJIC能力,每组测定8只,其余在13月龄时处死,检测肝肿瘤。结果单纯DEN组从断乳后不到半月开始至半年之后,肝GJIC能力降至正常水平的1/3(P<0.001)并持续低水平,此时正在长大的结节出现在肝表面。DENIP+CAF组,至少在断乳后头4.5月内肝GJIC能力呈现正常水平,到13月龄时与单纯DEN组相比,肝结节总体积减小98%(P<0.001),肝细胞腺瘤发生率减少50%(P<0.01)。对照组肝脏无异常发现。结论在DEN诱发的小鼠肝肿瘤发生过程中,肝GJIC的早期下降是一关键性病理生理变化;促进GJIC的药物可对抗这种变化,对肝肿瘤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结合部 细胞交流 肝肿瘤 小鼠
下载PDF
针灸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丽芬 郑淑霞 许金森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92-96,共5页
当前,针灸被认为是治疗胃肠道功能障碍疾病的有效方式。本文分别从针灸对胃肠运动、内脏敏感性、胃肠激素及神经机制的调节等角度来阐述其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和作用,并探讨了穴性和双向调节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从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 当前,针灸被认为是治疗胃肠道功能障碍疾病的有效方式。本文分别从针灸对胃肠运动、内脏敏感性、胃肠激素及神经机制的调节等角度来阐述其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和作用,并探讨了穴性和双向调节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从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等方面阐明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效果和作用机制,以提高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胃肠功能 穴性 双向调节
下载PDF
热证禁灸与热证可灸 被引量:7
15
作者 沈书泓 许金森 《吉林中医药》 2017年第1期85-88,共4页
灸法是中医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疗法。目前临床治疗中,灸法主要用于虚证、寒证、阴证。热证可灸与否,则是针灸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一个争议。解决这一争议,有利于明确灸法适应证,提升灸法发展空间,丰富临床治疗手段。通过整理热证禁... 灸法是中医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疗法。目前临床治疗中,灸法主要用于虚证、寒证、阴证。热证可灸与否,则是针灸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一个争议。解决这一争议,有利于明确灸法适应证,提升灸法发展空间,丰富临床治疗手段。通过整理热证禁灸学说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及其学说产生背景,分析学说形成原因,发现热证禁灸学说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另通过研究灸法作用机理与灸法治疗热证的主要机制,表明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对热证进行适当的灸法治疗。通过对热证禁灸学说与热证可灸学说的探讨,不难发现:医学研究中应辨证认识问题,客观评价学说,把握学说本质,为医学发展寻求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证可灸 热证禁灸 灸法机制
下载PDF
隔姜灸源流考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淑娟 陈铭 许金森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年第11期1565-1567,共3页
“灸”字最早出现于《庄子》“丘所为无病而自灸也。”汉代《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灸法”出现在人类掌握运用火之后,远古时人类发现通过燃烧产生温热的刺激可以帮助减轻利器所致疼痛,同时可以祛除寒邪,促进身体健康。... “灸”字最早出现于《庄子》“丘所为无病而自灸也。”汉代《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灸法”出现在人类掌握运用火之后,远古时人类发现通过燃烧产生温热的刺激可以帮助减轻利器所致疼痛,同时可以祛除寒邪,促进身体健康。灸法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在间接灸中隔姜灸在现代运用最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物灸 源流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不同时辰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孔小洁 许金森 《中医研究》 2019年第4期56-59,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辰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以探讨子午流注纳子法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运用EGEG-8胃肠电图仪分别检测胃经旺时和非旺时1导联(胃体)和4导联(胃窦)的针刺足三里穴前10 min、针刺时20 min的... 目的:观察不同时辰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以探讨子午流注纳子法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运用EGEG-8胃肠电图仪分别检测胃经旺时和非旺时1导联(胃体)和4导联(胃窦)的针刺足三里穴前10 min、针刺时20 min的胃肠电波形的平均幅值和反应面积的变化。结果:针刺足三里后,胃经旺时和非旺时的平均幅值和反应面积对比针刺前均出现有升有降,且胃经旺时胃体部分的上升和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窦部分有双向调节的良性影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经非旺时仅见上升情况下胃体部分的平均幅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指标的对比有双向调节的良性影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胃经非旺时对比,胃经旺时的胃体的平均幅值和反应面积变化更明显,二者的变化有统计学(P<0.05);而二者在胃窦部位的平均幅值和反应面积变化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以调节胃肠活动,且旺时针刺的效应比非旺时时显著,说明了子午流注纳子法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提高针刺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电图 子午流注 足三里/针刺
下载PDF
基于MBPU观察灸脐对原发性痛经志愿者关元穴位区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来 冯晓星 +1 位作者 张素芳 许金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9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灸脐治疗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志愿者关元穴位区的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的影响。方法在20例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志愿者的非月经期使用石墨烯智能理疗仪进行灸脐治疗,应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观察关元穴位区在治疗前后浅表... 目的探讨灸脐治疗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志愿者关元穴位区的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的影响。方法在20例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志愿者的非月经期使用石墨烯智能理疗仪进行灸脐治疗,应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观察关元穴位区在治疗前后浅表MBPU的变化情况。结果灸脐治疗时10 min、20 min、30 min和灸后10 min时,关元穴位区浅表MBPU均有上升,其中10 min时具有显著差异(P <0.01);在第一次到第五次的灸脐治疗中,关元穴位区浅表MBPU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在第3次治疗时差异最为明显(P <0.01)。结论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的疗效;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在灸脐治疗过程中10 min时效果最为明显。③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在灸脐治疗过程的第3次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经 寒凝血瘀证 石墨烯 智能理疗仪 微循环 经络实质
下载PDF
艾灸命门对督脉循行线上皮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兰彩莲 潘晓华 +3 位作者 萨喆燕 朱小香 董亚琴 许金森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观察艾灸命门对督脉主要经穴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对36例健康志愿者艾灸命门穴,应用红外热像仪采集背部热像图,观察自然状态下和艾灸命门穴30min命门左右旁开及腰阳关、命门、中枢、至阳、身柱及大椎的皮肤温度变化。结果:艾灸命... 目的:观察艾灸命门对督脉主要经穴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对36例健康志愿者艾灸命门穴,应用红外热像仪采集背部热像图,观察自然状态下和艾灸命门穴30min命门左右旁开及腰阳关、命门、中枢、至阳、身柱及大椎的皮肤温度变化。结果:艾灸命门时,督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在原有基础上显示更为清晰规整,督脉的整体温度升高。艾灸命门后,命门穴温度高于左右旁开对照点(P<0.001)。艾灸命门穴30min后,督脉循行线上的至阳、中枢、命门、腰阳关穴位温度明显升高(P<0.01)。艾灸命门时,督脉线上穴位升温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命门、腰阳关、中枢、至阳、大椎、身柱。结论:督脉作为"阳脉之海",灸之对督脉IRRTM有良好激发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督脉整体皮肤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脉 命门 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艾灸 皮肤温度
原文传递
经脉线与非经脉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比较及针刺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34
20
作者 郑淑霞 许金森 +1 位作者 潘晓华 胡翔龙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比较常态下胃经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以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先将418-1型测试探头固定在所要测试部位,然后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胃经的上... 目的:比较常态下胃经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以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先将418-1型测试探头固定在所要测试部位,然后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胃经的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与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及其左右旁开1cm对照点插至1cm深度,导入光纤,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分别检测常态下及电针足三里时经脉线与非经脉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情况。结果:①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的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都高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P<0.01);②与电针前比,电针后胃经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结论:沿胃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证实深部组织中的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热源,也可能是经脉参与人体机能调节活动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多谱勒 血流灌注量 胃经 电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