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区域试验鲜食大豆性状和产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滕振勇 林秀美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中国种业》 2022年第9期84-88,共5页
通过对2021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各试点鲜食大豆的性状表现和产量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闽南区(漳州、翔安、泉州)播种期可以提早到2月底,各试点鲜食大豆最长和最短采收日数相差15.9d,采收期持续时间相差9d;鲜食大豆产量试点内区组、... 通过对2021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各试点鲜食大豆的性状表现和产量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闽南区(漳州、翔安、泉州)播种期可以提早到2月底,各试点鲜食大豆最长和最短采收日数相差15.9d,采收期持续时间相差9d;鲜食大豆产量试点内区组、试点、品种、试点与品种间互作差异极显著,7个试点小区平均鲜荚产量9.81~21.21kg;漳州点表现最好,产量最高,株高适中,主茎节数多、单株2粒以上标准荚数最多;并对试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生产和各地区品种选用以及提高试验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区域试验 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优质、广适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6号的选育
2
作者 廖长见 张扬 +4 位作者 林建新 滕振勇 陈山虎 林静 卢和顶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5-523,共9页
【目的】选育品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耐热性好、适应性广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方法】2015年冬,应用“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甜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热带种质黄色超甜玉米自... 【目的】选育品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耐热性好、适应性广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方法】2015年冬,应用“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甜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热带种质黄色超甜玉米自交系闽甜系T146与温带种质白色超甜玉米自交系闽甜系AS67测交配组,培育黄白粒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6号。2018–2021年闽双色6号分别通过了国家东南区、西南区鲜食玉米科企联合体区域试验。并于2021和2022年在广东惠州和福建建瓯开展千亩示范。【结果】国家区试结果:产量方面,闽双色6号在2018-2019年东南区试中,两年平均鲜穗产量13587.8 kg·hm^(-2),比对照品种粤甜16号增产7.6%,增产点率80.9%。在西南区试中,两年平均鲜穗产量13505.3 kg·hm^(-2),比对照品种粤甜16号增产3.6%,增产点率70%。抗逆性方面,鲜食玉米品种闽双色6号在田间自然发病的情况下,中抗小斑病,中抗/高抗纹枯病,中抗/高抗瘤黑粉病,中抗茎腐病,中抗/感大斑病和南方锈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感丝黑穗病,感/中抗小斑病,感瘤黑粉病,高感纹枯病,感/中抗南方锈病。品质方面,经专家鉴定,国家东南区试验综合评分89.2分,国家西南区试验综合评分86.8分,均优于对照品种粤甜16号(85.0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品质检测,闽双色6号国家东南、西南两大区试平均皮渣率为11.8%,可溶性总糖含量为26.7%,还原糖含量为11.25%,优于对照品种粤甜16号的理化品质。分别于2020年和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玉20200523、国审玉20220577)。惠州市马安镇千亩示范结果显示闽双色6号每公顷产量17982 kg,比对照增产5.9%,每公顷可增效7014元,品质品尝90.8分;建瓯市东游镇示范片每公顷产量18889.5kg,比对照增产9.44%,每公顷可增效7173.6元,品质品尝为89.7分,均优于对照,且建议扩大该品种的推广和应用。【结论】闽双色6号很好地协调了品质与产量、抗性的关系,具有品质优、产量较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耐热性较好、适应性广等优点,满足了生产上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需求,适宜在我国南方鲜食玉米种植区种植;闽双色6号的选育成功,再次证明“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杂种优势模式是甜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有效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品种选育 闽双色6号 特征特性
下载PDF
高油春大豆新品种福豆18的选育
3
作者 蓝新隆 张玉梅 +1 位作者 胡润芳 林国强 《中国种业》 2023年第6期90-92,共3页
针对福建省大豆生产上高油抗病品种紧缺问题,以福豆234为母本、AGS45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系谱法多代定向选择,育成春大豆新品种福豆18。该品种具有高油、综合抗性强和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于2022年7月通过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 针对福建省大豆生产上高油抗病品种紧缺问题,以福豆234为母本、AGS45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系谱法多代定向选择,育成春大豆新品种福豆18。该品种具有高油、综合抗性强和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于2022年7月通过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闽审豆20220004。适宜在福建省大豆产区种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福豆18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适宜福建单粒播种花生品种的筛选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日荣 陈昊 +5 位作者 陈湘瑜 张玉梅 胡润芳 蓝新隆 唐兆秀 林国强 《耕作与栽培》 2021年第4期53-57,共5页
为了明确南方气候条件花生单粒播种产量情况,并筛选适宜单粒播种的品种,以南方5省共10家育种单位的10个品种开展单粒播种试验,并与福建省8个品种的双粒播种产量进行比较,研究单粒播种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关联性。结果表明,单粒播... 为了明确南方气候条件花生单粒播种产量情况,并筛选适宜单粒播种的品种,以南方5省共10家育种单位的10个品种开展单粒播种试验,并与福建省8个品种的双粒播种产量进行比较,研究单粒播种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关联性。结果表明,单粒播种条件下,闽花19、贺油133、桂花56、福花0945和虔油粉色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分别在3646.80~4190.25 kg·hm^(-2)和2651.25~2956.65 kg·hm^(-2)之间,比对照湛油75荚果和籽仁分别增产2.05%~17.26%和7.57%~19.96%,其中闽花19、贺油133、桂花56在节约50%花生用种量的前提下,高于8个双粒播种品种的平均产量。聚类分析表明,在欧氏距离为4.98,10个品种可分成4类,个别品种在植株高矮和果大小等方面差异较大。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饱果率、百果重和总分枝数对单粒播种产量的关联系数较高,结果枝数、分枝长和秕果数对荚果和籽仁产量的关联系数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 珍珠豆型 单粒播种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福建鲜食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选育
5
作者 廖长见 谢迎春 +5 位作者 林建新 张扬 林静 卢和顶 陈山虎 林海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61-967,共7页
【目的】玉米单倍体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玉米商业化育种,极大地提高了玉米育种效率。针对福建省玉米单倍体育种起步晚、缺乏适应本地的诱导系等问题,开展适应福建气候特点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选育,为福建鲜食玉米单倍体育种提供材料。【方... 【目的】玉米单倍体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玉米商业化育种,极大地提高了玉米育种效率。针对福建省玉米单倍体育种起步晚、缺乏适应本地的诱导系等问题,开展适应福建气候特点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选育,为福建鲜食玉米单倍体育种提供材料。【方法】利用外引高频单倍体诱导系MHI和EDI、高油型诱导系H3为基础材料,分别加入甜、糯玉米种质构建基础群体,在自交纯合的同时进行适应性、油分和诱导率测定。【结果】选育出适合福建省鲜食玉米单倍体育种的诱导系2份,分别命名为FSI-4和FWI-2。其中FSI-4为高油型甜质诱导系,平均诱导率为10.32%,农艺性状及抗病性优良,花粉量大,油分含量8.99%,可采用油分标记进行筛选;FWI-2为糯质型单倍体诱导系,该系诱导率平均为11.08%,植株农艺性状及抗病性优良,花粉量大,颜色标记清晰,适合糯玉米单倍体诱导。【结论】选育出的诱导系FSI-4和FWI-2具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病性好、花粉量大、颜色标记及含油量高等优点,可用于福建省鲜食玉米单倍体高效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单倍体 诱导系 育种
下载PDF
福建主栽花生品种果柄节点强度分析
6
作者 徐日荣 陈湘瑜 +3 位作者 陈昊 张玉梅 蓝新隆 唐兆秀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28,共7页
为明确福建省花生的果柄节点强度情况,快速推动花生收获机械应用,对经省级认定的8个花生品种果柄节点强度进行测定。分析表明8个花生品种果柄节点强度在1.2~25.8 N之间,强度大于5 N的占97.33%,平均值为10.7 N。品种间果柄节点强度存在... 为明确福建省花生的果柄节点强度情况,快速推动花生收获机械应用,对经省级认定的8个花生品种果柄节点强度进行测定。分析表明8个花生品种果柄节点强度在1.2~25.8 N之间,强度大于5 N的占97.33%,平均值为10.7 N。品种间果柄节点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福花4号的果柄节点强度均值最大,为11.40 N,莆花2号果柄节点强度最小,均值为9.91 N。品种和荚果饱满度互作存在极显著差异,大部分品种饱果果柄节点强度大于秕果。随着花生成熟,花生果柄节点强度极显著的减弱。覆膜和浇水可以提高花生果柄节点强度,但与露地栽培处理没有显著差异。果柄含水量与果柄节点强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8个品种均适合花生联合收获机收获,为了减少机收造成的落果损失,对果柄节点强度较小的品种可以采取提前收获,或采用覆膜和浇水,在成熟中后期,减少田间土壤湿度,减少果柄含水量,以提高果柄节点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珍珠豆型花生 果柄节点强度 联合收获 机收损失
下载PDF
高产优质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7号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7 位作者 陈伟 徐日荣 陈昊 陈湘瑜 滕振勇 陆佩兰 胡润芳 林国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9-494,共6页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供推广种植,促进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方法】以抚鲜5号为母本,云豆9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08B3-1。2013年春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11459.40 kg...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供推广种植,促进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方法】以抚鲜5号为母本,云豆9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08B3-1。2013年春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11459.40 kg·hm^-2,比对照毛豆3号显著提高2.25%,定名为闽豆7号(闽审豆20180002)。【结果】推荐参加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在2015-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中,闽豆7号平均鲜荚产量9625.50 kg·hm^-2,比对照毛豆3号增产1.76%;2017年春进入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鲜荚产量9780.45kg·hm^-2,比对照增产5.68%;2018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180002)。【结论】育成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7号,该品种荚大粒大,清煮口感香甜柔糯,属鲜食大豆中熟品种,适宜福建省春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新品种 闽豆7号 选育
下载PDF
优质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4号的选育 被引量:1
8
作者 廖长见 张扬 +5 位作者 陈伟 林建新 滕振勇 陈山虎 林静 卢和顶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6-393,共8页
【目的】选育品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方法】2013年,应用"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甜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热带种质黄色超甜玉米自交系... 【目的】选育品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方法】2013年,应用"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甜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热带种质黄色超甜玉米自交系闽甜系G73与温带种质白色超甜玉米自交系闽甜系AS67测交配组,培育黄白粒超甜玉米新品种闽双色4号。2017年分析了闽甜系G73和闽甜系AS67两个自交系的配合力情况,2016–2017年闽双色4号参加秋季国家东南区鲜食玉米科企联合体区试。【结果】配合力测定结果:闽甜系AS67的穗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闽甜系G73的穗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中等,而闽甜系AS67×闽甜系G73的穗重特殊配合力效应值高。秋季国家东南区鲜食玉米科企联合体区试结果:产量方面,闽双色4号在2016–2017年区试中,2年平均鲜穗产量11691.0 kg·hm^(-2),比对照品种粤甜16号增产4.3%,增产点率77.5%。抗逆性方面,在室内接菌试验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试验中,表现抗茎腐病、中抗纹枯病,并具有较强的抗倒性。品质方面,经专家鉴定,2年区试平均,综合评分达90.2分,显著优于对照品种粤甜16号(85.0分),并达到国家颁布的优质甜玉米品种标准(专家品尝分≥90.0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理化品质检测,闽双色4号2年平均皮渣率10.2%、可溶性总糖含量20.2%、还原糖含量8.3%,优于对照品种粤甜16号的理化品质。2018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玉20180363)。【结论】"温带种质×热带种质"的杂种优势模式可应用于甜玉米新品种选育;闽双色4号很好地协调了品质与产量、抗性的关系,具有品质优、产量较高、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强等优点,满足了生产上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需求,适宜在我国东南部鲜食玉米栽培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品种选育 闽双色4号 特征特性
下载PDF
福建产大马士革玫瑰精油成分GC-MS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徐晓俞 李程勋 +3 位作者 毛方华 李爱萍 郑开斌 潘键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2年第4期40-47,共8页
研究福建产大马士革玫瑰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为其香气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水蒸气蒸馏提取的福建产大马士革玫瑰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大马士革玫瑰精... 研究福建产大马士革玫瑰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为其香气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水蒸气蒸馏提取的福建产大马士革玫瑰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大马士革玫瑰精油中共分离鉴定出154种挥发性成分,相对总含量为97.68%,主要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酸类、萜烯类、烷烃类、芳香族类等成分,其中以萜烯类成分的数量最多,达61种,相对含量达48.14%。大马士革玫瑰精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有(R)-(+)-β-香茅醇、蒎烯、β-石竹烯、α-愈创木烯、α-石竹烯、牻牛儿酸甲酯,相对含量分别为20.18%、7.11%、6.24%、5.38%、4.37%、4.20%。萜烯类、醇类、酯类是构成大马士革玫瑰精油香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赋予了大马士革玫瑰精油花香、果香、草香等多种香味,香味层次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马士革玫瑰 精油成分 GC-MS
下载PDF
鲜食大豆闽豆5号播期与密度的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陈伟 滕振勇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中国种业》 2020年第7期59-61,共3页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鲜食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福州地区,闽豆5号春播的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种植密度以24万株/hm^2左右为宜。
关键词 鲜食大豆 闽豆5号 播期 密度 鲜荚产量
下载PDF
鲜食大豆根瘤菌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润芳 张玉梅 +1 位作者 蓝新隆 林国强 《园艺与种苗》 CAS 2021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根瘤菌对鲜食大豆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鲜食大豆试验品种处于花荚期的植株根系根瘤菌,进行了鲜食大豆根瘤菌应用试验。[结果]根瘤菌对2个鲜食大豆品种植株生长促进作用和增产效果显著或极显著。[结论]结果可为鲜食大豆... [目的]研究不同根瘤菌对鲜食大豆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鲜食大豆试验品种处于花荚期的植株根系根瘤菌,进行了鲜食大豆根瘤菌应用试验。[结果]根瘤菌对2个鲜食大豆品种植株生长促进作用和增产效果显著或极显著。[结论]结果可为鲜食大豆高效绿色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根瘤菌 增产 绿色生产
下载PDF
糯玉米品种“闽花甜糯136”杂交制种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建新 黄章明 +4 位作者 张扬 林静 廖长见 卢和顶 陈山虎 《福建稻麦科技》 2022年第1期10-13,共4页
闽花甜糯136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花色甜加糯玉米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于201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探讨了闽花甜糯136亲本特征特性及杂交制种关键技术,以期为闽花甜糯136的商... 闽花甜糯136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花色甜加糯玉米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于201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探讨了闽花甜糯136亲本特征特性及杂交制种关键技术,以期为闽花甜糯136的商业化制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花甜糯136 甜加糯玉米 制种技术
下载PDF
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0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13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陈伟 滕振勇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2-577,共6页
【目的】为加快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助力福建省乡村振兴及鲜食大豆产业的发展,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供推广种植。【方法】以抚鲜5号为母本,K丰72-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 【目的】为加快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助力福建省乡村振兴及鲜食大豆产业的发展,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供推广种植。【方法】以抚鲜5号为母本,K丰72-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08B2-1。2017年春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8379.60 kg·hm^(-2),比毛豆3号(CK)增产16.35%,增产极显著。定名为闽豆10号推荐参加福建省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闽豆10号在2019—2020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荚产量11381.85 kg·hm^(-2),比CK增产5.40%。【结果】2021年7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210001)。【结论】育成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0号,该品种荚大粒大,清煮口感香甜柔糯,属中熟鲜食大豆品种,适宜福建省春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新品种 闽豆10号 选育 特征特性
下载PDF
ZmOPR5参与玉米耐镉性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14
作者 张扬 林建新 +4 位作者 刘双梅 廖长见 陈山虎 林海建 卢和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45-1254,共10页
植物在重金属镉(Cd)胁迫环境下通过体内生理生化水平的改变来做出响应,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清除由重金属胁迫诱导的活性氧过程。本研究利用玉米Cd耐性自交系B73与敏感自交系Mo17为材料,分析了玉米Zm OPR5基因在Cd胁迫处理后根系和茎... 植物在重金属镉(Cd)胁迫环境下通过体内生理生化水平的改变来做出响应,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清除由重金属胁迫诱导的活性氧过程。本研究利用玉米Cd耐性自交系B73与敏感自交系Mo17为材料,分析了玉米Zm OPR5基因在Cd胁迫处理后根系和茎叶中的表达差异,结合相对干物质产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自由基O2-、H2O2、Cd2+含量和Cd2+转移系数进行分析,以期揭示玉米Cd耐性差异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Zm OPR5受Cd胁迫诱导,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和组织部位差异。Zm OPR5相对表达量与H2O2含量、MDA含量、Cd2+转移系数和Cd2+含量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在Cd耐性自交系B73根系中与上述性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8、0.879、0.893和0.822,已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由此表明Zm OPR5可能参与了玉米由Cd胁迫引发的抗氧化胁迫反应过程。此外,其他性状也存在基因型和组织部位差异的特征,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在不同的材料和组织中表现不同。在B73根系中,Zm OPR5相对表达量,MDA含量,Cd2+转移系数和Cd2+含量均保持较高水平,因此推测,B73根系能吸收较多的Cd2+,并引发活性氧爆发,但高表达的Zm OPR5参与了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过程,同时,B73根系中较高的Cd2+转移系数能够迅速将Cd2+转移至茎叶,并贮存于液泡中。以上研究结果对揭示自交系B73和Mo17具有Cd积累和耐性差异特征的生理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解析Zm OPR5参与玉米根系应答Cd胁迫响应的生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分析 镉胁迫 ZmOPR5 玉米
下载PDF
大豆套种灵芝绿色循环周年生产模式研究
15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吕美琴 林文磊 康蓉蓉 林国强 胡润芳 《园艺与种苗》 CAS 2022年第2期12-14,54,共4页
[目的]探索一套大豆套种灵芝绿色循环周年生产模式,促进灵芝产业发展。[方法]利用自然温度,当年生产灵芝菌袋,并在菇房出菇一潮后将菌袋埋入田中;第2年套种大豆,利用大豆田的土地资源及光、温、湿、气等有利条件进行出菇;大豆收获后秸... [目的]探索一套大豆套种灵芝绿色循环周年生产模式,促进灵芝产业发展。[方法]利用自然温度,当年生产灵芝菌袋,并在菇房出菇一潮后将菌袋埋入田中;第2年套种大豆,利用大豆田的土地资源及光、温、湿、气等有利条件进行出菇;大豆收获后秸秆再利用,灵芝收获后菌渣还田成有机肥。[结果]大豆和灵芝套种干灵芝比对照不套种平均增产7.97%,平均产值比对照增加2.23元/袋,增收了10.15%;田间管理比对照平均减少劳务成本7.57元/袋,节约了94.63%;节约的劳务成本是增收产值的3.39倍;同时增收了大豆籽粒和大豆秸秆。[结论]大豆套种灵芝可绿色循环周年生产,该模式缓解了灵芝生产上能源、原料、土地、劳务资源等紧缺问题,具有实用性和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对于发展灵芝乃至食用菌、大豆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灵芝 套种 绿色 生产模式
下载PDF
灵芝与大豆套种栽培技术
16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陈伟 滕振勇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东南园艺》 2021年第1期44-46,共3页
通过利用自然温度条件,当年生产灵芝菌袋,并在菇房出菇1潮后将菌袋埋入土中;第2年套种大豆,利用大豆田的土地资源及其光、温、湿、气等有利条件进行出菇;有效缓解了能源、原料、土地、劳务资源等紧缺问题,具有实用性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通过利用自然温度条件,当年生产灵芝菌袋,并在菇房出菇1潮后将菌袋埋入土中;第2年套种大豆,利用大豆田的土地资源及其光、温、湿、气等有利条件进行出菇;有效缓解了能源、原料、土地、劳务资源等紧缺问题,具有实用性和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它对于发展灵芝乃至食用菌、大豆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灵芝 套种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锌肥对水果型甜玉米雪甜7401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华 孟鑫 +2 位作者 廖长见 刘建新 陈小翠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173-178,共6页
微量元素锌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采用温室模拟大田环境,设置5个锌肥施用梯度(10、20、30、40、50 kg/hm^(2)),分析外施锌肥对水果型甜玉米雪甜7401主要农艺、经济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锌处理可有效提高雪甜7... 微量元素锌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采用温室模拟大田环境,设置5个锌肥施用梯度(10、20、30、40、50 kg/hm^(2)),分析外施锌肥对水果型甜玉米雪甜7401主要农艺、经济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锌处理可有效提高雪甜7401株高、穗位高和整齐度,其中,株高和穗位高分别在40、50 kg/hm^(2)施锌水平达到最大,较对照分别增加17、11 cm;50 kg/hm^(2)施锌处理的吐丝期和散粉期较对照分别缩短1.7、3.2 d,且均达显著水平。施锌处理总体上延长了吐丝散粉间隔(ASI),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施锌可维持叶片持绿,增加27.4%的叶绿素含量,提高穗位叶净光合效率;在产量方面,施锌对穗长的增加差异不显著,但可明显降低秃尖长,在40 kg/hm^(2)施锌水平下产量提高14.4%,但高量施锌处理对产量提升空间有限。在品质方面,施锌可有效提高籽粒中糖分和锌含量,且与外施锌肥成正比,但会影响铁元素吸收。高量施锌处理,籽粒中锌积累容易超标,造成重金属锌中毒。最适宜的锌用量为中量施锌处理(30 kg/hm^(2)),可有效改善水果型甜玉米雪甜7401的主要农艺、经济和品质性状,提高其商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肥 甜玉米 雪甜7401 产量因子 品质性状
下载PDF
甜玉米闽甜6855与广良甜27号的耐密性比较
18
作者 张扬 黄章明 +3 位作者 廖长见 林建新 陈山虎 卢和顶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3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获得甜玉米品种闽甜6855和广良甜27号在福建生态条件下的最佳种植密度,为生产中合理密植和选育耐密性甜玉米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比较了闽甜6855与广良甜27号在36 000、42 000、48 000、54 000和57 000株·hm^(-2)共5种种... [目的]获得甜玉米品种闽甜6855和广良甜27号在福建生态条件下的最佳种植密度,为生产中合理密植和选育耐密性甜玉米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比较了闽甜6855与广良甜27号在36 000、42 000、48 000、54 000和57 000株·hm^(-2)共5种种植密度下的耐密性差异。调查了物候期(抽雄期、吐丝期和散粉期)、植株性状(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畸形率)、商品品质(穗长、穗粗和单穗重)和鲜果穗产量等性状,并加以综合评价。[结果]闽甜6855生育期早于广良甜27号。闽甜6855最大种植密度约为54 000株·hm^(-2),最佳种植密度约在42 000~48 000株·hm^(-2)之间;广良甜27号的最大种植密度约为42 000株·hm^(-2),最佳种植密度低于或接近36 000株·hm^(-2)。[结论]闽甜6855株型属于紧凑型,其最大种植密度远高于半紧凑型的广良甜27号,耐密性突出,生产上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提高群体产量;以闽甜6855为亲本,有望选育耐密性优良的甜玉米新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耐密性 最佳种植密度 最大种植密度
下载PDF
镉胁迫下甜、糯玉米开花期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袁亮 孟鑫 +6 位作者 汪亚龙 廖长见 李高科 吕桂华 宋军 邱正高 林海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8-447,共10页
以183份甜、糯玉米自交系构成的关联群体为材料,在2种Cd污染水平下对甜、糯玉米开花期(DA,days to anthesis)、吐丝期(DS,days to silking)和开花吐丝间隔(ASI,anthesis silking interval)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揭示重金属Cd胁迫对甜... 以183份甜、糯玉米自交系构成的关联群体为材料,在2种Cd污染水平下对甜、糯玉米开花期(DA,days to anthesis)、吐丝期(DS,days to silking)和开花吐丝间隔(ASI,anthesis silking interval)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揭示重金属Cd胁迫对甜、糯玉米开花期的影响及调控基因。结果表明:不同Cd污染水平对甜、糯玉米DA和DS均产生影响,其中对DS的延长更为明显,从而导致ASI的增大。同时,甜玉米ASI平均值高于糯玉米ASI,由此表明甜玉米ASI对重金属Cd胁迫更为敏感。结合群体基因型和开花期相关性状表型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分别筛选到3个开花期相关的SNP位点和6个吐丝期相关的SNP位点。根据其所对应的物理位置与Maize GDB和NCBI基因数据库进行比对,预测获得8个已知功能基因,其中包括在前人研究中与玉米开花期有关的候选基因。以上研究解析甜、糯玉米在重金属Cd污染水平下开花期及吐丝期的遗传规律,为今后开展甜、糯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Cd安全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糯玉米 CD胁迫 开花期 关联分析
下载PDF
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3 位作者 滕振勇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0-525,共6页
为明确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规律,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析方法,检测闽豆7号、福豆234及其杂交后代F_(1)和F_(2)群体鲜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遗传规律符合2MG-EA模型,鲜... 为明确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规律,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析方法,检测闽豆7号、福豆234及其杂交后代F_(1)和F_(2)群体鲜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遗传规律符合2MG-EA模型,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受两对等加性主基因控制,加性效应来自母本闽豆7号,主基因遗传率为72.86%。综上说明在鲜食大豆育种过程中应选择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为双亲,且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定向选择宜在早世代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鲜籽粒 可溶性糖含量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