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草地贪夜蛾入侵动态监测与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邱良妙 黄晓燕 +5 位作者 杨秀娟 关瑞峰 刘其全 卢学松 刘必炮 何玉仙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26-1432,共7页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在福建省的入侵动态及应急药剂防治技术。【方法】通过田间实地调查,开展福建省玉米草地贪夜蛾发生与为害监测;利用茎叶喷雾法开展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评价。【结果】2019年5月6日,福建省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在玉...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在福建省的入侵动态及应急药剂防治技术。【方法】通过田间实地调查,开展福建省玉米草地贪夜蛾发生与为害监测;利用茎叶喷雾法开展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评价。【结果】2019年5月6日,福建省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在玉米上发生为害,随后全省多地陆续发现草地贪夜蛾侵入为害,截至11月4日,草地贪夜蛾在福建省的寄主范围仅限于为害玉米,共有53个县(市、区)发生草地贪夜蛾,累计发生面积达646.23 hm2;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良好的田间防效,药后3 d、10 d的防效分别为88.08%~91.46%和91.41%~94.01%,可以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结论】草地贪夜蛾已侵入福建省并在玉米上发生为害;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等6种杀虫剂可作为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的理想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生物入侵 动态 监测 药剂 防治
下载PDF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5 位作者 阮宏椿 廖蕾 石妞妞 杜宜新 陈福如 杨秀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31期131-137,共7页
为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以选自福建省建瓯、沙县和福州地区的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湿度、p H值、光照、营养对病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和p H为30℃和p H... 为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以选自福建省建瓯、沙县和福州地区的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湿度、p H值、光照、营养对病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和p H为30℃和p H 6;产孢最适温度和p H为25℃和p H 6~7;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和p H为25~28℃和p H 6。光照能显著抑制病菌产孢,在相对湿度为85%、95%条件下或在水琼脂培养基表面上,孢子萌发率分别达50%、88%和90%。葡萄糖、乳糖、甘露醇、可溶性淀粉适宜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而尿素、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能显著抑制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5℃、10 min或60℃、3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10 min或55℃、30 min。3个菌株的产孢特性、菌丝致死温度和致病力均存在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 菌丝 孢子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测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3
作者 王荣波 石茗月 +4 位作者 徐月华 刘裴清 卞润恬 翁启勇 李本金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0-818,共9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筛选可用于防治芋疫病的化学药剂。【方法】对2020年采集自福建4个地区的芋疫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与辣椒疫霉A1、A2交配... 【目的】明确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筛选可用于防治芋疫病的化学药剂。【方法】对2020年采集自福建4个地区的芋疫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与辣椒疫霉A1、A2交配型菌株对峙培养来测定其交配型,并利用菌丝生长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ITS-LSU-Ypt1融合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所分离病原菌均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交配型测定发现,所分离的125个芋疫霉菌株中,122个为A2交配型,3个为A1A2交配型。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98%甲霜灵对芋疫霉抑菌效果最好,EC_(50)值为(0.146±0.032)μg·m L^(-1);95%烯酰吗啉、98%氟吡菌胺和94%氰霜唑抑菌效果较好,EC_(50)值介于(0.239±0.011)~(0.713±0.088)μg·m L^(-1);而95%嘧菌酯的抑菌活性最低,EC_(50)值为(23.447±3.666)μg·m L^(-1)。【结论】福建省芋疫霉以A2交配型为优势群体,甲霜灵、烯酰吗啉、氟吡菌胺和氰霜唑可作为芋疫病高效防控的轮换使用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疫霉 病原菌鉴定 交配型 防治药剂
下载PDF
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及其分布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建宇 史梦竹 +3 位作者 郭燕青 郑丽祯 吴梅香 傅建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7-556,共10页
为掌握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对福建省9市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入侵植物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分布格局和分布类型及其入侵性等。结果表明,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有外... 为掌握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对福建省9市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入侵植物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分布格局和分布类型及其入侵性等。结果表明,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有外来入侵植物30科65属共79种;其中以菊科(Asteraceae)物种数最多,为22种,占总种数的27.85%,其次是苋科(Amaranthaceae)有7种,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Gramin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各有5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86.08%;原产于美洲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70.24%;入侵等级为恶性入侵(1级)的物种有10科22种,严重入侵(2级)有13科22种,局部入侵(3级)、一般入侵(4级)和有待观察类(5级)分别有9、18和8种;恶性入侵和严重入侵的植物种类占入侵植物总数的55.70%。从分布格局和分布类型来看,以福州市的农田生态系统入侵植物种类最多,为52种;不同农田类型中,以旱地中的入侵植物种数最多,有74种;按分布区域划分的全域分布种共13种,按农田类型划分的全域分布种有11种。因此,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入侵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原产地多元化,且恶性和严重入侵植物占比较高,入侵形势严峻,应加强入侵植物的动态监控与防范,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外来入侵植物 原产地 分布 入侵等级 福建
下载PDF
福建省部分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本金 王荣波 +4 位作者 刘裴清 邓丽霞 石茗月 李慧斌 陈庆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09,115,共7页
为明确福建省部分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2017年-2019年在龙海市、福安市、霞浦县共分离获得96株马铃薯晚疫病菌。采用对峙培养法、鉴别寄主法和PCR-RFLP法对这些菌株的交配型、生理小种及线粒体DNA(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交配型... 为明确福建省部分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2017年-2019年在龙海市、福安市、霞浦县共分离获得96株马铃薯晚疫病菌。采用对峙培养法、鉴别寄主法和PCR-RFLP法对这些菌株的交配型、生理小种及线粒体DNA(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除了福建省福安市有5株(5.21%)为A1交配型外,其余91株(94.79%)均为自育型,未发现A2交配型及A1A2型菌株。从96个菌株中检测出16个生理小种类型,龙海市和福安市的优势生理小种均是可克服11个显性抗病单基因的1.2.3.4.5.6.7.8.9.10.11,霞浦县的优势生理小种为1.2.3.4.5.6.7.8.10。供试菌株均至少含有6个毒性基因。mtDNA单倍型共检测出3种类型,其中55个菌株(龙海市22株、福安市8株、霞浦县25株)为Ⅰa型,占57.29%,32个菌株(龙海市2株、福安市25株、霞浦县5株)为Ⅱa型,占33.33%,9个菌株(福安市7株、霞浦县2株)为Ⅱb型,占9.37%。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日趋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交配型 生理小种 mtDNA单倍型
下载PDF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效 被引量:10
6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4 位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杜宜新 陈福如 杨秀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4-440,共7页
为明确中国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两类杀菌剂的代表药剂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对分离自该省7个玉米产区的73株玉米小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 为明确中国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两类杀菌剂的代表药剂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对分离自该省7个玉米产区的73株玉米小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均较为敏感,其EC50值范围分别为0.168~2.990和0.017~6.583μg/m L,平均值分别为(1.003±0.533)和(1.437±1.490)μg/m 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平均EC_(50)值(1.003±0.533)和(1.437±1.490)μg/m L分别作为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田间防效试验表明,采用有效剂量分别为750和150 g/hm^2的50%异菌脲悬浮剂(SC)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EC),分别喷施2次,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均较好,分别为61.51%~70.69%和69.54%~78.98%,与喷施2次有效剂量为150 g/hm^2的25%丙环唑EC的防效相当,且均高于喷施2次有效剂量分别为1 875和2 000 g/hm^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WP)和80%代森锰锌WP的防效。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玉米小斑病化学防治有效药剂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玉米小斑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田间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抗性监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 敏感基线 异菌脲 吡唑醚菌酯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福建省彩叶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7
7
作者 王荣波 陈姝樽 +3 位作者 李本金 刘裴清 邓丽霞 翁启勇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71-1477,共7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彩叶草(Plectranthus scutellarioides)叶部病害的病原种类,筛选可用于病害防控的化学药剂。【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株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ITS与LSU序列)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 【目的】明确福建省彩叶草(Plectranthus scutellarioides)叶部病害的病原种类,筛选可用于病害防控的化学药剂。【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株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ITS与LSU序列)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用分离菌株ZZCYC1706分生孢子接种彩叶草,侵染叶片症状与田间症状相似;形态特征及ITS和LSU多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供试6种药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96%啶菌恶唑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621μg·mL^(−1),其次为98%异菌脲和95%嘧霉胺,EC50分别为1.155、5.258μg·mL^(−1);而96.4%克菌丹效果较差,EC50值最高,为89.010μg·mL^(−1)。【结论】福建漳州彩叶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链格孢(A.alternata),该发现为国内首次报道。啶菌恶唑、异菌脲和嘧霉胺对该病原菌的毒力较高,并分属不同药剂类型,可用于链格孢引起叶斑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叶草 叶斑病 链格孢 毒力测定 EC50
下载PDF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致病力的分化 被引量:5
8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6 位作者 滕振勇 石妞妞 阮宏椿 杜宜新 廖蕾 陈福如 杨秀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97,106,共7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力水平,为筛选抗病玉米品种及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玉米苗期采用喷雾接种法,以11个玉米品种为材料,以分离自福建省7个地区21个县(市)的298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的孢子悬浮液... 【目的】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力水平,为筛选抗病玉米品种及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玉米苗期采用喷雾接种法,以11个玉米品种为材料,以分离自福建省7个地区21个县(市)的298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的孢子悬浮液为接种体,先在感病玉米品种上品上进行菌株致病力测定,7d后调查病情指数,从中选出致病力较强的菌株,采用同样方法接种其他玉米品种,分析菌株致病力差异。【结果】供试菌株对玉米感病品种上品均有致病性,病情指数介于13.50~80.95,平均值为49.49。根据致病力测定结果将菌株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类型,各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29.87%,63.42%和6.71%,中等致病力菌株占优势。不同地区菌株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以福州地区菌株致病力最高;同时福州地区来自玉米连作田的菌株比非连作田的菌株具有较高的致病力。不同菌株、甚至同一菌株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致病力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供试的298个菌株中MH141和JY142致病力较强,供试的11个玉米主栽品种中榕甜1号和永珍7号抗病性较好。【结论】来自福建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小斑病菌对玉米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不同菌株对同一玉米品种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同一菌株对不同玉米品种的致病力也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菌 致病力分化 福建省
下载PDF
福建省稻瘟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5 位作者 田佩玉 杜宜新 陈文乐 陈巧红 陈凤平 陈福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5-134,共10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为稻瘟病菌的抗药性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从福建将乐、沙县、宁化、建阳、南靖、上杭6个地区采集分离的116株稻瘟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 【目的】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为稻瘟病菌的抗药性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从福建将乐、沙县、宁化、建阳、南靖、上杭6个地区采集分离的116株稻瘟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分析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及其相关性,建立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图,确定其敏感基线。【结果】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稻瘟病菌菌株的EC_(50)分别为0.0012~0.0128,0.2098~0.6323,0.1968~2.2730和0.2176~0.6161μg/mL,EC_(50)平均值分别为0.0047,0.3619,0.8124和0.4279μg/mL,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最敏感,其次为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不同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稻瘟病菌菌株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敏感性频率分布的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福建省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性单峰曲线,且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分别将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和多菌灵对供试菌株的EC_(50)平均值(0.0047,0.3619,0.8124和0.4279μg/mL)作为其敏感基线,用于田间菌株的抗药性监测。供试稻瘟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与戊唑醇、丙环唑、多菌灵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4种杀菌剂对福建稻瘟病菌的敏感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多菌灵>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可作为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杀菌剂,并与戊唑醇、多菌灵和丙环唑轮换或混合使用,避免或延缓稻瘟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杀菌剂 吡唑醚菌酯 敏感基线
下载PDF
福建省鲜食玉米小型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4
10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4 位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杜宜新 陈福如 杨秀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41-1349,共9页
鲜食玉米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丝状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可以为鲜食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福州、莆田、漳州、南... 鲜食玉米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丝状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可以为鲜食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福州、莆田、漳州、南平和宁德5个地区采集的玉米病叶上典型的小型病斑(病斑长度<5mm)进行病菌分离和纯化,结果共获得103株单孢分离菌株。初步形态学观察后选取其中的8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发现有5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小斑病菌的形态特征相似;而另3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形态特征极其相似。8个菌株接种感病玉米品种后出现了与田间相似的叶斑病症状。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8个供试菌株中有5个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2个菌株为玉米新月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1个菌株为画眉草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eragrostidis。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病原菌为B.maydis、C.lunata和C.eragrostidis。其中C.eragrostidis引起玉米叶斑病在福建省属首次报道。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菌株对8个不同玉米品种的毒力表现出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形态学特征 致病性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下载PDF
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引物的筛选 被引量:3
11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5 位作者 阮宏椿 杨静民 石妞妞 杜宜新 陈福如 杨秀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0-817,共8页
【目的】明确适用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和引物。【方法】采用单因素水平优化法对ISSR-PCR扩增反应中的Taq聚合酶用量、dNTPs浓度、Mg^2+浓度、模板DNA浓度、PCR反应循环数以及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等重要参数进行... 【目的】明确适用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和引物。【方法】采用单因素水平优化法对ISSR-PCR扩增反应中的Taq聚合酶用量、dNTPs浓度、Mg^2+浓度、模板DNA浓度、PCR反应循环数以及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结果】适合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的ISSR-PCR反应体系(25μL)为:Taq聚合酶0.55 U、dNTPs 0.30 mmol·L^-1、Mg 2+1.30 mmol·L^-1、DNA模板100 ng、引物10 pmol。ISSR-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45 s,51.2~56.0℃退火45 s,72℃延伸1.5 min,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从56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10条:UBC117、UBC118、UBC808、UBC835、UBC847、UBC855、UBC856、UBC857、UBC866和UBC887,其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55.6、53.1、51.2、51.2、56.0、53.1、53.1、51.2、51.2和51.2℃。利用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对21株供试菌株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相同地理来源以及不同地理来源菌株间的DNA多态性均不同,表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论】本研究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和筛选的引物可用于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反应体系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 玉米大斑病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风险分析
12
作者 阮宏椿 黄艳琴 +2 位作者 陈巧红 陈文乐 兰成忠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094-1101,共8页
【目的】探明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菌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程度及其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023年分离自福建省5个地区的112株大豆胶孢炭疽菌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药剂驯化法获得抗性突变体,测定抗性突变体... 【目的】探明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菌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程度及其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023年分离自福建省5个地区的112株大豆胶孢炭疽菌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药剂驯化法获得抗性突变体,测定抗性突变体的遗传稳定性、适合度及对4种不同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吡唑醚菌酯对112个菌株的EC50值介于0.0682~1.0309μg·mL^(−1),变异系数为15.12,敏感性频率分布为连续性单峰曲线,符合偏正态分布,EC50平均值(0.2036±0.1215)μg·mL^(−1),可作为大豆胶孢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从2株大豆胶孢炭疽菌野生菌株中诱导获得4株中抗吡唑醚菌酯的突变体,1株低抗吡唑醚菌酯的突变体,突变频率为8.3×10^(−4),其抗药性性状能稳定遗传,抗性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相比,对温度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抗性突变体菌丝的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及致病力略低于其亲本菌株的生存适应度,抗性突变体在田间可能存在一定适合度代价,但抗性突变体具有一定的自然竞争优势;吡唑醚菌酯与不同类杀菌剂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与同属一类的杀菌剂啶氧菌酯存在明显的交互抗性。【结论】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存在中等抗性风险,生产中可将吡唑醚菌酯与不同类杀菌剂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混合或交替使用,以延缓大豆胶孢炭疽菌抗药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胶孢炭疽菌 吡唑醚菌酯 敏感基线 抗性风险 交互抗性
下载PDF
福建省不同地区及不同果蔬生育期蓟马种群调查
13
作者 林硕 陈艺欣 +2 位作者 魏辉 陈勇 田厚军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10期63-68,共6页
为进一步明确福建省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作物上蓟马的优势种群,掌握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生育期蓟马的分布情况。首先开展了福建省9个地市60个县区的蓟马种类普查,同时,选取了3个固定的果蔬监测基地开展了为期两年(2017-2018年)的不同寄主以及... 为进一步明确福建省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作物上蓟马的优势种群,掌握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生育期蓟马的分布情况。首先开展了福建省9个地市60个县区的蓟马种类普查,同时,选取了3个固定的果蔬监测基地开展了为期两年(2017-2018年)的不同寄主以及不同生育期蓟马种群调查试验。结果表明:福建省常见蔬菜上主要有5种蓟马(花蓟马、棕榈蓟马、黄胸蓟马、豆大蓟马、管蓟马),其中以花蓟马、棕榈蓟马和豆大蓟马为优势种群,在福建省9个地市均有分布,其次为管蓟马(仅厦门市未在调查中发现),黄胸蓟马仅在福建省个别地市中分布。丝瓜、黄秋葵和茄子上蓟马种类最多,均为5种,其次为丝瓜、辣椒和豇豆,而在葫芦、南瓜、芦笋、空心菜和紫苏上均未发现上述5种蓟马。在3个固定监测点调查了草莓、黄瓜、西红柿、茄子、哈密瓜和辣椒6种寄主,主要以棕榈蓟马、黄胸蓟马和花蓟马为主,温室大盘草莓蓟马种群数量显著高于露地种植,温室大棚内黄瓜、西红柿和茄子上的蓟马种群数量依次减少,哈密瓜上蓟马种群数量显著高于辣椒,总体上不同寄主生育期蓟马种群数量开花期>坐果期>成熟期>苗期。调查结果可为蓟马类害虫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马 种类 调查 不同地区 不同生育期
下载PDF
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的敏感性分析
14
作者 黄艳琴 贾孟 +4 位作者 徐婷 兰成忠 陈巧红 陈文乐 阮宏椿 《福建稻麦科技》 2024年第4期15-20,共6页
为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的敏感基线和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0株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130株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EC50值为0.0280~0.2802μg/mL,均值为0.1510±0.0598μg/mL;敏感性频... 为明确福建省水稻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的敏感基线和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0株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130株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EC50值为0.0280~0.2802μg/mL,均值为0.1510±0.0598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曲线,服从偏正态分布,未出现明显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作为福建省稻瘟病菌对丁香菌酯的敏感基线;药剂驯化获得3株低抗和1株中抗丁香菌酯的抗性突变体,其抗型水平能稳定遗传,抗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均低于其亲本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菌 杀菌剂 丁香菌酯 敏感基线 抗性风险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秀琴 刘其全 +3 位作者 田新湖 何玉仙 邱良妙 占志雄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81-988,共8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可对近180种农作物造成破坏,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能力强,成虫一晚能飞100 km以上,迅速传播。其自2019年入侵我国,已在26个省发现...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可对近180种农作物造成破坏,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能力强,成虫一晚能飞100 km以上,迅速传播。其自2019年入侵我国,已在26个省发现入侵和为害,并呈继续北迁的趋势,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将是一项长期重大的任务。目前,国内外对草地贪夜蛾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但易致使其产生抗药性和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开发有效、低风险的防控方法以实现对草地贪夜蛾的可持续治理成为研究热点。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有效替代化学防治的经济、环保的防控措施,主要是利用天敌昆虫(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线虫、病原真菌、病毒)、植物源农药及性信息素等对害虫进行科学防治。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概况,以期为今后科学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生物防治 天敌昆虫 病原微生物 植物源农药 性信息素
下载PDF
三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对黄胸蓟马和南方小花蝽的吸引作用及诱集效率
16
作者 林涛 郭雅清 +3 位作者 陈晓瑜 杨风花 杨广 魏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6-1105,共10页
【目的】评估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香叶醇3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对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和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的吸引作用,为利用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田间诱集南方小花蝽防控黄胸蓟马提供依据。【方法】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980,... 【目的】评估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香叶醇3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对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和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的吸引作用,为利用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田间诱集南方小花蝽防控黄胸蓟马提供依据。【方法】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980, 10, 0.1和0.001 g/L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香叶醇对黄胸蓟马成虫及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成虫的吸引率,测定980, 10和0.1 g/L香叶醇对南方小花蝽和黄胸蓟马成虫吸引作用的时间效应以及吸引率;并进一步在田间大棚条件测定10 g/L香叶醇诱集的黄胸蓟马和南方小花蝽的成虫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石蜡油)比,测试的各浓度茉莉酸甲酯对黄胸蓟马成虫和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吸引率差异不显著,980 g/L芳樟醇对黄胸蓟马成虫吸引率显著提高,但测试的各浓度芳樟醇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成虫的吸引率无显著变化;香叶醇纯品(980 g/L)对黄胸蓟马成虫的吸引率显著提高,高浓度(10和0.1 g/L)香叶醇对南方小花蝽成虫的吸引率均显著提高,但对南方小花蝽若虫的吸引率变化不显著。不同浓度香叶醇诱集的黄胸蓟马和南方小花蝽成虫数量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且980和10 g/L香叶醇在处理后2 h时诱集的南方小花蝽成虫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浓度香叶醇诱集的,并且无论是否被黄胸蓟马成虫为害,980和10 g/L香叶醇处理的青椒苗对南方小花蝽成虫的吸引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与对照组(喷洒清水)比,田间大棚喷洒10 g/L香叶醇的处理组在5 h内诱集的黄胸蓟马成虫数量差异不显著,但诱集的南方小花蝽成虫数量显著提高。【结论】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香叶醇3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对黄胸蓟马和南方小花蝽的吸引率存在差异,10 g/L香叶醇能够在5 h内有效诱集南方小花蝽成虫,但不显著吸引黄胸蓟马,这些结果为利用香叶醇诱集南方小花蝽防控黄胸蓟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蓟马 南方小花蝽 植物挥发物 吸引作用 诱集 香叶醇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监测与田间药剂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晓晶 黄美玲 +2 位作者 金化亮 邱良妙 林永旋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4期72-74,共3页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筛选高效、安全的田间防治药剂,2022年9—12月选择在漳州市长泰区的秋种玉米田进行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以及不同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成虫出现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分别为10月9日和11月7日。化学...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筛选高效、安全的田间防治药剂,2022年9—12月选择在漳州市长泰区的秋种玉米田进行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以及不同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成虫出现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分别为10月9日和11月7日。化学农药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15%茚虫威悬浮剂和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的速效性较好、持效性一般,这3种药剂均可用于防控草地贪夜蛾。5.7%甲氨基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速效性一般,与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混用速效性好。以上药剂均可作为草地贪夜蛾的应急防控推荐药剂,为了避免产生抗药性,建议交替轮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成虫监测 发生动态 药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福建省草地贪夜蛾种群的耐寒性与越冬能力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邱良妙 刘其全 +8 位作者 田新湖 陈益生 黄晓燕 林仁魁 杨秀娟 刘必炮 王竹红 何玉仙 占志雄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99-1310,共12页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的耐寒性与越冬能力,进而分析其在福建省的越冬区和周年发生区。【方法】应用校正死亡率分析草地贪夜蛾在低温下的存活能力,利用机率值分析法计算草地贪夜蛾的LT50、LT90和LT99并评价其耐寒...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的耐寒性与越冬能力,进而分析其在福建省的越冬区和周年发生区。【方法】应用校正死亡率分析草地贪夜蛾在低温下的存活能力,利用机率值分析法计算草地贪夜蛾的LT50、LT90和LT99并评价其耐寒性;采用模拟越冬、田间挖蛹、成虫性诱及受害率调查观测法,结合气象资料分析草地贪夜蛾的越冬能力和周年发生区。【结果】低温对草地贪夜蛾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在0、4和8℃下,试虫的死亡率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其致死时间(LT50、LT90和LT99)随之缩短。不同发育阶段的草地贪夜蛾在不同低温下的存活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异。该虫的耐寒性以卵为最弱,蛹最强;1-3龄幼虫的耐寒性大于4-6龄的;雌成虫比雄成虫的耐寒性强。草地贪夜蛾卵在福州闽侯和晋安1-3月期间不能存活;在福州闽侯、三明大田和南平建瓯无冬玉米种植区的草地贪夜蛾越冬蛹中,一部分能在越冬过程中陆续羽化,但冬季羽化的成虫由于低温或缺乏适宜寄主植物不能繁殖,另一部分则逐渐死亡;而在福州晋安,有2.08%的蛹能存活越过3月15日从而完成越冬。在莆田仙游和漳州长泰2个冬玉米种植区,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蛹和成虫均可在全年最冷月的1、2月份发生。【结论】在草地贪夜蛾各虫态中,卵的耐寒性最弱,蛹的最强,在无冬玉米种植区,蛹是最有可能的越冬虫态。1-3月期间的环境温度决定草地贪夜蛾的越冬能力和周年发生区分布。在1-3月期间日均温≤12.6℃的地区,蛹不能完成整个越冬过程,其在≥14.2℃的地区可以完成越冬。草地贪夜蛾在1-3月期间日均温≥15.0℃的冬玉米种植区可以周年发生为害,低龄幼虫、蛹和成虫可能是其在冬玉米种植区的越冬虫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种群 耐寒性 越冬 周年发生 冬玉米
原文传递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鞘腐病抗病性及生防菌剂防病效果研究
19
作者 阮妙鸿 郑秀琴 +4 位作者 甘林 黄伟群 代玉立 兰成忠 杨秀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2-660,共9页
为明确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对鞘腐病抗性、鞘腐病在玉米不同生态位叶鞘的分布特征及生防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测定了15个福建省主推玉米品种对鞘腐病的田间抗性,选用6个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于乳熟期调查了不同玉米品种各叶... 为明确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对鞘腐病抗性、鞘腐病在玉米不同生态位叶鞘的分布特征及生防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测定了15个福建省主推玉米品种对鞘腐病的田间抗性,选用6个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于乳熟期调查了不同玉米品种各叶鞘的病情及9种生防菌剂处理对“上品”关键叶鞘病害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参试玉米对鞘腐病表现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品种分别有5个、7个和3个。在屏南自然发病试验地和福州人工辅助接种试验地,6个玉米品种“上品(感病)”、“京科糯2000(感病)”、“天贵糯932(感病)”、“农科368(中感)”、“泰鲜甜2号(中抗)”、“闽甜986(中抗)”穗上第1叶鞘至穗下第3叶鞘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5.05、44.75、45.54和39.78,而其他叶鞘平均病情指数介于6.67~28.77之间。在屏南试验地有4个玉米品种(上品和天贵糯932除外)和福州试验地有6个玉米品种病情严重度在各生态位叶鞘上均呈显著正态性分布(P>0.05)。施用生防菌剂能明显抑制感病品种“上品”鞘腐病病情,稀释20、50倍的8×10^(9) CFU/mL枯草芽胞杆菌T122F发酵液和5×10^(9) CFU/mL解淀粉芽胞杆菌NJ-1发酵液对病害的防效分别为46.37%、44.78%和44.03%、41.06%,稀释500倍的400亿芽胞/g枯草芽胞杆菌水溶性粉剂、1000亿芽胞/g解淀粉芽胞杆菌水溶性粉剂和30亿芽胞/g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的防病效果分别达44.25%、36.81%和46.26%,比150μg/mL的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效(59.50%)和12.5%氟环唑悬浮剂的防效(54.82%)略低。表明利用生防菌剂预防玉米鞘腐病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结果为鲜食玉米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鞘腐病 抗性测定 生态位 生防菌剂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叶面黏附纳米载药体系CS@HMS-EB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0
作者 陈秀琴 邱良妙 +1 位作者 刘其全 何玉仙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2-900,共9页
在可持续农业生产中,高效、环保的纳米载药体系是提高农药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硅酸乙酯为硅源,氨水为催化剂,通过自模板合成法制备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HMS),通过共溶剂法负载甲氨基阿维... 在可持续农业生产中,高效、环保的纳米载药体系是提高农药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硅酸乙酯为硅源,氨水为催化剂,通过自模板合成法制备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HMS),通过共溶剂法负载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B)制备纳米载药体系(HMS-EB),进一步以壳聚糖(CS)为功能基团,经共价修饰到HMS-EB表面,制备具有良好叶面黏附的纳米载药体系CS@HMS-EB。结果表明:CS@HMS-EB呈规则球形,尺寸均匀,粒径约200 nm,载药量为45.3%。CS通过共价作用附着在HMS纳米载体表面,显著提高了EB在玉米叶片表面的润湿、黏附和持留能力。此外,在紫外光照射下,相比EB原药,CS@HMS-EB中EB的降解率下降了40%,且CS@HMS-EB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室内和田间生物活性评价结果均表明,CS@HMS-EB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生物活性优于市售的5%EB ME。该纳米载药体系不含有机溶剂、且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在害虫防治中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壳聚糖 叶面黏附 草地贪夜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