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出生至学龄前儿童体重变化、血压与母乳喂养的关系
1
作者 汪桂艳 陈晶 +3 位作者 熊永强 赵旭 赖智双 钟红秀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5-350,共6页
目的探讨出生至学龄前儿童体重变化与血压的关系,并评估母乳喂养在其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4~5月间,选取厦门市思明区8所幼儿园1233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儿童进行血压测量、体格测量和问卷调查。依据研究对象出生体重和当前BMI状态分... 目的探讨出生至学龄前儿童体重变化与血压的关系,并评估母乳喂养在其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4~5月间,选取厦门市思明区8所幼儿园1233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儿童进行血压测量、体格测量和问卷调查。依据研究对象出生体重和当前BMI状态分为4组:正常出生体重-正常BMI组、高出生体重-正常BMI组、正常出生体重-超重/肥胖组、高出生体重-超重/肥胖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组高血压发生风险。结果正常出生体重-超重/肥胖组和高出生体重-超重/肥胖组高血压检出率、SBP和DBP水平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以正常BMI组为参照,超重组和肥胖组发生高血压的调整后OR值分别为2.05(1.25~3.37)和2.24(1.69~2.98)。按母乳喂养时长分层后,以正常出生体重-正常BMI组为参照,在母乳喂养时长0~5月和≥6月的儿童中,正常和高出生体重-超重/肥胖组发生高血压的调整后OR值分别为2.84(1.57~5.15)和1.53(1.21~1.93)。结论无论出生体重高低,发展为超重/肥胖的学龄前儿童,其高血压检出率、SBP和DBP水平均显著高于出生至学龄前体重一直正常和高出生体重转变为正常BMI者。较长时间的母乳喂养(≥6月)可能对降低当前超重/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体重变化 母乳喂养 高血压
下载PDF
全程绿色通道护理在急诊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邓春香 何霄 王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28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全程绿色通道护理在急诊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高热惊厥患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实施全程绿色通道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干... 目的:探讨全程绿色通道护理在急诊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高热惊厥患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实施全程绿色通道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体温变化、患儿病情稳定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住院时间、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急救时间,及两组家属满意度。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体温均有所下降。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干预后的体温度数更低(P<0.05),研究组病情稳定率更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高热惊厥患儿就诊过程中,为患儿实施全程绿色通道护理模式,可进一步保障患儿生命安全,其退热时间、急救时间均可获得有效缩短,病情稳定率有显著提升,并发症总发生率有明显减少,家属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绿色通道护理模式 小儿高热惊厥 并发症 满意度 脑性瘫痪
下载PDF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熊小凤 杨美君 叶丽君 《糖尿病新世界》 2023年第11期37-41,共5页
目的研究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福建省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进行分组,对照组为未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40例,观察组... 目的研究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福建省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进行分组,对照组为未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40例,观察组则为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40例。对比两组的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的瘢痕厚度小于对照组,糖尿病家族史比例多于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娩孕周短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产褥感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产程时间、出血量数据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的发生率均更高,Apgar评分亦更低,新生儿体质量则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母婴结局较差,因此在产前应重点监测血糖变化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以获得良好的母婴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子宫 妊娠期糖尿病 母婴结局
下载PDF
纳布啡与舒芬太尼联合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对比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亚军 刘晓芳 冯宇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11期26-29,共4页
目的:观察盐酸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0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N组、S组和N... 目的:观察盐酸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10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N组、S组和NS组,每组34例。N组采用纳布啡,S组采用舒芬太尼,NS组采用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记录三组患者术后2、6、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Ramsay镇静评分,以及24 h内应用其他镇痛药的例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12、24 h,NS组VAS评分均低于N组和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S组的Ramsay评分均高于N组和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患者24 h内需要应用其他镇痛药的例数明显少于N组和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N组和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纳布啡和舒芬太尼联合用于LC患者PCIA的镇静良好,躁动反应少,其他镇痛药的需求量更少,临床效果更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纳布啡 舒芬太尼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术后镇痛
下载PDF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辛路平 刘红丽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36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妇幼保健院2018—2020年收治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1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醋酸甲羟孕...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妇幼保健院2018—2020年收治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1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醋酸甲羟孕酮片治疗,观察组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比较2组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月经失血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雌二醇(E_(2))、黄体酮(P)、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小于对照组,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月经失血量少于对照组,ER、PR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E_(2)、P、FSH、LH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临床症状和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水平,但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需加强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增生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治疗结果 性激素 性激素受体 安全性
下载PDF
55例青春期起病的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及随访
6
作者 马雪 陈哲晖 +15 位作者 张会婷 贺薷萱 王峤 丁圆 宋金青 金颖 李梦秋 董慧 张尧 陆妹 陆相朋 曹会茜 王欲琦 陈永兴 郑宏 杨艳玲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0-525,共6页
目的探讨青春期起病的迟发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随访。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选择200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青春期起病的55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症状、体征、检验结果、... 目的探讨青春期起病的迟发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随访。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选择200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青春期起病的55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症状、体征、检验结果、基因变异等临床资料,每3或6个月通过微信、电话或门诊进行随访(截至2023年12月),对患儿的临床表型、基因型及转归进行总结。结果55例患儿中男31例、女24例,于10~18岁发病,中位发病年龄为12岁,第二性征发育均正常,就诊时Tanner 2~5期。9例(16%)在感染后起病,5例(9%)在剧烈运动后起病,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历经2个月至6年。45例(82%)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疾病,12例(22%)出现心血管损伤,7例(13%)出现肾脏损伤,12例(22%)合并眼病。54例(98%)患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例患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2%)。54例获得了基因诊断,发现20种MMACHC基因变异和2种MMUT基因变异。53例MMACHC基因变异患儿中,1例为PRDX1和MMACHC双基因变异,共105个等位基因变异,前5位高频度变异为39个(37%)c.482G>A、17个(16%)c.609G>A、11个(10%)c.658_660delAAG、10个(10%)c.80A>G、4个(4%)c.567dupT和4个(4%)c.394C>T。所有患儿经过钴胺素、左卡尼汀、甜菜碱和对症治疗后逐渐康复,54例(98%)恢复正常就学和工作。结论青春期起病的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多为合并型,发病隐匿,部分因疲劳或感染诱发疾病,临床识别困难,容易被延误诊断。生化代谢和基因检测是获得正确诊断的关键,通过钴胺素、左卡尼汀和甜菜碱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期 精神障碍 运动障碍 甲基丙二酸 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