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马多 黄丽健 +1 位作者 王亚兰 单立刚 《中国实用医刊》 2013年第23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厦门市第二医院集美总院需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后持续监测动脉血压及多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患者61例,随机分为传统解剖定位即盲探法(盲探穿刺,BP)31例,超声引导(UG)桡动脉穿刺组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厦门市第二医院集美总院需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后持续监测动脉血压及多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患者61例,随机分为传统解剖定位即盲探法(盲探穿刺,BP)31例,超声引导(UG)桡动脉穿刺组30例,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并发症(出血、血肿、血管痉挛)发生率、总操作时间。结果UG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0%(24/30),与BP组51.6%(16/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G组总成功率为93.4%(28/30),与BP组70.9%(22/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G组穿刺过程中发生血肿2例,桡动脉痉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BP组血肿3-例,出血1例,桡动脉痉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4%(6/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0.05)。UG组总操作时间(1.4±0.4)min与BP组(3.0±1.2)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法可以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减少出血、血肿、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总操作时间,临床效果优于盲探穿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桡动脉穿刺 盲探法 成功率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单立刚 马多 刘永前 《中国实用医刊》 2012年第15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上臂、前臂、手腕、手掌桡侧手术患者124例,随机分为筋膜突破(FP)、异感(PAR)、外周神经刺激器(PNS)、超声引导(UG)4种定位方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并预置动脉穿...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上臂、前臂、手腕、手掌桡侧手术患者124例,随机分为筋膜突破(FP)、异感(PAR)、外周神经刺激器(PNS)、超声引导(UG)4种定位方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并预置动脉穿刺针套管备用术后镇痛。记录各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追加地佐辛与得普利麻剂量、并发症、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各时段按压次数、48h总按压次数、PCA辅助追加地佐辛剂量。结果UG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5~11(10.5±4.3)min,与FP组17—22(20.4±3.8)min、PAR组15—20(17.2±2.6)min、PNS组15~18(16.7±1.5)ra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辅助追加地佐辛剂量,UG组0.5~0.7(0.6±0.2)mg,与FP组5~15(10.5±4.7)mg、PAR组4~9(5.7±1.4)mg、PNS组4—8(5.0±2.3)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普利麻剂量,UG组与FP组、PAR组、P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G组并发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CA按压次数,UG组与FP、PAR、PNS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追加剂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以缩短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优化术后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肌间沟臂丛阻滞 术后镇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