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自体颅骨粉末移植和膜引导再生技术修复兔颅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陈敏建
陆婷
陈平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311-314,共4页
目的应用自体颅骨粉末移植和膜引导再生技术修复兔颅骨缺损模型,观察其组织学演变过程。方法选取5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直径1 cm的颅骨全层缺损模型。移植自体骨粉修复兔颅骨缺损,并在移植的骨粉上放置可吸收生物膜,以纤维蛋白胶固定。...
目的应用自体颅骨粉末移植和膜引导再生技术修复兔颅骨缺损模型,观察其组织学演变过程。方法选取5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直径1 cm的颅骨全层缺损模型。移植自体骨粉修复兔颅骨缺损,并在移植的骨粉上放置可吸收生物膜,以纤维蛋白胶固定。术后2、4、6、8、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2周,可观察到颅骨缺损区大量骨粉,炎性细胞、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由周围向内浸润,骨粉被吞噬吸收,周边小部分是新生骨,两者之间界限明显。术后4周,观察到骨粉吸收和新骨形成活跃区域向缺损中央内移较多,新生编织骨有所增粗,编织骨之间连接更为紧密,观察到的组织和细胞成分与术后2周时无明显变化。术后6周,基本观察不到未被吸收的骨粉,新生的编织骨变粗,联系更紧密。术后8周,完全观察不到骨粉,缺损中央部已形成单层新生骨,周边部形成的编织骨较为粗大,与正常骨紧密连接,形成初级骨髓腔。术后12周,缺损中央部形成双层新生骨,可见新生骨的改建和较为成熟的骨髓腔,腔内容物形态和成分与正常骨无区别。结论应用自体颅骨粉末移植和膜引导再生技术可以修复颅骨缺损,其组织学演变过程实质是引导性和诱导性骨再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自体颅骨粉末
颅骨缺损
移植
修复
组织学演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儿外耳矫正器在小儿先天性耳廓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
5
2
作者
陈敏建
汪怡
+1 位作者
宋湧
陈白烨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337-342,共6页
目的探讨小儿外耳矫正器在治疗小儿先天性耳廓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先天性耳廓畸形患者60例(76耳),男童32例(42耳),女童28例(34耳),年龄3~510 d,按佩戴的起始年龄(<1个月、1~3个月、>3个月)分为3组(第1~3组),均采用小儿外...
目的探讨小儿外耳矫正器在治疗小儿先天性耳廓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先天性耳廓畸形患者60例(76耳),男童32例(42耳),女童28例(34耳),年龄3~510 d,按佩戴的起始年龄(<1个月、1~3个月、>3个月)分为3组(第1~3组),均采用小儿外耳矫正器对先天性耳廓畸形进行非手术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根据耳廓形态的改善情况分为正常、接近正常、有改善但不正常、无改善4个等级。比较不同组别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第1组27耳,第2组28耳,第3组21耳。总有效率78.95%,改善率21.05%,无效率0%。3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7.78%、78.57%和80.95%,组间两两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平均佩戴治疗时间,第1组<第2组<第3组,其中第1组与第2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长随访时间2 a,未见复发。结论应用小儿外耳矫正器治疗小儿先天性耳廓形态畸形,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治疗时间也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耳廓畸形
外耳矫正器
非手术治疗
儿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可吸收生物膜对自体颅骨粉末修复颅骨缺损影响的大体标本和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
3
3
作者
陈敏建
陈平
+1 位作者
陈春霞
李尔烜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4-8,共5页
目的建立兔自体颅骨粉末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进行可吸收生物膜和不可吸收生物膜影响对比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自体颅骨粉末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工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每只大白兔的顶部人工形成2个直径为1cm的颅骨全层缺...
目的建立兔自体颅骨粉末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进行可吸收生物膜和不可吸收生物膜影响对比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自体颅骨粉末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工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每只大白兔的顶部人工形成2个直径为1cm的颅骨全层缺损,孔A、B。孔A作为实验组,移植人工形成缺损时收集的骨粉,并在移植的骨粉上面放置可吸收生物膜。孔B为对照组,在移植的骨粉上面放置不可吸收生物膜;术后2、6、12周各处死10只动物,并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影像学(CT和X线)分析。结果术后2周,孔A、B都迅速地以松质骨完全修复整个缺损。术后6周,移植的骨粉被逐步吸收,形成的松质骨生长、改建,形成新骨,部分骨性修复缺损;孔A与孔B形成的新生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孔A、B均以较成熟的新生骨和部分纤维性骨痂完全修复整个缺损。孔A与孔B形成的新生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生物膜和不可吸收生物膜对自体颅骨粉末修复颅骨缺损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可替代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颅骨粉末
颅骨缺损
移植
修复
可吸收生物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自体颅骨粉末移植和膜引导再生技术修复兔颅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陈敏建
陆婷
陈平
机构
福建省
妇幼保健院
福建省妇儿医院整形外科
福建省
妇儿医院
病理科
出处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311-314,共4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J0261)
文摘
目的应用自体颅骨粉末移植和膜引导再生技术修复兔颅骨缺损模型,观察其组织学演变过程。方法选取5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直径1 cm的颅骨全层缺损模型。移植自体骨粉修复兔颅骨缺损,并在移植的骨粉上放置可吸收生物膜,以纤维蛋白胶固定。术后2、4、6、8、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2周,可观察到颅骨缺损区大量骨粉,炎性细胞、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由周围向内浸润,骨粉被吞噬吸收,周边小部分是新生骨,两者之间界限明显。术后4周,观察到骨粉吸收和新骨形成活跃区域向缺损中央内移较多,新生编织骨有所增粗,编织骨之间连接更为紧密,观察到的组织和细胞成分与术后2周时无明显变化。术后6周,基本观察不到未被吸收的骨粉,新生的编织骨变粗,联系更紧密。术后8周,完全观察不到骨粉,缺损中央部已形成单层新生骨,周边部形成的编织骨较为粗大,与正常骨紧密连接,形成初级骨髓腔。术后12周,缺损中央部形成双层新生骨,可见新生骨的改建和较为成熟的骨髓腔,腔内容物形态和成分与正常骨无区别。结论应用自体颅骨粉末移植和膜引导再生技术可以修复颅骨缺损,其组织学演变过程实质是引导性和诱导性骨再生的过程。
关键词
生物膜
自体颅骨粉末
颅骨缺损
移植
修复
组织学演变
Keywords
Membrane
Autogenous skull bone dust
Cranial defects
Transplantation
Repairment
Histological evolution
分类号
R628 [医药卫生—整形外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儿外耳矫正器在小儿先天性耳廓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
5
2
作者
陈敏建
汪怡
宋湧
陈白烨
机构
福建
医科大学附属
福建省
妇幼保健院(
福建省
妇儿医院
)
整形
外科
出处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337-342,共6页
文摘
目的探讨小儿外耳矫正器在治疗小儿先天性耳廓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先天性耳廓畸形患者60例(76耳),男童32例(42耳),女童28例(34耳),年龄3~510 d,按佩戴的起始年龄(<1个月、1~3个月、>3个月)分为3组(第1~3组),均采用小儿外耳矫正器对先天性耳廓畸形进行非手术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根据耳廓形态的改善情况分为正常、接近正常、有改善但不正常、无改善4个等级。比较不同组别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第1组27耳,第2组28耳,第3组21耳。总有效率78.95%,改善率21.05%,无效率0%。3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7.78%、78.57%和80.95%,组间两两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平均佩戴治疗时间,第1组<第2组<第3组,其中第1组与第2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长随访时间2 a,未见复发。结论应用小儿外耳矫正器治疗小儿先天性耳廓形态畸形,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治疗时间也越短。
关键词
先天性
耳廓畸形
外耳矫正器
非手术治疗
儿童
Keywords
congenital
auricular deformity
auricular orthosis
non-surgical treatment
children
分类号
R764.7 [医药卫生—耳鼻咽喉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可吸收生物膜对自体颅骨粉末修复颅骨缺损影响的大体标本和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
3
3
作者
陈敏建
陈平
陈春霞
李尔烜
机构
福建省
妇幼保健院
福建省妇儿医院整形外科
福建省
妇儿医院
影像科
出处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4-8,共5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J0261)
文摘
目的建立兔自体颅骨粉末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进行可吸收生物膜和不可吸收生物膜影响对比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自体颅骨粉末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工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每只大白兔的顶部人工形成2个直径为1cm的颅骨全层缺损,孔A、B。孔A作为实验组,移植人工形成缺损时收集的骨粉,并在移植的骨粉上面放置可吸收生物膜。孔B为对照组,在移植的骨粉上面放置不可吸收生物膜;术后2、6、12周各处死10只动物,并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影像学(CT和X线)分析。结果术后2周,孔A、B都迅速地以松质骨完全修复整个缺损。术后6周,移植的骨粉被逐步吸收,形成的松质骨生长、改建,形成新骨,部分骨性修复缺损;孔A与孔B形成的新生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孔A、B均以较成熟的新生骨和部分纤维性骨痂完全修复整个缺损。孔A与孔B形成的新生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生物膜和不可吸收生物膜对自体颅骨粉末修复颅骨缺损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可替代使用。
关键词
自体颅骨粉末
颅骨缺损
移植
修复
可吸收生物膜
Keywords
autogenous skull bone dust
cranial defects
transplantation
repairing
degradable biomembrane
分类号
R651.1 [医药卫生—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自体颅骨粉末移植和膜引导再生技术修复兔颅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陈敏建
陆婷
陈平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小儿外耳矫正器在小儿先天性耳廓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陈敏建
汪怡
宋湧
陈白烨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1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可吸收生物膜对自体颅骨粉末修复颅骨缺损影响的大体标本和影像学观察
陈敏建
陈平
陈春霞
李尔烜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0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