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及预测
1
作者 镇澜 陈玲思 +4 位作者 潘吴媛 衣欢 陈宏 曾邦伟 李红 《中外医疗》 2021年第24期75-79,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相关因素,以此因素建立风险概率预测模型,以协助判断宫颈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20年12月收治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203... 目的研究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相关因素,以此因素建立风险概率预测模型,以协助判断宫颈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20年12月收治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203例宫颈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用Logistic回归法筛选出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建立Logistic风险概率预测模型,并算出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总胆固醇、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病理类型、抗凝为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0、-2.020;Z=3.405、2.621;χ^(2)=28.769、7.836,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5岁,D-二聚体>2 mg/L促进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OR=4.746、4.407,P<0.01),而使用抗凝剂则抑制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OR=0.274,P<0.01),由前述3个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2(P<0.01),表明该模型预测能力良。结论对于宫颈癌患者术后,年龄、血浆D-二聚体水平、抗凝是用于构建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概率预测模型的相对最优因素,由此构建的风险概率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和实用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OGISTIC回归 ROC曲线 高危因素 保护因素
下载PDF
118例胎盘血池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华乐 林建松 +1 位作者 陈思雯 刘兆董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8年第11期2356-2362,共7页
目的:分析胎盘血池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胎盘血池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超声诊断胎盘血池患者118例,根据末次彩超检查胎盘血池体积是否>20 cm^3分为小胎盘血池组... 目的:分析胎盘血池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胎盘血池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超声诊断胎盘血池患者118例,根据末次彩超检查胎盘血池体积是否>20 cm^3分为小胎盘血池组(体积<20 cm^3;88例)与大胎盘血池组(体积≥20 cm^3;30例),随访其母婴预后、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结果等指标,比较分析胎盘血池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2组患者的孕周、孕产次、分娩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体重增长、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血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孕期大胎盘血池组的血池增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胎盘血池组在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胎盘早剥率及小于胎龄儿率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大胎盘血池组(均P<0.05),2组在是否发生前置胎盘、早产、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胎盘血池组发生绒毛纤维素样变或纤维素样沉积者明显高于小胎盘血池组(P<0.05)。结论:胎盘血池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具有多样性,临床上应加以识别。母体较大的胎盘血池可能通过胎盘慢性缺氧性损伤,对母婴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对于中孕期系统彩超提示胎盘血池者,应引起重视,动态监测胎盘血池大小对评估母婴情况、及时处理、改善预后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血池 胎盘病理 临床特征 母婴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